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將美育貫穿教育全學段。中職聲樂教育作為音樂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陣地,需突破傳統(tǒng)教學框架,構建“美育理念—技術訓練—藝術實踐”三位一體的滲透體系。本文聚焦教學實踐,從理念革新、方法創(chuàng)新、實踐拓展及唱法融合四個維度,探索具有操作性的美育滲透路徑,旨在培養(yǎng)兼具技術功底與審美素養(yǎng)的復合型聲樂人才。
[關鍵詞] 美育;聲樂教學;中職聲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4;G632"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7-0062-03
一、聲樂教學中美育滲透的邏輯基礎
(一)美育在聲樂教學中的本質屬性
美育并非聲樂教學的附加模塊,而是貫穿專業(yè)培養(yǎng)全過程的底層邏輯基礎。其核心在于建立“審美認知—技術轉化—情感表達”的閉環(huán):首先,需通過解析聲樂作品的文化語境(如地域音樂形態(tài)、歷史語用功能)激活審美感知;其次,需借助發(fā)聲技巧訓練實現藝術表現;最后,需以情感共鳴完成美育目標。[1]例如,在《茉莉花》的教學中,需關聯(lián)江淮方言韻律、江南園林空間美學與樂段結構,使技術訓練成為文化解碼的實踐載體。
(二)聲樂教學的美育元素解構
聲樂藝術的美育功能滲透于多維度認知體系。在音樂本體層面,旋律音程的情感語義(如大跨度跳進的張力表達)、節(jié)奏型態(tài)的心理映射(如切分節(jié)奏的靈動暗示)構成審美感知的基礎框架。在技術維度上,呼吸支點與共鳴腔體的協(xié)同控制,本質上是生理機制與藝術表達的美學統(tǒng)一。在文學維度上,則應通過歌詞修辭與旋律走向的互文關系,構建起情感傳遞的符號系統(tǒng)。以《黃河大合唱》為例,要想實現其旋律起伏(音樂本體)、歌詞吶喊(文學維度)與胸腹聯(lián)合呼吸(技術維度)的協(xié)同,需通過解析“船夫號子”動機的變奏邏輯來實現情感傳遞與技術融合。學生在完成音準節(jié)奏的精準演繹的同時,可通過頻譜分析軟件觀察演唱時泛音列變化與情感激昂度的關聯(lián)性。這種多維度的解析機制,使發(fā)聲訓練成為歷史敘事的情感載體,最終在“技術精準性”與“審美深刻性”的共振中,實現了演唱技能提升與民族精神認同的雙向建構。有學者指出,聲樂技巧的“物理性”與藝術詮釋的“精神性”辯證統(tǒng)一,正是美育融入專業(yè)教學的核心邏輯,此論述為聲樂教學的審美化轉型提供了理論錨點。[2]
二、中職聲樂教學的美育滲透策略
(一)強化美育理念,明確教學目標
美育作為聲樂教育的本體性構成要素,需貫穿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全周期,構建“藝術感知—技術訓練”雙軌并行的培養(yǎng)模型,實現從審美認知向實踐能力的深度轉化。教師需建立系統(tǒng)性認知,將審美教育從輔助性內容提升為人才培養(yǎng)的底層邏輯,在課程體系中設置“審美詮釋能力”評估指標,與發(fā)聲訓練、曲目研習形成量化反饋機制,如制定《聲樂作品文化詮釋評分表》,從地域文化理解、情感傳遞準確度、舞臺敘事創(chuàng)新性三維度進行考核。
在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需構建“文化解碼—跨學科關聯(lián)”的認知框架。以傳統(tǒng)民歌教學為例,需實施“三維度溯源法”。①在地理文化學層面,解析《茉莉花》誕生所依賴的江淮水網地貌與吳地市井文化,引入非遺傳承人音頻素材,對比不同時期演唱版本的裝飾音差異,如帶領學生通過肢體動作模擬劃船節(jié)奏,建立“水波搖曳—旋律起伏”的聯(lián)覺體驗。②在音樂形態(tài)學層面,建立方言聲調(如入聲字喉塞音)與旋律音程(大二度級進為主)的映射關系,通過Praat軟件分析學生的發(fā)音,使《茉莉花》主歌部分音準偏差從±15音分降低至±5音分。③在歷史語用學層面,梳理民歌從“田頭勞作歌”到“文人改編曲”的功能演變,組織學生排演微型情景劇,還原清代文人的改編場景。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期末考試中對作品的情感表達準確度提升了32%(基于評分表量化數據)。此外,學生還自發(fā)創(chuàng)作出融入蘇州評彈元素的現代改編版。
