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企業“存貸雙高”

2025-07-13 00:00:00張十根曹夢霞張瑩瑩陳力維徐珍宇
會計之友 2025年14期
關鍵詞:公司治理

【摘 要】 文章以2007—2021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考察了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的影響。研究表明,機構投資者持股會誘發企業“存貸雙高”。進一步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的影響主要受交易型機構投資者的驅動;多個大股東、分析師跟蹤可以顯著弱化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的正向影響。機制檢驗結果表明,惡化大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加劇信息不對稱是機構投資者持股影響企業“存貸雙高”的作用機制。經濟后果檢驗顯示,“存貸雙高”會降低企業下一期新增短期借款規模,損害企業績效。研究結果可以為企業合理認識機構投資者的治理效應及科學引入機構投資者,有效防范“存貸雙高”,維護資本市場穩定提供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 機構投資者持股; “存貸雙高”; 公司治理

【中圖分類號】 F2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5)14-0096-09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再次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防范化解風險。盡管加強金融監管、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但近年來以康美藥業、康得新等為代表的多家“存貸雙高”上市公司股債“雙雷”現象暴發,對我國資本市場穩定形成了不小的挑戰。“存貸雙高”是指企業在持有大量貨幣資金的同時又借入大量有息負債[ 1 ]。這不僅與優序融資理論及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相違背,可能隱藏著財務造假、大股東挪用與資金占用等違法違規行為,而且會抑制企業創新,降低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提高股價崩盤風險[ 2-4 ]。因此,明晰企業“存貸雙高”的成因,對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與實務界相比,學術界對企業“存貸雙高”問題的關注程度有待提高。縱觀現有研究,已有文獻主要從信貸制度和監管環境[ 5 ]、經濟政策不確定性[ 6 ]等外部制度環境層面,銀企博弈[ 1 ]、企業數字化轉型[ 7 ]等企業活動層面來考察“存貸雙高”的影響因素。此外,還有少數研究從公司治理層面找尋企業“存貸雙高”的誘因。譬如,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謀取私利[ 5 ]、大股東利益侵占[ 8 ]、大股東“掏空”動機[ 9 ]等代理問題亦是驅動企業“存貸雙高”的重要因素。然而,鮮有文獻從機構投資者這一重要的公司治理機制視角對企業“存貸雙高”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事實上,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邏輯起點,是影響公司治理水平及代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大力引入和發展機構投資者,旨在優化公司股權結構,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例如21世紀初證監會提出了“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戰略構想,2002年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有關事宜》。隨著我國鼓勵機構投資者發展的相關政策陸續出臺及資本市場開放的不斷深入,機構投資者在我國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不斷上升,并逐步成為上市公司中一項重要的公司治理機制。關于機構投資者在上市公司中的治理效應,已有研究并未形成一致結論。大量研究認為,機構投資者是一項積極、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可以緩解代理沖突,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10-11 ];也有研究認為,機構投資者具有投機性[ 12 ],是一項消極的公司治理機制,他們會為了謀取私利而損害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這會惡化代理沖突,降低公司治理水平。那么,機構投資者持股會對企業“存貸雙高”產生何種影響,其中的作用機制有哪些?進一步地,企業“存貸雙高”會產生何種經濟后果?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文以2007—2021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機構投資者持股會誘發企業“存貸雙高”。進一步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的正向影響主要是受到交易型機構投資者的驅動,穩定型機構投資者并不會誘發企業“存貸雙高”;多個大股東及分析師跟蹤均可以弱化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的正向影響,這表明異質機構投資者會產生不同的治理效應,并且機構投資者的治理效應會受到其他公司治理機制的影響。作用機制檢驗結果表明,機構投資者持股主要通過惡化大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及加劇信息不對稱等作用機制誘發企業“存貸雙高”。經濟后果檢驗顯示,“存貸雙高”會降低企業下一期新增短期借款規模,損害企業績效。

