音樂劇是一種融合了聲樂、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其中,聲樂與舞蹈的有效融合,在人物塑造、情節推動、情感表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音樂劇《貓》作為音樂劇歷史上的不朽經典,在聲樂與舞蹈的融合方面極具代表性,為深入研究二者的融合應用提供了范例。基于此,本文通過對《貓》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聲樂與舞蹈融合在音樂劇中的具體應用及呈現效果,以期為音樂劇的創作提供有益參考。
一、音樂劇中聲樂與舞蹈的關系
音樂劇是借由聲樂表達情感,利用舞蹈呈現視覺效果,依靠表演呈現故事情節的一種綜合性舞臺藝術。在音樂劇中,聲樂承擔著表達情感與推進情節發展的任務;舞蹈則以直觀的肢體語言,強化情感表達、營造舞臺氛圍、展現角色性格特征。兩者相互影響、協同作用,聲樂為舞蹈提供情感基調與節奏框架,舞蹈賦予聲樂以具象化的肢體詮釋,二者融合能夠形成強烈的藝術張力,從而增強音樂劇的藝術感染力與表現力。
二、音樂劇《貓》的內容介紹及藝術特色
(一)內容介紹
《貓》是由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創作的經典音樂劇。故事講述了一個夜晚,貓家族在垃圾堆旁舉辦一年一度的舞會。為爭奪升上“九重天”的名額,貓兒們各顯神通,最終魅力貓葛麗茲貝拉憑借一首“Memory”引發其他貓的強烈共鳴,成為幸運兒。整個劇情并無明顯的大起大落,而是借助聲樂與舞蹈的融合,塑造出一只只性格迥異的貓的形象,展現出貓家族錯綜復雜的關系網,以“貓性”窺探“人性”,引人深思。
(二)藝術特色
《貓》融合了不同風格的聲樂演唱和舞蹈表演形式。在聲樂演唱方面,《貓》融合了爵士、搖滾、古典、通俗等多種風格,同時借助獨唱、二重唱、小合唱等表演形式,在聽覺層面構建起多元立體的音樂空間,拓展了聲樂演唱的維度。在舞蹈表演方面,《貓》融合了現代舞、芭蕾舞、踢踏舞、爵士舞等風格,借由獨舞、雙人舞、群舞等表現形式,立體且生動地表現出不同貓兒的性格特征,使舞蹈表演在視覺上更具豐富性與層次感。
《貓》借貓群故事隱喻人,以歌舞進行豐富的藝術表達,突破了傳統戲劇沖突至上的限制,賦予故事以深刻內涵,緊密圍繞“愛與寬容”的主題,塑造出一個個個性鮮明的貓兒形象,使《貓》得以成為音樂劇的經典。
三、音樂劇《貓》中聲樂與舞蹈的融合特征
(一)互補性
音樂劇作為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展現社會生活中的思想與情感,其中角色是貫穿始終的核心要素。在音樂劇《貓》中,聲樂與舞蹈的融合使歌與舞協同服務于角色塑造,形成了強烈的互補關系。在聲樂層面,《貓》以詩化的語言構成唱詞,通過不同貓的故事的唱段,推動情節的發展;依據旋律、音調和音色的變化來塑造角色形象,表達角色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為觀眾帶來豐富的聽覺體驗。而舞蹈則借助肢體動作的節奏、速度以及幅度變化,從視覺層面生動展現角色的性格特質,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兩者從聽覺與視覺兩個層面相互補充,為觀眾帶來豐富的藝術體驗。
(二)協同性
音樂劇追求整體和諧統一的美感,其審美價值的實現依賴于聲樂節奏與舞蹈律動的協同。聲樂的節奏為舞蹈的律動提供了基準,舞蹈動作的起承轉合、速度變化都要嚴格依照聲樂的節奏型來進行編排。同時,舞蹈通過肢體律動、步伐節奏與身體起伏形成的獨特節奏感,來增強聲樂的藝術感染力。具體而言,在演唱快節奏段落時,表演者通常會通過加快旋轉速度、增加跳躍頻次等動作,使舞蹈動作銜接緊湊;而在演唱節奏舒緩的段落時,表演者的舞蹈動作也相應放緩,使舞蹈律動與聲樂節奏相協調。這不僅使觀眾感受到音樂劇的形式美,也使音樂劇的敘事更加流暢。例如,在《貓》中,魅力貓這一角色歷經滄桑,渴望被接納的情感設定,決定了聲樂的旋律、節奏、音色都要相對舒緩和哀傷,舞蹈方面也要采用緩慢、遲疑的肢體動作與之配合。
四、聲樂與舞蹈融合在音樂劇《貓》中的應用
(一)塑造角色形象
音樂劇《貓》以塑造貓兒豐富多樣的角色形象而聞名。在《貓》中,表演者通過聲樂與舞蹈的完美融合,賦予了搖滾貓、紅貓等角色鮮活的生命力。
1.搖滾貓若騰塔格:個性鮮明
