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學綜合實踐課堂中應用表現性評價的內涵與構成要素
在小學綜合實踐課堂中應用表現性評價的內涵是教師基于教學目標,設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性任務情境,并運用多元的評價方法如觀察、提問、訪談、建立檔案等收集學生表現的原始信息,再依據科學的評價標準,由多個評價主體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客觀評判與及時反饋的整體過程[1]。
就小學綜合實踐課堂而言,其表現性評價主要有四項構成要素:一是真實的任務情境,表現性評價主張根據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要求來精心設計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且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真實性任務,以此來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究中所表現的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對問題分析解決的過程。二是多元的評價方法,表現性評價注重采取多種評價方式收集信息,并側重于通過學習檔案、同伴互評、自我反思等多種方式獲取學生表現的資料。三是科學的評價標準,表現性評價既看重結果也關注過程,故而其評價標準的設定要兼具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既能考查學生完成任務的結果是否正確,又能評判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表現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合作態度等。四是及時的評價反饋,表現性評價強調動態持續性,故在應用表現性評價時要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幫助其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并調整學習策略。
二、小學綜合實踐課堂中評價的現狀與問題
(一)任務設計虛假化:脫離生活實際情境,缺乏真實性和挑戰性
綜合實踐活動主題脫離學生生活實際,活動封閉,缺乏探究性,也缺乏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更缺少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去解決的真實問題,進而導致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無法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難以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導致育人效果不理想。
(二)評價方法單一化:偏重結果性評價手段,忽視多元評價方式的運用
在評價方法的使用方面,部分教師仍然偏重于作品等最終成果,忽視了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表現的關注,導致學生為了獲得好的成績而過度關注結果,忽視了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創新嘗試的重要性。評價方法的單一和固化,導致教師難以全面考查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多方面表現,進而直接影響學生在合作能力、創新思維、表達交流等方面的提升。
(三)評價標準片面化:側重知識技能要求,缺乏綜合素養指標體系
現階段小學綜合實踐課的評價標準比較片面,側重對學生知識技能的考查,學生綜合素養的評價指標還不夠全面和系統。部分教師在設定評價標準時,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表現的探究意識、責任擔當、問題解決等關鍵能力缺乏細致的評判要求,導致無法充分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綜合素養[2]。
(四)評價反饋隨意化:缺乏及時性與針對性,不利于學生持續改進提升
反饋是評價開展的閉環,更是評價有效性提升的關鍵。部分教師僅在課程結束時對學生作品進行簡單點評或簡單總結經驗,未能將評價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缺乏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及時反饋和有針對性的指導建議,進而容易使學生產生迷茫和困惑,不利于學生及時認識自己在實踐中的不足,也無法幫助學生有效改進提升。
三、指向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綜合實踐課堂教學中表現性評價的設計
(一)活動目標
1.讓學生通過實地走訪、搜集資料等方式,了解家鄉近年來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2.讓學生在調查家鄉變化的過程中,提升觀察、交流、分析、概括等綜合能力,強化關注社會、服務發展的意識和責任感。
3.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尋訪成果,提高語言表達和創新實踐能力,通過小組合作來強化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
(二)活動流程
1.情境導入
(1)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反映家鄉近年來在經濟、社會等方面發展變化的對比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思考相關變化帶來的影響。
(2)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和感受,激發學生探究家鄉變化的興趣。
(3)總結學生的發言,進一步闡釋尋訪家鄉變化的意義。
(4)正式揭示本次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尋訪家鄉印記,感悟發展變化”,同時介紹活動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并展示任務單和評價流程以及評價指標。
2.任務展示
