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饒市廣豐區湖豐鎮中學是一所偏遠的農村初中,學校留守學生占比75.3%,寄宿學生占比25.2%。湖豐鎮中學曾是一所典型的“空心校”,生源流失嚴重。自2017年學校以思政教育為引領、“五育融合”為抓手、家校社協同為支撐之后,實現了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從2017年到2025年,學校學生人數出現明顯增長,成為遠近聞名的“教育綠洲”。
培根鑄魂,讓留守青春有夢有光
學校針對留守學生居多的實際,堅持鑄魂育人,構建“課程教學+社會實踐+文化浸潤”于一體的“大思政課”體系。開展“學科+思政”雙線融合教學,持續實施“行為思政課”,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科教學和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之中;打造“行走的思政課”,組織學生深入鄉村、社區,開展“我為家鄉發展獻計助力”活動;邀請老戰士、社會鄉賢等成立“成長導師團”,講好身邊人、身邊事。學校以“五育融合”為學生賦能,在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同時,開設合唱團、美術社、籃球、足球等社團,讓學生唱起來、畫起來、動起來,并常態化舉辦體育節、科技節、讀書節、藝術節等活動,引領學生全面發展。
思政領航,讓鄉村教師有愛有為

2017年,面對生源流失嚴重的困局,學校開展“教育面對面”活動,組織教師進村入戶,認真傾聽群眾對學校教育工作的意見建議,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圍繞“振興家鄉教育”“做學生喜歡、家長認可的教師”等主題,開展“師德半月談”“國旗下亮承諾”等活動,引領全體教師以社會需要和人民滿意為鏡,把辦好“家門口的學校”作為最大的追求和價值。學校堅持從師德、教學、教研、班級管理等方面細化要求并形成制度,提升育人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以制度規范教育教學行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了讓教師教得好、留得住,學校探索建立“制度促規范,人文顯關懷”的暖心機制,實行“彈性坐班+親情假”的制度,突出“過程性評價+增值性評價”考核,設立讀書基金、關懷基金等,使教師隊伍重煥職業獲得感和幸福感。
四位一體,讓教育有力更有度
針對學校留守學生、寄宿學生比例高的特點,學校注重強化主導作用,成立留守學生關愛中心,黨員教師帶頭建立“代管家長”隊伍,設立“親情驛站”,通過“五個一”工程(一張親情卡、一部可視電話、一份成長檔案、一組幫扶對子、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課)對學生進行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管理。開設“微團課”和設立“團員監督崗”,充分發揮共青團員的監督、示范、輻射作用。成立“校園小管家”隊伍,從紀律、衛生、食堂監督到宿舍管理,鼓勵學生參與和監督。將每學期的第13周命名為“校園開放周”,邀請家長進校園、進課堂,全方位監督并參與學校管理。開辦“家長云課堂”,邀請專家學者講授親子溝通技巧。選聘鄉村退休干部擔任“校風校紀監督員”,建立“學校、家庭、村委會”聯席會議制度,將思政教育納入村規民約,將群眾意見納入學校工作日程。成立“鄉賢導師團”,設立“鄉友基金會”,發動社會力量助力學校發展。
近年來,湖豐鎮中學實現從“空心校”到“教育高地”的轉變,以思政教育重塑教育生態,點燃精神火種。學校不僅實現了生源數量逆增長,還探索出一條鄉村教育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的良性循環之路。學校將站在鄉村振興的新起點上,繼續秉持“山高人為峰”的信念,續寫新時代鄉村教育的新篇章。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湖豐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