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從“全面提升國民素質戰略基點\"1角度肯定了基礎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基礎支撐地位。寧波濱海教育集團從基礎教育的育人本質、義務教育的民生屬性、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等角度出發,以集團化辦學為載體、學校治理為路徑,貫徹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并利用體制機制改革的契機,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一方面沿著“治理融通、師資流通、課程貫通、教研聯通、資源享通\"的集團化辦學一般模式,推進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另一方面堅持黨建引領,以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優勢引領集團、成員校整體聯動,實施教育教學一體化管理,并形成了“黨建賦能—體制支撐一優質供給—生態重構\"的實踐邏輯和校本經驗,從而實現了集團成員校的優質均衡。下面,對集團依托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提升學校教育治理效能,促進成員校優質均衡發展的相關實踐作一闡述。
一、基于對\"優質均衡\"的解讀明確義務教育\"術\"和\"道\"的要求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義務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大致經歷了教育普及、教育均衡和優質均衡三個發展階段。20世紀末,我國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宏偉目標;2005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從區域、城鄉間的教育公平角度,正式提出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從改善民生的社會建設角度,首次明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3],標志著義務教育由宏觀的國家經濟社會戰略部署向中觀的社會民生、教育公平轉移。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7年教育部印發《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以來,黨和國家的政策文件不斷提到“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義務教育發展由面的均衡向更高要求的質的提檔轉變,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義務教育的需求。202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從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角度部署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工作,要求辦人民滿意的義務教育,并明確“到2035年,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經費投入、治理體系適應教育強國需要\"4]目標要求,凸顯了義務教育的民生屬性和強國戰略。
縱觀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歷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遵循\"均衡—優質\"的發展邏輯。它是“均衡基礎上的優質\"和\"優質供給下的均衡\"的復合,兼具“支撐國家戰略、滿足社會民生、實現學校發展”的三位一體功能。具體到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實踐,“均衡”即實現以硬件設施為代表的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這是前提和基礎,“優質”即實現以教師和課程為核心的高質量教育供給——這是關鍵和保障。
優質均衡是義務教育“術\"和“道”的統一“教育的主題或主旨在于,啟發人的生存覺醒和生存智慧”[5],弘揚人的主體性,實現人的個性化和社會化。如果說義務教育\"均衡 °+ 優質\"的復合屬性、“支撐國家戰略、滿足社會民生、實現學校發展\"的\"三位一體\"功能,是從學校教育的\"外圍\"闡釋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內容與意義,即“術”,那么實現\"具有主體性的人的意義生長\"則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內在價值和教育性本質,即“道”。
基于上述理解,集團貫徹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對照“術”和\"道”的要求開展辦學實踐:對照“術”的要求,按照集團化辦學的一般路徑,發揮集團黨委的領導職責,實現集團與成員校的一體管理、優勢共享、協同發展,并以多元的課程供給滿足家長、社會對優質公共教育服務的需求,以義務教育學校的扎實發展貢獻教育強國建設的基層學校力量;對照\"道”的要求,發揮集團黨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把黨的思想政治組織優勢轉化為教育改革發展優勢,落實黨建引領、立德樹人。
二、構建學校黨組織與校長室“雙向一體\"的組織體系
寧波濱海教育集團以九年一貫制學校寧波濱海教育集團新城實驗學校為核心,橫向上聯動薄弱海島學校寧波市北侖區梅山學校,以推進區域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縱向上組建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在內的注重國際國內銜接融通的十五年一貫制集團校,以實現基礎教育影響的連續性和一致性,最終指向締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以貫徹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為教育治理的路徑,對照《關于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提出的“健全發揮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作用的體制機制,確保黨組織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領導職責\"6要求,集團黨委從集團化辦學的實際出發,建立了“集團黨委會議—集團黨政聯席會議—成員校校長辦公會議”三級議事決策制度,并構建了學校黨組織與校長室“雙向一體”的組織體系,以凝聚黨政班子合力,將教育集團的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最大化。
