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一級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總目標是晉級為市學科帶頭人,成立市名師或市名班主任工作室。
第四階段:名師。對象為從事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20年以上、聘任高級教師崗位任教5年以上的教師,總目標是晉升為正高級教師、省名師。
2個教師成長工程: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和名優骨干培育工程
在教師梯隊建設體系的引領下,學校結合教師入職年限和發展特點,設置2個教師成長工程,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平臺。
一是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是3年教齡以下的青年教師及職員崗位后備教師。二是名優骨干培育工程。培育對象是教齡3年以上、年齡40歲以下,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較高教育教學熱情,有志于教育教學、科研創新能力提升的教師。
3個專業發展平臺:賽課展示平臺、課題研究平臺、教研寫作平臺
學校結合教學實際和省市名師、骨干教師考核要求,在優質課、課題、論文等方面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錘煉平臺。
賽課展示平臺。學校抓“四課”,促教師專業成長。一是青年教師過關課,在實踐中錘煉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二是骨干教師展示課,全體教師兩年一輪展示,給青年教師示范引領,促其優質課技能提升;三是省市區優質課(融合課),精心打磨課例,群策群力,爭取多出優品、精品,力爭在全市處于領先水平;四是課改研討課,每周一節,著力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合作能力。
課題研究平臺。學校抓\"課題研究”,助推高質量發展。規范課題申報程序,提高課題立項質量,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市級、省級課題,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研究,真正發揮課題引領作用,助推學校高質量發展。
教研寫作平臺。學校抓“教研寫作”,促理論與實踐融合。遵循\"三早\"(早計劃、早準備、早安排)、“三高\"(高要求、高標準、高質量)原則,倡導教師將理論融合于實踐,積極參加論文撰寫、評選活動。學校每年寒假布置寫作任務,收集教育教學論文,出版校內教研資料《五中教研》。
4條成長路徑:學習型路徑、實踐型路徑、研究型路徑、寫作型路徑
學習型路徑是指教師通過參與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更新知識結構,提升技能水平,拓寬視野。教師選擇自己專業方面的書籍或教育名著進行深度學習,通過每日分享打卡、每月精讀1本書、撰寫讀書筆記、年度共讀活動、公開講書交流等形式來提升自己。
實踐型路徑是指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檢驗理論觀點,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經驗。教師借助學校開展的骨干教師展示課、課改研討課、省市區優質課等形式,打造自己的精品課堂。每學期深度研修1個單元,上1節公開課,形成教學實錄,在課堂實踐中打磨自己。
研究型路徑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課題研究,培養學科專業素養,提升教學能力。課題研究內容要“真一點\"\"小一點”,以教師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研究對象,以解決教師平時教育教學中的困惑為根本目的。如每年主持(參與)1個課題研究,組成1個研究小組,形成1個研究成果,打造自己的研究型路徑。
寫作型路徑是指教師在專業成長過程中,通過寫作的方式來進行反思、總結,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梳理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進而提升專業素養。教師每學期可以完成一定數量的教學反思、案例研究、學術論文、課程開發等,利用《五中教研》平臺發表文章或進行投稿,持續輸出,走好自己的寫作型路徑。
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不斷完善和優化工作方案,持續推進教師培養工作,為建設更加優秀的教師團隊而不懈努力。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