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6-0061-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reform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integra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theactual needs of enterprises is particularlyincreasingly important.Starting fromthecurrent situationof higher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courses,thispaperdeeply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 ofenterprises'demand foremployees' pysical iteracyanddiscuses therelationshipbetween physicaleducationcourse content and professonal needs.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areer orientation,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job-orientedcourse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project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a compound course model,and the introductionofenterprise sport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s docking strategies,aiming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and efectivenessof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KeyWords] Career orientation;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content; Enterprises needs; Docking strategy
作者簡介:楊簫帆(1986一),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
近年來,隨著職業化產業結構調整與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主陣地的高職體育教育,轉型為職業化體育教育已迫在眉睫。理論型的體育課程內容與企業需求脫鉤,將嚴重影響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進程。如何根據企業需求設置高職體育課程內容,搭建體育教育與職業素養相融合的職業化人才培養體系,是高職體育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職業教育現狀,從高職體育課程內容需求與企業需求對應的角度展開分析,為高職體育教育的改革創新提供參考。
1高職體育課程現狀分析
1.1傳統體育課程與職業需求脫節現象
當前高職體育課程內容仍以傳統普通教育體育課程理念為主導,片面強調競技性與技術性,缺乏職業導向下的應用性與針對性。體育課程內容主要為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課程,如籃球、排球、田徑等,未與不同職業崗位的專業需求相匹配;在體育運動中,更注重學生身體素質訓練與運動技術訓練,忽視了體育學習與體育運動中不同職業狀態下所需的心理與體能素養;體育課程以上選項課為主,缺乏專業特色,難以滿足不同職業崗位對相關體能的需求[1]。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脫節,導致學生所掌握的體育技能與企業實踐應用中的技能需求相差甚遠,不利于高職畢業生的崗位適應與就業競爭力提升。
1.2企業對員工體育素養的新要求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現代企業發展對企業職工體育素養提出了新要求。其一,現代企業要求勞動者具備更好的體力,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如制造業、建筑業等,對體力有了新要求,這是企業職工的基本素質。其二,現代企業注重職工心理素質與抗壓能力的訓練,期望通過體育訓練培養職工積極樂觀、堅強自信的心理素質。其三,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等成為企業人才招聘的重要素質,這些素質大多通過團隊體育活動來培養。其四,企業中部分行業對職工有一定的技術需求,例如警察、消防、保安等,對格斗技術、攀爬能力等均提出了硬性指標。
1.3高職院校體育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在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傳統教學理念和手段限制了體育課堂的發展。
一方面,存在諸多挑戰。其一,部分教師“重競技、輕應用”,在籃球、田徑等課程中過度強調技術規范與競技成績,采用單一教學模式,很少將運動與職業場景相結合,導致課程內容與職業需求脫節,學生難以將所學的體育技能應用于未來工作。其二,多數體育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不了解不同行業的職業體能需求。例如,在護理專業教學中,教師因不熟悉護理工作中的體能要求,無法設計針對性課程,體育教學難以助力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其三,未能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校企雙方缺乏有效溝通。學校無法及時獲取企業對員工體育素養的新要求,也難以將企業生產技術信息融入教學。例如,智能制造行業對員工手眼協調能力等要求提高,但學校因溝通不足,體育課程依舊傳統,無法滿足企業需求。
另一方面,機遇與挑戰并存。抓住機遇,有助于破解當前困局。我國教育部出臺的職業教育改革政策,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支持;校企結合可實現優勢互補,形成優質教學資源;在信息教育時代,豐富的教學手段和方式也為體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