“‘黨的領導'和‘校長負責'是基礎教育學校治理的主要矛盾”7],《意見》從學校黨組織\"把方向”校長“抓落實\"兩個角度明確了學校黨組織的領導職責、校長的管理職責,但學校在實際推行過程中也存在著“責權劃分難以清晰、決策與執行不易徹分、分工合作不盡協調、落實機制不夠健全”8]等難題。因此,確保學校黨組織與校長室的雙向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將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最大化的關鍵。
“三級議事決策制度\"以集團黨政聯席會議為紐帶,聯結集團黨委重要決議與成員校的執行落實,協調了書記與校長的角色關系。
集團黨委會議由黨委書記主持,各成員校校長以黨委副書記身份參加會議,非黨委委員的副校長列席會議,在實際運作中發揮著“書記校長辦公會\"的功效:既發揮集團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的領導作用,以便在重要事項決策、重大問題討論中統一思想、保持一致,同時又支持校長室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書記、校長的雙向協同中確保校長的履職盡責。
集團黨政聯席會議是貫徹落實集團黨委會議決策的關鍵陣地。黨政聯席會議每周例行召開,,由集團核心校校長主持,成員校校長(兼集團黨委副書記)分管副校長,集團統管部門主任參加,黨委書記受邀參加。在集團黨委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集團實行“ 1+1 ”的聯動管理,實現了“集團 + 成員校\"\"書記 .+ 校長\"的雙向協同、一體管理,即成員校校長在全面負責成員校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的同時,以集團黨委副書記身份兼任集團統管部門分管領導。這一方面可以避免成員校校長決策的狹隘,另一方面使校級班子成員分工負責、全員參與集團的管理運作,貫徹落實《意見》提出的\"學校黨組織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9的要求,從而提高集團辦學的整體性和有效性。
成員校校長辦公會議,是打通集團化辦學背景下推行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最后一公里”。在集團黨委會議統一思想、黨政聯席會議集中部署的雙重推動下,成員校校長辦公會議結合本校實際,推進集團工作的安排,開展教育教學。
三、幫助學生扣牢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0]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從“義務教育\"的性質角度回答了“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從“優質均衡”即路徑和方式的角度回答了“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義務教育的本質是國民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在頒布之初就明文規定,義務教育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就此而言,從學校教育的初始階段以高質量的學校教育幫助學生扣牢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應有的政治擔當和必然的教育使命。
集團依托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制度優勢,從集團黨委統一領導的組織地位出發,對照義務教育的政治性和教育性,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進而對標《意見》提出的\"抓好學生德育工作,做好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學校意識形態工作\"i2]要求,凝練“濱瀾領航\"黨建品牌,并以集團黨建引領成員校的德育活動,以核心校的高品質德育品牌輻射帶動成員校的德育建設,通過共建共享、優質均衡,構建并形成了“365大思政\"德育體系。
“365大思政\"德育體系對照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根集團辦學特色。“3\"指的是黨團隊一體化建設、生涯規劃課程、“彩絲帶\"公益組織等三大德育系列,“6\"指的是班級、家庭、社會、日常、藝術、信息六大德育情境,“5\"指的是“健全公民人格,遵守公德倫理,投身公益服務,參與公共事務和認同公理世界”這一“五公教育”。三大德育系列塑造了集團的德育特色,六大德育情境融合了師生學習、生活、成長的方方面面,“五公教育”具象了大思政育人目標。“365大思政\"德育體系給予學生365天的道德關懷與德性浸潤。下面對三大德育系列作一重點闡述。
黨團隊一體化建設即在集團黨委領導下,“黨委一共青團一少年先鋒隊\"組織實施一體化建設,使\"共產黨員一共青團員一少年先鋒隊隊員\"學習教育實現一體化銜接。黨團隊一體化建設依托集團化辦學優勢,將思想政治學習教育貫穿小學、初中、高中教育的始終。它具有以下特點:以導師制為紐帶,聯動黨員教師、團員學生、少先隊員;以活動為載體,打破黨團隊活動各成體系、相對獨立、封閉割裂的模式;以思政影響的連續性、一致性為目的,健全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周期。
生涯規劃課程、“彩絲帶”公益組織與黨團隊一體化建設互為表里,構成了形式與內容的關系。集團的生涯規劃課程具有以下特點:一方面要求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即組織黨員教師、團員教師與學生結對,讓結對導師依據學生學段和年級的差異,在學業規劃、生活指導、德性養成等方面給予指導幫扶;另一方面注重優化學生群體的同伴效應,即邀請高年級學生為低年級學生分享學習和生活經歷,在有意識的榜樣看齊教育中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同伴影響。“彩絲帶\"公益組織聯動家校社,以“微愛筑夢”為宗旨,引導學生以赤誠的愛心、青春的熱血、擔當的情懷傳遞關愛和希望。過去三年,黨員教師護航,團員學生、少年隊員示范,師生全員參與,集團在地鐵站志愿者活動中的累計服務時長達到612小時。此外,師生還通過義賣義演義捐等慈善活動,向貧困地區捐贈了二十余萬元的款項及物資,集團被北侖區慈善總會授予“愛心大使\"榮譽稱號。
四、以高質量的基本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對家門口優質教育的需求
學校是社會的子系統、教育的主陣地。從“支撐國家戰略、滿足社會民生、實現學校發展\"的三位一體功能,通過高質量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對家門口優質教育的需求,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內在規定和價值必然。
