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1-0077-03
實際上,數學課程屬于一種語言,只不過這種語言并不僅僅是由文字組成,還包含著數字、字母、符號等,是一種經過慎重且精心設計的語言。通過仔細閱讀,才能更好地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從而真正做到把握和應用。但數學閱讀教學的開展并不理想,一些教師沒能給予應有的重視,導致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較弱,影響到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高中數學教師應當及時承擔起自身的教學責任,創新和設計數學閱讀教學,用閱讀的形式展開高質量、高效率的數學教學,這也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一種重要途徑。
一、高中數學閱讀教學的原則
(一)豐富性原則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當學生有濃厚的數學閱讀興趣之后,他們才能自發參與閱讀。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閱讀教學時務必遵循豐富性原則。一方面是閱讀材料的豐富性,立足于數學教材,挑選出與之相關的豐富材料;另一方面是閱讀方式的豐富性,引人一些新穎、有趣的閱讀方式。這有助于提升數學閱讀的趣味性,為學生打造出氣氛活潑的數學閱讀課堂,從而推動學生積極展開閱讀。
(二)價值性原則
數學閱讀教學的核心是閱讀材料,所有的教學活動也都是以其為基礎,帶領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成長。由此可見,閱讀材料的重要性。倘若只是隨意挑選出閱讀材料,甚至與數學知識割裂開來,那么這樣的數學閱讀將會失去意義,反而加重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負擔。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閱讀時務必遵循價值性原則,即保證數學閱讀材料本身的價值,緊緊圍繞著數學知識。唯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
(三)主體性原則
新課標明確提出,所有的數學教學活動應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發展為教學目標,數學閱讀教學也應如此。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閱讀教學時務必遵循主體性原則。在教學時,須切實把握學生的數學基礎和閱讀能力,挑選出適合他們的閱讀材料,盡可能維持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稍微轉動腦筋就能有所感悟。另外,也需預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和思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數學閱讀和知識理解。
二、高中數學閱讀教學的路徑
(一)挖掘教材內容
數學教材中有很多閱讀材料,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需要學生展開深度閱讀。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務必深挖數學教材內容,尋找恰當的閱讀材料,保證閱讀教學的時效性。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把握數學教材目標的基礎之上,再挖掘教材內容,引導學生能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數學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重點知識和定理,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和數學素養。
比如,在學習“集合的概念”這一節數學內容時,要求學生能清晰地理解并把握集合概念。要想達成這一目標,那么必須帶領學生深度閱讀集合概念,這時候,閱讀教學重要性顯現出來。第一,教師應深挖教材內容,把握這一節內容的重點,即集合的概念。而集合概念言簡意賅,往往需要學生逐字閱讀,認真解讀概念的核心,才能把握其本質。第二,正式帶領學生展開閱讀,一邊閱讀,一邊尋找核心詞匯。可能學生不明白什么是核心詞匯,那么教師可列舉,包括一般、指定、全體等。經過閱讀之后,學生對集合概念的理解將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需要注意一點,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閱讀上,更應該結合具體的例子,或者是鼓勵學生自主搜集相關的學習資料。通過這樣深挖數學教材內容,推動學生深入閱讀的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牢固把握數學概念。
(二)創設閱讀情境
在數學課堂上,輕松、活潑的數學情境往往能快速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動力,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可適當創設數學閱讀情境,讓情境成為啟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載體,提升數學閱讀教學的效果。根據具體的數學閱讀材料,考慮學生本身的生活經驗,抓住兩者之間的聯系,創設出具有生活因子的閱讀情境,既能拉近學生與閱讀材料之間的距離,吸引學生閱讀,又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閱讀觀念,使學生在閱讀中開闊視野、獲得知識。
比如,在學習“基本立體圖形”這一節數學內容時,要求學生能閱讀和掌握旋轉體的概念和特征。由于該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極高的要求,所以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甚至無法把握。對此,教師可改變教學思路,創設出“旋轉體”的閱讀情境:展示體育課堂上學生打乒乓球的畫面,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乒乓球的運動情況。學生對這一情境十分熟悉,所以學生紛紛融入情境中。經過觀察之后,學生開始嘗試描述。這時候,教師可模擬出乒乓球旋轉的剖面圖,讓學生結合該圖繼續閱讀其概念。有了該情境的襯托,學生不用再憑空想象,而是能肉眼看到,更有助于學生展開數學閱讀。同時,再帶領學生抓住重點內容,準確總結出旋轉體的概念。這樣的數學閱讀情境,既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閱讀的重要性,又能讓學生參與數學概念的產生和總結,提升學生的概念理解深度。