本文可能的貢獻:(1)與已有研究不同,本文從機構投資者持股這一新的視角考察了企業“存貸雙高”的影響因素,可為“存貸雙高”這一現象成因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從而在理論層面豐富了企業“存貸雙高”影響因素領域的文獻;(2)從企業“存貸雙高”視角考察了機構投資者持股的經濟后果,研究發現交易型和穩定型機構投資者對企業“存貸雙高”的影響存在異質性,可為更加全面、科學地認識機構投資者的治理效應提供更多的文獻支持;(3)研究揭示了機構投資者持股影響企業“存貸雙高”的作用機制,并且發現多個大股東、分析師跟蹤均可以弱化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的正向影響。這些研究發現可以為企業科學引入機構投資者,有效防范“存貸雙高”,促進企業和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定的經驗借鑒。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基于委托代理理論視角,大量研究將企業“存貸雙高”的成因歸結為大股東挪用、占用公司資金[ 8 ],并將企業“存貸雙高”視為代理問題的一種突出表現。此外,代理理論認為,信息不對稱是代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由此不難看出,抑制企業“存貸雙高”的關鍵路徑在于緩解代理沖突,降低信息不對稱。

作為一種常見的公司治理機制,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被證實扮演著“監督者”和“合謀者”等不同角色[ 13 ]。基于機構投資者扮演“監督者”角色的結論可以推斷,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越可以緩解代理沖突,有效抑制企業“存貸雙高”。具體而言,由于持股比例通常較高,機構投資者一方面有能力通過委派董事等方式參與企業的融資、現金持有等決策,即采用“用手投票”的方式監督大股東在融資、現金持有決策中隱藏的挪用、占用公司資金等代理問題;另一方面有動機在企業融資、現金持有等決策中對大股東進行監督,這是因為“存貸雙高”一旦暴雷會給機構投資者的財富造成較大損失。倘若機構投資者由于受到持股比例不足等因素的制約難以通過“用手投票”的方式監督大股東,還可以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拋售公司股票對大股東進行有效制約[ 14 ]。機構投資者拋售公司股票容易引發資本市場及投資者的關注,并向外界傳遞公司在融資、現金持有等方面存在問題的消極信號,從而影響大股東的利益。機構投資者通過“用手投票”或“用腳投票”方式積極進行監督有助于緩解大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抑制企業“存貸雙高”。此外,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對稱,有效抑制企業“存貸雙高”。一般而言,機構投資者擁有較強的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 15 ],可以通過提高信息披露質量[ 16 ],有效降低大股東的信息優勢,壓縮“存貸雙高”的空間。

雖然大量研究認為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扮演著“監督者”的角色,但也有部分研究認為機構投資者并不是積極、有效的監督者,他們在公司治理中扮演著“合謀者”的角色[ 17 ]。此時,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越會惡化代理沖突,誘發企業“存貸雙高”。具體而言,機構投資者具有一定的短視性,他們會為了實現自身短期財富最大化而從事短視、機會主義行為[ 15 ]。特別地,在有效制衡不足、公司治理水平較差的情況下,機構投資者對大股東進行監督會增加其監督成本并可能遭受大股東的排擠。此時,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機構投資者往往會與大股東進行合謀。這將惡化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提高大股東通過“存貸雙高”挪用、占用公司資金等機會主義行為出現的概率,誘發企業“存貸雙高”。此外,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其越可以憑借自身權力通過影響公司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加劇信息不對稱,為通過“存貸雙高”謀取私利創造條件。楊海燕等[ 17 ]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持股降低了財務報告可靠性。曹豐等[ 18 ]考察機構投資者持股對公司股價崩盤風險的影響后發現,機構投資者持股會通過加劇信息不對稱提高公司未來股價崩盤風險。特別地,當機構投資者為交易型而非穩定型時,其有動機和能力通過影響公司信息的生成和披露追求自身私利最大化,從事短視、機會主義行為。此時,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越會加劇信息不對稱,誘發企業“存貸雙高”。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1a: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抑制企業“存貸雙高”。

