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豐區教育體育局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思政課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戰略屬性、民生屬性,把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圍繞資源整合、實踐創新、科研支撐三個維度,推進“小課堂、大課堂、全課堂”一體化發展,推動形成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
一、整合資源,增強思政“小課堂”的吸引力
一是種好“自留地”。廣豐區教育系統堅持用好課堂這一思政教育的主渠道,開足開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本”“紅色文化”“道德與法治”等思政課程,創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將討論、情境、案例教學與互動、體驗相結合,派出責任督學督促思政課程落地見效。成立3個區級中小學思政課名師工作室,推動“傳幫帶”師資培養機制落實,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攜手重慶工商大學共建思政課綜合實踐教學基地,協同推進中小學、幼兒園思政種子課建設,整體推進大中小幼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二是耕好“責任田”。廣豐區教學研究中心指導各學校深挖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結合學校實際,開發特色校本課程。廣豐區永豐中學、實驗中學分別推出以“以大師育大先生”“德育七個一”為主題的黨組織書記思政課,實驗小學推出“書記校長曰”“黨員教師曰”“黨員家長進課堂曰”系列“黨建+思政課”,貞白中學的“有道”、城南小學的“英雄”、貞白小學的“小時光”等思政育人品牌持續擦亮。
三是建好“試驗場”。廣豐區教育體育局堅持因時而進,用“數字技術+文化”賦能思政課教學,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積極引進西南財經大學“VR·思政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項目,依托“紅色廣豐館”虛擬仿真課堂,以“紅軍巖21勇士”“廿四都農民暴動”和小豐兵工廠舊址、銅鈸山紅軍醫院舊址等為載體,深入開發VR紅色文化課程資源,打造沉浸式思政課堂。開發全省首堂“辛棄疾AR數字劇坊”思政課,學生利用AR數字技術跨越時空與“辛棄疾”對話,實現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聯動,讓思政課變得有形有感、有滋有味。
二、強化實踐,增強社會“大課堂”的感染力
一是繪制紅色教育實踐地圖。廣豐區教育體育局深挖區域內豐富的紅色資源,繪制以廣豐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銅鈸山革命烈士陵園、銅鈸山紅軍巖為基點的沉浸式紅色教育實踐地圖,建設廣豐特色的紅色研學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參觀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實踐、在實踐中體驗。
二是拓展跨界思政育人資源。廣豐區教育體育局聘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警官、法官、檢察官、本地作家等為中小學思政課特聘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法庭、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等場地沉浸式開展思政教育。特聘教師把身邊事、家國情融入課堂,以案例探究、人物講述、專題教學等形式,與學生雙向互動,深受學生喜愛。啟動“思政卓越課程”暨“思政新課堂”系列活動,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有效性。
三是豐富社會服務實踐活動。廣豐區教育系統將志愿服務融入思政教育實踐,堅持開門辦思政課,不斷增強學生實踐體驗感;建立“黨建+志愿服務”模式,以黨員教師帶頭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敬老、環境整治等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知行合一;選拔培養“紅領巾講解員”隊伍,在學生心中播撒紅色的種子。

三、注重協同,增強課程思政“全課堂”的輻射力
一是挖掘課程特色。廣豐區各學校深挖各學科蘊含的思政元素,以學生為中心,不同學科選擇不同教學方式,在課堂講授、課外學習、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場景中循序漸進地融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如語文課用課本劇形式再現歷史人物形象,美術課用漫畫講述革命故事,音樂課學唱紅歌,書法課書寫紅色詩歌,科學課中融入科學報國案例并開展科學家精神校園巡展活動等,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中接受思政教育。
二是選優配強師資。廣豐區各學校建立由黨組織書記領銜的課程思政建設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課程思政工作布置會和推進會。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選樹“大先生”,強化示范引領,建立一支有代表性的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創建“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通過組織思政課教師和各學科教師共同研究、挖掘蘊含在各學科中的思政素材,引導和鼓勵教師圍繞課程思政中的重點、難點、前瞻性問題進行探索,引領帶動一批學科教師成長。整合各級各類教師資源,發揮各學科的育人功能,全面覆蓋、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逐漸形成。
三是創新評價考核。廣豐區教育體育局依托數字技術優勢,持續開發分級體驗系統,運用AI數據分析追蹤學生價值觀內化成效,結合VR場景模擬、數字化案例庫等工具,智能生成學生個性化學習報告,實現思政課效果的多維度動態評估。構建分層評價標準?,突出思政課的政治屬性與育人實效,按學段制定差異化評價指標。將課程思政教研成果納入教師評優體系,通過評選精品課、示范課等舉措促進教師隊伍參與教研的積極性?。通過培訓同質、課程同步、考核同標的方式,推進全區中小學思政課建設創新發展。
青少年群體的發展關乎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思政課貫穿于青少年成長發展的全過程。我們將持續以思政小課堂聯動社會大課堂,以學校課堂教學平臺聯動社會廣泛資源平臺,以學校思政課教師為主體聯動其他教育主體,有序有力推進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同向同行,答好新時代鑄魂育人的歷史答卷。
(作者系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教育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