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黨史”是一種教育理念,強調學生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這一理念的目的是讓青少年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所經歷的艱難困苦和取得的偉大成就,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培育他們的責任意識。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是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的思想前提。因此,在小學高段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第三學段學生應簡要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革命傳統。因此,探索創新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紅色教育迫在眉睫。項目化學習是師生通過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有積極影響。因此,通過項目化學習夯實小學高段黨史教育十分必要。
一、厘清思路,創建機制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方式,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或完成實際任務來推動學生學習。首先,筆者確定小學高段黨史教育的項目化主題(驅動性問題),以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主體,融合語文、音樂等學科中的黨史知識。其次,搭建項目化學習支架,從學生的具體生活、學習場景中,綜合考慮課內外思政課堂實踐,充分挖掘小學高段紅色黨史文化課程資源,創建黨史教育新機制,優化課程形式。最后,從多個維度展示項目化學習成果,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保證作品的主題突出、內容豐富、種類多樣。
二、細化過程,運用機制
筆者創設了“三多九紅”小學高段黨史學習教育項目化機制。這一機制呈現出多元課程、多樣資源、多維視角的鮮明特色:以深研紅色教材、推薦紅色讀物、傳唱紅色金曲為紐帶,串聯起道德與法治、語文、音樂等課程;憑借打造紅色課堂、重走紅色路線、志愿紅色服務,有效整合教材資源、地方特色資源及社會公共資源;借助講述紅色故事、繪制紅色板報、開展紅色評價,為學生搭建展示學習成果、獲取學習反饋的多維度平臺。通過這一機制,我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打造了小學高段黨史學習教育課程體系,讓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更系統,實施路徑更明晰,學習過程更有序。
(一)多學科整合,確立驅動性問題
在道德與法治、語文、音樂課標中,小學高段均有指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知道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革命歷史與黨的根本宗旨,初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意義。因此,小學高段黨史項目化課程設計要堅持依標施教。筆者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條怎樣的路”作為驅動性問題,收集、整合本次學習的內容。
1.深研紅色教材
筆者以道德與法治課堂為立足點,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及歷史貢獻,傳承紅色基因。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時,筆者整合項目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產生的巨大影響,感受先輩的抗爭精神、革命精神等,從而激勵他們努力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2.推薦紅色讀物
筆者基于五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利用學校圖書館資源,梳理出包含《林則徐禁煙》《感動中國的時代先鋒:兩彈元勛·鄧稼先》《你的樣子一一講述雷鋒》等的紅色書目,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拓展閱讀,開展讀書分享會、書寫讀后感、情景劇表演等多種形式的讀后交流活動。
3.傳唱紅色金曲
除文本性的黨史知識與材料外,考慮到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小學高段黨史學習教育項目化提倡融入更多學科的知識,創新性地引入紅色歌曲,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對黨和國家的熱愛之情。比如,音樂教材中《歌唱二小放牛郎》《誰不說俺家鄉好》《北京喜訊到邊寨》《今天是你的生日》等歌曲的學唱,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多資源統整,搭建輔助支架
小學高段黨史項目化學習,既要讓學生知道歷史事件和紅色精神,又要充分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在黨史項目化學習過程中,我們準確把握高段學生學情,搭建紅色課堂、紅色之旅、紅色服務的多資源項目輔助支架,將博物館、紀念館納入課堂的范疇,寬范圍地引入生活場景,主張學校里的知識獲取要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
1.打造紅色課堂
課堂是對學生實施德育的主窗口,立足紅色課堂,開展紅色閱讀課程及各類紅色主題的班會等,使項目化學習更具可行性和時效性。以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12課《富起來到強起來》為例,師生一起搭乘“復興號\"動車組,開展一次“春天的故事”研學之旅,去探索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光輝歷程。第一站:鳳陽縣小崗村,農村改革之旅,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二站:深圳大都市,經濟發展之旅,感受“深圳精神”。第三站:智能物聯村,輝煌成就之旅,開展“祖孫三代比童年”活動。
2.重走紅色路線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豐富學生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教師要充分挖掘地方資源,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以紅色之旅為依托,凸顯本土化特征,開展紅色黨史學習教育。此舉充分挖掘了本土的黨史資源,讓學生在真實的歷史場景中回顧紅色革命史,在參觀訪問中更好地了解黨史,同時還能打破歷史的時空限制,讓學生與革命先輩\"對話”。
以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10課《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例,學生在參觀浙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的過程中,翻看文史資料,進一步了解老一輩革命家抗日的英雄事跡,認識了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偉大歷程,在黨史故事中汲取紅色營養,堅定理想信念。
3.志愿紅色服務
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志愿者活動,強調踐行時代精神。結合“雛鷹爭章”\"紅領巾心向黨\"等志愿者活動,學生在充分感受黨史文化及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精神的同時,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真正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三)多維度設計,展示實踐成果
在成果展示中,我們關注學生的個人成果。各成員根據分工,多角度查詢相關黨史資料,完成自己的黨史研習任務,向小組提交個人調研報告(要求思維導圖內容準確、圖文并茂)。同時,我們也重視團隊成果的呈現。結合個人分工成果,小組合作整合,以班級板報、宣講會、情景劇表演等形式進行小組的項目成果展示。
在實施評價時,我們以新課標為依據,圍繞發展學生的五大核心素養,關注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細化評價量規,調動多元評價主體,既關注過程性評價,又關注結果性評價,做到以評促學。
三、落實素養,推進發展
(一)紅色精神促進學生成長
有效培養責任意識。在紅色之旅、紅色服務、紅色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感興趣的黨史故事和英雄人物,遇到困難時小組合作解決,培育了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核心素養。
打造紅色明星榜樣。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以喜歡的革命英雄作為追星榜樣,學習他們身上的中國精神。我們將“造星”與“追星\"結合起來,將紅色文化融入其中,堅定了學生“不追網紅不追星,只追人民子弟兵”的決心。
堅定踐行紅色精神。重視紅色教育的實踐性,就是注重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根本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做人、熱愛生活、參與社會實踐。我們將紅色精神拓展到學生的生活中,促使學生將紅色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長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紅色體系促進素養培育
“三多九紅”黨史教育體系,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把紅色教育活動的主題融合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拓寬了紅色教育場域,優化了紅色實踐活動。此教育體系堅持教師價值引導與學生主題建構相統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通過整合多方力量,帶領學生在立體的課程體系和多元的紅色文化活動中,把紅色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開展自主合作的實踐探究和體驗活動,在無形中落實了核心素養的培育,提升了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