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1-0164-03
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科學素養和創新素養成為幼兒教育中亟待關注的核心內容。科學探究作為一種主動的學習方式,能夠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提升,激發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幼兒期是認知發展的關鍵期,如何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幼兒積累經驗、轉化認知、發展創新思維,是當前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在此背景下,經驗連續性成為連接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紐帶。經驗連續性理論強調學習過程中經驗的漸進積累與轉化,尤其是在低結構和高結構活動的交替進行中,幼兒能夠逐步將感性經驗升華為理性知識,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創新思維。文章通過分析“沙水游戲”這一經典的科學探究活動案例,探討如何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經驗積累與轉化,促進幼兒創新素養和科學能力的發展。
一、幼兒科學探究經驗的理論基礎
(一)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特點
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以探索性和實踐性為特點。幼兒通過好奇心提出問題,并通過觀察、實驗等手段探索答案,這一過程培養了他們的自主探索能力。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如實驗操作和模型建構,幼兒增強了對科學現象的感知,發展了思維和動手能力。
(二)幼兒思維與認知發展
幼兒的認知發展依賴于感官體驗,他們通過直觀經驗認識世界。科學探究幫助他們從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認識,通過感官體驗和實驗驗證猜想。3至6歲是幼兒思維能力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開始理解因果關系等科學概念,科學探究思維在此階段開始形成。這個時期的科學思維還主要依賴于感官經驗和直觀理解,幼兒通過具體的、身邊的物體和事件來建立因果聯系。
(三)經驗連續性理論
經驗連續性理論認為,個體的學習和認知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過不斷積累和轉化經驗,個體能夠在不同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知識遷移和能力提升。對幼兒而言,他們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連續性經驗逐步構建的。每一次經驗的積累,都是下一步認知發展的基石。
(四)創新素養與科學探究
創新素養包括創新能力、思維和人格。幼兒教育中培養創新素養至關重要,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幼兒能夠激發創新思維,培養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實驗中,他們學會觀察、總結,并能發現和提出新問題,進而創新解決方案。
二、案例分析:集體教學活動“沙水游戲”
(一)活動背景
“沙水游戲”作為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經典案例,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和實踐性,能夠激發幼兒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沙子和水是常見的物質,幼兒對其有一定的感知經驗,但是缺乏對其物理特性和相互關系的深刻理解,本次活動以某中班幼兒為主體,引導幼兒探索沙子和水之間的相互關系,幫助他們理解物質的變化特性以及這些變化的物理原理。
(二)活動設計與實施
1.“抓沙”游戲
“抓沙”游戲讓幼兒通過調整沙子與水的比例來探索物理變化。教師提出問題激發興趣,然后讓幼兒親自嘗試并記錄沙子的變化。這個活動不僅讓幼兒感受到沙子和水的質感差異,還能通過實踐理解它們的物理性質,如沙子的顆粒感和濕潤度。通過實驗,幼兒發現水分的增加會使沙子質地更堅固,有助于塑形,從而理解沙子和水的相互作用。
2.“堆沙高樓”
在“堆沙高樓”活動中,幼兒使用濕沙建造沙堡或高樓,并觀察其穩定性。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幼兒探索沙子與水混合后的效果。活動中,幼兒感知濕沙的黏性和沙粒間的相互作用,理解水分如何增強沙子的凝聚力。實驗讓幼兒直觀理解物理變化,并總結出沙水比例與穩定性之間的關系。
三、基于幼兒科學探究經驗連續性的教育實踐
(一)活動目標的設定
活動目標的設定應明確且具體,能夠促進幼兒的綜合能力發展。在設計科學探究活動時,教師需要根據活動的性質和幼兒的學習需求,制訂合適的目標。這些目標通常包括: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合作精神。
1.觀察能力
科學探究活動的一個關鍵目標是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通過科學探究,幼兒需要學會如何仔細觀察事物的變化和現象。在“沙水游戲”中,幼兒需要觀察水的流動性、沙子的顆粒結構及其相互作用,進而提高他們對自然現象的敏感度和注意力。
2.實驗能力
通過動手實驗,幼兒能夠直觀感受科學原理,培養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在“沙水游戲”中,幼兒需要動手操作沙子和水,通過不同的組合來探索和驗證自己的猜想,從而鍛煉實驗能力。
3.問題解決能力
科學探究活動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提高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幼兒在活動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如“為什么沙子和水不能穩固地堆成沙堡?”教
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實踐、觀察和討論,幫助他們找到問題的答案,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4.合作精神
科學探究活動也可以增強幼兒的合作精神。在集體探究活動中,幼兒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實驗、討論和分享,從中學會與他人交流、協作和共同探索問題。