H1b: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越會誘發企業“存貸雙高”。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07—2021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并對樣本數據進行如下篩選處理:(1)剔除金融、房地產業的樣本;(2)剔除ST、*ST狀態下的樣本;(3)剔除變量缺失樣本;(4)為消除極端值的影響,對連續變量在1%和99%分位數進行縮尾(Winsorize)處理;(5)在回歸分析中使用穩健標準誤,并對樣本數據在公司層面進行聚類調整。

機構投資者持股數據來源于銳思數據庫(RESSET),其他數據來源于國泰安(CSMAR)數據庫。市場化進程數據來源于王小魯等(2019)編制的《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8)》①。本文采用Stata18.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

(二)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存貸雙高”(DH)

借鑒戴璐[ 1 ]與竇超等[ 4 ]的研究,采用以下方法度量企業“存貸雙高”。具體來說,當企業連續兩年或以上短期借款和貨幣資金占總資產的比重同時超過20%且均高于行業年度平均水平時,認為企業存在“存貸雙高”,并將“存貸雙高”賦值為1,反之賦值為0。

2.解釋變量:機構投資者持股(Inshare)

借鑒李爭光等[ 15 ]的研究,采用機構投資者持股數量除以上市公司總股數來度量機構投資者持股。

3.控制變量

借鑒戴璐[ 1 ]與竇超等[ 4 ]的研究,本文選取如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公司規模、總資產收益率、賬市比、現金流量、資本密集度、股權集中度、股權制衡度、獨董比例、高管薪酬、高管金融背景、市場化進程、貨幣政策。

本文主要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三)模型構建

借鑒竇超等[ 4 ]、李爭光等[ 15 ]的研究,構建模型(1)來檢驗H1a和H1b:

DHi,t=?琢0+?琢1Insharei,t+∑Controls+∑Year+∑Industry+?著i,t

(1)

其中,DHi,t表示上市公司i在第t年是否屬于“存貸雙高”,Insharei,t表示上市公司i在第t年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Controls表示一系列的控制變量。

本文主要關注變量Inshare的系數?琢1的符號及其顯著性,如果其為負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產生了顯著的負向影響,即H1a得到驗證;如果其為正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即H1b得到驗證。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2列示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企業“存貸雙高”(DH)的均值為0.012,標準差為0.110,表明樣本中有1.2%的公司出現了“存貸雙高”現象,這一結果與毛建輝[ 7 ]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較為一致。機構投資者持股(Inshare)的均值為0.437,中位數為0.452,樣本總體呈左偏分布,機構投資者在樣本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較高。

(二)多元回歸分析

表3列示了機構投資者持股影響企業“存貸雙高”的多元回歸結果。企業“存貸雙高”(DH)與機構投資者持股(Inshare)的回歸系數為0.919,Z值為2.01,在5%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越會誘發企業“存貸雙高”,H1b得到驗證。這一結果表明機構投資者并沒有發揮積極的治理效應,反而成為了誘發企業“存貸雙高”的一個因素。

(三)穩健性測試

為了保證研究結論的穩健性,本文進行了如下穩健性測試。

1.更換計量模型

在主回歸分析中,考慮到被解釋變量企業“存貸雙高”為虛擬變量,本文采用Logit模型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為了檢驗這一研究結論的穩健性,本文采用Probit模型對模型(1)重新進行回歸。

2.替換解釋變量度量方式

借鑒楊海燕等[ 17 ]的研究,采用年末機構投資者持有A股的比例來重新度量機構投資者持股(Winshare),并采用模型(1)重新進行回歸。

3.控制省份固定效應

在主檢驗中,本文控制了年度和行業固定效應,但沒有控制省份固定效應。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省份的法治化進程及法治化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并且不可避免地會對公司現金持有、融資決策等產生影響。為了排除地區固定特征對研究結論的影響,本文借鑒賈凡勝等[ 9 ]的研究,在模型(1)控制了年度和行業固定效應的基礎上進一步控制省份固定效應。

