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4日,美國建國第249 周年紀念日。隨著B-2轟炸機、F-22和F-35戰斗機掠過天空,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簽署了一項大規模減稅減支法案“美麗大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亦稱“大而美法案”)。
縮略詞為“BBB”的美麗大法案,將特朗普民粹主義和“小政府”里根主義縫合在一起,以大幅增加赤字和定向補貼,達成特朗普“減稅”和“邊境安全”的競選承諾。為了拉票,美麗大法案“夾帶”了不少關系戶政策—為美洲原住民捕鯨船長提供5萬美元的稅收減免,好讓搖擺不定的阿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員麗莎·穆爾科夫斯基放心。
兩夜通宵投票,從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辦公室里清理出來的披薩盒堆成了一座小山。法案終于在國會通過,趕上7月4日國慶日的白宮派對“發布”。
兩院民主黨人沒一個投贊成票。
這項900多頁的法案涉及的科技領域有喜有憂。清潔能源、電動汽車行業受沖擊最大;而芯片產業的政策優惠甚至高于拜登政府《芯片法案》條款,以鼓勵先進制造業和AI 關鍵技術的本土化發展。
美麗大法案被譽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標志性立法成就。“標志性”的意思大概是充滿了特朗普式的好大喜功色彩,隱含其“美國救世主”的“救市”野心,但幾乎不可能從根本上挽救債臺高壘的美國經濟。
美麗大法案最先于5月12日拋出。5月22日,眾議院以215票對214票通過法案。
6月中下旬,參議院先后修訂草案、開啟辯論程序。7月1日,副總統詹姆斯·戴維·萬斯投下打破僵局的關鍵一票,參議院以51 票對50 票的最小票差,批準了美麗大法案。然后還是要回到眾議院,就參院版本重新投票。
法案差一點趕不上7 月4日國慶日。
眾議院共和黨人里,有人主張不應過多削減醫保支出,也有人不滿意聯邦政府根本沒有下力氣降本,反而讓美國赤字進一步惡化。同時,民主黨人為了拖延“工期”,在進行辯論程序之前,先給940頁的大法案進行了全文朗讀,花去10多個小時。其后,兩黨議員對法案文本辯論并投票的環節又花去了26小時。
民主黨那邊“管不了”,但特朗普早就預料到共和黨內部心不齊,提前開始軟硬兼施計劃:隔三岔五就召集異見派到白宮開會,白天一起打高爾夫球,晚上電話轟炸,再讓幾位高層心腹穿梭于各個派系之間奔走斡旋說好話。
緊趕慢趕,美麗大法案終于在美國建國249周年大慶上“閃耀亮相”。
特朗普為什么如此急于促成美麗大法案?
首先是延續“對等”關稅政策,賺“外人”的錢。法案中第899條“針對不公平國外稅收的補救措施”,本質是對等關稅政策的延續—薅外國人羊毛。該條款允許特朗普政府對征收“歧視性稅收”的國家加征資本收入的預扣稅,包括股息、利息等,最高預扣稅率可能從當前的6% 增至20%甚至更高。
在美國新建工廠的半導體制造商的稅收抵免,將從25%提高到35%,這是特朗普政府為推動AI關鍵技術的美國本土化生產而采取的主要舉措之一。
由于外國在美國投資的股息和利息都要被課稅,跨國巨頭紛紛跑到華盛頓游說。參議院投票前夕,財長貝森特突然宣布與七國集團就“第二支柱規則”達成諒解備忘錄,建立并行稅制,作為政策交換,美國取消了899條款。
雖然899條款被緊急叫停,但美麗大法案的核心思路依然不變:非美國公民、非美國公司將“低人一等”,應繳納高額稅款。
其次,法案出臺以應對國內的政治斗爭。美麗大法案延續了特朗普2017年第一任期《減稅和就業法案》中的減稅政策,爭取選民支持;法案明確取消拜登政府的綠色能源稅收抵免、新能源汽車補貼,削減醫療補助、食品補助等福利項目,旨在扭轉民主黨的福利擴張和氣候議程,強化共和黨“小政府低稅收”的意識形態標簽。
再次,減稅激勵本土的投資與就業。法案允許中小企業將合格業務收入的23% 從應稅收入中扣除(原比例為20%),并臨時性全額抵扣國內研發支出和設備購置成本。這一措施支持制造業回流,緩解美國產業鏈外遷壓力。該法案也將配合特朗普向外國企業施壓,令其赴美建廠投資。
特別是在半導體制造領域,美麗大法案進一步擴大了在美國投資建廠的減稅優惠,利好臺積電、英特爾、三星等廠商。
美麗大法案有關科技產業的條款,集中于第四章“商業、科技與運輸”,第五章“能源與自然資源”。其中,第四章支持火星計劃、太空探索,限制綠色航空補貼,回收無線供應鏈基金。第五章支持更大規模油氣開采,削減清潔能源投入,推動AI 和核電項目。
