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1-0036-04
文章的“智能評改系統”即“作文智能學伴”,“智能系統評改”就是借助“作文智能學伴”輔助教師評改作文,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幫助學生及時有效地學習習作和修改習作,最后提升習作水平。筆者將從使用智能評改作文系統的原因、策略、優勢及注意事項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智能系統評改習作的原因
傳統人工評改習作費時費力,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大負擔。存在著以下幾個缺點:第一,效率較低。人工批改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閱讀和整理,而且容易受到疲勞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批改效率較低。第二,主觀性誤差。人工批改可能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對同一篇作文的批改可能存在差異。這可能會導致學生的習作水平被誤判或者錯判。第三,反饋不及時。人工批改需要一定的時間,可能會導致反饋延遲。這可能會影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之處,從而錯失及時糾正的機會。
智能技術評改習作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一項重要應用,克服了以上缺點,更加省時省力,減少了主觀性誤差,縮短了反饋時長,提高了評改效率。智能批改不僅及時、成本低廉,而且可以得到持續的、積極的反饋,這種批改沒有地理空間的限制,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教師從繁重的作業批改工作中得到部分解脫,能夠充分地備好每一節課,集中精力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在一定限度上保證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筆者認為引進并借助智能技術進行評改習作,很有必要。
二、智能系統評改習作的策略
(一)加強宣傳,學會熟練操作平臺
加強宣傳“作文智能學伴”這個平臺的功能,培養教師、學生及家長學會熟練操作平臺是開展習作和評改的第一步,也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
第一,要明確家長平臺,提升認知。學校引進智能評改系統的同時,對教師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培訓,確保教師會使用、會指導、會解決問題。教師向學生和家長詳細介紹智能評改習作的功能和優勢,讓他們認識到該平臺對提升學生習作水平的重要作用。同時,分享一些已經使用該平臺并取得顯著進步的學生案例,讓他們看到并相信這個平臺的功用,從而增強使用平臺的信心和動力。第二,要提供操作指南,著手實踐。為學生和家長提供詳細的操作指南視頻,幫助他們快速掌握平臺的使用方法;整合相關的學習資料、優秀范文和習作技巧等資源,供他們學習和參考。第三,要設置激勵機制,加強互動。在平臺設置學生作品展示區,定期展示學生的優秀習作和進步成果;也要收集反饋,持續優化平臺的功能。
2023年11月,學校開始使用“作文智能學伴”平臺為師生服務,剛開始,筆者所帶班級每次提交到平臺的習作約 60% ,原因一是學生、家長不熟悉平臺、不會操作;原因二是學生、家長不了解這個平臺背后的功能,不夠重視。經過一段時間的家校溝通和宣導,2024年9月以來,筆者所帶班級(還是原來的班級),每次習作提交率都在 92% 以上。
筆者相信,提高了學生和家長對智能評改習作的興趣和參與度,是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和學習效率的前提和保障。
(二)多方配合,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借助智能評改習作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家長、學校和智能平臺三方面持續共同努力和配合。
第一,家長要轉變角色,參與其中,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學習環境、設備和解決遇到的問題。第二,與孩子探討平臺提供的反饋意見,幫助他們理解并改進習作中的不足,增強親子互動和學習氛圍。第三,教師要指導家長、學生,將智能評改習作平臺的操作培訓、任務等,融入課程教學;利用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跟蹤學生的學習進步和發展變化,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與家長密切聯系、溝通并及時調整策略。第四,智能平臺要不斷優化和整合,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學習風格,提供學習資源和提出反饋意見,讓學生能夠在平臺上與同學、平臺進行交流分享和展示。
家長、學校和智能平臺多方配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習作水平的提高。
(三)及時反饋,提供習作增值之法
“作文智能學伴”平臺根據學段特點和單元作文要求,清晰地定下目標,還將目標分化成不同等級。學生習作存在問題時,智能批閱報告會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學生習作完成較好時,報告也會以上一等級的目標為導向,提出可行的完善建議。相當于,每個等級的目標都立足學生習作的“最近發展區”,同時不斷地激發學生“跳起來摘蘋果”,學生循著這些路徑和方法,一步步前進,愿意努力、邁向更高級別的目標。
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我的家人》,寫作要求是: ① 選擇親近的家人,突出家人與眾不同的特點。 ② 選取印象最深、突出人物特點的事例表現人物特點。 ③ 內容具體,語句通順,格式規范。我們可以根據以上寫作要求,清晰界定不同等級的要求(表1)。

“作文智能學伴”的智能批閱報告給優秀等級的習作建議如下。
① 增加細節描寫:在描述家人特點時,可以加入更多具體的細節,使人物形象更加飽。
② 調整語言表述:部分句子可以稍做調整,使其更加流暢自然
③ 強化主題表達:在結尾部分,可以進一步強調家人間的情感紐帶和家的意義,使主題更加鮮明。
針對合格等級的習作建議如下。
① 明確主題句,增強習作結構; ② 細化人物特點描述,增強畫面感; ③ 豐富語言表達,提升文采
智能批閱報告不僅對學生進行了個性化的評價,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提升建議,每一點建議還列舉出如何修改的例子。如:關于如何“明確主題句,增強習作結構”,報告給出的示例是一—在開頭增加一句主題句:“在我心中,家人是最寶貴的財富,尤其是我的爸爸和媽媽,他們各自獨特的職業讓我受益匪淺。”這樣的建議,學生有“法”可依,看得到、做得到,確確實實實現了習作增值。
