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應拘泥于課堂教學單一形式,而應以“大思政課\"的育人理念為引導,多層次、全方位地開展。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簡稱《方案》)。《方案》中提出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建設全國高校思政課教研系統”,為實施\"大思政課\"給予了政策指導。如何把《方案》落實到職業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中,成為近年來職教工作者不斷探索的課題。
一、“大思政課”的概念內涵
“大思政課”雖以“課”為名,但其概念不限于課堂的范圍,還包含多維的、立體的育人環境。正如《方案》所講,應“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2]。對職業院校來說,“大思政課”的概念內涵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職業院校應樹立“大思政課\"的育人理念。具體來說就是要變革思想觀念,思考如何將思政育人的傳統模式一平面的、單維的模式,拓展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立體的、多維的模式。對此,有學者從教育生態的角度指出:“大思政課\"是一個教育生態的圈層結構,這個圈層結構的中心是思政課的課堂生態,由內向外依次是學校教育生態和社會教育生態。這一觀點實際上也解釋了構建“大思政課”多維模式的必要性。其次,職業院校應探索建立立體的、多維的思政育人模式。再次,職業院校應在實踐中檢驗所建立的模式,并適時進行調整和修改。這一過程須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職業教育中的“小課堂”與“大課堂”的一系列相關問題。所謂“小課堂”,即《方案》所說的“思政小課堂”,指以思想政治系列課程為主要內容的課堂教育;“大課堂”,即《方案》所指的\"社會大課堂”,則指各類校內外實踐、活動、體驗等有機結合所形成的育人環境。
二、職業院校實施“大思政課”的必要性
對\"大思政課\"的研究集中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對職業教育中“大思政課\"的研究相對較少。實際上,在職業教育的語境下,開展“大思政課\"的緊迫性并不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一)“大思政課”是技能人才培養的必要理念和方法論
“大思政課”作為一種理念和方法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傳統的思政教育以課堂講授為主要形式,基本上被局限在“課程\"的范圍內。如果教師把握不當,就很容易變成“說教”。隨著時代的進步,尤其是信息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極為多元化、復雜化,單一的課堂講授已經無法滿足思政育人的要求。“大思政課\"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對思政課教學形態的全新界定[4],一方面使得思政育人不再拘泥于課堂和校園,另一方面也促使思政課堂擺脫說教,以更加靈活、學生更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
(二)“大思政課”為家校社企多元協同育人機制創造了條件
在“大思政課”的育人理念下,家校社企多元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型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技能人才一直是職業教育探索的目標。家庭、學校、社會、用人單位分別對人才有著不同的期望:父母期望學生能夠找到好工作;學校期望學生能夠取得一份好成績;社會期望學生能夠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用人單位則期望能夠招聘到職業技能水平高的學生。“大思政課\"理念以頂層設計的思維將原本關系不夠密切的家庭、學校、社會、用人單位緊密結合起來,構建了協同育人的局面。
(三)“大思政課”是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職業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力保障
“大思政課\"是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職業院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迫切要求。在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新興產業必將迎來高速發展,這對職業人才培養來說,既是機遇,也是巨大挑戰。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難以解決技術的快速迭代與教授知識的滯后性之間的矛盾,唯有將專業知識教授與培育人的道德、品格、毅力、行為規范和開拓創新精神相結合,才能培養出緊跟時代發展、引領技術進步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大思政課\"理念為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改革人才培養方式提供了重要思路。在校內,通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對接與融合,實現校內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在校外,通過與社會和企業的緊密結合,把學校教育的內容傳導至社會實踐,實現實踐育人的目標。
三、“大思政課”理念下“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關系
傳統的思政課往往局限于課堂教育,或再輔以一些課外活動,其育人的范圍基本上限制在校園內。“大思政課\"理念就是要打破這種局面,將育人環境拓展至校園外,乃至整個社會;這也是《方案》是由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頒布的重要原因。把“小課堂”與“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無疑是落實“大思政課”理念的重要環節。對于職業院校而言,這當中的首要問題是厘清“小課堂\"與“大課堂\"之間的關系。
(一)“思政小課堂”的側重及其有限性