總體來看,先進制造業主要靠“投資抵免”受益。其中,在高額投資抵免部分,包括英特爾、臺積電和美光等芯片企業,如在2026 年截止日期之前在美國動工興建新工廠,將有資格享受高達35% 的投資稅抵免。這一比例遠超拜登時期規定的25%,也高于此前美麗大法案草案所提出的30%。
另外,參議院終版的美麗大法案還提供“無上限激勵”,也就是稅收抵免沒有上限,具體取決于法案刺激的業界投資規模。一些沒拿到《芯片法案》補貼或撥款的公司,此次也有機會獲取資助。
以行業看,以下幾個領域都將依靠細分條款得益。
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干脆把美麗大法案稱為“本壘打”,全行業都有更大的利潤。法案規定,在阿拉斯加、墨西哥灣公共土地和聯邦水域以及西部各州,進行新的油氣地塊租約拍賣,恢復了較低的特許權使用費率。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還可以抵扣某些鉆探和開發成本。
對于硅谷投資者來說,“合格小企業股票”的稅收豁免范圍將擴大,允許初創公司的投資者提前出售更多持股而無需繳納資本利得稅。法案將每家發行人符合條件的收益上限從1000萬美元提高到1500萬美元,并縮短了投資者享受這些優惠需要滿足的持股期限。
芯片制造商也有動機投產。在美國新建工廠的半導體制造商的稅收抵免,將從25% 提高到35%,這是特朗普政府為推動AI 關鍵技術的美國本土化生產而采取的主要舉措之一。當然,享受這項優惠的項目必須在2026 年底前開工。
軍工承包商的“彈藥”更加充足。五角大樓將在5年內為艦船、彈藥生產和導彈防御系統等大型項目投入約1500億美元的預算,其中包括向計劃中的“金穹”反導系統支付的約250億美元首付款。承包第六代戰機F-47的洛克希德- 馬丁和帕蘭蒂爾(提供數據分析和軟件服務,多服務于政府客戶)等公司心里樂開花。
航空公司不用擔心設備老化了。法案包含125億美元用于改革美國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統。航空公司CEO舉雙手贊成這項計劃,稱陳舊的設施和設備導致航班延誤。行業組織說該法案就像“一筆首付款”,言外之意就是要徹底實現系統現代化,這點錢還不夠,額外需要數十億美元。
其他工業制造商也會獲得抵扣。法案規定,只要工廠在2025年1月19日(特朗普就職的前一天)之后開工,并在2031 年之前投入使用,建廠成本可以全額抵扣。該法案為工業設備和研發成本提供了更具永久性、也更快速的抵扣機制。
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風能行業可謂“最大輸家”。
電動汽車方面,該法案將火速終止購買或租賃電動汽車最高達7500 美元的補貼,時間截止到2025年9月30日。特斯拉慘遭當頭一棒。
有關“外國實體”的法律條文從FEOC到PFE的“進化”,使貿易合規的重心從可量化的股權結構審查,轉向對商業關系、融資渠道、公司治理的全面性穿透式審查。
太陽能和風能方面,在12個月的新可再生能源項目啟動窗口期過后,開發商不再有資格獲得特別稅收抵免。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等可再生能源設備的美國工廠,短期內將看到訂單“爆單”,因為開發商肯定要搶在截止日期前完成項目。日期一到,客戶大概率要絞盡腦汁從中國采購了。
特朗普政府依然沒有放松“科技戰”神經。美麗大法案對“受關注外國實體”(FEOC)規則進行了根本性拓展—拓展為“被禁止的外國實體”(PFE),從而極大收緊了對科技行業的限制。
《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首次引入FEOC 概念之后,該規則已經成為美國重塑關鍵產業供應鏈的核心政策工具。簡單來說,一旦某主體被認定為FEOC,采購其產品的下游客戶以及參與的項目,將喪失獲得美國特定稅收補貼的資格。
起初,FEOC 應用范圍主要被限制在《通脹削減法案》里的電動汽車電池領域,憑借相對明晰的“25%控制權”標準予以界定。如今美麗大法案頒布,FEOC 的概念更加嚴苛,加上門檻更低的“影響力”測試和寬泛的“實質性協助”條款,把“受關注國外實體”的適用范圍從電動汽車擴展到清潔能源、先進制造業等領域。