通過本次“沙水游戲”活動,對園內的幼兒進行階段性能力評分并得到結果如圖1所示。

(二)低結構與高結構活動的結合
低結構活動強調幼兒的自主探索,教師在此類活動中通常充當的是觀察和引導的角色,而不是直接的指導。通過這種活動形式,幼兒能夠在無明確任務要求的情況下,通過自我引導的方式探索問題。例如,在“沙水游戲”中,教師不會直接告訴幼兒如何堆沙堡,而是讓他們自已探索沙子和水的性質及其相互作用。幼兒通過自由游戲、操作和觀察,積累直觀的感性經驗。自由探索幫助幼兒在沒有外部干預的情況下通過自我發現來獲取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
高結構活動由教師設計,通常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任務。教師在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問題引導、討論和總結,幫助幼兒從零散的經驗中提煉出規律。在“沙水游戲”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集體討論,幫助他們理解水和沙子相互作用的科學原理,如水的吸收性、沙子的顆粒結構等。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引導思考和引發討論,促進幼兒從具體經驗中抽象出規律,使其科學探究能力得到系統性提高。
低結構與高結構活動的結合使得幼兒既能在自由探究中積累經驗,又能通過集體活動進行經驗的總結與升華。這種結合能夠有效促進幼兒從感性經驗向理性認知的轉化,提高其科學思維能力。
四、幼兒科學探究經驗連續性在教育實踐中的流轉與創新
(一)經驗積累與轉化
幼兒通過實際操作、討論與合作等方式,能夠進一步將感性經驗轉化為有深度的科學認知。在實際操作中,幼兒會通過觸摸、觀察、實驗等方式感知物質的性質和變化。這些感性體驗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素材,但這些素材在初期往往是未經組織和系統化的。
為了幫助幼兒將這些經驗轉化為理性認知,教師需要設計適當的活動,鼓勵幼兒通過合作與討論的方式來分享彼此的觀察結果。在“沙水游戲”中,通過小組合作活動,讓幼兒討論自己在游戲中的發現,分享不同的操作結果。
(二)促進創新素養的策略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通過連續性經驗的設計,教師能夠有效地提升幼兒的創新素養。連續性經驗指的是將幼兒在不同活動中積累的經驗進行系統化和延續化,幫助幼兒在不斷的實踐中加深對科學現象的深刻理解。
創新思維的培養:通過連續的科學探究活動,幼兒在不斷地操作和探索中形成對問題的多角度思考。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如“如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個更穩定的沙堡?”來引導幼兒進行多次實驗,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提出假設并進行驗證,逐步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創新人格的塑造:創新人格不僅僅是指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還包括他們在面對失敗時的態度。教師可以通過連續的探究活動,幫助幼兒理解失敗的價值,讓他們在失敗中找到成長的機會。例如,在“沙水游戲”中,如果某個小組的沙堡無法堆成理想形狀,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從失敗中尋找原因,并嘗試不同的方案,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對挑戰的信心。
(三)經驗的流轉與遷移
經驗的流轉與遷移是一個關鍵環節,它指的是將幼兒在不同活動中積累的經驗進行有效整合和應用,以促進創新思維的持續發展。經驗的流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幼兒通過不斷地嘗試、總結、反思和調整,將過去的經驗與新的情境結合起來,逐步提高科學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經驗融合:幼兒在初期的科學探究中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經驗,如沙子和水的質感、混合的效果等。當他們在后續的活動中遇到新的情境時,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讓幼兒將之前的經驗與新經驗結合。
經驗遷移:在不同的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可以通過遷移已有經驗,解決新的問題。例如,在“沙水游戲”中,幼兒通過實驗發現沙水的比例會影響堆砌效果,當他們在其他物理實驗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時,能夠迅速應用之前的經驗進行相似的實驗。這種遷移能力的培養,能夠幫助幼兒在未來的學習中靈活應對各種問題,促進他們創新思維的發展。
五、結論
本研究分析了幼兒科學探究經驗連續性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得出以下結論:
(1)經驗積累與轉化:結合低結構活動(如自由探索)和高結構活動(如集體討論和實驗),幼兒能從感性經驗中提煉規律,建立系統科學知識。教師通過引導反思和總結,幫助幼兒將直觀感知轉化為理性認知。
(2)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提升:科學探究活動不僅增強幼兒的科學思維,還激發創新思維。在“沙水游戲”中,幼兒通過多次實驗與調整,學會在失敗中尋找問題并改進,形成勇于挑戰和創新的人格。
(3)經驗流轉與遷移:連續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幼兒能將積累的經驗與新情境融合,為創新思維發展提供動力。教師設計問題情境,幫助幼兒遷移舊經驗,靈活運用知識,深化和擴展創新思維。
(4)教師角色與策略:教師在幼兒科學探究中扮演關鍵角色。在低結構活動中激發興趣,在高結構活動中引導討論和總結,提升幼兒探究能力,并促進集體活動中的互相學習和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涂苗.游戲化理念下的中班幼兒科學教育策略[J].亞太教育,2024(12):15-17.
[2]劉天偉,王麗麗,丁邦平.幼兒學習科學的可能性與支持策略探析[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4,40(3):25-30.
[3]孫雨璇.幼兒科學教育:從生活化的意蘊解讀到回歸生活世界的路徑探討[J].教育觀察,2023,12(9):5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