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營銷的作用愈發凸顯。在人貨場重構背景下,市場營銷環境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對營銷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地方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負著為區域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人才的使命。因此,探討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與創新思路,對于推動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就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人貨場重構是指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市場需求、消費者行為、營銷渠道、產品與服務等方面的變化促使企業重構市場營銷策略。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營銷領域的廣泛應用,人貨場重構已經成為市場營銷的新常態。這一變革對營銷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必須具備卓越的創新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數字化營銷能力。地方高校作為培養營銷專業人才的主陣地,如何在人貨場重構背景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其亟需思考的問題。本文總結了人貨場重構對地方高校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影響,針對當前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創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6-0137-04新策略,旨在進一步拓展營銷專業人才培養領域的研究視野,推動地方高校教育改革與發展。
二、文獻綜述
本文通過梳理和分析國內相關研究文獻,探討人貨場重構背景下地方高校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理論基礎、現狀、問題和挑戰。
(一)人貨場重構的理論內涵與實踐
市場環境的變革本質上是人貨場關系的重構,消費者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定義需求,產品服務加速迭代以匹配細分場景,營銷渠道向線上線下融合演進。這一轉型受到科技進步、互聯網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等因素的影響[1]。學者針對人貨場重構的理論內涵和實踐進行了深人研究,如社區新零售人貨物重構對消費者體驗的影響、新型全域營銷方式等[2-3]
(二)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人貨場重構背景下,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創新。相關研究集中在新媒體營銷人才培養路徑、實踐性教學與校企合作提升、數字化技能和跨界整合能力一體化構建培養等方面[4-6]。學者主要關注如何在人貨場重構背景下調整營銷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評估標準,從而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和人才需求。
(三)地方高校與企業合作的現狀及挑戰
地方高校與企業合作對于培養營銷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相關研究主要關注校企合作的現狀、挑戰和改進策略,包括合作模式創新、校企合作制度和機制優化、合作效果評估以及產教融合共生理論[7-9]學者通過分析校企合作的優勢與不足,探討如何在人貨場重構背景下構建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為營銷專業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和資源。
通過梳理發現,國內相關研究主要探討營銷課程設置,對數字化營銷、跨界整合及數據分析等新興領域關注較少。在營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方面,學者多關注新媒體人才培養和實踐教學,未著重研究綜合評價體系對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影響。在地方高校與企業合作方面,對于共同開發課程、實習項目和創新實驗室等校企多元合作模式構建,以及引進具備跨界整合和實踐經驗的專業教師方面的研究相對欠缺。基于此,本文著重探討人貨場重構背景下地方高校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合作模式的實踐與創新,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策略。
三、人貨場重構對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影響
人貨場重構是一種基于新消費主義理論和數字化營銷策略的市場營銷變革[1]。在此背景下,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個性化的體驗和服務,多元化、數字化的營銷活動受到歡迎,對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在市場需求方面,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訴求日益多樣化,要求營銷人員具備精準捕捉市場動態的洞察力和傳統營銷思維與數字工具相結合的能力。在營銷渠道方面,營銷傳播突破了物理邊界,向虛擬空間延展,要求營銷人員具備新媒體技能和社交媒體運營能力,熟練運用內容創作、社群運營等新型技能,構建品牌敘事。總之,人貨場重構背景下,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的能力體系從單一技能向生態化協同演進。
四、地方高校營銷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不足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營銷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不