根據2021年的初始規定,和“受涵蓋國家”只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關聯,即可能被認定為FEOC。“受涵蓋國家”包括中國、俄羅斯、朝鮮和伊朗。在這一框架下,美國能源部和財政部有兩個測試標準—“控制權”測試標準,一國政府(包括其下屬機構、高級官員或執政黨)直接或間接、累計持有該實體25% 或以上的董事會席位、投票權或股權;地域性測試標準,如果一個實體在“受涵蓋國家”注冊成立,其主要營業地位于該國境內,或者在“受涵蓋國家”境內從事關鍵活動(如關鍵礦產的提取,以及加工或回收,或電池組件的制造與組裝),都被視為FEOC。
美麗大法案廢棄了之前的FEOC定義,代之以PFE概念。后者包括“特定外國實體”(SFE)和“受外國影響的實體”(FI E)兩類。
SFE 通過直接引用多項現行法律中的實體清單,將特定公司自動歸類為SFE ;FIE 是美麗大法案最具擴張性的“創造”,將“關聯”的定義從直接的所有權控制,延伸到任何形式的潛在“影響力”—哪怕是美國本土公司,只要與SFE 存在某種人事任命或股權/ 債務/ 稅務關聯,就會被認定為FIE。

另外,兜底條款“實質性協助”在供應鏈審查中,進一步擴大涉華因素的排查。該條款對“實質性協助”的定義極其寬泛,幾乎涵蓋了項目開發的全過程。
可以說,有關“外國實體”的法律條文從FEOC 到PFE 的“進化”,使貿易合規的重心從可量化的股權結構審查,轉向對商業關系、融資渠道、公司治理的全面性穿透式審查。
對中國企業而言,證明自身不存在任何潛在“影響力”也變得非常困難,合規的風險和貿易成本也將由此放大。
美麗大法案在最終版本中,將大部分FEOC限制的生效日期從原草案的2027年提前至2026年1月1日。縮短了一年的時間,將極大地壓縮企業調整供應鏈、尋找替代供應商以及完成內部合規體系建設的窗口期,給科技行業帶來了不小的時間壓力。
2024年,美國企業倒閉量創下近14年來新高。今年一季度,美國大型公司申請破產的數量達到188家,同比漲幅高達36%。
緊急出臺的美麗大法案,可以看作特朗普的“救市”行動,和對等關稅、穩定幣合法化共同組成“總統救市”的經濟連續劇。
“救市”的根本不在于降本,在于增效—通過押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擁有AI定價權,那么其他國家只能消費美國的科技產品,美國才能再度虹吸全球資金,消化高昂的美債。
關鍵是,“救市”的根本不在于降本,在于增效—通過押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擁有AI 定價權,那么其他國家只能消費美國的科技產品,美國才能再度虹吸全球資金,消化高昂的美債。
這也是科技巨頭馬斯克憤憤不平的原因。美國政府擴大赤字,給傳統產業撒錢,但解決債務的重擔,還是壓在科技行業身上。另外的難言之隱是,雖然火星計劃、太空探索都在政府資助之列,但他的SpaceX 可能被排除在外。著手組建“美國黨”、圖謀2026 年中期選舉的馬斯克可能參透了“紅頂商人”的命運,干脆直奔“紅頂”而去。
每一位美國總統都有權實現競選時夸下的海口,而特朗普尤其喜歡用花里胡哨的形式兌現承諾。美麗大法案本身就是一個悖論,由大規模、累退、龐大赤字支撐的減稅政策,屬于典型的共和黨風格,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都用過,但特朗普明明是打著區別于他們的“民粹主義經濟”旗號上臺的,更關心低層民眾而不是富豪。
劫貧濟富的美麗大法案,甚至遭到了前總統顧問史蒂夫·班農的批評,削減12%的醫療補助規模,可能讓特朗普的藍領選民心生怨恨。
根據皮尤、Qui nni pi ac、《華盛頓郵報》和福克斯新聞6 月份展開的多項民調, 分別有49%、53%、42%和59%的美國人反對特朗普主推的這項重大支出法案,贊成的比例只有29%、27%、23%和38%。
反對的背后不僅僅是感性因素。有智庫估算,美麗大法案將在未來10年內增加美國國債約4.5億美元。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計,未來10 年美國的年平均財政赤字將占GDP的5.8%,美麗大法案為其再增1.25個百分點。
也許特朗普的野心是模仿前輩,富蘭克林·羅斯福通過“羅斯福新政”而流芳千古,林登·約翰遜通過“大社會”而寫進史冊;退而求其次,至少也應該像“里根革命”“克林頓福利改革”“奧巴馬醫改”那樣,在歷史上擁有“姓名”。
如果把眼光放在10年后,那個時代的人們會如何談論特朗普?人們可能只記得他瘋狂增加赤字時的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