4.替換被解釋變量度量方式

目前,學術界關于企業“存貸雙高”并沒有統一的度量方式。在主回歸分析中,本文參考戴璐[ 1 ]與竇超等[ 4 ]的做法,采用以下標準度量企業“存貸雙高”:連續兩年或兩年以上短期借款和貨幣資金占總資產的比重同時超過20%,且高于行業年度平均水平。國內還有學者采用其他方法來度量企業“存貸雙高”。

為了檢驗主回歸結論的穩健性,本文采用如下方式重新度量企業“存貸雙高”。

(1)借鑒高敬忠等[ 6 ]的做法,將貨幣資金占總資產比重大于20%且短期借款占總資產比重大于15%的現象定義為“存貸雙高”(DH1)。

(2)借鑒楊李娟等[ 19 ]的研究,采用以下兩種方法重新度量企業“存貸雙高”。第一種是當企業連續兩年或兩年以上貨幣資金占總資產的比重大于20%且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同時短期借款占總資產的比重大于15%且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時,將該樣本定義為“存貸雙高”(DH2)。第二種是當企業連續兩年或兩年以上貨幣資金占總資產的比重大于15%且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同時短期借款占總資產的比重大于20%且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時,將該樣本定義為“存貸雙高”(DH3)。

(3)借鑒張瑞麗和劉中華[ 3 ]的研究,對“存貸雙高”進行重新定義。具體來說,將“貨幣資金”“理財產品”“應收票據”都列入“存”的范疇,而將“短期借款”“應付票據”“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應付債券”“長期借款”均列入“貸”的范疇。采用貨幣資金占比,即“(貨幣資金+理財產品+應收票據)/總資產”,以及有息負債占比,即“(短期借款+應付票據+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應付債券+長期借款)/總資產”來測度企業“存貸雙高”。當企業貨幣資金占比大于該企業所處行業的70%分位數以及有息負債占比大于該企業所處行業的70%分位數時,將該樣本定義為“存貸雙高”(DH4)。

5.將被解釋變量提前一期

為了緩解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企業“存貸雙高”之間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關系,本文對被解釋變量“存貸雙高”提前一期(FDH)并采用模型(1)重新進行檢驗。

6.進行雙重聚類調整

在主回歸中,為了提高研究結論的穩健性,本文采用企業層面的聚類標準誤進行調整。在穩健性檢驗中,為了進一步控制異方差和序列相關問題,本文對標準誤在企業和年度兩個層面進行雙重聚類調整。

7.增加控制變量

為了排除可能存在的遺漏變量對主回歸研究結論的影響,本文在模型(1)的基礎上進一步控制了企業資產負債率(Lev)、操控性應計(Da)、是否“四大”審計(Big4)、董事會規模(Board)、企業產權性質(State)等變量。

上述穩健性檢驗結果均表明,機構投資者持股會誘發企業“存貸雙高”,H1b再次得到驗證(限于篇幅,未在文中報告穩健性檢驗結果,留存備索)。

(四)進一步分析

1.區分機構投資者異質性

在前述主檢驗中,本文從機構投資者總體層面考察了其對企業“存貸雙高”的影響,然而并未區分機構投資者的異質性。事實上,機構投資者并非完全同質,而是存在異質性。按照李爭光等[ 15 ]的研究,可以將機構投資者分為穩定型和交易型兩大類。穩定型機構投資者的交易不頻繁,注重所投資公司的經營水平與治理能力;而交易型機構投資者的交易較為頻繁,該類投資者并不打算長期持有公司股份,對上市公司的長期經營和公司治理不夠關注。楊棉之等[ 20 ]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越會提升公司未來股價崩盤風險,并且這一影響主要是由交易型機構投資者而非穩定型機構投資者所導致。那么,不同類型機構投資者是否會對企業“存貸雙高”產生不同影響?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本文借鑒李爭光等[ 15 ]的研究,將機構投資者劃分為穩定型機構投資者和交易型機構投資者。從表4的回歸結果可知,相較于穩定型機構投資者,交易型機構投資者才是誘發企業“存貸雙高”異象的主要推手。

