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紫金山天色漸暗,一只貉媽媽帶著3 只幼崽,從下水管道探出頭來。它們沿著步道旁干涸的溪谷悄然潛行。這條通道是它們往返于人類小區(qū)與山林之間的“秘密公路”。在南京這座近千萬人口城市的腹地,這群“城市移民”正上演著一場關乎生存的“大戲”:城市森林里,它們又該何去何從?
夜行俠客:貉的生存秘籍
紅外相機曾記錄下一組溫馨畫面:一只懷孕的母貉頻繁出現在獸道旁,幾個月后,它消失了;等到春天再次現身時,身后竟跟著3 只毛茸茸的幼崽。小家伙們精力旺盛,常常湊近鏡頭嗅探,仿佛在說:“這是什么新奇玩意兒?”
貉堪稱動物界的“雜食冠軍”:昆蟲、青蛙、老鼠、漿果、蘑菇……連人類丟棄的濕垃圾也能成為它們的“外賣”。它們的腸道比其他犬科動物長1.5 倍,特別擅長消化粗纖維植物。這種“鐵胃”讓它們能在城市中見啥吃啥,生存能力爆表!
城市森林“大冒險”:貉的生存挑戰(zhàn)
城市化進程讓野生動物面臨兩難選擇:城市是天堂還是牢籠?
在南京,野生獸類也隨著高度發(fā)展的城市化進程經歷了極大的變化:一方面,城市區(qū)域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更豐富的食物和住所;另一方面,伴隨而來的棲息地破碎化等問題對野生動物的生存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這樣的雙重影響下,野生動物形成了城市利用種、城市適應種和城市回避種這3 種類型。基于貉對食物種類的可塑性以及強大的夾縫適應能力,天賦異稟的它們成了當仁不讓的城市適應種。
下面,我們看看這些城市“新鄰居”的“蝸居策略”——
空間壓縮術:
在自然狀態(tài)下,貉群以5~10 平方千米為家域范圍。但城市里的貉群,其活動軌跡與人類存在太多的重疊,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了。不過,它們沒有放棄,而是將廢棄鼠洞、排水管道、石堆縫隙等統統改造成“精裝公寓”。
時間管理大師:
貉常“摸黑”覓食、游蕩,“錯峰出行”。研究表明,喜歡白晝藏匿、夜間活動的它們,如今早間活動強度高于夜間活動。
貉:城市,你好!鄰居,你好!
隨著城市生態(tài)系統在全球尺度上的快速擴張,人類與野生動物在城市環(huán)境中的接觸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頻繁。回家的路上、散步的公園、夜跑的步道,人與貉心照不宣地躲閃著或是相遇著。每次相遇,孩子們都會顯得害怕又興奮:“它會咬我們嗎?”“可以喂罐頭嗎?”
作為高度適應城市的野生動物,貉能快速判斷出人類是否帶有善意。要和它們成為“好鄰居”,這些行為要禁止:
投喂人類食物,會讓貉失去覓食能力,引發(fā)肥胖、齲齒。
親密接觸,可能傳播人獸共患病。
破壞巢穴,繁殖期受驚的母貉可能因此棄崽。
正確相處指南:
保持5 米以上的觀察距離,野生動物們也很“內斂”。
垃圾密封處理,減少“免費餐廳”的誘惑。
發(fā)現受傷的野生動物,請聯系專業(yè)的動物保護機構或撥打110。
城市中的野生動物是懂得察言觀色的“現實主義者”,它們觀察環(huán)境并適應城市,這是它們主動的長期選擇。而人與城市中的野生動物如何相處,是一個需要持續(xù)研究的問題。恐懼、排斥、投喂、招引……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態(tài)度和行為?
站在紫金山頂俯瞰南京城,霓虹燈與星空交相輝映。這些城市“鄰居”帶給我們很多深刻的啟示:城市生態(tài)系統的韌性遠超想象,“流浪者”也能成“新市民”。和諧共處需要智慧,對待野生動物,既不妖魔化也不浪漫化,科學的對待才是最好的愛。
正如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所說:“每個物種都是解開自然奧秘的鑰匙。”當我們學會用平等的目光注視這些“暗夜精靈”,城市才能真正成為所有生命的共同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