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意味著隨著全球科技競爭加劇,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科學人才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在這樣的背景下,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高級中學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進行了以“發現教育\"驅動\"科學高中\"建設的實踐探索,致力于培養出\"會理解、富創意、有教養、能負責、善領導\"的創新型學生。
“發現教育\"的本質即“科學教育”。學校經長期實踐沉淀出“發現教育\"理念,從獨特文化涵養、課程體系構建、師資隊伍建設、社團價值發揮、協同平臺搭建等多維度踐行“發現教育\"理念,致力于通過建設特色化、優質化的科學課程體系,數字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撐體系,優質化、前沿化的硬件及社會資源支撐體系,科學化、多元化的測評考核體系,促使教育教學全過程契合學生的發展需求,讓“發現”成為其知識增長、素養提升的內驅力。
一、涵養\"發現教育\"獨特文化,賦能“科學高中\"教學氛圍
學校著重從管理文化、校園文化、學術文化等方面涵養“發現教育”的獨特文化,賦能“科學高中\"教學氛圍。
在管理文化方面,學校創新科學教育組織化管理模式,提升科學教育質效。學校創立科學教育研究中心,由學校聘請的科學副校長統籌,由科學教師擔責、科學顧問指導、英才導師協同,全方位架構領導管理與專業指導體系,讓科學教育扎根校園,與人才培養協同共進,從而優化普通高中科學教育管理。科學副校長一般為科學界知名學者、科技企業領袖或杰出的教育管理者,學校邀其加盟為“科學高中\"建設注入前沿的科研理念與管理智慧,推動學校不斷邁向新的高度。科學顧問一般為具備專業科學素養的校外兼職導師,學校邀請其參與學校政策的制訂、教學技術的開發、學生的科學研究等過程,為學校提供專業的戰略指導、技術建議,傳遞科學知識。英才導師一般為校內選拔的優秀教師,能為學科競賽人才、科技創新人才、藝術體育特長生等具有突出潛能或特殊才能的學生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指導,他們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校園文化方面,學校秉持\"以生為本\"理念,全力打造集科學與人文精神于一體的沉浸式學習空間。科學場室包括“科創中心\"與“探究中心”,涵蓋STEM實驗室、天地融合探索中心、生命科學館、創造發明工坊、數學建模室以及人工智能體驗區等。其中,學校在“科創中心\"打造了智能機器人實驗室、通用技術專用室和創客工作室等三大功能性實驗室,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實踐、團隊協作、測試優化及成果展示,積極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開展創新實驗。人文場室包括“行思潤志”文化長廊、“科學家精神”展覽館、“和遠毅行”戶外拓展基地、紅色研學\"教育基地、“國際理解與空中課堂\"交流平臺以及“星海社團文化\"課程基地等,它們注重將科學探索與人文素養培育相結合,為學生的科學探索注人人文力量,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新青年。
在學術文化方面,學校通過重點建設“ + 科學\"活動體系,讓科學精神融人校園每個角落,讓科學教育走出過去僅面向少數學生進行“專門化\"培養的誤區,轉向對全體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借助“星海論壇”、學術校刊《星海科學》及《星海大講堂》等平臺,構建“ + 科學”多元學術分享機制,促進學生“讀科學”“寫科學\"“談科學”;通過舉辦“ + 科學\"征文活動,提升學生的科學意識,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分層推進“星系列\"科學類校本課程,成立課題組強化科學教育研究,賦能科創人才培養;在星創文化節、體育節、藝術節的相關活動中融人科技元素,彰顯科學教育的多元融合魅力[2]。
二、構建“發現教育\"課程體系,夯實“科學高中\"課程基礎
學校以“發現教育\"為引擎,嚴守國家課程落實底線,統籌地方課程,聚焦思維發展、科學探究、工程實踐、科技人文等主題開發特色校本課程,整合校內外資源搭建“領雁\"課程圖譜,打造服務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夯實\"科學高中\"課程基礎。
“領雁\"課程圖譜包括基礎、拓展、拔尖型課程。基礎課程主要為國家課程,學校按水平分層,按模塊分類,通過綜合設計落實相關課程。拓展課程涉及學生興趣激發、實驗探究、學科拓展等內容,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探究能力。拔尖型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研究素養與實踐能力,分小課題、科技創新與高端項目研究三種類型,其中小課題類注重整合科學內容,科技創新類注重拓寬視野,高端項目研究類注重滲透科學方法。
學校確保課程框架完整,同時賦予學科組與教師高度的課程自主權,以促進課程創新與個性化發展。一是通過開設網頁設計、App開發、3D打印、飛行器設計、機械設計、創造發明等跨學科課程,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操作能力。二是鼓勵教師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推進教學改革,借主題化、項目式學習重塑“發現課堂”,構建“真實問題導向一自主嘗試探索—合作發現新知—深度探究本質—系統概括整合—廣泛拓展應用\"教學流程,引導學生親歷知識探究全程,實現學習能力躍升。三是數智賦能“發現教育”的評價體系,利用數據分析技術提升教學評價的精準化水平,全方位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推動教、學、評一體化,為其科學知識習得、素養培育提供豐沃土壤,確保課程與時俱進、精準育人。四是通過“光暉耀星辰\"系列德育課程實現課程序列化,以“活動育人、生活德育”為路徑構建品牌德育活動體系。