《綱要》要求\"統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提出“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加強對學習困難學生的輔導。壓減重復性作業,減少日常考試測試頻次。提高課后服務質量,豐富服務內容。加強科學教育,強化核心素養培育”[13]。結合前文所述可知,《綱要》不僅從支撐教育強國建設的需要高度肯定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必要性,而且從鞏固“雙減”成果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角度指明了義務教育學校應通過“自強\"實現優質均衡。集團以課程精品化建設為撬杠,抓住課后服務的民生屬性,以課后服務的課程化為路徑,將成員校的課后服務納人集團校本課程的一體化管理。在集團黨委領導下,集團、成員校聯動,家校社聯合,開展課程領域的教育治理。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和關鍵。從生本發展的角度,“課程的本質是發展資源,即能滋養或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發展的養分、原料,活動、經驗、學科等是發展資源的具體類別”14]。集團結合基礎教育課程實際,凝練了學生成長的五大領域,即人文、理工、藝術、外語、體育,組建了“人文學院\"“理工學院”“藝術學院”“外語學院”“體育學院\"等\"五大學院”,引導成員校在\"五大學院\"的范疇內開發具體的校本課程。學院\"既有“同一學科的師生共同生活和學習的場所\"之義,又表達了對實施專業教育的期許,賦予了校本課程領域化、差異化、個性化等內涵。
作為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的基本單位,“學院”進行課程審議,助力成員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實現資源共用、課程共建、成果共享,并構建形成了“學院制\"校本課程譜系(如圖1所示)。拓展性課程與課后服務課程是不同性質的課程。拓展性課程是學校自主開設的、相對于基礎性課程而言的正式課程,以“滿足學生個性需要,實現多樣化發展”為課程旨歸。“雙減\"語境下的課后服務課程則兼顧基礎性課程的鞏固和拓展性課程的提升:對學有不足的學生,課后服務課程是基礎性課程的補充;而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課后服務課程是拓展性課程的延伸。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各地各校要統籌課內外學習安排,有效利用課后服務時間”[15]要求,集團以課程化為路徑,即“根據課后服務的育人目標,開設新的課程門類或者對原有各類活動按照特定的邏輯線索進行優化并使其相互聯結形成有機的課程體系”16],將課后服務納入校本課程的開發管理,實現了課后服務的課程存在形態由“社團活動”“興趣小組”
“輔導課\"等形式的非正式課程向\"有具體目標、具體內容、周密計劃\"的正式課程轉變。課后服務在本質上是公共教育服務:一方面,作為民生舉措,課后服務回應社會關切,減輕了家庭教育的負擔,兼具課后看護和教育輔導功能;另一方面,作為教育改革措施,課后服務是\"雙減\"背景下教育回歸學校主陣地的關鍵舉措,具有作業指導、學業輔導、個性發展等功能,緩解了家長教育的焦慮。因此,課后服務在形式上發揮著“課后托管 + 教育服務\"的社會(民生)功能,在內容上要求設置\"基礎普及 + 拓展提升\"的課程模塊。集團通過課后服務的高質量開展補足薄弱成員校教育教學的不足,開發并構建了“基礎普及 + 拓展提升\"的“雙軌五域”(“雙軌\"指課后托管和教育服務,“五域\"即人文、理工、藝術、外語、體育五大領域)課后服務課程體系(圖2),以此促進成員校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歷經兩年的積淀發展,集團成員校榮獲了全國紅領巾中隊、浙江省先鋒少先隊組織、寧波市文明校園、寧波市第一批中小學校示范性黨組織、寧波市清廉學校示范校、寧波市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優秀基地學校、寧波市茶文化促進會先進集體等榮譽。在集團化辦學背景下,依托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制度優勢,集團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治理效能日益凸顯。
參考文獻:
[1]
[1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EB/OL].
(2025-01-19)[2025-04-16].https://www.gov.cn/gongbao/2025/issue_11846/202502/content 7002799.html.
[2]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05-05-25)[2025-04-16].http://www.m0e.g0v.cn/srcsite/A06/s3321/200505/t20050525_81809.html.
[3]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EB/OL].(2012-11-06)[2025-05-27].htp://wwW.npc.gov.cn/zgrdw/npc/zggcddsbcqgdbdh/2012-11/06/content_1742192.htm.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EB/OL].(2023-06-13)[2025-04-16].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6/content_6886116.htm.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6.
[6]
[9]
[12]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意見(試行)》[EB/OL].(2022-01-26)[2025-04-16].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1/26/content_5670588.htm.
[7]顧秀林.基礎教育的“中國之治”: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時代立場與實踐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25(3):16-21.
[8]陳學軍,王鈺婷.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難題、實踐特征與推進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25(3):9-15.
[1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5-02-10].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11]馬雷軍,劉曉巍.教師法治教育[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27.
[14]陳佑清.課程即發展資源:對課程本質理解的一個新視角[J].課程·教材·教法,2003(11):10-14.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0.
[16]劉登琿,卞冰冰.中小學課后服務的\"課程化\"進路[J].中國教育學刊,2021(12):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