搖滾貓若騰塔格的性格特色極為鮮明,它反復無常、任性且難以取悅,喜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基于這一性格設定,表演者采用節奏強勁、旋律激昂且具備強烈沖擊力的搖滾風格進行演唱,以契合搖滾貓充滿活力的內在特質。在舞蹈編排方面,表演者選用動作幅度大、節奏明快的爵士舞,憑借充滿力量感的肢體動作,與搖滾風格的聲樂表演深度契合,從肢體層面展現出搖滾貓的頑皮特性。例如,在若騰塔格登場表演的副歌部分,當鼓點以三連音形式快速敲擊,演唱處于高音區持續發力階段,表演者急速旋轉后高高躍起,在空中完成大幅度的劈叉動作,落地瞬間與音樂重拍精確重合,通過聲樂與舞蹈的協同配合,呈現出搖滾貓自信、頑皮與不羈的性格特點。
2.紅貓邦貝魯琳娜:自信俏皮
邦貝魯琳娜是只美麗自信且略帶俏皮的紅貓,為了契合這一形象,在聲樂方面,表演者主要采用了爵士風格,并采用了大量的切分節奏,為聲樂部分增添了律動感;在舞蹈方面,表演者以爵士舞為基礎框架,融入了芭蕾舞中的旋轉、小跳、彈腿等現代芭蕾元素。當貓兒們聚集在垃圾場,等待著舞會開始時,邦貝魯琳娜在舞臺一側亮相,此時音樂響起,表演者以爵士風格開唱,旋律中頻繁出現的切分節奏將重音置于非預期的位置上,為演唱增添了俏皮感,并配以爵士舞的輕盈步伐,身體微微扭動。當唱到節奏舒緩的段落時,表演者通過小幅度的芭蕾舞旋轉動作展現出優雅的姿態,同時雙眼略帶嬌羞地低垂,展現出邦貝魯琳娜“女性”魅力的一面。而在節奏稍快的段落中,表演者則運用芭蕾舞中的彈腿動作,腿部快速彈出后收回,動作干凈利落,配合身體的扭動,以凸顯邦貝魯琳娜的俏皮活潑。通過聲樂和舞蹈的配合,自信美麗又略顯俏皮的貓的形象便生動鮮活地展現在舞臺上。
總之,聲樂與舞蹈的完美融合使《貓》中不同個性的角色形象得以具象化呈現,不僅促進了音樂劇的劇情推進與情感表達,還使觀眾透過角色深入理解劇情背后的百態人生。
(二)推動劇情發展
在音樂劇的敘事架構中,起承轉合的劇情串聯起整個作品,它將零散的場景與片段整合為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與情感脈絡的完整敘事,使觀眾在情節的發展中理解角色成長、矛盾沖突以及故事主題,是吸引觀眾沉浸其中、理解故事內涵的關鍵。在音樂劇《貓》中,在聲樂方面,表演者憑借旋律、節奏、歌詞以及演唱風格,賦予劇情情感深度與敘事張力;而在舞蹈方面,表演者則通過肢體動作、節奏韻律和空間調度,將抽象的情感與情節具象化,兩者共同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1.白貓維多利亞登臺:舞會高潮伊始
在《貓》的杰里柯舞會的場景中,垃圾場氛圍歡快神秘,貓兒們沉浸其中。白貓維多利亞登臺表演預示著舞會高潮的開始。在聲樂表演層面,表演者采用古典音樂風格進行演唱,舒緩且優美的旋律讓原本喧鬧的場景逐漸安靜下來,所有貓都被她的歌聲所吸引。歌詞中對杰里柯舞會的贊美以及熱情邀約,激發起其他貓參與舞會的熱情,并彰顯出舞會的重要意義。在舞蹈表演層面,表演者采用了柔美的古典芭蕾風格,以輕盈的跳躍、流暢的旋轉等一系列優雅的動作開場,到高潮時一連串高難度的芭蕾旋轉動作,與悠揚的旋律相契合,吸引了臺下所有貓的目光,同時也使觀眾的情緒隨著她的表演而變化。在演繹這一片段的過程中,表演者通過歌與舞的融合營造了貓兒們團結一心、積極向上的氛圍,使觀眾能夠理解貓兒們作為一個充滿活力與愛的集體,渴望為家族帶來榮耀的決心,因此對“選擇一只貓升上九重天”一事格外重視,使后續魅力貓憑借“Memory”打動眾貓并成為幸運兒一事更具情感基礎和邏輯支撐。
2.老杜特洛諾米登場:關鍵情節展開
在《貓》中,老杜特洛諾米的表演是展現貓族豐富生活與獨特魅力的關鍵情節。在爭奪飛入“九重天”名額的階段,貓兒們各顯神通。老杜特洛諾米作為貓族中擁有極高威望的關鍵角色,在聲樂演唱方面,以古典音樂風格為主,出場時常采用群舞、合唱的表演形式,和聲旋律溫暖舒緩且富有層次感。歌詞主要圍繞老杜特洛諾米的智慧、權威以及對貓族的關愛展開,通過這些內容展現了其在貓族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對豐富劇情起到了關鍵作用。在舞蹈方面,整齊且富有節奏的古典芭蕾舞創造性地結合了現代舞元素,營造出莊重且熱烈的氛圍,展現了老杜特洛諾米的權威,也進一步強化了故事的趣味性。歌與舞的融合在推動情節發展的同時,使觀眾對老杜特洛諾米最終會選擇哪只貓升入“九重天”充滿期待,構成了故事懸念。