三、建設“發現教育”師資隊伍,提升“科學高中”學生素養
學校以\"發現教育者的幸福”為原動力建設\"發現教育\"師資隊伍,旨在以卓越師資托舉學生的科學夢想,孕育創新活力,使校園處處散發知識魅力、人文溫度,為提升“科學高中\"學生素養注入深厚內涵。
學校錨定研究型教師團隊建設目標,助力教師的學、教、研、賽\"四位一體\"專業發展。一是分層培育師資,為教師定制個性化專業發展藍圖,從而培養一支有情懷、有智慧、有情趣的科學教育教師隊伍:通過“青年教師先鋒成長營\"助力青年教師習得科學教育規范,重點培養跨學科教學、實驗設計與操作、活動設計與實施等教學實踐能力,提升青年教師的科學素養;通過\"風范教師領航\"活動等多級培訓助力成熟教師向名優教師進階,力促名師涌現。二是全力打造“發現課堂”,鼓勵教師通過“基于平臺大數據的精準教學研究”“基于學生多元發展的分層教學實施研究\"等項目的開展精準把握學科前沿動態,通過實施精準教學、分層教學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為知識傳遞、思維啟迪搭建優質的教學架構。
四、發揮“發現教育\"社團價值,激發“科學高中”創新活力
學校注重發揮\"發現教育\"社團的育人價值,強化研究型社團建設,搭建學生科研成長階梯,激發\"科學高中\"創新活力。
學校精心培育研究型社團,依托校內外科學教育師資,加強對學生科技社團和興趣小組的專業指導,保障社團課程入課表。同時,通過評選展示學生社團的優秀研究項目,舉辦科技節、科學研究沙龍等各類多元實踐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營造濃郁的科學氛圍,打磨學生的研究成果,助力學生在各級賽事中嶄露頭角,讓校園成為創新思維碰撞、實踐能力錘煉的活力場,讓科技社團成為學生逐夢科學的啟航港。
五、搭建“發現教育\"協同平臺,共筑“科學高中\"理想樣態
學校秉持科學教育“學校主陣地、社會大課堂\"理念,通過搭建\"發現教育\"協同平臺,打破教育邊界,革新教育模式,加強校外資源與本校資源的整合,化\"單向嵌人\"為\"和諧共生”,共筑\"科學高中\"理想樣態。
學校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等各方資源,打開校門實施科學教育:通過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多所高校,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材料科學等領域的幾十家科技企業和重點實驗室合作,共建共享課程、平臺,實現校內外教育協同聯動;通過定期開展多樣化的科技夏(冬)令營活動,因地制宜提供能培養未來科學家、未來工程師所需的課程體系及融體驗性、實踐性和研究性于一體的學習場域,逐步完善“基礎知識培養 $$ 專業思維培養 $$ 科研實踐培養”的系統化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學生能力的三次進階;通過校內外合作建設“生命探索與健康理解”\"物理科創中心”“化學科創中心\"等項目,探索青少年科技特長培養和創新潛質培育路徑,聚力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的發現識別和早期培養,革新科學教育理念,優化課程結構,創新育人范式,落實多元評價;通過組建“科創聯盟”,邀請院士、高校教師和科研專業人員進校開設特色課程,定期舉辦“院士課堂\"\"職場精英大講壇\"等活動,發揮科普、思政、生涯引導多重價值,為高中生打開科學前沿與人生規劃之窗,以共育合力拓寬科學人才成長天地,助推“科學高中\"邁向理想彼岸。
此外,學校聚焦創新拔尖人才培育,構建\"初中—高中—高校”一體化模式:通過初高中\"強基計劃”人才培養體系,暢通初、高中人才培養通道;通過引進高校資源建設\"高中—高校”人才培養通道,瞄準高校“強基計劃”,精心選拔學生參加競賽輔導和強基課程,發現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學生綜合實力,全方位賦能學生未來發展。
未來,學校將持續深化“發現教育\"理念,對標《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總體目標[3]和《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提出的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具體要求[4],探索\"五育融合\"育人新路徑,建設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科學高中”,以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5-02-10].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周曉陽,馬云秀,張東風.“發現教育”驅動科學高中建設的實踐探索[J].學校管理,2025(2):1-5.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5-02-10].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4]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25-01-14[2025-02-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1/content_7000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