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06-05-04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各項美育政策,強調學校美育要堅持面向全體,豐富藝術社團種類,打造精品藝術社團。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鼓勵學校組建特色藝術團隊”,“幫助每位學生學會1至2項藝術技能”。2023年,《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進一步細化工作舉措,“鼓勵學校建設豐富多樣的藝術社團”,“培育一批國家級示范性學生藝術團”,最終實現美育浸潤的整體目標。
長期以來,中學藝術社團的發展多依賴于特長招生,其師資、生源、經費等軟硬條件都能得到保障,因而此類社團的發展較為容易。然而,以興趣小組形式存在的藝術社團占據著更高的比例,其發展卻常常面臨諸多困境。綜合看來,興趣社團的育人模式仍不清晰,育人效果普遍不佳。藝術社團作為美育浸潤的重要渠道,切實提升面向全體學生的興趣社團的育人質量,是目前美育領域關注的重點。
基于此,本文通過對國內中學藝術社團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以及一對一訪談典型學生的方式,深度調研和分析當前國內中學藝術社團建設的成功經驗,挖掘社團育人質量提升的關鍵要素,提出中學社團育人質量提升策略。
一、思想層面:聚焦改革,深挖藝術社團育人價值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藝術教育被賦予了更高的要求,強調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促進其全面發展?!镀胀ǜ咧忻佬g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都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以提升其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合作意識和跨領域關聯能力,并要求學校通過藝術社團、文藝匯演等活動,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藝術教育除了培養核心素養,還要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課程標準倡導創新的教學方式,鼓勵多元化的育人模式,要求教師采用研究性學習或項目化學習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發展中學藝術社團不僅有助于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而且是提升學校藝術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應聚焦改革要求,從思想層面關注并理解社團育人的獨特價值。
(一)社團育人的綜合性
《教育大辭典》對學生社團的界定是:“學生是在自愿基礎上結成的各種群眾性文化、藝術、學術團體。不分年級、系科甚至學校的界限,由興趣愛好相近的同學組成。在保證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和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開展各種活動。目的是活躍學校學習空氣,提高學生自治能力,豐富課余生活;交流思想,切磋技藝,互相啟迪,增進友誼。”[1]傳統藝術課堂的教學方式通常以教師為主導,教學內容也多圍繞教材展開,學生的自主性受到較大限制。而社團育人則更加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從社團成員的招募,到社團活動內容的安排,再到社團發展的規劃等,教師都應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鼓勵學生建言獻策、參與組織籌劃,使學生在社團活動的真實情境中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思維,實現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例如北京某高中舞蹈社團內有兩個學生曾先后擔任該社團團長,后來兩人都考人北京大學,又先后擔任大學舞蹈社團團長。她們都在中學階段萌發了對舞蹈的熱愛,并在身兼重任的舞蹈社團管理中歷練,不僅提升了舞蹈專業素養,還收獲了社團管理經驗。在進入大學后,兩人不僅仍將舞蹈作為自己的興趣,而且持續性地提升自身的社團管理水平,這體現出社團育人的綜合性。
(二)社團育人的靈活性
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社團的活動時間、活動空間、活動內容、活動形式及評價方式都相對靈活,受到的限制也較少。此外,社團還能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因此,社團能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實踐機會,更好地落實研究性學習及項目化學習。
關于“入社原因”的調查數據顯示,自愿報名參加藝術社團的學生懷抱各種預期而來,包括提升藝術素養及綜合能力、體驗社團生活及社團項目、結交朋友等。在“入學基礎”相關的調查中,僅有 27% 的學生認為自己有較好的藝術基礎,約有 36% 的學生沒有任何藝術基礎和藝術實踐經歷,符合興趣社團常見的多樣性生源特點。
因此,在社團活動的開展中,教師應始終把握靈活性的原則,構建豐富多樣的社團項目,不應將社團當成課程的衍生品或附屬品,要在社團中為學生創設區別于傳統課堂的學習體驗?!叭松珙A期及預期實現”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育人質量較好的興趣社團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使學生獲得符合預期甚至超越預期的學習體驗,這體現出社團育人的靈活性。
