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估算教學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選擇合適的單位進行估算,體會估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了解估算的實際意義?!惫浪?,對于培養學生的數感、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意識都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前提技能訓練,為估算打好基礎。一般情況下,整數運算中把數估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而分數和小數運算則把數估成整數。如估算“ 306×4,, 時,可以用“百”作單位,把306估成300;在估算實際問題“一套西裝306元,買4套西裝要帶多少元”時,就要把306估作310,用“十\"作為單位。然后根據“進一法\"確定至少要帶多少元,這樣才科學合理。在 306×4 中,因4是一位數,一般不需取近似數,但如果估算 306×19 ,則要根據實際需要把306估算成300或310,還要把另一個因數19估成20,便于口算。因此,學生在估算前一定要加強訓練,做到靈活地估、快速地算。
適時滲透,加強估算與精算的融合。數感是核心素養之一,而估算是培養學生數感的重要手段。如二年級數學上冊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減法,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筆算技能。練習中,教師引導學生首先進行估算,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估,把估算結果與精確結果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發現,和同伴比一比看誰更接近精確結果在比較中學生明白估算可以判斷結果的大致范圍,體會估算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估算與精算緊密結合,學生的數感也隨之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以生活情境為驅動,培養估算的意識
小學生生活經驗比較匱乏,思維方式較為單一。教師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接觸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估算的必要性和便捷性。如買一口鍋需要358元,買一個吹風機需要218元,如果小明帶500元夠嗎?
要解決500元夠不夠買的問題,就要計算出 的和,通過比較做出判斷。但學生上節課才剛剛學習了口算整百數的加減法,不會精確計算 358+218 。教材這樣編排,意在\"逼迫\"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產生估算的需要?;谇懊娴闹R經驗,學生很容易聯想到將358元看作300元,218元看作200元, 300+200 得500,358與218的和肯定大于500,由此做出判斷。
以錘煉思維為核心,培養估算的技巧
估算其實就是“近似計算”。四舍五入法、進一法和去尾法都是常用的方法。
如92名學生去參觀展覽館,門票8元一張,700元買門票夠嗎?800元呢?第一問讓學生體會“去尾法”,即往小估的策略,先將92估成90,90×8=720 ,實際的花費應該比720多,由此判斷700元不夠。第二問讓學生體會“進一法”,即往大估的策略,把92看作100,8個100是800,實際要比800花費少,帶800元夠了。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經歷估算的過程,引導學生不斷地去嘗試、判斷、調整、比較、反思,最后得出結論,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感性與靈活性。
以活動體驗為手段,積累估算的經驗
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數學知識特點,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做一做、估一估、算一算、想一想,將估算學習巧妙融入其中,讓學生感受估算的意義并獲得積極的體驗。學習長度單位之后,學生可以找一找“身體尺”,如一步大約長50厘米…有了這些基礎,教師再開展一些學生熟悉的物體的估測活動。這樣的活動既能幫助學生積累經驗,又能深化學生對計量單位的認識。同時,教師還要以實際需要為落腳點,培養學生養成估算的習慣。
綜上,只有經過長期訓練和不斷積累,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小學數學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遵循循序漸進原則,讓學生在復雜的問題前合理選擇并靈活運用估算技能,讓估算真正助力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