(四)聚焦成長檔案,激發習作內驅力
“作文智能學伴”平臺有個欄目“寫作成長檔案”,里面記載、分析了每個學生的習作成長軌跡,相當于是學生自己“養”出來的“智能習作庫”。學生在每次習作上傳后,根據修改建議進行完善作文后是可以反復重新上傳、重新評分的,看到自己一次次進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自信,激發了習作的興趣和內驅力。
“老師,我這次作文超過90分了!”“老師,我還要重新修改上傳,我覺得我這次可以進步更多!”作為語文教師,聽到這些話很是欣慰。
如圖1所示,筆者所帶的班級從2023年11月到截稿時間(2024年12月),整體習作水平趨勢呈穩步上升狀態。學生對待作文的態度發生了較明顯的改變,不再害怕寫作文,愿意多寫、愿意修改,相信自己會越寫越多、越寫越好。

(五)人工介入,完善科學評價標準
在智能評改習作的過程中,為了確保評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教師及時介入并不斷完善科學的評價標準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教師要及時介人并注意介人的方式。初評后,教師要對部分或者全部學生的習作進行復核,特別是得分異常的習作;及時發現問題和反饋,協助平臺調整優化智能評改的算法。第二,教師要完善科學的評價標準。評價標準要基于統編教材和課程標準,也要明確評價維度和權重,還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同時評價標準更要隨著教學實踐的深人和學生習作水平的提升不斷優化和挑戰。
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習作《記一次游戲》,寫作要求第2點是:突出游戲場景,把游戲過程寫清楚。筆者根據本單元語文要素和訓練重點,將標準細化成:突出游戲場景,把游戲過程寫清楚。寫出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描寫等。標準越全面、科學,學生習作的訓練越有針對性,效果越好,真正一作一得。
三、智能系統評改習作的優勢
(一)反饋及時,個性指導
智能作文評改系統能夠及時為學生提供作文反饋,無須等待教師逐一批閱。這種及時性有助于學生及時認識自己習作中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更快地改進作文,調整習作策略。智能作文評改系統不僅能夠指出作文中的問題,還能夠提供個性化的改進建議,從作文內容到結構再到語言運用,全面給予指導,幫助每個學生有針對性地修改作文,從而逐步提升習作能力。
(二)具備客觀性與一致性
相較于傳統的教師人工批改,智能作文評改系統是根據預設的標準和算法進行評分,減少了人為因素帶來的主觀性和不一致性,讓作文評改更加公正、客觀和準確,有助于學生提高對自己作文水平的認識。
(三)數據分析,指導明確
智能作文評改系統能夠收集并分析大量數據,幫助教師了解班級整體習作水平、發展趨勢以及個別學生的進步情況等,這樣有助于教師準確地制訂習作教學計劃,讓習作指導更加明確,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習作的進步。
(四)提高效率,促進成長
對于教師而言,智能作文評改系統大大減輕了教師批改作文的工作量,省時省力,讓教師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人教育教學研究和個性指導。對于學生而言,這個系統的及時反饋和個性化指導功能,不僅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多次提交、查看反饋,不斷修正和完善習作,逐步提高了自己的習作能力。可以說,智能作文評改系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持續學習和進步的平臺,也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達到了雙贏的局面。
四、智能系統評改習作的注意事項
智能評改習作系統是一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評改和提升學生作文的工具,確實克服了教師評改作文的一些弊端,但是這也只是教師的輔助工具,而非直接代替了教師的批改工作。所以,還要注意一些事項,以確保評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一)提升系統技術的可靠性
加強與平臺溝通,不斷優化算法,確保系統采用的算法經過充分訓練和驗證,能夠準確識別作文中的語言特征、邏輯結構和內容質量,以覆蓋不同水平、不同風格的作文,從而提高評分的準確性和公正性。
(二)確保評分標準的一致性
系統應基于明確的評分標準,如語言表述、邏輯結構、內容豐富性、創新性等進行綜合評價。在不同時間、不同場景下對同一篇作文的評分保持一致,避免主觀性和偏見。
(三)保護學生數據的隱私性
系統要確保學生作文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避免數據泄露和濫用。數據處理要考慮合法性和合規性。
(四)避免養成機械的依賴性
“即便有人工智能,教師仍然是塑造完美教育環境的主力。因此,培養教師了解人工智能并利用智能教育的能力非常重要,要幫助促進教師成為技術的主宰和人機協同的專家。”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袁振國這樣說。教育是有溫度的過程,智能系統無法完全替代教師的人文關懷和情感交流。因此,在使用系統時,教師應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和溝通。學生要通過平臺,在一次次的習作和修改中,不斷提高自我習作的能力。教師和學生都不能因此對智能系統產生依賴。
五、結論
人工智能系統運用于作文評改,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創新和成長。我們相信這個智能系統的優勢會給習作教與學帶來全新的驚喜,同時也要看到它的不足之處。所以,家長、學校和平臺要勤溝通、多配合,加強培訓,持續優化平臺功能,完善科學的評價標準,讓人工智能系統真正為師生、為習作教學服務,提高習作教學水平,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袁振國.全球智能教育發展報告(2021).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教育主題論壇開幕,2021.
[2]畢一飛.智能評改系統在高校英語習作教學中的探索[J].教育進展,2023(4):1630-1637.
[3]張焱.積極適應“AI批改作文”的潮流[N].光明日報,2019-10-18(10).
[4]謝小蓉,張輝蓉.五育并舉視域下學生增值評價的發展困境與破解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21(11):32-38.
[5]鐘傳祎.基于智能批閱平臺的作文增值評價[J].小學語文教師,2024(10):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