斷加大,高校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當前,部分地方高校在營銷專業人才培養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課程內容與行業發展需求不匹配
地方高校營銷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當前,專業課程已覆蓋市場營銷基礎理論、廣告策劃、品牌運營以及市場調研等核心板塊,初步構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知識框架。但是,部分院校課程內容與行業發展需求的匹配度仍需提升,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失衡。部分課程偏重理論教學,未能有效結合真實商業場景。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實際案例的機會有限,難以將營銷理論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思維創新和實踐能力方面存在短板。二是數字技能與跨界能力培養不足。隨著數字化進程加速,市場對掌握新媒體運營、數據分析等技能的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但是,部分院校相關課程建設滯后。具體表現為數字化營銷課程占比低,跨學科整合類項目設計不足,且教學案例庫更新較慢,學生難以體系化掌握數字營銷技能。
(二)教學方法亟待創新
當前,地方高校營銷專業教學方法以教師主導的課堂講授為主,通過系統化講解完成知識傳授。雖然保障了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效率,但教學方式單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現為師生互動頻率低,學生課堂參與度不足,個性化教學方案相對欠缺。地方高校應引入案例研討、情境模擬等互動式教學法,通過解析真實商業場景中的營銷難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借助團隊項目實踐,提升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教師能力有待提升
專業知識豐富、技能過硬的教師隊伍是培養高質量市場營銷人才的核心保障。當前,部分地方高校在營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教師知識結構存在短板。部分地方高校將學歷、學位和科研經歷作為人才選拔標準,要求教師具備碩士及以上學歷。選拔的教師雖然具有較強的理論素養,但缺乏從業經歷,理論教學能力與實踐技能不匹配,難以在課堂上開展真實業務場景模擬,降低了教學實效性。其次,數字化教學能力不足。具有數字營銷實戰經驗或新媒體運營背景的教師比例較低,交叉學科師資儲備不足。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未能有效運用數據分析工具或社交媒體平臺,導致學生對數字營銷工具的認知和實操訓練停留在表層,難以積累系統性技能。
五、地方高校與企業合作的現狀與挑戰
實踐教學是地方高校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通過實習、校外實踐、案例教學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市場營銷的實際運作流程,提升職業素養。校企合作是實踐教學的重要支撐,其實施成效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就地方高校與企業合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
(一)合作模式與成果
當前,校企合作已經形成多元化模式,包括共建實訓基地、聯合開發課程、人才定向培養、科研項目協作等。此類合作使學生接觸到真實的市場營銷環境,了解企業實際運營情況和市場需求,對營銷模式和管理方式形成初步認識,有效提升崗位適應能力。
除此之外,校企合作還促進了雙方共同發展。對高校而言,教師能借此把握行業技術發展趨勢,了解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前沿,為學生提供貼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課程。對企業而言,則能提前儲備專業人才,并獲取創新技術支持,實現雙向賦能。
(二)合作中的挑戰與問題
地方高校與企業在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面臨諸多問題。首先,合作資源與動力不足。部分高校缺乏穩定的合作企業,合作機會較少;將合作視為招聘渠道,未將其納入長期人才培養規劃,導致校企合作項目的數量和規模受到限制。其次,項目實施效果有待提升。部分校企合作項目周期較短,學生只能進行階段性實習,難以開展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探索。個別企業在合作中只關注實際業務需求,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知識應用能力薄弱。同時,學校和企業的運作模式存在差異,雙方未能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導致合作過程中問題頻出。最后,數字化能力培養滯后。部分地方高校現有合作項目較少涉及數字營銷工具實操、跨部門協作等現代營銷核心技能訓練,難以滿足學生對數字工具應用、多渠道營銷整合、跨部門
協作能力的學習需求。
六、地方高校營銷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
地方高校應全面推進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師資隊伍,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培養契合市場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營銷人才。
(一)課程體系改革
首先,地方高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動態課程調整機制。在保持品牌管理、消費者行為分析等市場營銷基礎理論課程的同時,增設數字化營銷技術、全媒體運營策略、跨領域資源整合等前沿課程,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引入“智能營銷工具應用”“社交媒體數據分析”等實操性課程,加大校企聯合開發課程的比重,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發展同步更新。同時,積極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經驗,將項目式學習、協作式教學等創新模式融入課程體系,形成“基礎理論 + 技術工具 + 實戰演練”的立體化課程架構。