2.多個大股東的調節作用

從成因來看,“存貸雙高”現象的出現可能是因為公司通過大量舉債或自身積累得到高額現金之后,大股東從事利益侵占或者為其提供擔保等財務違規行為所導致。換言之,“存貸雙高”的出現可能隱藏了大股東謀取私利的行為。

已有研究表明,當公司存在多個大股東時,可以形成有效制衡,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抑制大股東利益侵占等行為的發生[ 21 ]。與這一研究結論相反,還有研究發現,多個大股東可能會相互合謀,共同侵占小股東的利益[ 22 ]。那么,當公司存在多個大股東時,是會強化對機構投資者與大股東之間“合謀”行為的監督和制衡,緩解大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從而弱化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的正向影響,還是會與機構投資者及其他大股東進行合謀,加劇大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從而強化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的正向影響?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本文借鑒姜付秀等[ 21 ]的做法,當公司存在兩個及以上持股比例超過10%的大股東時,將多個大股東(Multi)賦值為1,反之賦值為0。從表5列(1)的回歸結果可知,交乘項系數顯著為負,表明多個大股東可以顯著弱化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的正向影響。

3.分析師跟蹤的調節作用

分析師是資本市場中的一項重要的信息中介,可以通過對公司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披露,從而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助力公司治理機制有效運行。企業“存貸雙高”出現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存在信息不對稱。當公司被越多的分析師跟蹤時,越能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強化對公司大股東和機構投資者在企業融資和現金持有決策方面所面臨的監督,從而弱化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的正向影響。

為了考察分析師跟蹤對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企業“存貸雙高”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本文借鑒王貞潔和呂志軍[ 23 ]的研究,采用“分析師團隊數量加1”的對數來度量分析師跟蹤(Analysis)。從表5列(2)的回歸結果可知,企業“存貸雙高”(DH)與機構投資者持股和分析師跟蹤的交乘項(Inshare×Analysis)顯著負相關。這表明,分析師跟蹤人數越多越可以弱化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的正向影響。

五、機構投資者持股影響企業“存貸雙高”的作用機制分析

本文主檢驗的回歸結果表明,機構投資者持股是誘發企業“存貸雙高”的重要因素。在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部分,本文推測機構投資者持股會通過影響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以及信息不對稱程度從而影響企業“存貸雙高”。為了揭示機構投資者持股影響企業“存貸雙高”的中間過程,本文擬分別從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以及信息不對稱程度等視角考察機構投資者持股影響企業“存貸雙高”的作用機制。

借鑒已有文獻的做法,本文采用“應收賬款除以營業收入”來度量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Ac2),其值越大表明大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越大;采用操控性應計的絕對值來度量信息不對稱(Da),其值越大表明公司信息不對稱程度越高。實證檢驗結果分別如表6列(1)和列(2)所示。大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Ac2)、公司操控性應計的絕對值(Da)均與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Inshare)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驗證了惡化大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以及加劇信息不對稱是機構投資者持股誘發“存貸雙高”的作用機制。

六、企業“存貸雙高”的經濟后果分析

企業“存貸雙高”現象與經典的資本結構理論及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相違背,被認為是提高企業股價崩盤風險[ 4 ]、抑制企業創新[ 2 ]的重要因素。不難看出,企業“存貸雙高”會導致消極的經濟后果。那么,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企業短期借款的主要提供者,能否有效識別企業“存貸雙高”現象及其消極后果,并對企業下一期短期借款的供給產生影響?企業績效是反映企業行為活動終極經濟后果的重要指標,“存貸雙高”對企業風險、創新活動等方面產生的消極影響最終是否會影響企業績效?這是本文擬進一步考察的重要問題。