2企業需求視角下的體育素養要素
2.1身體素質與職業勝任力的關聯性
身體素質是勞動者職業勝任力的構成要素之一。
勞動者身體素質是保證其勞動效率和職業生涯壽命的基礎條件。統計發現,體能較好的勞動者在工作中表現更為高效,工作錯誤率與失誤率更低,因身體原因導致的缺勤與離職情況相對較少。
不同的工作對勞動者身體素質的要求存在差異。例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機械制造行業,對勞動者的身體力量要求較高,對身體敏捷反應的需求則不強;服務業對勞動者身體素質中的協調性與靈敏性要求較高;而現代IT行業對勞動者身體素質中的身體核心控制穩定能力要求較高,并且對從事長時間伏案工作、易受職業病傷害的相關動作所需的素質也有更高要求。
隨著智能化水平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勞動過程中對勞動者純粹體力上的需求在減弱;另一方面,對勞動者的身體素質提出了越來越全面的要求,即身體各項機能之間的均衡性發展以及對特定職業病的預防能力等[2]
2.2 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的培養
團隊協作能力與溝通能力已成為現代企業核心員工的重要能力要求,而集體性體育項目因其相對具有的特性,最能夠促進這種能力的培養。
其一,集體性體育項目塑造團隊協作意識。在集體體育活動中,運動員需明確自身角色定位,依據既定規則發揮特長,與隊友協同完成目標。這種協作模式所形成的交流與思維方式,與企業團隊合作所需的協作特質高度契合,有助于學生將其遷移至未來職場,滿足企業對員工團隊協作能力的核心要求。
其二,體育競賽鍛煉口頭溝通能力。體育活動為溝通能力培養提供了天然實踐場景。在競賽中,運動員為獲取勝利,必須通過口頭語言快速、精準地傳遞信息,這一過程直接提升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與溝通能力,契合現代企業對員工溝通能力的基本需求。
其三,賽場局勢助力綜合溝通素養提升。面對賽場上的復雜局勢,運動員既要迅速作出決策,又要傾聽隊友建議,這不僅能強化他們的傾聽能力,還能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此外,在激烈競技對抗中,運動員靈活運用知識經驗調整策略,能夠有效促進應變能力的發展,全面提升溝通與協作的綜合素養。
2.3抗壓能力與心理韌性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工作節奏加快、壓力增大,職業壓力成為用人單位選拔人才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運動對增強人們的意志品質大有裨益,具有心理教育作用,能夠促進學生意志品質發展,提升其抗壓能力。
其一,運動項目對學生的身體毅力與耐受極限提出了要求(如長時間的耐力跑、各類力量練習等),讓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經歷身體和心理的不適,在身體與心理的雙重壓力下,發展其承受力與抗壓性。
其二,運動比賽的勝負結果,使運動員能夠學會正確處理成功與失敗,學會積極、客觀地進行歸因,并學會處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其三,運動項目要求參與者服從和遵守各項規則,進行自我監控,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克制與自律能力。在工作場合中,需要具備較強的抗壓能力,因此需在學生時代就培育這種品格[3]。由此可見,體育運動在增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同時,還需做好相關的心理素質培養制度設計。
3高職體育課程與企業需求對接的創新策略
3.1構建崗位導向的體育課程體系,將企業用人標準融入教學設計
指向企業崗位工作能力的崗位導向式體育課程結構,旨在合理處理教學課程與實際工作能力需求之間的關系。
首先,要堅持“基本級 .+ 專長級 + 拓展級\"的課程結構設計。基本級課程內容聚焦共性體育機能素質,如心肺耐力、腹部力量等,著重保障學生職業生涯形成階段的體質體能。基于各專業的特點差異,有針對性地設計專長級課程內容,例如護理專業可設計腰背力量和協調能力相關課程;機械專業可設計上肢力量和精細控制相關課程;服務旅游專業可設計形體體態相關課程。拓展級課程主要涵蓋有志向拓展、發展特長的內容,如團體訓練、野外生存能力等課程。
其次,要深入調研企業崗位體能需求,總結職業專長標準(即企業的崗位要求),與企業、行業專家共同商討構成體育課程內容的體能素質及設計標準。借助“職業能力體能一體能素質\"對應關系表,完善課程內容體系結構的課程設計[4]。工作崗位所需的體能素質內容涵蓋4個方面:心肺耐力與肌力、柔韌力量、靈敏爆發、協調性與反應時間。此外,還包括協調訓練與技能、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訓練等。通過對各項要素進行合理組合,設計出不同體力體能的考核標準。同時,以人的體能素質測評標準與行動過程為出發點,在現代教育技術支撐下開展教學活動。在理論、技巧、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傳授前,設計若干個貫穿職業情境的課程內容,有助于學生了解并掌握與就業崗位要求相關的專業技能素質,進而更好地組織學生的體育學習與訓練。
最后,借鑒體育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工作方法,體現體育課程內容設置的主導性與序列性。按照實際能力結構或崗位能力體系的層級劃分原則,對體育課程內容從基本級、發展級、特設級3個階段進行分級設計,突出體育課程內容設計、發展及提高的能力標準,培養學生體能素質相關的運動能力,促使動作實現系統化與規范化。
3.2校企協同開發特色體育項目,滿足職業差異化需求
校企協同開發特色體育項目,是推動高職體育教育與職業需求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通過多維度、多層面的合作實踐,能夠切實滿足不同職業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助力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職場。
其一,構建校企合作開發機制。組建由體育教師、企業人力資源(HR)管理人員、技術專家及企業教練員構成的特色體育項目開發小組。小組依據學校體育發展規劃,通過專題研討,篩選適配多個專業群學生的特色體育項目。例如,針對制造業開發融入裝配線動作要素的“工業體操”;為養老服務型企業打造聚焦彎腰抱人、長時間站立等崗位特征的醫護體能強化課程。
其二,轉化企業工作場景為教學項目。與民航企業共建“客艙服務模擬艙”,融入乘務形體動作訓練元素;與消防支隊合作建設消防體能訓練基地,設計貼合救援現場的體能訓練內容。通過將企業典型工作場景融入體育教學,增強課程的職業針對性。