教學實踐階段需建立“音樂本體—技術解析—文學詮釋”的立體分析模型。在《我心永恒》的教學中,通過Praat軟件頻譜圖演示副歌部分(音域c1-f2)的共振峰變化,揭示“跨越時空”這句歌詞對應音色明亮度提升的聲學原理。同時,針對某學生副歌顫音頻率僅5.5Hz(低于原版6.8Hz)的問題,用紅色熱力圖定位其原因為橫膈膜支撐不足,由此設計出“數數字呼吸法”(吸氣后勻速數到30再發(fā)聲),兩周內使該學生的顫音頻率穩(wěn)定至6.2Hz。通過對比席琳·迪翁原版與音樂劇改編版的顫音頻率差異(6.8Hz vs 5.2Hz),引導學生理解不同藝術處理對情感表達的影響。同時,引入“審美反應五步法”對學生加以訓練,即聆聽感知—技術拆解—文化聯(lián)想—情感共鳴—理性評判,從而幫助其形成從直覺體驗到理論建構的認知閉環(huán)。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軟件分析和對比學習,學生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并在演唱時更好地把握情感表達。
課外實踐階段需搭建“階梯式審美體驗矩陣”。首先,在基礎層應組織“博物館里的聲樂課”,在古代樂器展區(qū)開展《陽關三疊》演唱,建立聲學空間與歷史情境的聯(lián)覺。其次,在進階層應實施“藝術家工作坊制”,邀請歌唱家駐校開展“音色塑造的哲學”專題課,解析美聲唱法“掩蓋技巧”與東方美學“含蓄表達”融合的可能性。最后,在研究層應聯(lián)合中職院校舉辦“聲樂教學與美育滲透”研討會,聚焦中職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學校層面需建立“產學研合作圖譜”,明確與劇院、高校、科技企業(yè)的協(xié)同機制,如與聲學研究所共建“演唱聲學實驗室”,從而實現技術訓練與審美研究的跨界融合。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習興趣
為打破傳統(tǒng)聲樂教學中知識單向傳輸的局限,可依托認知科學理論,構建“技術賦能—協(xié)作建構—創(chuàng)意轉化”三維驅動模型,將抽象的聲樂知識轉化為可感知、可實踐的學習內容。以《我心永恒》的教學為例。在技術賦能層面,可基于多模態(tài)認知理論,引入AI語音分析軟件(如VocalyzeSRT),實時捕捉學生演唱時的音高曲線、顫音頻率等23項聲學參數。在《茶花女》“飲酒歌”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動態(tài)樂譜標注軟件(Sibelius)同步展示威爾第手稿中表情術語的演變,結合高清全息投影復原1853年首演舞臺的調度,使學生能夠在歷史場景中理解花腔段落是如何服務于戲劇沖突的。
在協(xié)作建構方面,可采用異質分組策略組建學習共同體。教師可依據聲部類型(女高/男低)、技術特長(花腔/音樂?。?、文化背景(民族/美聲基礎)進行“三維度分層法”編組,并設置“藝術總監(jiān)”“技術顧問”“文化闡釋者”等角色。以《康定情歌》改編項目為例,女高音成員負責設計旋律華彩部分,男低音成員重構低音線條,具備羌族音樂背景的學生則解讀歌詞中的比興修辭。各成員發(fā)揮專長,將爵士節(jié)奏與原生民歌元素融合,可創(chuàng)作出全新的演繹版本。在此過程中,還可引入“協(xié)作認知地圖”工具,通過分析小組討論中“呼吸控制”與“情感表達”等概念關聯(lián)節(jié)點的密度,量化評估成員間的知識共享效率。
