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視。它不僅對教學方法進行了革新,也深刻地改變了教育理念。本文深入分析了項目式學習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五大具體策略。以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材中的《點亮小燈泡》教學為例,詳細地展示了這些策略的實際應用,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直觀的視角,以深入了解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所具有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 "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8" " 0037-03
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在小學科學教育領域備受矚目。它為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帶來了諸多深刻變革。該學習模式在提升學生科學知識水平方面成效顯著,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等素養。本文以教科版教材中的《點亮小燈泡》教學為例,深入剖析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與具體教學策略。
一、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
小學生天生好奇,對探索新事物充滿熱情,科學教育正好迎合了他們對新知的追求。但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無法充分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求。他們希望能夠在實際生活中發現科學的奇妙之處,而不僅僅是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因此,教師需要教授學生如何運用科學方法,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并鼓勵他們在自然環境中主動探索和實踐。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引入,不僅創造了一個開放和民主的學習環境,而且有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點燃他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推動師生共同成長。教師通過設計富有挑戰性的項目式學習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從而增強科學興趣,提升科學教學的互動性、合作性和實踐性。
(二)有利于鍛煉學生探究能力
在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模式下,教師鼓勵學生從不同視角審視學習任務。學生通過深入討論、積極辯論和系統總結來探索問題的答案,這不僅增加了科學探究的深度,也拓寬了他們的知識范圍。學生不僅能夠牢固掌握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還能主動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科學現象并付諸實踐。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提出科學假設、驗證猜想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和交流機會。這不僅增強了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參與感,還有助于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精神,同時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科學概念,指導學生在整合和應用已有知識的過程中構建新的認知,從而推動小學科學教育的進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并激勵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茁壯成長。
二、《點亮小燈泡》教學中的項目式學習
(一)立足教材內容,明確項目主題
在實施項目式學習時,教師首先需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明確項目主題。教師應依據學科核心知識點,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綜合性與交叉性問題,審慎挑選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相關的項目主題。如此內容選擇,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索科學奧秘;另一方面能夠確保項目主題與教材內容緊密關聯,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通過這種方式,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得以有機融合,提高了教學的實踐性與應用性,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了他們的探究能力與創新思維。
以教科版《點亮小燈泡》教學為例,教師首要任務是依據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的核心與難點。本課主要目的是向學生傳授電路搭建的正確方法,并啟發他們思考使小燈泡發光的途徑。在明確了項目式學習的主題后,教師應深入考量學生的認知階段、發展需求及心理特征。通過觀察,教師發現學生對于點亮小燈泡的實驗表現出極大興趣。利用這一興趣點,教師能夠精準定位項目式學習的核心任務,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搭建基本電路,并協助他們完成實驗,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采用項目式學習策略能有效輔助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操作,培養科學思維,提升小學科學教學效果。教師引導學生親身體驗電路連接,增強參與度和學習動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深化對科學原理的理解,為終身學習和科學探究奠定基礎。
(二)設計項目式問題,創設科學氛圍
項目式教學的成功實施依賴于精心設計的問題,通過巧妙構思問題,將項目的核心與教學大綱緊密結合,不僅能夠喚起學生的好奇心,驅動他們進行深入探究,還能激勵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過程,實現深度學習。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學習理論,設計出既具有挑戰性又能夠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項目式問題,以實現小學科學教學的優化和提升。
以教科版《點亮小燈泡》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精心設計項目式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并營造一個充滿科學探究的學習環境。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索電學的世界。例如,教師可以展示不同電路的連接方式,并提出問題:“你們觀察到這些電路是如何使小燈泡亮起來的嗎?”學生在觀察后開始積極討論。隨后,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已經看到了小燈泡亮起的現象,那么你們認為電流是如何在電路中流動的呢?”學生提出各種假設,有的認為電流像水流一樣,有的則認為電流是電子的移動……在這一探究和假設構建的活動中,學生所提出的觀點呈現出多樣性,這種差異性恰恰點燃了他們對學科學習的熱情。教師應激勵學生通過廣泛搜集資料和進行實驗來驗證各自的假設,并組織深入的討論,拓寬學生的認知邊界。在這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并找到問題的答案,確保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這種自主探索的過程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體驗到成就感,這不僅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而且顯著提高了他們科學學習的深度與質量。
