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以本土紅色資源為載體,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革命精神的認同感,培養文化自信。南陽作為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地,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本文以小學教育為切入點,結合南陽實際,探索區域紅色資源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實踐路徑,系統推進紅色文化教育與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深度融合。
一、紅色資源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意義與區域資源優勢
(一)時代要求與教育使命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趨勢日益凸顯。文化自信作為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需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厚植。小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依托本土紅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既能傳承紅色基因,又能夯實文化自信,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
(二)資源價值深度解析
區域紅色資源蘊含著獨特的教育價值,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歷程,體現了革命先烈堅定的理想信念、頑強的奮斗精神和無私的奉獻情懷。這些資源能夠激發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之情,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南陽紅色資源具有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教育意義重大等優勢。一是舊址遺跡眾多。據統計,僅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色遺址就達229處,涵蓋了戰斗遺址、革命根據地舊址、重要人物故居等類型。二是紀念場館豐富。如桐柏革命紀念館、南陽革命軍事館等,這些場館藏有大量的文物等,生動展現了南陽地區的革命歷史。三是歷史底蘊深厚。1925年,南陽籍青年學生蔡訓明成立了南陽第一個團組織一—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唐河小組,標志著革命的火種在南陽大地上正式點燃;紅二十五軍鏖戰獨樹鎮遺址上,豐富的歷史遺跡和革命故事,能讓學生深刻理解中國革命的艱辛,深切體會革命先輩在困境中堅守信仰、不怕犧牲的精神力量,進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根源有更深刻的認識和認同。
二、理論建構:紅色資源與文化自信教育的耦合機制
(一)結合點分析
利用區域紅色資源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建設目標高度契合。一方面,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源頭,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動力。培養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和自信,能夠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承與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的全面發展是重要標志。利用區域紅色資源開展教育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重要意義
1.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區域紅色資源是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通過有效的教育活動將其傳承下去,使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不僅有助于學生銘記歷史、緬懷先烈,還能激勵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勇往直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2.堅定文化自信,筑牢精神根基
通過利用區域紅色資源,學生能深入了解本土革命歷史,從紅色文化中汲取養分,形成對本土文化價值的認同,進而增強文化自信。這種自信可以確保學生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守民族文化立場,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教育現代化
以區域紅色資源為依托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能夠豐富教育內容和形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
4.落實立德樹人,培育時代新人
以區域紅色資源為依托開展實踐活動,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學生在了解紅色事跡、參觀革命遺址的過程中接受革命精神熏陶,培養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奮斗精神,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三、實踐路徑探索:區域紅色資源校本化實施體系
(一)開發紅色課程
學校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能力,開發具有針對性的紅色文化校本課程,構建“三段式\"紅色校本課程體系。
低年級(一、二年級):以“紅色啟蒙\"為目標,開發繪本課程,編寫《南陽小英雄故事集》。通過彭雪楓將軍少年時期的勵志故事、獨樹鎮戰役中的兒童團事跡等,結合插畫和兒歌,激發學生興趣。
中年級(三、四年級):設計主題探究課程,如以“紅色南陽·革命足跡”為主線,設置“尋訪家鄉的紅色印記”“英雄人物訪談”等實踐任務,引導學生通過調查、采訪深化認知。
高年級(五、六年級):開展項目化學習,策劃“紅色微紀錄片\"拍攝項目。學生分組調研南陽紅色遺址,撰寫腳本并錄制視頻,培養綜合能力。
(二)整合多學科資源
語文與德育融合: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嵌入南陽革命史案例,同步學習語文教材中的紅色經典(如《七律·長征》),舉辦\"紅色詩詞朗誦會”。
藝術與情感共鳴:美術課上,繪制“紅色南陽”主題畫卷;音樂課上,編排《八月桂花遍地開》合唱通過藝術表達內化革命精神。
實踐與勞動教育結合:組織學生參與紅色基地維護(如清潔紀念碑)種植“紅色紀念林”,將勞動教育與紅色文化相結合。
(三)開展紅色遺址與紀念館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實地尋訪本地紅色文化遺跡。參觀前,教師布置搜集任務,讓學生了解相關歷史背景;參觀過程中,安排專業講解員進行詳細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展品、文物和歷史遺跡,感受歷史的變遷;參觀結束后,組織學生撰寫觀后感或開展主題討論,分享心得體會。例如,為彭雪楓將軍設計名片,讓孩子們知道這個名字,產生好奇;上中隊課,讓學生初步了解英雄彭雪楓;邀請彭雪楓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來做報告,深入介紹彭雪楓將軍,玲聽他的英勇事跡;去彭雪楓紀念館祭英烈,讓學生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緬懷先烈用這種直觀的體驗深深觸動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對紅色文化有更真切的感受和理解。
(四)舉辦紅色主題活動
舉辦各類紅色主題活動,如紅色文化節、紅色故事演講比賽、紅色歌曲合唱比賽等。紅色文化節:設置多個展區展示區域紅色資源的圖片、文字資料、實物模型等,同時開展紅色文化講座、紅色電影展播等活動。紅色故事演講比賽:鼓勵學生深入挖掘身邊的紅色故事,并通過演講的形式展現出來,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還促進了他們對紅色文化的學習和傳播。紅色歌曲合唱比賽:學生在激昂的歌聲中感受革命先輩的豪情壯志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顒有问蕉鄻印热葚S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在參與過程中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
(五)組建紅色精神宣講團與志愿者服務隊
成立紅領巾紅色精神宣講團,吸納對紅色文化感興趣的學生加入。宣講團定期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如進社區宣講紅色精神等,為學生提供一個宣傳紅色文化的平臺。同時,組建紅色文化志愿者服務隊,利用節假日走進社區、農村等,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活動。例如,志愿者可以通過舉辦紅色文化展覽、表演紅色文藝節目等形式,向廣大群眾傳播區域紅色文化,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
四、實施成效與反思展望
利用區域紅色資源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系統工程。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將紅色資源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能夠有效地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們應進一步挖掘區域紅色資源潛力,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方法,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一般課題“利用區域紅色資源培養小學生文化自信實踐研究\"的成果。立項編號:JCJYC242613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