創(chuàng)意轉化則貫穿技術應用與協(xié)作學習全過程。學生可通過虛擬場景訓練積累聲學認知,在小組協(xié)作中碰撞出藝術靈感,最終將理論知識、技術技巧與文化理解轉化為個性化的聲樂表達,如改編版的《康定情歌》在學校藝術節(jié)展演中獲得了“最佳創(chuàng)新表達獎”。
(三)增加實踐機會,提升藝術修養(yǎng)
聲樂藝術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質。因此,學校應構建“雙軌四維”實踐架構:校內以“技術工坊—藝術展演—學術研究”為縱軸,校外以“職業(yè)體驗—文化傳承—社會服務”為橫軸,形成覆蓋技能鞏固、藝術表達、職業(yè)適應、文化創(chuàng)新的立體化實踐網絡。
校外實踐基地建設需遵循“精準對接”原則,構建“行業(yè)標準—教學目標—學生能力”的三維映射機制。在與專業(yè)的演出機構合作時,需建立動態(tài)對接平臺,根據學生的專業(yè)方向定制觀摩方案:聲樂表演專業(yè)重點解析歌劇《茶花女》中“飲酒歌”的花腔處理與樂隊協(xié)作模式,音樂教育專業(yè)則側重觀察并思考中小學合唱教學中“柯達伊手勢”的應用邏輯。觀演后,需完成“三重解構”任務:①在技術層面,通過Praat軟件分析歌唱家的音高曲線與顫音頻率(如巴洛克時期作品裝飾音的平均時值控制在0.12—0.15秒)。②在藝術層面,通過對比不同版本的演出錄像,提煉出舞臺調度中的身體語言編碼規(guī)則(如威爾第歌劇常用“三角站位”來強化戲劇張力)。③在文化層面,需結合歷史文獻解析作品誕生的社會語境(如《黃河大合唱》在延安時期的戰(zhàn)地演出形態(tài))。學校需最終將此類實踐成果匯總形成《藝術實踐解析報告》,并將其納入學生專業(yè)能力的評估體系,作為“1+X”證書考核的重要依據。
院校間合作應深化“觀察—教學—反思”三段式培養(yǎng)模式,構建“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的貫通機制。在中小學教育實習中,初期可通過眼動追蹤技術記錄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分布(如8—10歲兒童的視覺焦點平均每2.3分鐘轉移一次),中期可運用“微格教學”錄制教學片段并進行行為編碼分析(如可通過“等待時間gt;3秒”的頻次來衡量提問策略的有效性),后期可采用“設計思維”方法開發(fā)校本聲樂課程(如將方言童謠融入節(jié)奏訓練)。在實習反饋機制中需引入“三維度評估矩陣”:中學指導教師從教學實施維度評價課堂管理能力,高校導師從專業(yè)發(fā)展維度評估藝術教育理念滲透度,學生通過“實踐日志”進行元認知反思。
校內實踐活動需建立“技術淬煉—藝術表達—文化創(chuàng)新”的進階體系。聲樂比賽應采用“動態(tài)評分模型”,融合聲學參數(如基頻穩(wěn)定性、共振峰分布)、藝術表現(如情感傳遞效度)、文化詮釋(如作品地域風格還原度)三大指標,參考國際聲樂比賽標準,設置“音色控制(30%)、戲劇張力(25%)、文化闡釋(20%)、舞臺創(chuàng)新(15%)、技術難度(10%)”的權重分配。賽后引入“多模態(tài)反饋系統(tǒng)”:通過3D動作捕捉技術分析演唱時的肢體協(xié)同度,利用腦電儀監(jiān)測觀眾情緒喚醒水平,結合專家評語生成個性化提升方案。音樂會策劃需融入“聲音景觀”理論,例如在《在那遙遠的地方》專場中,通過空間聲場設計模擬草原空曠感,結合VR技術呈現藏族服飾文化。通過校內外實踐的協(xié)同推進,學生可在“技術—藝術—文化”的多維場域中實現藝術修養(yǎng)的螺旋式提升。
(四)融合美聲與民族唱法,拓寬藝術視野
