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這一重要指示為高校利用短視頻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當代大學生多為00后,他們樂于挑戰新鮮事物,思維多變又富有創造力。短視頻的應運而生,滿足了大學生的信息獲取需求,但也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諸多挑戰。因此,高校亟需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內在規律,發揮短視頻傳播優勢,以技術賦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破解傳統育人模式轉型的時代課題,也是提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性發展的內在需求[2-3]
二、短視頻在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短視頻平臺作為大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的關鍵渠道,以其虛擬開放和平等互動的特性構建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場域,持續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6-0021-04價值取向。短視頻具有傳播范圍廣泛、表達方式生動以及內容和形式多元化的特點,能將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內容,為大學生提供全新的學習體驗。
(一)豐富教育內容與形式
短視頻所具備的靈活性和互動性,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機遇。它將理論知識以圖片、視頻、動畫等直觀形式進行傳播,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理解、掌握基本知識。大學生也能利用短視頻平臺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例如,環境專業學生發布生態保護Vlog,在評論區與受眾互動的同時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醫學專業學生開展急救知識科普,既服務社會又強化職業使命感;法學專業學生通過制作普法小視頻、直播答疑等方式,為網友講解法律常識,不僅讓自己的專業技能得到提升,還能在體驗中得到滿足感。
(二)提升教育質量與實效
短視頻傳播渠道廣泛,集微平臺、微課堂、微視頻、微圖文、微話語為一體,具備“隨時隨地,想學就學”的教育特性。大學生僅需一部手機或電腦,便能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不僅突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限制,還提高了學習效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于教師”[4]。高校要將短視頻與思政課有機融合,改變傳統課堂,以更加靈活生動的教學情境傳授理論知識。比如,將振奮人心的視頻與烘托氛圍的背景音樂相結合形成的短視頻,讓學習不覺枯燥,激發思政教育活力[5]。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據大學生喜好構建沉浸式教育情境,打造有針對性的圖文和視頻,讓原本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易于理解,從而吸引大學生主動參與,提升了教育實效。例如,在講授“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時,通過精心剪輯展現祖國壯麗山河、重大歷史時刻的影像素材,配以激昂雄渾的背景音樂,制作成3—5分鐘的短視頻。這種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保證了理論深度,還提高了網絡思政工作實效,推動教育內容入腦入心。
三、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多元文化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
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記者”的傳播現狀,造成短視頻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其中不乏媚俗、庸俗甚至價值觀扭曲的內容[6]。個別短視頻創作者為追求熱門不惜拍攝博人眼球的內容,甚至故弄玄虛、夸大其詞。例如,個別網絡大V將消費主義包裝成“精致生活哲學”,通過奢侈品開箱、豪車探店、高端酒店打卡等場景渲染,使涉世未深的大學生誤將物質享受等同于人生價值。此外,還有精心設計的“躺平暴富”敘事讓大學生沉浸在“直播睡覺月入過萬”“游戲代練財富自由”的幻想中,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二)信息碎片化降低大學生思考能力
碎片化信息不僅改變了大學生的閱讀習慣,還削弱了大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一是信息碎片化導致大學生獲取信息存在片面性。當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涌入時,大學生只停留在信息表面,難以形成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導致其認知深度衰減,進而引發思維惰性。
二是碎片化的信息缺乏內在邏輯,容易模糊事實,甚至有發布者為博眼球,用驚人標題吸引受眾,信息失真、失準。大學生長期接收此類信息,容易動搖其認知基礎,抑制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導致思考能力下降。三是信息碎片化加劇大學生的獵奇心理。通過剪輯、解說圖書、電視劇或電影中的高光片段,能讓學生快速瀏覽作品,這恰恰契合大學生追求高效接收信息的心理訴求。他們難以忍受電影中的冗長鋪墊,不愿意投入時間欣賞完整的劇情且不能忍受長時間的交流、學習和觀看方式,而更多傾向于選擇輕松、有趣、刺激的內容。大學生長期沉浸其中,會忽略有深度、有價值的內容,逐漸培養出獵奇心理即追求新奇、刺激的瞬間體驗,對深度內容的探索欲逐漸減退。
(三)泛娛樂化趨勢削弱大學生學習能力
泛娛樂化是將娛樂價值置于各領域首位的衡量標準。人類對感官刺激的接受快于理性思考,所以個別平臺為了獲取流量,用淺顯的娛樂內容滿足受眾的感官需求,導致人們逐漸習慣于短視頻中“短平快”的作品,擠壓了理性深刻內容的生存空間。長此以往,內容生產者會迎合受眾需求,偏離優質創作軌道,業界呈現低質內容泛濫與泛娛樂化加劇的困境。
娛樂性短視頻內容會使大學生陷入“追求即時享樂”的陷阱,從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大學生沉浸在短視頻構建的即時快感中,以求獲得短暫的感官刺激,忽略了學習的重要性。此外,大量網絡流行語的使用導致大學生學習效能弱化,如“芭比Q”“YYDS”“拴Q”等低語境網絡詞匯被跟風使用,折射出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語言貧困化”的現實問題,這種淺層認知模式勢必影響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形成,引發他們認知退化和深度學習能力的降低,從而忽視更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反思。
(四)信息繭房誘發大學生認知偏見
“信息繭房”指的是人們會基于個人偏好,選擇接觸和自己興趣、觀點相一致的信息,忽略或排斥與之相悖的信息,最終形成自我封閉的信息環境。長期沉浸其中,大學生只能看到重復、片面或帶有偏見的信息,難以接觸其他領域的內容與觀點,喪失批判性思維和多元思考的能力。這種認知窄化的不斷加強產生了雙重負面效應:一方面,限制了大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在繭房里,他們只關注某個現象時便會形成“信息過濾器”,以至于只能看到自己喜歡的內容,而忽略了其他有價值的信息,久而久之,視野狹窄,導致思維固化。另一方面,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大學生在信息繭房中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導致與他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受限,難以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從而誘發認知偏見和錯誤思潮,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發展。
四、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策略
(一)整合資源,打造校園短視頻教育平臺