(1)網上搜集資料,了解家鄉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通過政府網站等了解家鄉GDP、產業結構、人均收入等經濟數據,家鄉經濟發展的重大事件、重點項目,以及反應家鄉經濟發展的多媒體資料。要求學生準確記錄資料的出處及相關數據,并分類整理,最后撰寫家鄉經濟報告。
(2)線下實地調查,了解家鄉人們生活的變化通過參觀家鄉大型工程項目以及走訪農村、社區、商圈等了解家鄉經濟面貌變化并通過訪談了解家鄉的生活變化。要求學生拍攝相關照片、記錄走訪、交流、采訪的要點,并撰寫實地調查報告。
(3)利用視頻圖文進行展示,呈現家鄉經濟發展的成就和變化
利用圖表,直觀展示家鄉經濟發展關鍵數據;撰寫圖文,展示家鄉經濟發展的故事;拍攝剪輯反映家鄉經濟發展情況的短紀錄片。要求學生做到圖文并茂、文字簡潔,視頻畫面穩定清晰、內容緊湊,并寫創作感言。
4.評價流程
最終得分由小組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的分值按照相應的權重計算得來。小組互評是指在任務開展階段,每個小組選一名學生前往其他小組,通過量表對其他小組的表現進行記錄。本小組組長除需要完成上述量表外,還需提交過程記錄。在學生完成展示之后,教師進行點評。
四、指向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綜合實踐課堂教學中表現性評價的實施策略
(一)情境生成策略:設計真實任務情境,創設良好教學生態
解決任務設計虛假化的問題,教師應秉持教學評一致的理念來精心設計與教學目標匹配、與評價內容一致的真實性任務情境。一方面,要深入分析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提煉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知識技能和核心素養要求,并據此設計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系、需要運用相關知識技能且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真實任務;另一方面,要基于任務情境提煉評價目標并明確評價重點,實現教、學、評的有機統一,為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獲得全面發展提供必要的導向支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3]
(二)多元運用策略:豐富評價方式手段,構建完整評價證據鏈
依托教學評一致原則,教師在實施表現性評價過程中,不僅要采用作品、測驗、報告等結果性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要重視運用觀察、提問、訪談、建立檔案等過程性評價方式,動態地收集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信息。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評、互評等方式參與評價,優化學生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的機制。最終,通過多種評價方式的綜合運用,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發展狀況,同時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使之不斷反思、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從而實現評價目的與教學目標的統一[4]
(三)標準細化策略:制定多維評價標準,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針對評價標準片面化的問題,要從教學評一致性原則入手,圍繞綜合實踐課程的核心素養要求,制定多維度、合理的評價標準。以“尋訪家鄉印記,感悟發展變化”為例,其評價標準的制定要體現多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并兼顧認知、技能和情感等多個維度。同時,其評價標準要具有可操作性,對各項指標進行細化分解,讓多主體在開展評價的過程之中有據可依、有理可循。
(四)反饋優化策略:強化評價反饋功能,助推學生可持續發展
一是要把評價反饋融入教學全過程,通過觀察、提問、交流等方式,及時發現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閃光點和困難點,并及時給予學生表揚鼓勵或個別指導。二是要在活動完成過程中,及時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反饋,并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來提供個性化的改進建議。三是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鼓勵學生通過組內交流、全班分享等形式實現相互反饋、共同進步。最終,教師通過優化評價反饋,使學生及時獲得有針對性的幫助,進而真正實現評價目的與教學目標的統一。
結語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而表現性評價是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的關鍵環節,為了進一步提升評價質量,教師必須樹立教學評一致的理念,并積極運用表現性評價的策略來重構評價目標,創新評價方式,細化評價標準,優化評價反饋,最終實現評價、教學與學生發展的有機統一[5]
[參考文獻]
[1]朱勝陽.慧成長魔方:小學綜合評價數字化轉型校本實踐[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4(4)75-80.
[2]袁俐芳.創新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發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項目學習的數字化評價研究[J]:上海教育,2024(合刊1):205-206.
[3]章素敏.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評價體系的構建途徑[J].教育,2024(3):27-29.
[4」盧婧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多元化評價策略研究[J].教育,2024(1):102-104.
[5]孫紅霞.基于寫實記錄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表現性評價探析[J].新教育,2023(3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