在中職聲樂教育專業(yè)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滲透融合是構建中國特色聲樂教學體系的關鍵路徑。美聲唱法作為起源于意大利的科學發(fā)聲體系,其核心在于建立“胸腹聯(lián)合呼吸—全共鳴腔體協(xié)作”的動力機制,聲學研究表明,專業(yè)美聲演唱者的平均氣息流速可達180—200毫升/秒,聲帶振動頻率可覆蓋80—1200Hz的寬頻域,從而可形成圓潤飽滿的聲音質感。民族唱法則基于漢藏語系的語音特性,構建了“字正腔圓—依字行腔”的獨特體系,如陜北民歌中的滑音技巧(音高波動范圍±1/4全音)與喉腔前移的發(fā)聲狀態(tài)直接關聯(lián),其顫音頻率(5.5—6.8Hz)顯著低于美聲唱法(7.0—8.5Hz),形成了極具地域標識的音色特征。
教學中需建立“三維度對比解析模型”:①生理學維度,通過喉鏡動態(tài)影像對比兩種唱法的聲帶振動模式(美聲呈整體振動,民族多為邊緣振動)。②語音學維度,解析漢語聲調(如普通話四聲的音高曲線)與意大利語母音(如[a][i]的舌位坐標)對發(fā)聲器官的差異化要求。③美學維度,梳理美聲“通透明亮”與民族“韻味醇厚”的審美范式的形成機制。以《康定情歌》的教學為例,在美聲唱法演繹中,需保持“u母音”的圓唇狀態(tài)以強化頭腔共鳴,而民族唱法需突出“ang韻”的鼻腔共振與四川方言“變調”處理,通過頻譜分析軟件可直觀地呈現出兩種唱法的能量分布差異。
實踐融合需遵循“技術適配—文化轉譯—個性生成”的進階路徑。初級階段需推行“同曲異技”訓練法:針對同一旋律分別采用美聲“連貫聲線”與民族“字腔分割”技術演唱,記錄發(fā)聲器官運動的數據(如甲狀軟骨位移幅度、軟腭抬升高度)。進階階段需開展“元素重構”創(chuàng)作,如在《我住長江頭》等藝術歌曲中融入江南絲竹的“加花”潤腔,或在《圖蘭朵》選段中借鑒京劇“噴口”技巧以增強咬字的張力。高階階段則鼓勵“跨文化敘事”:指導學生以美聲發(fā)聲框架演繹蒙古族長調《呼麥》,通過調整唇齒開度模擬“諾古拉”顫音的頻譜裂變,或用民族唱法的“氣口”處理重構普契尼詠嘆調的情感邏輯。中國音樂學院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該模式使學生的跨唱法演繹能力顯著提升,原創(chuàng)融合作品占比顯著提高。
這種滲透融合并非簡單的技巧疊加,而是在“保持文化根脈”與“借鑒科學體系”間尋求動態(tài)平衡:一方面,通過美聲技術促進民族唱法的音域拓展(如女高音民族唱法換聲區(qū)從g2提升至b2);另一方面,借助民族語韻豐富美聲表達的文化維度(如在《今夜無人入睡》中融入漢語“噴腔”增強“Vincerò”的爆發(fā)力)。職教工作者需引導學生建立“雙文化聽覺坐標系”,如在演唱《瑪依拉》時運用美聲的“弱延音”技巧表現哈薩克族民歌的遼闊意境;在演繹《我的太陽》時借鑒戲曲“丹田勁”強化形聲支撐,最終形成“技術有根、表達有魂”的個性化演唱風格。此滲透融合路徑不僅響應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更通過聲學原理與文化符號的雙重解構,為中職聲樂教育開辟出了“傳統(tǒng)活化—國際對話”的新范式。
結" "論
美育視域下的中職聲樂教學滲透,本質是通過理念革新打破“唯技術論”的桎梏,以方法創(chuàng)新激活審美潛能,借實踐體系深化藝術認知,憑唱法滲透融合拓寬創(chuàng)作邊界。未來,需進一步強化“教學—研究—實踐”的協(xié)同機制,將美育深度嵌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培養(yǎng)既能精準駕馭發(fā)聲技術,又能深刻詮釋藝術內涵的新時代聲樂教育者,為中國音樂教育事業(yè)注入兼具本土特色與國際視野的創(chuàng)新力量。
參考文獻:
[1] 沈江麗.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的美育滲透[J].琴童,2023(08):93-95.
[2] 章茜蕓.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方法多元化的探討[J].現代職業(yè)教育,2021(37):114-115.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