(三)社團育人的持續性
社團不受傳統課堂的學時及學分限制,且參加社團是學生基于興趣的自主選擇,因而社團成員普遍在團時間較長。
以北京某校為例,升學方式選擇國內高考的社團成員通常能連續參與社團活動1\\~2年,選擇出國留學的成員通常能連續學習2\\~3年。在初高貫通或小初高貫通的社團中,也有許多成員的在團時間長達3年以上。如北京某校的辛同學在藝術設計社團中從零開始學習、準備藝考,并最終考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總在團時長為2年半。辛同學就讀清華大學期間成績優異,現已在哈佛大學攻讀數字藝術專業碩士,逐漸成長為數字藝術領域的知名藝術家。
該案例表明,充分發揮社團育人的持續性,能更好地在社團中實現專業藝術教育的普及化。社團成員長時間的社團成長經歷保證了社團各項育人效果的有效達成,尤其是為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能提供了充足的時間保障。而在育人質量不佳的社團中,成員流動大是制約其發展的核心問題。因此,在社團建設中,應注重持續性原則,增強社團成員的歸屬感,延長其在團時間。
(四)社團育人的傳承性
社團打破了年級甚至學校的界限,使其具備了傳統課堂教學中難以實現的傳承性?!叭肷缭颉钡膯柧碚{查數據顯示,超過半數學生加入社團的原因是想結交朋友。與常規藝術課程相比,社團課程以項目制和小組活動為主,學習周期更長,學生間的互動機會更多,跨年級的社團成員構成也使得社團文化更加穩固、傳承性更好?!吧鐖F歸屬感”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在育人質量較好的興趣社團中,學生的歸屬感更強,大多數學生認為社團的經歷十分難忘,甚至是其高中生涯中最重要的經歷。因此,在社團建設中,應充分發揮社團老成員的引領作用,實現社團精神的傳承。
例如北京某中學藝術設計社團中,曾有年齡相差8歲的親姐妹先后加人社團,妹妹加入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姐姐社團經歷的影響。又如該社團2018屆畢業生李同學是浙江大學計算機系創意設計實驗班的首屆成員,后又影響了社團學妹徐同學選擇進人浙江大學就讀藝術與科學專業。這些都是體現社團育人傳承性的鮮活例證。
二、實踐層面:素養導向,提升藝術社團育人質量
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藝術社團作為學生自我成長與發展的組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徑?;谏鲜錾鐖F育人價值,在實踐層面,提升藝術社團的育人質量應始終堅持素養導向,將目光投射在學生的終身成長上,以凸顯藝術本身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一)堅持興趣奠基,加強學生自主性
基于社團育人的綜合性,中學藝術社團應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是要降低參與門檻。社團課程應始終面向全體學生,堅持零門檻、全覆蓋、體驗式的原則。學校應盡力提供豐富多樣的社團種類讓學生選擇,各藝術社團應提供差異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的實踐內容供學生體驗。如存在師資困難等情況,學??沙浞职l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發創建藝術社團并由學生自主管理。
二是要堅持興趣奠基。社團活動應始終圍繞學生興趣激發潛能,即以興趣篩選入團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持續引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促使學生在不斷嘗試中發現自身潛能。這種以興趣推動的學習具有更強的內驅力和持續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甚至產生超越預期的學習效果。
三是要鼓勵學生自我管理。在社團管理方面,應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長,鼓勵學生在社團建設中揚長避短、溝通協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社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
(二)合理設置活動,滿足多元需求
基于社團育人的靈活性,中學藝術社團應創設區別于傳統藝術課堂的學習體驗。
一是要強化體驗。藝術社團的活動安排應以現實化、生活化為主,強調學生的藝術體驗,開展項目化的學習探索,著重培養社團成員的團隊合作精神,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其獲得獨特的成長體驗。此外,藝術社團活動可通過合理規劃進度,與常規藝術課程產生聯動,結合開展,互補共促。
二是要協同育人。首先,藝術社團應在協同育人理念下,融合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力量,積極搭建溝通橋梁,加強各方之間的互動與合作,為學生提供靈活多樣的實踐項目,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其次,充分發揮家庭的支持作用,鼓勵家長積極參與社團活動,為學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實踐指導。最后,借助地域文化優勢,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資源,打造更具吸引力、更貼合學生成長需求的藝術實踐平臺,助力學生藝術素養和綜合能力的不斷提升。