“小課堂\"側重理論知識的教授、講解、練習等一系列課堂教學所要求的基本環節,最終以考試等考核方式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在“小課堂”的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一門學科知識的形式教授給學生的。從教授知識的角度講,這種課堂教學方式無可厚非。然而,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僅僅是通常意義的知識教授,而是要解決如何培養“一個真正的人\"的問題,涉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培養,僅僅依靠課堂教學這一種形式和途徑是遠遠不夠的。同時,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更加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發展的實際情況,這使得形式單一的“小課堂”必須拓展至“大課堂”。
(二)“社會大課堂”與“思政小課堂”的協同
社會對個體而言本身就具有教育屬性,然而,社會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要把社會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課堂,尤其是思政課的課堂,必須進行一定的設計與引導。具體來說,就是要達成“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協同育人的效果。于“大課堂\"而言,“小課堂\"就是上述的“設計與引導”;于“小課堂”而言,“大課堂\"則是實踐與體驗。缺少“大課堂\"的實踐體驗,“小課堂\"容易變成單純的知識傳授;缺少“小課堂”的正確引導,“大課堂”的實踐作用則難以發揮。因此,“小課堂”與“大課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發揮各自作用的同時,有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功效。對于強調實踐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來說,“小課堂”與“大課堂\"之間的協同尤為重要。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職業院校既要做整體培養方案的設計者,同時也必須承擔起“小課堂”與“大課堂”之間的主要協調人的角色,時刻把握人才培養的進度和動向。
關于“小課堂”與“大課堂”之間的協同,有學者提出可以從促進“大思政課\"協同育人多主體達成共識、整合“大思政課\"協同育人多元化有效資源、探索“大思政課”協同育人多中心領導結構三方面入手5;也有研究認為,應從強化校內組織領導、強化校內校外協同、強化工作責任與考核三方面促進“大協同”6。無論研究的角度如何,學校都是“小課堂”與“大課堂”之間協同關系的主導者,應擔負起主體責任,做好規劃、設計、協調以及效果評估工作。
四、“大思政課”理念下職教“思政小課堂”的實施路徑
在“大思政課\"的理念下,如何讓職教“思政小課堂\"更好地發揮設計與引領的作用,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大思政課”的理念下,職教“小課堂”應在三個方面重點發力:一是課程體系建設;二是師資隊伍建設;三是學管協同建設。
(一)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建設包括兩方面:思政課程體系與課程思政體系。職業院校的思政課程體系一般由以下幾門課程組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等。這些課程雖然相互獨立,但彼此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職業院校應當有意識地強化這些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將它們打造成一個聯系緊密的課程體系。例如,思政課教師可以采用集體備課的方式,將課程內容中的一些知識點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聯動效應。這樣有利于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此外,思政課教師還可以開展教學研究,探討如何更好地建立思政課程體系。
課程思政體系是指將思政內容融人整個教學體系,融入各門專業課程以及基礎課程。課程思政體系的建設需要發揮組織的力量,由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協同,將思政內容巧妙地融入各門課程教學。例如,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可通過例會研討、相互聽課、經驗交流等方式,共同制定各門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
(二)師資隊伍建設
無論是思政課程體系建設還是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教師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在“大思政課\"背景下,首先,教師要筑牢思想根基。教師應深人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其最新成果,掌握黨的各項大政方針,確保在教學中始終貫徹正確的政治方向。其次,教師應錘煉教學本領,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注重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再次,職業院校應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為學生樹立榜樣,以高尚的師德師風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社會責任感。最后,職業院校需強化教師的團隊協作意識,使教師積極投身教學改革,從而更好地把握思政教育的發展趨勢。
(三)學管協同建設
學管協同是指教學管理者如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工作部門等,與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協同合作,共同推進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種協同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高水平的教育合力。一所學校的學管協同水平是其綜合管理水平、辦學水平的集中體現。首先,職業院校應當在制度設計層面體現“大思政課\"的理念,明確各個部門在“大思政課\"框架下的權責,并建立監督機制。其次,職業院校應建立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聯動和協作機制,做到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再次,職業院校應建立測評考核機制,評估實施效果,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措施。