可見,在音樂劇《貓》中,通過將聲樂與舞蹈緊密融合,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使觀眾在聽覺與視覺的雙重體驗中,感受到貓族世界的豐富多彩。
(三)深化情感表達
在音樂劇中,音樂與舞蹈服務于劇情的情感表達,將聲樂與舞蹈有機統一,能夠為情感的抒發與轉變進行鋪墊。以杰里柯舞會落幕這一情節為例,起初,聲樂與舞蹈緊密配合,展現出各類貓的活潑與激情。表演者以快速的旋轉、跳躍等充滿活力的肢體動作,搭配節奏明快、旋律激昂的聲樂演唱,將舞會的熱鬧氛圍推向頂點。然而,當“Memory”的旋律驟然響起,瞬間打破了原有的歡快基調,舞蹈動作逐漸放緩,表演者的肢體語言轉為內斂,而聲樂演唱風格也從激昂變得深情且略帶憂傷。這種聲樂與舞蹈風格的急速轉變,使觀眾的情緒隨著音樂與表演的變化而起伏,自然地過渡到對角色更深層情感的探索中。
在劇中,“Memory”出現了數次,其中三次均是借助聲樂與舞蹈實現了情感表達的升華。魅力貓葛麗茲貝拉年輕時是貓族中最美麗的貓,因厭倦貓族生活外出闖蕩,嘗盡苦頭之后,再回到貓族時已物是人非。當她以落魄之姿重返家族舞會時,身體的傷殘使她難以通過肢體語言充分表達情感。此時,音樂成為她抒發情感的主要出口,低沉、緩慢的旋律凸顯出她的孤獨、凄慘與無助。“Memory”第二次出現在葛麗茲貝拉獨自躲在一旁,開始深情演唱的部分。表演者飽含深情的演唱,細膩地表現出其內心對回歸家族和往昔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同時配合一些簡單卻飽含深情的肢體動作,如微微擺動的手臂、輕輕抬起的腳步,盡管動作幅度不大,但每一個動作都準確地呼應了歌聲中的情感變化,將她在困境中對新生的渴望展現得淋漓盡致,使觀眾被聲樂與舞蹈所營造的情感氛圍所打動,不禁對她的遭遇感到同情,進而深入思考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內涵。在第三次出現“Memory”時,聲樂與舞蹈的融合將情感表達推向了最高潮。在葛麗茲貝拉獨唱的“Memory”后半段,加入了另一角色的合唱,使聲樂的層次感大幅提升,兩種聲音的交織,傳遞出理解、接納與包容的情感信號。在舞蹈編排上,表演者選擇以現代芭蕾舞為主進行群舞,貓族中性格各異的貓兒們通過優雅、流暢的舞蹈動作,圍繞著葛麗茲貝拉翩翩起舞,群舞動作配合人聲的起伏,展現出貓族對葛麗茲貝拉的原諒與接納。葛麗茲貝拉最終意外地獲得了貓族的再次認可,不僅重回家族,還贏得了升入“九重天”的機會。該曲因三次出現的精妙設計,被譽為音樂劇史上“情感表達的教科書級案例”,在這一過程中,聲樂與舞蹈在音樂的引導下共同為作品的情感表達服務,引發了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使觀眾深刻體會到了愛與寬容的力量,歌曲“Memory”也因此成為作品表達情感的核心,凸顯了聲樂與舞蹈融合在深化情感表達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結語
音樂劇《貓》作為音樂劇領域的經典之作,在聲樂與舞蹈的融合方面為人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本文通過對《貓》的深入分析,探討了聲樂與舞蹈在塑造角色形象、推動情節發展、深化情感表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使更多人關注聲樂與舞蹈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創作出更多優秀的音樂劇作品,從而推動音樂劇藝術的發展。
?
參考文獻:
[1]劉恒博.淺析聲樂演唱與舞蹈藝術的創新融合[J].戲劇之家,2024(19):127-129.
[2]張夢楠.音樂劇表演中聲樂與舞蹈的藝術融合[J].藝術大觀,2024(12):42-44.
[3]胡偉.淺析音樂劇表演中聲樂與舞蹈的融合[J].尚舞,2023(20):96-98.
[4]席向鋒.聲樂與舞蹈的情感交融淺析音樂劇
《貓》的藝術魅力[J].中國戲劇,2023(07):95-96.
(作者簡介:邱添亮,男,本科,南昌大學,研究方向:音樂表演;黃思慧,女,本科,江西省八一保育院,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舞蹈)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