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長虹小學以課間15分鐘為突破口,通過整合課內外資源,構建每天2小時的體育鍛煉體系,協同推進時間管理優化、課堂教學提質、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綜合成長,實現課堂效率與學生發展的雙向賦能。
時間優化提升教學管理效能
傳統課間10分鐘,學生的活動空間多局限于教室走廊。學校通過“微調作息—分層設計—安全保障”策略,將課間從“無效碎片”轉化為“育人資源”。微調作息,將早讀與晨會時間從30分鐘壓縮至25分鐘,整合出5分鐘,使課間延長至15分鐘,融合大課間及體育課,確保每天學生綜合體育活動2小時。分層設計活動,低年級以“地面飛行棋”“蘿卜蹲”等游戲激發童趣,中高年級通過飛盤、跳長繩等強化體能,同時引入投壺、推棗磨等傳統文化活動;開展“足球點亮童年 運動強國有我”校園足球文化活動。實施動態監管,在走廊、操場等活動區域設置“教師安全值日崗”,通過“分區巡查+即時干預”消除安全隱患。學校注重課外彈性拓展,利用課后服務開展“我是游戲推薦官”活動,由學生自主設計并錄制跳繩、踢毽子等游戲視頻。同時,學校注重發揮家長作用,家長參與“每日運動反饋”,通過督促記錄鍛煉過程,反映學生的進步。

高效課堂推動學科核心素養落地
學校注重課堂效率與課間活力的協同,通過“三備三統一”(備學情、備學法、備生成,統一時間、統一地點、統一流程)策略,推動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素養培育的設計者。課堂教學采用“5—30—5”模式,以素養進階為邏輯主線,結合學科特點創設真實情境,實施5分鐘激趣導入;問題鏈驅動深度學習,實施30分鐘思維碰撞;設計分層任務,進行5分鐘當堂檢測,檢驗素養達成度。學校以跨學科項目為載體,開展“紅領巾議事會之乒乓球訓練規則”活動,學生“游戲推薦官”需用嚴謹的語言描述游戲玩法,分析游戲中蘊含的公平原則,提升語言運用和社會責任素養;在“傳統游戲道具制作”項目中,學生需計算投壺箭筒的尺寸比例,用陶土塑形上色,實現“數形結合”與“審美創造”協同發展;通過“飛盤拋物線實驗”探究運動軌跡規律,討論競技中的誠信守則,形成“學科素養+品格養成”的雙重評價。
教師發展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習生態設計師”
學校實施“首席教師示范課”與“一月一研”機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角色轉型。體育教師主導設計“地面游戲圖”,將運動技能融入空間規劃;數學教師開發“跳房子計數”課程,將游戲轉化為數學實踐;“一月一研”活動推動教師從注重授課轉向協同育人。在“我是游戲推薦官”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錄制視頻、設計玩法腳本,學習了解視頻剪輯、多媒體互動技術,教師從“學科專家”升級為“課程開發者”。
學生成長呈現從“體能提升”到“全面發展”
隨著每天2小時體育鍛煉和高效課堂的有序推進,學生實現從“體能提升”向“全面發展”轉變。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開心的笑聲和愉悅的歌聲中收獲成長的幸福,在“飛盤爭奪戰”中自主制定公平規則,在跳長繩失敗后的反復嘗試中培養抗挫能力。課間活力與課堂效率也呈現正向循環,學生坦言“玩得盡興后更想挑戰難題”,教師觀察到有學生將“石頭剪刀布”策略遷移至數學概率問題,成為“玩中學”的生動實踐。家校共育也呈現更多文化認同,家長從監督者轉變為參與者,居住同一個小區的家庭自發組織“小區跳繩賽”,設計“家庭運動會”,親子關系與健康意識同步提升。
學校通過核心素養為導向的系統改革,實現了“運動—學習—成長”的生態重構,課間活力轉化為學習動能,課間充滿歡笑、課堂涌動思維、家校攜手共育等,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市長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