三是要因材施教。社團內學生的不同學情和預期目標差異決定了社團應為其提供包括興趣拓展、特長養成、終身成長在內的多元化發展路徑,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個性需求。教師應通過分層分類培養,確保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在社團中學有所得。
(三)搭建展示平臺,增強歸屬認同
基于社團育人的持續性,中學藝術社團應努力為成員創設更具歸屬感的社團環境。
一是要提供展示平臺。社團教師應堅持“資源引進來、學生走出去”的原則,以教師轉型推動社團資源建設,家校社合力,協同創造全面、立體的美育環境,通過比賽、演出、展覽、真實項目落地等形式為學生搭建更高、更廣的藝術舞臺,使每個成員都能在社團活動中獲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心,增強對社團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是要打造精品活動。活動是社團課程的核心,社團活動應在迭代循環的過程中保留下口碑佳、反響好的精品項目,同時結合時代推陳出新,打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且具有專業水準和影響力的活動體系,讓多彩活動成為促進學生生動發展、個性發展、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三是要探索多元評價。在立德樹人和以人為本的背景下,社團評價可創新推出網絡投票、年度表彰等方式,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評價方式可從教師對學生的單一評價轉向學生自評、互評的多樣評價,評價視角可從終結性評價轉向過程性、發展性、增值性評價。社團評價應全面展示學生的發展軌跡,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觀念等各方面的發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主動性。
(四)打造社團品牌,傳承社團精神
基于社團育人的傳承性,中學藝術社團應著力打造品牌及提升知名度。
一是拓寬社團的宣傳路徑。社團口碑與宣傳息息相關,高強度的正向宣傳能讓學生、家長認可藝術社團的育人價值。因此,社團建設要充分強化品牌意識,利用各類宣傳平臺,如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加強對社團精品活動、優秀畢業生故事等內容的宣傳報道,提高社團的社會影響力,打造品質社團,促進社團品牌建設。
二是建立社團的文化體系。師生可集思廣益,創造包括標志、口號、吉祥物、專屬紀念品等的社團文化體系。要充分建立獎勵機制,注重團隊建設,定期舉辦社團迎新、新年聯歡、集體生日、送別會等多樣的團建活動,引導學生自發成為社團宣傳的亮點、社團活動的焦點和社團發展的支點。
三是培育成員間的代際傳承。學生是社團的靈魂,因此應著力營造以老帶新、互助友愛的社團氛圍,并通過優秀畢業生展示、分享活動,實現榜樣效應,發揮品牌效應,確保社團獲得持續性正向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三、發展層面:立足時代,改進藝術社團育人路徑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社團育人應立足學校的差異化校情及教師的個性化教情,持續改進和更新育人策略。
(一)立足校情調研育人效果
社團育人策略應始終以精準調研為基礎。教師應在開展社團活動后,及時進行育人效果調研,以更新育人策略,立足校情實現“一團一策”精準育人。在開展育人效果調研時,可圍繞基本情況(如姓名、在團時長等)、入社基礎、人社原因、社團預期、學習效果、長遠影響、感想及建議等方面展開。
此外,教師還可借助校慶、團慶等契機,系統梳理育人成效,為育人策略的不斷調整提供參考。例如深圳某中學民樂社團教師堅持在每年校友日舉辦專場演出,作為在團成員與畢業生之間交流聯絡的紐帶,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育人效果的橋梁。又如北京某中學繪畫社團教師每5年定期舉辦社團成果展覽,同時集中收錄5年來的優秀學生作品、典型學生故事、社團畢業生感想等。只有扎根校情土壤,才能培育出既具有藝術生命力,又具有育人深度的社團發展生態。
(二)與時俱進更新育人策略
社團育人策略應以時代精神為引領。教師需積極關注社會環境的變化,如新興的科技潮流、文化熱點等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并將這些元素巧妙融入社團活動中,讓社團活動更具時代感和創新性,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此外,教師還可通過加強與其他學校社團之間的交流合作,借鑒優秀社團的管理經驗、活動開展模式等,拓寬視野,博采眾長,不斷完善本校社團育人體系,為學生營造更加優質、多元且契合實際的社團育人環境,真正讓社團成為學生全面發展、展現個性、提升素養的重要陣地。例如在北京某中學藝術社團成果展覽中,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區域內多所學校的藝術社團教師前來學習,以交流經驗、互促共進。
(三)持續傳播推廣育人成果
社團育人策略應在持續傳播推廣的過程中守正出新。例如在北京海淀區教育集團蓬勃發展的環境下,某集團校本部將學校品牌藝術社團持續推廣至多所集團分校,從課程體系、活動體系和教研體系三個方面積極推進藝術社團的集團化發展。社團通過學科跨融、學段銜接實現課程活動的融通,通過“大團 + 小團”模式實現梯隊建設的貫通,通過聯合培養和教師輪崗實現教師隊伍的發展。在此過程中,集團分校的藝術社團建設得以快速發展,而校本部的藝術社團也能夠考察育人模式在各個學齡段及不同生源條件、不同地域下的可復制性及可借鑒性,并以此為契機,總結育人理念,創新理論成果。
【參考文獻】
[1]蔡鵬.深入開展社團活動研究,拓寬農村學生發展空間[J].華人時刊(校長),201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