其三,定制專業特色體育內容。根據信息類、服務類、工科類等不同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需求,從職業病預防、職業形象塑造、溝通能力培養及專項體能訓練等維度,提供個性化體育項目。以醫護專業為例,構建醫護體能金字塔課程體系:底層開展心肺耐力與核心肌群的基礎訓練;中層設置患者搬運、長時間站立耐力等專業特色模塊;頂層進行醫療應急情境模擬訓練。機電專業則設計機電技能體育支持系統,從工業體能基礎訓練,到精密操作專項訓練,再到工業場景適應性訓練,層層遞進。
其四,深化校企人才與文化交流。建立企業體育師資進校園機制,邀請一線職工開展主題報告,分享崗位體能要求與健康管理經驗。同時,在校內定期舉辦企業運動會、團隊拓展等體育文化活動,幫助學生提前感知企業體育文化氛圍,增強職業認同感,實現從學校體育到職業體育的自然過渡[5]。
3.3構建復合型課程模式,深化職業情境實踐教學
將體育與職業能力融人體育教學中,形成“體育 +職業技能\"的課程模式。
其一,可制訂“體育 + 技能”的組合動作。例如,針對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實施“形體運動 + 服務禮儀\"訓練,借助運動形態增強其站姿、行走、儀態的姿態表現能力;針對機電專業學生,設計“協調性 + 精細動作\"訓練,在體育運動中進行手眼協調訓練,增強手部與眼睛的精準性和協調性,提升裝配的靈活性和準確性。
其二,構建“體育 + 技能”的職業生活場景。例如,對物流專業學生進行“負重步行 + 空間判斷\"訓練,使其體會倉庫條件下的搬運工作;對護理專業學生進行轉移病患體能訓練,幫助學生了解人體工程學原理,助力其合理用力。
其三,借鑒“體育 + 職業技能\"訓練的手段。比如,借助體育訓練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負重行走 + 身體穩定”訓練,在體育游戲中測試、提升對抗條件下的持久力;實施精細動作比賽,設立焊接姿勢穩定性挑戰賽,通過體育訓練掌握某一姿勢的穩定能力;開展精密裝配競賽性操作,如焊接裝配接力比賽,展示精準度和靈活性,注重競賽性。
其四,積極發展“體育 + 職業健康”的課程教育方式。針對各行業職業病特點開展針對性的預防性體育干預練習,例如針對長時間辦公人群開展頸肩腰痛鍛煉,針對長時間站立人群開展下肢血液循環鍛煉等,增強學生的自我職業健康管理認知和健康自我保健能力[6]。
3.4引入企業體育文化資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職場體育文化資源是校園體育與職場體育相連接的文化紐帶。將職場體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體育課堂,能夠實現教與學內容與職場文化的直接對接。
其一,要做好職場體育文化特質的調查分析,探究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體育文化特征。例如,制造業企業往往倡導團隊協作與執行力強的體育運動;互聯網企業往往趨向于新穎、前衛的極限挑戰類體育運動;金融企業則更偏重精準穩定特征凸顯的高爾夫、射箭項目等。結合這些職場文化特質要素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將對應元素運用到體育課堂中,拓寬課程文化內涵。
其二,要做好職場體育文化資源的整合工作,挖掘整合典型代表性企業的體育活動故事、團隊體育項目訓練模式、促進職場職工身心健康等相關項目,為體育課程的文化資源注入新鮮血液。如在體育課上講述華為企業特有的“健康積分制”阿里巴巴獨特的“三公里文化”等故事案例,使學生提前感受企業體育文化氣息。
其三,可邀請職場企業體育文化建設的負責人與專家進課堂、進校園,針對企業開展體育活動的目的、方式以及預期效果等相關話題進行專題講座,使高職學生了解并認識到體育運動在職場中的多元價值意義[7]。
4結語
總之,職業導向的高職體育課程與企業需求對接既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該文圍繞崗位導向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系建設、打造具有企業特色的高職體育課程項目、構建混合體育課型模式、融入企業文化資源體系等方面展開的構想,是實踐研究的有益嘗試。將該構想推行下去,對于促進企業深度參與學校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提高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具有積極作用;對于推動職業體育教育研究具有積極意義;對于尋求國際合作、學習其他國家優秀的教育教學經驗與理念、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系、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國際職業教育改革中提供中國方案等方面具有進一步探索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杜艷美.高職模塊化體育課程與職業發展融合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30):96-99.
[2]王民強.職業體能視閥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創新研究[J].廣西教育,2020(3):180-182.
[3]黃雯,劉洋.產教融合環境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適應性機制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25):92-98.
[4]張渤.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乒乓球教練員崗位課程內容設置創新研究[J].體育風尚,2022(6:56-58.
[5]曾錦全,蔡成成.高職院校健身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策略探究[J].當代體育,2020(17):144-145.
[6]王春光,李貞晶.高等職業院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困境與路徑研究——基于產教融合視角[J].當代體育科技,2025,15(4):68-72,76.
[7]楊俊.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休閑體育專業核心課程構建[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10):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