為此,本文采用企業下一年度新增短期貸款規模(Fsloan)來度量企業新增短期貸款,采用下一年度的總資產收益率(Froa)來度量企業績效,實證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從表7列(1)可以看出,企業新增短期貸款(Fsloan)與“存貸雙高”(DH)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這表明企業“存貸雙高”會降低企業下一期新增短期貸款規模,銀行等金融機構能夠識別企業“存貸雙高”,并采取減少信貸供給的方式來規避風險;從表7列(2)可以看出,企業績效(Froa)與“存貸雙高”(DH)在10%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這表明企業“存貸雙高”會損害企業績效。

這些研究結論進一步證實,企業“存貸雙高”會在總體上產生消極的經濟后果,應當引起企業和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七、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以2007—2021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從機構投資者持股這一微觀公司治理機制視角考察了企業“存貸雙高”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持股會誘發企業“存貸雙高”,表明機構投資者持股并未對企業“存貸雙高”發揮積極的治理效應。進一步區分機構投資者異質性并考察了其他公司治理機制的調節作用后發現,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的正向影響主要是受到交易型而非穩定型機構投資者的驅動;當公司存在多個大股東、受到更多的分析師跟蹤時,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的正向影響將被顯著弱化。機制檢驗結果表明,機構投資者持股主要通過惡化大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以及加劇信息不對稱等機制誘發企業“存貸雙高”。經濟后果檢驗顯示,“存貸雙高”會減少企業下一期新增短期借款的規模,損害企業績效。

本文的研究結論可以為企業合理認識機構投資者的治理效應,科學引入和發展機構投資者,有效抑制企業“存貸雙高”,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提供一定的啟示。

(二)政策建議

1.正確認識機構投資者的功能,合理引進機構投資者

本文的經驗證據表明,機構投資者持股會誘發企業“存貸雙高”,這一現象主要是受到交易型機構投資者的驅動,穩定型機構投資者并不會誘發企業“存貸雙高”。因此,不能以機構投資者持股會誘發企業“存貸雙高”而片面地否認機構投資者的功能,而應當在區分機構投資者異質性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客觀評價。此外,企業應當謹慎引入交易型機構投資者,避免因引入交易型機構投資者而誘發企業“存貸雙高”。

2.充分認識企業“存貸雙高”的危害性,高度警惕企業“存貸雙高”

已有研究發現,“存貸雙高”違背了經典的財務理論,會提高企業的債務違約風險和股價崩盤風險,誘發企業“股債雙雷”,損害資本市場穩定性。本文的經驗證據進一步表明,“存貸雙高”會減少企業下一年度新增短期借款規模,損害企業績效。因此,應當充分認識到企業“存貸雙高”的危害性,高度警惕企業“存貸雙高”可能誘發的風險,有效規避企業“存貸雙高”可能導致的消極后果。

3.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有效防范企業“存貸雙高”

本文的經驗證據表明,機構投資者持股主要通過影響代理沖突及信息不對稱程度等渠道誘發企業“存貸雙高”,而多個大股東、更多的分析師跟蹤可以顯著弱化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存貸雙高”的正向影響。因此,一方面,企業應當積極緩解代理沖突,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截斷機構投資者持股誘發企業“存貸雙高”的傳導機制;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優化公司股權結構,吸引更多的分析師關注,發揮多個大股東和分析師的監督作用,從而有效防范機構投資者持股所誘發的企業“存貸雙高”。●

【參考文獻】

[1] 戴璐.“雙高”現象、銀企博弈與轉型經濟融資環境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2010(2):40-52,168.

[2] 楊濛,劉嫦,李慶德.抑制還是促進:上市公司“存貸雙高”現象與企業創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7(4):145-156.

[3] 張瑞麗,劉中華.“存貸雙高”、會計信息質量與公司治理[J].會計之友,2020(24):118-124.