針對短視頻熱潮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高校應整合教育資源,發揮各主體優勢,打造富有教育意義的短視頻運營賬號,構建特色鮮明、寓教于樂的教育模式,助力學生成長,推動思政教育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1.創建官方賬號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也紛紛建立短視頻賬號,多維度展示校園生活和師生風采,增強與大學生的互動,提升自身形象。通過短視頻賬號,展示育人工作、學術研究、文體活動等,吸引大學生關注和參與。同時,根據評論、點贊等,及時了解大學生的需求和反饋,加強與他們的聯系。此外,高校可定期舉辦短視頻創作大賽、主題挑戰賽等活動,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其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實效。
2.開展互動教學
互動教學是一種圍繞教學目標全員參與的活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短視頻平臺進行直播授課、師生對話、導人案例、答疑解惑等互動教學活動,打破傳統單向教學模式,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短視頻平臺的評論區、彈幕等互動功能,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形成師生、生生互動的良好局面。
(二)優化內容,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短視頻創作者要讓受眾產生情感共鳴,就要創作出高質量、有價值的作品。一方面,高校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了解大學生群體的網絡特征和需求,用生動有趣、貼近大學生的語言和方式,定期發布集思想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短視瀕內容。比如,招生宣傳、日常學習圖文、新生關心的話題、畢業季的Vlog、軍訓集錦等內容的短視頻,通過豐富多樣的表達方式將抽象的價值理念轉化為具體的現實場景,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達到教育目的。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貼近生活,以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文化、民族精神以及社會熱點等主題與大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在短視頻中融入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理思考,并以講故事、案例討論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呈現,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三)提升媒介素養,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
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媒介素養教育成為破解信息危機的關鍵舉措,賦予大學生抵御認知侵蝕的免疫屏障,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還能幫助他們甄別信息真偽、進行理性思考。基于此,高校應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課程體系,以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需要。首先,通過開設媒介課程、開展網絡素養教育、舉辦專題講座等方式普及媒介素養知識,幫助大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和評估各類媒介信息,學會鑒別真偽。其次,鼓勵大學生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主動接觸多元化的內容平臺,而非局限于碎片化的短視頻媒介。通過篩選不同來源的信息,引導大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價值判斷,以提升信息辨析能力。最后,倡導大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辯論和研討會,鍛煉批判性分析能力,避免不良信息的困擾,使大學生成長為理性且負責任的信息接收者與傳播者。
(四)強化短視頻監管引導,塑造清朗網絡空間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普及,短視頻成為主要的休閑和信息傳播方式,但其快速發展也帶來諸多問題,如虛假內容泛濫、低俗炒作頻現、隱私權屢遭侵犯等,損害了網絡環境。因此,高校必須采取有效策略,重塑校園短視頻健康生態,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1.深化監管,打擊虛假內容
高校需要強化短視瀕內容監管,引入第三方審核機制,增加內容審核的客觀性和專業性,確保每條視瀕都經得起事實與道德的檢驗。同時,要加強對大學生使用短視頻等新媒體的指導和監督,引導其合理使用新媒體資源,理性看待網絡信息,尤其針對學生“自編自導\"的短視頻亂象,更要及時進行教育引導,確保他們在創作過程中自覺融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
2.鼓勵創作優質內容,傳播正能量
優質的短視頻內容不僅傳遞了正確的價值導向,還能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基于此,高校應與短視頻平臺攜手,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原創、高質量的視頻創作。比如,設立獎項、提供流量支持、給予經濟補貼等,以此激發創作者的積極性,激勵他們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創作出優秀的網絡文化作品,使校園網絡空間成為傳播正能量的沃土。
3.加強輿情監測,提升輿論引導力
面對網絡輿論亂象叢生的局面,建立完善的監測機制對于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來講至關重要。具體而言:一是搭建智能化監測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對校園論壇、社交平臺等大學生高頻出現的網絡場所采取實時動態監測,精準抓取敏感話題、言論及熱點輿情;二是組建一支由思政教師、輔導員和學生骨干相結合的輿情分析隊伍,結合日常觀察與學生反饋,定期研判網絡輿情風險點;三是完善信息反饋渠道,將監測發現的傾向性問題及時轉化為思政教育的重點內容,使負面輿情化解于萌芽階段。此外,還要積極培養大學生中的短視頻“意見領袖”,讓他們成為傳播正能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力量。依托學校宣傳部門組織“文明網民”評選活動,鼓勵學生在校園內外各類短視頻平臺上活躍起來,積極參賽成為網絡空間中的積極分子,傳播網絡文明,共建清朗網絡空間。
五、結語
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介,給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通過實施整合資源、優化內容、提升媒介素養、強化短視頻監管與引導等策略,高校要筑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使教育內容兼具吸引力與正能量。同時,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警惕短視頻帶來的負面影響,做好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促進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9)[2025-04-07].ht-tps://zqb. cyol.com/html/2016-12/09/nw.D110000zgqnb_20161209_6-03.htm.
[2] 魏強,周琳.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3):26-28.
[3] 王雙妹.短視頻APP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1.
[4] 許瑞芳.讓思政課教師更好擔當引路人[N].解放日報,2019-03-26(10).
[5] 李瑩,張群.短視頻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和挑戰[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5):232-234.
[6] 李超,王艷茹.短視頻應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0,22(3):183-184.
[責任編輯:宋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