(三)創新閱讀方式
一些教師只是給出閱讀材料,生硬地要求學生完成閱讀。從學生的視角來看,這樣的數學閱讀方式比較單一、枯燥,他們很難提起興趣,導致他們選擇應付了事,很難從中有所收獲。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當注重數學閱讀方式的創新,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除了傳統的閱讀方式,還可引入其他方式,如小組閱讀、游戲方式、電子閱讀、視頻跟讀等。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選擇相應的閱讀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在這些新穎閱讀方式的吸引下,學生自然會對數學閱讀充滿熱情,從而主動參與并完成閱讀,實現數學素養的提升。
比如,在學習“古典概型”這一節時,假如直接給出基本事件、可能事件等數學概念,生硬要求學生獨立閱讀,那么學生無法深刻理解。對此,教師可采用不一樣的閱讀方式—小組閱讀,讓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展開閱讀。第一,針對學生的數學基礎和閱讀能力展開全面分析,采用互補的分組方法,進行均衡分組。第二,針對本節內容,給出小組閱讀任務:小組演示投擲硬幣實驗,并分析實驗的結果,結合教材內容,嘗試總結出基本事件的概念以及特點。第三,將數學課堂交到小組的手上,鼓勵他們積極閱讀,分享他們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不要過多干涉小組閱讀,給予他們足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這更能保證小組閱讀的效果,促進學生實現不同程度的數學成長。
(四)注重閱讀指導
一些學生的數學閱讀效率之所以不高,是因為他們本身沒有掌握行之有效的閱讀技巧,他們在閱讀時經常會陷入盲目閱讀的困境,不知道閱讀重點是哪里,也不清楚閱讀方向。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務必注重數學閱讀的指導。有效的指導手段就是課堂提問,圍繞數學閱讀材料,設計一系列問題,深入閱讀材料的內部,找到材料中有價值的信息,實現深度閱讀,既能大幅度改善學生的閱讀質量,又能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數學知識的內涵,從而促進學生快速實現既定的數學學習目標。
比如,在學習“簡單隨機抽樣”這一節時,為了明確學生的數學閱讀方向,教師應及時展開閱讀指導。第一,直接展開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人口普查嗎?上一次人口普查是什么時候呢?”由此引發學生的思考。第二,可繼續提問:“除普查以外,是否還有其他的調查方法呢?”由此引入簡單隨機抽樣這一方法。第三,可再次追問:“通過閱讀數學概念,想一想普查和抽查這兩者分別有怎樣的特點?”引領學生展開閱讀,分析簡單隨機抽樣的特點。在這里,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若是發現學生對哪部分內容掌握得不夠透徹,教師也可及時展開提問,引領學生再閱讀和再學習。
(五)組織閱讀活動
僅僅依靠教師指導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閱讀空間,使學生能自主分析、思考和升華,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及時組織數學閱讀活動,用活動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實際上,數學教材以外還有著豐富的閱讀材料,那么教師可將閱讀活動延伸到課外,組織課外閱讀活動,像讀書會、家庭閱讀等,或者組織閱讀比賽,設定不同的名次,用比賽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與傳統的數學閱讀相比,這樣多元化的閱讀活動可有效改善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能嘗試運用學習到的閱讀方法,通過閱讀去感受數學知識。
比如,高中數學教師可組織“數學讀書會”的課外閱讀活動:學生在課下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讀物,或者上網搜索數學資料,并總結閱讀心得,等到下節課的時候,再與他人分享、交流。教師也可適當推薦數學讀物,像《數學萬花筒》《趣味數學故事》等,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來自主選擇。這有助于學生接觸更多數學內容,開闊學生數學視野的同時,也能起到發展學生數學思維、數學眼光、數學素養的積極作用。
三、結論
綜上所述,數學閱讀教學在培養學生數學素養上有極大的優勢,可為學生的數學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務必加大研究力度,立足數學教材,把握學生的數學基礎和實際情況,采用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促進學生成長為新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魏彥科.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高中數學閱讀教學實踐[J].教育界,2024(21):44-46.
[2]黃潔雨.閱讀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巧妙運用[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4(7):65-67.
[3]張榮欣,鄭悅.聚焦能力與素養的高中數學閱讀教學策略探索[J].高中數理化,2024(7):70-72.
[4]孫麗佳.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高中數學閱讀教學實踐[J].學周刊,2024(1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