[4] 竇超,原亞男,白學錦.上市公司“存貸雙高”異象與股價崩盤風險[J].中國工業經濟,2022(4):174-192.

[5] 戴璐.股權再融資后的“雙高”現象研究:超額短期借款融資的視角[J].經濟科學,2008(3):85-96.

[6] 高敬忠,王天雨,王英允.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雙高現象”[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1,43(4):3-18.

[7] 毛建輝.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存貸雙高”異象:來自文本解讀的證據[J].當代財經,2023(8):95-107.

[8] 戴璐,湯谷良.長期“雙高”現象之謎:債務融資、制度環境與大股東特征的影響:基于上海科技與東盛科技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7(8):129-139.

[9] 賈凡勝,王晗笛,夏常源.大股東“掏空”動機與企業“存貸雙高”之謎[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3(6):89-104.

[10] 李維安,李濱.機構投資者介入公司治理效果的實證研究:基于CCGINK的經驗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8(1):4-14.

[11] NING Y,HU X,XAVIE R G.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large changes in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on CEO compensation risk[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5,39(1):23-47.

[12] 劉偉,曹瑜強.機構投資者驅動實體經濟“脫實向虛”了嗎[J].財貿經濟,2018,39(12):80-94.

[13] 王壘,曲晶,趙忠超,等.組織績效期望差距與異質機構投資者行為選擇:雙重委托代理視角[J].管理世界,2020(1):132-153.

[14] MCCAHERY J,SAUTNER Z,STARKS L.Behind the scenes: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preferences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J].Journal of Finance,2016,71(6):2905-2932.

[15] 李爭光,趙西卜,曹豐,等.機構投資者異質性與會計穩健性: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15,18(3):111-121.

[16] 潘越,戴亦一,魏詩琪.機構投資者與上市公司“合謀”了嗎:基于高管非自愿變更與繼任選擇事件的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11(2):69-81.

[17] 楊海燕,韋德洪,孫健.機構投資者持股能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嗎:兼論不同類型機構投資者的差異[J].會計研究,2012(9):16-23,96.

[18] 曹豐,魯冰,李爭光,等.機構投資者降低了股價崩盤風險嗎?[J].會計研究,2015(11):55-61,97.

[19] 楊李娟,熊凌云,方遠.“存貸雙高”異象的審計監督:基于審計意見的實證檢驗[J].審計研究,2023(4):67-80.

[20] 楊棉之,趙鑫,張偉華.機構投資者異質性、賣空機制與股價崩盤風險: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20(7):167-180.

[21] 姜付秀,申艷艷,蔡欣妮等. 多個大股東的公司治理效應:基于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視角[J].世界經濟,2020,43(2):74-98.

[22] MAURY B,PAJUSTE A.Multiple large shareholders and firm valu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5,29(7):1813-1834.

[23] 王貞潔,呂志軍.綠色金融、分析師關注與新能源企業融資紓困[J].當代財經,2022(9):52-63.

猜你喜歡
公司治理
內控建設、公司治理和產權性質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18:41:47
民營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優化與公司治理效率的協調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18:33:46
財務會計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室內裝潢宜儉樸宜居宜習宜養生
公司治理對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9:15:03
雙重股權結構的利弊分析與立法建議
時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3:23:15
我國家族信托的法律研究
時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2:49:23
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論財務會計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公司治理與財務治理的關系探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3:47: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伊人久久婷婷|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蜜臀AV在线播放| 一级片一区| 天天综合网在线| 中文字幕色站|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久久婷婷六月| 国产性精品| 亚洲男人在线|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www网站|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女人18毛片久久|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亚洲视频a|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日产AⅤ|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成人日韩精品|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视频二区欧美|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性一区| 国产亚洲第一页|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91小视频在线|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动漫|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欧美不卡二区|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朝桐光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少妇精品在线|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色天天综合|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久久动漫精品|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