(三)挖掘課內外資源,推動知識遷移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教師應將抽象科學概念與學生日常經驗相結合,通過融入生活實例來教授科學原理,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本知識,還能激發他們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教師應鼓勵學生跳出教材束縛,積極探索跨學科知識,深化對科學的理解,并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能學會用科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實現知識遷移、拓寬視野,提升科學技能。
以教科版《點亮小燈泡》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核心目標是理解電流如何使燈泡發光。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認識到電流是使燈泡發光的關鍵因素。首先,教師準備電池、導線、開關和小燈泡等實驗材料,激發學生思考并動手實驗。通過改變電路中的電阻,觀察并記錄燈泡亮度的變化,發現電阻與燈泡亮度的關系。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你們注意到燈泡亮度與電阻的聯系嗎?請分享發現。”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電阻小時,電流大,燈泡亮;電阻大時,電流小,燈泡暗。”其次,教師將課堂討論拓展至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在晚間電力需求高峰時段,家里燈泡為何顯得較為昏暗?”此舉旨在激勵學生應用課堂所學的原理來闡釋這一現象,并建議他們在課后搜集補充材料,以實現從課堂到現實生活的知識整合。
(四)搭建科學化平臺,展現項目成果
小學科學項目式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項目方案,引導學生結合課程內容與實際應用,產出有意義的成果。教師要提供展示平臺,讓學生展現學習成果,增強學生科學探索自信和學習積極性。通過展示活動,學生不僅可以深化知識理解,提升認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還能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項目展示活動促進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學生通過觀摩討論同伴項目獲得新見解,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以教科版《點亮小燈泡》教學為例,教師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身探索電學原理。首先,教師可以安排一個實驗,讓學生使用電池和導線直接連接小燈泡,感受電流通過時燈泡的亮起,隨后引入電阻的概念,讓學生用不同材料(如銅線、鋁線)連接燈泡,比較燈泡的亮度差異。其次,教師可以提出“節能燈泡”的制作主題,激勵學生分組合作,發揮創意,利用手邊的材料設計并制作節能燈泡。在實際操作中,學生發現用細銅線會導致燈泡發暗,通過對細銅線增加線圈改造,提高了燈泡節能效果;另一些小組用LED燈代替傳統燈泡,既節能又亮。同時,學生對不同導體的電阻特性進行了探究,并通過對實驗數據的比較分析,了解到不同導體對電流的影響。這一步驟旨在幫助學生確定什么樣材料最適合用于制作節能燈泡。在制作節能燈泡環節,小組成員之間進行明確的分工合作,以提高效率并快速完成制作任務。最后,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成果的機會,讓學生展示他們制作的節能燈泡,并相互觀摩學習。此外,每個小組需選出一名代表來向全班介紹他們的設計理念和材料選擇的理由。這一環節不僅進一步鍛煉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而且增強了他們參與科學活動的熱忱,并提升了他們的科學學習成效。
(五)完善項目式評價,幫助學生發展
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它不僅助力教師進行教學反思、識別教學中的不足,以優化教學策略,提升教學質量,也幫助學生發現學習中的短板,促使他們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成效。然而,傳統的單一評價方式限制了評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需依據班級實際情況構建全面的評價體系,采用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等多元化方式。多維度的評價不僅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進展,還能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教學評價不再是單一的評分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自我提升的關鍵工具,讓學生在評價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以教科版《點亮小燈泡》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核心是深化學生對電學原理的理解。一是教師準備了電池、導線、開關等實驗材料,引導學生合作組裝簡易電路。電路完成后,各小組展示他們的電路作品,每組選出一名代表分享電路制作過程。二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教師提出問題,如:“增加電池數量會影響燈泡亮度嗎?”“如何調整電路使燈泡亮度發生變化?”“誰能解釋電流、電壓與燈泡亮度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旨在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基于以上問題,教師組織了一場小型討論會,讓學生分小組探討實際問題,鼓勵他們通過查閱書籍、網絡等途徑收集信息,支持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電學知識的理解,認識到“電流通過導體使燈泡發光”的原理,增強了探索物理世界的興趣。三是在教學活動結束前,教師需綜合運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全面總結。對于表現優異的小組,教師應予以肯定,同時指出其在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對于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學生,則需給予鼓勵,以增強其自信心。在評價環節,教師的角色是輔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并增強他們的科學探究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通過課堂評價,教師能夠獲得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有助于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進而提升小學科學項目式教學的整體質量。
三、結語
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領域的應用,不僅為教學方法帶來了創新,也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科學素養。這種教學模式巧妙地融合了理論與實踐,使學生能夠在親身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團隊合作中增強協作能力,在批判性反思中促進自我成長。展望未來,我們期望項目式學習能夠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得到更廣泛的實施,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未來人才。
參考文獻
[1]崔連紅.項目化學習視角下小學科學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4(23):155-157.
[2]張茂良.小學科學“項目化·創中學”教學模式的設計研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3(1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