其次,地方高校應深度迭代教學內容,強化理論與實踐的雙向融合。在理論教學層面,突破教材框架,通過嵌入行業最新案例、構建虛擬商業決策場景,幫助學生建立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模式。在實踐教學層面,廣泛開展SEO優化、用戶畫像分析等數字營銷工具實操訓練,深入推進新媒體平臺運營實戰,構建階梯式能力培養體系。在能力拓展層面,開設“營銷 + 大數據分析”“品牌管理 + 信息技術”等跨學科融合課程,通過企業導師聯合授課的形式,培養學生數據驅動決策與資源整合能力。
(二)教學方法創新
為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地方高校應構建多元化教學方法體系。首先,優化互動式教學模式。教師在系統講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引入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互動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例如,通過分析企業營銷困境,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既鍛煉了團隊協作能力,又培養了市場敏感度。其次,運用數字化教學工具。開展數字化新媒體教學,運用虛擬仿真系統模擬實際營銷場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營銷知識;搭建新媒體實訓平臺,讓學生體驗從腳本設計到流量運營的全流程操作;引入社交媒體分析工具,指導學生完成用戶畫像構建、傳播效果評估等實操訓練,提高其數字化營銷能力。最后,整合教學資源。借助慕課等在線教學平臺,開展翻轉課堂教學,讓學生課前通過在線課程學習基礎理論,課堂時間重點進行技能演練;建立“云實訓”資源庫,整合企業真實營銷案例數據,供學生分析實踐。
(三)實踐教學與企業合作升級
地方高校應與企業加強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開展兼具深度和廣度的實踐項目。首先,深化校企協作模式,優化實習管理和評估機制。與企業展開長期戰略合作,共同開發系統化實踐項目。例如,實行雙導師制,由教師負責理論指導,企業導師提供實操培訓,確保實訓內容對接崗位需求;制定明晰的實習培養規范,明確實習目標、要求和評估標準,構建全周期管理流程;簽訂校企實習協議,跟蹤實踐進展,綜合評定實習成效,確保學生真正獲得實踐經驗和技能。其次,保障實踐資源公平。增加合作企業數量并豐富其類型,與更多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搭建實習崗位雙向選擇平臺,通過輪崗歷練、分組實踐等方式,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深度實踐項目機會。再次,增設數字化實訓內容。在實習基礎上增加直播帶貨策劃、社交媒體輿情分析等數字營銷專項訓練。學生在企業導師指導下進行線上營銷模擬演練,掌握數字化工具應用技巧。最后,構建長效合作生態。通過定期舉辦校企合作論壇、實踐成果展示等活動,加強交流與互動。
(四)教師隊伍建設與發展
地方高校應注重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數字化營銷技能,以滿足學生需求。首先,優化師資結構。引進具有營銷經驗的從業者擔任實踐導師,分享實戰技能;引導專業教師參與企業研修,積累實踐經驗。其次,構建數字化能力培養體系。依據教師的學科背景、教學經驗及數字化技能基礎,設計個性化培訓內容,實施分層分類培訓,全面提升教師數字化能力。最后,完善發展保障機制。構建教師數字化能力認證體系,將企業實踐經歷納入職稱評審考核指標;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教師參加國際營銷學術會議;打造教師創新實驗室,配備數字化新媒體設備用于教學研發,推進教師隊伍專業化、國際化發展。
七、結語
人貨場重構背景下,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為地方高校營銷專業人才培養帶來新挑戰。地方高校應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與能力。高校和企業應共同努力,加強交流與合作,推廣優秀的校企合作案例和經驗,協同構建人才培養平臺,提升實踐教學效果,培養出滿足市場需求的高素質營銷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葉笛,顧藂證.企業跨界商業模式創新路徑研究[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5(5) :449-457.
[2]趙俊帥.社區新零售人貨場重構對消費者體驗的影響[J].中國商論,2022(10):10-12
[3] 何榮宣.全域營銷環境下數字零售業的演化發展路徑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1(14):23-27.
[4]朱秋伊.新媒體營銷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營銷界,2022(16) :89-91.
[5]黃東梅,代楊.大數據背景下營銷專業課程“理虛實”一體化模式構建[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1,36(11) :38-45.
[6]王玲.市場營銷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為視角[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0,22(4):60-63.
[7] 孫翔,龐輝,李杰.地方高校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河南教育,2021(8):45-47.
[8]劉六生,宋文龍.我國地方高校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9,51(6):111-119.
[9] 毛才盛,田原.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發展路徑:共生理論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7):7-12.
[10]周佳宇.社區團購背景下商貿流通供應鏈轉型升級路徑研究[J].現代商業,2022(6):36-38.
[責任編輯: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