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改革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不僅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優劣互補。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在于構建合作形式,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是為學生創造探究空間、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教師如何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建設呢?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從實踐誤區、基本理念、實施路徑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正視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誤區
筆者反思平常的小組合作學習,大致存在三方面的實踐誤區。
(一)分組缺乏科學性
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是分組。簡單而機械的學習小組形式相對松散,分工不太明確,評價不夠科學,導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一般情況下,劃分小組既可以同質分組,也可以異質分組,這兩種分組方式各有利。在實際的操作中,教師可以根據學情實行輪換,如上個月同質,下個月異質。要注意的是,不宜整學期或整學年都不進行轉換,如此往往不能取長補短,也就收不到互補共生的效果。
(二)問題缺乏探究性
典型問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關鍵作用。教師如果沒有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卻要求學生進行課堂合作探究,不僅會影響課堂進度,使課堂教學枯燥無味,還會阻礙學生學有長進,影響學生探究的熱情和討論的積極性。觀課時筆者發現,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圍著桌子坐著,很隨意地交流,沒有明確目的,甚至嬉笑玩耍,不到1分鐘就匆匆結束。這樣的小組合作徒具其形,不能稱為真正的小組合作。這樣的合作是合而不作、作而不探、探而無效。
(三)發言缺乏規則性
小組合作學習中,能力強的學生往往是小組匯報發言的主角,而其他學生成了旁聽者。或者在小組討論中,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導致討論過程混亂,無法形成集體智慧。更有甚者,一些小組成員直接把別人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觀點。如此,小組中學困生與學優生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組員如何合作應該有明確的規則。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實操價值的合作規則是“弱者先說,大家補充,強者概括或總結”。當然,區分弱者和強者也應遵循一定的規則和標準,不僅關注成績,還注重小組成員的性格特點和行為習慣:所謂\"弱者”,突出表現在個性內向、內斂,課堂上不能主動承擔發言人角色,不敢也不善于表達,往往縮在一角沉默寡言;反之,則可定義為\"強者”。
二、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
分組學習不等同于合作學習,不是分了組就是合作的。
(一)厘清一個概念
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為基本組織單位,以“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等學習方法為基本組織形式,是用“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和多元評價激勵機制推動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彼此激勵,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一課堂模式的實施,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充分體現,群體動力學原理得以實現。如此,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打造出充滿人文氣息的活力課堂,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動力、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實現減負與高效、學生全面發展與特長發展、學校整體發展與教師有機成長的統一。
(二)把握基本條件
首先,要讓學生對需要合作學習的問題有基本了解。否則,學生討論問題時可能會出現不知所云或插不上嘴的情況,這樣合作學習不會真實發生。其次,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可以帶著自己的思考與同伴分享、質疑、合作、探究。如此,才能避免陷入用集體思考和聲音替代個體思考和聲音的境地。最后,要避免“為合作而合作”,要讓合作成為學生學習的必需,提出有價值、有深度、有難度的合作問題。
(三)遵循三個原則
其一,先學后教原則。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力所能及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師針對學生自主學習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修改生成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使學生真正掌握方法和規律。其二,分層施教原則。在教學活動和教學設計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在學生學習活動和導學案設計、小組劃分中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差異,做到有層次,實現“無淘汰”。其三,求同存異原則。“求同”即尊重教學規律,繼承優良的教學傳統,借鑒先進的教學經驗,形成高效課堂模式;“存異”,即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教學內容和不同課型,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彰顯教師的個人教學風格。
三、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路徑
(一)選好組長,加強引領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組長就是一個小組的“火車頭”。要科學選拔好小組(學科)組長,讓有能力、性格外向的學生做小老師來指導小組合作學習。選拔組長時,要注重責任擔當。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鍛煉他們的組織、協調、領導能力。同時,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組長要誠實公正,以身作則,指導、督促組員的學習、行為、思想等,有效聯系組員和教師,在他們之間架起一座有效溝通的橋梁。
(二)分好小組,彰顯文化
建立小組之初,教師要拿出一定時間,與學生一起探討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讓學生明白:合作學習能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教師在實踐中大致將每6人分為1個組,每名組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要明確主持人、發言代表、記錄員、監督員的人選,并且約定分工任務及職責。分工的過程就是明確責任的過程;有了權利義務,就有了責任擔當。在這樣的分工合作中,學生學有所得,能力有所提升,成長就會更快,發展就會更好。這樣的小組分工,就把教學與德育、成事與成人融合聯通起來了。
為彰顯和提升小組的文化品位,班級可以組織一次主題實踐活動,組員在一起討論小組名字,制作小組名牌,選擇小組格言,制定小組學習公約等。例如,有的小組取名為“梅花組”,小組格言為“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小組學習公約為“上課要自律,課后要自覺,學習要自信,生活要自強”。這樣,不僅彰顯了小組的合作文化,也凝聚了小組的團隊力量。
(三)創新評價,注重激勵
評價的目的是提升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幫助各小組獲得更好的學習成就感。教師既要注重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評價,也要注重合作學習階段性的總結評價。小組合作學習中,有教師習慣性點評小組代表,這可能會成為一種方向性的錯誤,小組學習成果成了小組代表的成果,這對其他小組成員的積極性是一種傷害。教師應該改變評價方式,變評價代表為評價小組。教師要注意:評價語言要實,不能空泛;要具體,切忌抽象。表揚和批評一樣,都是越具體就會越明晰,越明晰就越有針對性,有了針對性就有了更強的指導意義。
當然,教師也可以組織組間互評和組內互評,甚至可以讓學生小組自評和學生自評。如此一來,形式更多樣了,也更具體地兌現了“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的理念。
為持續培養各小組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意識與自我管理能力,鞏固小組合作學習成果,教師要創新性地開展階段性的評價激勵。如可按個人獎和小組(團體獎)設置系列獎項,班級制訂評選細則,定期組織評選。這樣一來,在激勵的氛圍中,實現榜樣帶動,小組之間良性競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教師要不斷優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策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在各種學習活動中激發興趣,在與同伴、教師的合作、探究、碰撞、積極交往中學會合作,從而學有所長,在成功的體驗中深度學習,享受學習。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一般課題“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研究”的成果。立項編號:JCJYC2401150002)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