五、“大思政課”理念下職教“社會大課堂”的實施路徑
家校社一體化和學踐研一體化可以視為“社會大課堂\"的兩條路徑:家校社營造的是公共的、通識性的育人環境,而學踐研營造的是個性化、專業性的育人環境,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從“小課堂\"和“大課堂\"對接的角度看,思政課程主要對接的是家校社,課程思政主要對接的是學踐研。
(一)家校社一體化
家校社一體化,指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構建一體化的育人環境。這里的社會主要是指諸如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具有紅色文化特征的公益機構。在具體操作層面,家校社一體化可以通過家長言傳身教完善學生人格、組織開展家長會和家長沙龍、積極開展社會綜合實踐活動三個途徑實現協同育人。8家校社一體化是一種典型的正面教育的方式,其重點是依托家庭,或者說是以家庭為基本單元進行教育,同時輔以社會實踐。這種方式的難點在于學生的家庭背景以及家庭成員的認知水平都是不可控因素,僅僅依靠家長會或家長沙龍很難取得實質性效果。對于職業教育來說更是如此。職業院校的學生往往寄宿在校,與家庭成員的交流時間有限。因此,在職業教育的語境下,家庭只能作為次要因素或輔助因素,學校仍應作為教育的主體。職業院校可以嘗試從親情教育入手,把親情教育作為家庭與學校的關聯因素。例如,職業院校可從中國傳統的“家國情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角度,著力培養學生反哺家庭的觀念,培養學生愛家庭并延伸至愛社會,在此基礎上輔以開展各種公益性的社會實踐。
(二)學踐研一體化
學踐研一體化,主要強調完善實踐教學工作機制,提升思政研究能力,優化評價機制。在職業教育領域,學踐研一體化包括學校教育、社會實踐和研究。學踐研一體化側重將學生置于實際工作崗位進行歷練。在這一過程中,職業院校應當與專業實踐單位緊密結合,制訂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實踐。學踐研一體化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可以參考“基礎 + 應用 + 綜合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做法[9,對學生的基本技能、應用技能和創新能力實施分級培養,在分級培養的同時貫穿思政教育。
基本技能培養以學校的課堂教育為主,此階段的思政教育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結合的方式完成。應用技能培養主要通過校企結合的方式,部分培養在學校完成,部分培養通過企業實踐完成。此階段的思政教育也應通過校企結合的方式進行,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奮斗精神,以及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等。創新能力培養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各類項目研發、工作崗位輪換等方式開展,此階段的思政教育可以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干事創業精神、攻堅克難精神等。
無論是家校社一體化還是學踐研一體化,學校教育都占據著中心地位。職業院校應當在多元主體的一體化過程中擔任設計者和主導者的角色,研發多元主體一體化過程的整體方案,對其他社會主體提出具體的、可行的要求;其他社會主體應當予以積極配合。
六、結語
在2024年5月召開的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推進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以\"大思政課\"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10]可見黨中央對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對以“大思政課\"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的重視。“大思政課\"解決了協同育人的機制問題;如何將“大思政課”貫徹落實,是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等探索和創新的課題。職業院校應以此為契機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協調“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關系,探索構建多維的、立體的思政育人模式。
參考文獻
[1]
[2]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
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2(10):8-14.
[3]馬其南,高亞南.論“大思政課\"的教育生態構建[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1):91-100.
[4]劉朝暉.作為方法的“大思政課”:出場邏輯與內在規定[J].思想理論教育,2024(10):71-77.
[5王強,金維民.協同治理視域下“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研究[J].江蘇高教,2024(12):141-145.
[6]鄧衛.深化“大思政課”的理論認識與實踐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4(6):19-23.
[7楊陽.一體化視角下的“大思政課”實踐路徑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3(12):12-15.
[8]李明,熊謙,李慶郎.家校社一體化正面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德育,2024(19):65-67.
[9]戴亞虹,李宏,鄔楊波,等.新工科背景下“學踐研創”四位一體實
踐教學體系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12):189-195,225.[10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新時代
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N.人民日報,202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