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時就依據雙線,即“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來組織單元。那么,基于學習任務群的主題式大單元教學應如何設置真實情境任務,設計語文實踐活動,連接單元的整體教學,推動學生深度學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
一、依托主題,明確主情境
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以下簡稱“本單元”)圍繞“人物品質”人文主題,結合“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的閱讀要素和“學習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的習作要素,進行了內容編排:《古詩三首》展現了詩人的品格追求和成邊戰士的英勇與威嚴;《黃繼光》表現了抗美援朝戰士黃繼光的英勇頑強、視死如歸;《“諾曼底號”遇難記》贊美了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臨危不懼的高尚品格;《挑山工》描寫了普通的挑山工目標專一、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精神;“口語交際:自我介紹”板塊引導學生選擇或創設一個情境,試著做自我介紹;“習作:我的‘自畫像’”板塊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寫出自己的特點;“語文園地”板塊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學到的方法去感受人物的品質,并嘗試描寫動作以表現人物的品質。縱觀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閱讀要素方面,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旨在引導學生掌握“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心情”的方法,重點是情感體會。而本單元旨在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文本,發現人物的品質是如何通過言語和行動來表達的,并感受人物品格的高尚,注重對人物性格品質的感知[2]。在習作要素方面,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要求學生掌握“寫一個身邊的人,嘗試寫出他的特點”的方法,而本單元的習作板塊進一步提高了要求,要求學生從多個方面寫出自己的特點。
在深入解讀本單元文本后,筆者制定了單元整體學習目標: ①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② 借助工具,搜集作者相關信息。 ③ 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詩句中傳達出的精神品格,感悟作者的情感。 ④ 借助關鍵詞句,從對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中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崇高品質。 ⑤ 學會根據不同的對象和目的,運用合適的內容進行自我介紹。 ⑥ 抓住自己獨特的外貌特征,寫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性格特點。 ⑦ 樂于和家人分享自己的習作,并根據家人建議改一改。接著,筆者依托人文主題,根據單元整體學習目標,以生活為基礎,創設了“我是最佳影評人”這一主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整合資源,統整學習任務
(一)重組單元內容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了整體單元編排。教師既可以遵循單元編排好的順序依次進行教學,也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語文要素,對零散的各板塊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后再開展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采取重構內容的教學方式,將“日積月累”欄目中的名言警句與《古詩三首》結合起來教學,由扶到放,讓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將“交流平臺”欄目的內容融入精讀課文教學,先在《黃繼光》一文的教學中,教授學生在關鍵語句邊進行批注,感受人物的品質,再要求學生將這一方法運用于其他課文的精讀中,以檢查學生是否“學會”和“會學”;將“詞句段運用”欄目第二題“仿照下面的句子,選一種情況寫一組連續的動作”與《挑山工》的教學融合,借助情境訓練學生的想象與表達能力;在教學《“諾曼底號”遇難記》時,結合《黃繼光》的課后習題三,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并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進行體會;將“口語交際”板塊與“習作”板塊融合,讓學生選擇或創設真實情境,根據對象和目的的不同,將自己最具特點的地方表達清楚,由說到寫,再在評的基礎上改。同時,筆者也將課外資源融入了課堂教學中。如,在教學《黃繼光》一文時,筆者補充了上甘嶺戰役的相關背景和黃繼光的簡介,讓學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品質。此外,筆者將“閱讀鏈接”部分的內容與課文內容結合,讓學生對比閱讀黃繼光與錢學森的事跡,進一步體會他們的民族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之情。
(二)設計學習任務
筆者以主情境“我是最佳影評人”為統攝,創設了“全景鏡頭找人物”“近景鏡頭看品質”“特寫鏡頭說自己”“超級演說家”四個學習主任務,力圖引導學生在真實的、進階的情境任務中合作探究,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筆者將這四個學習任務的教學順序進行了規劃:任務一“全景鏡頭找人物”重點引導學生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自主查閱資料,認識作者以及文中的人物,實現單元目標② ;任務二“近景鏡頭看品質”重點引導學生圍繞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學習、感悟并表演,實現單元目標 ③ 和 ④ ;任務三“特寫鏡頭說自己”重點引導學生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認識自我,實現單元目標 ⑤⑥⑦ ;任務四“超級演說家”重點鼓勵學生輕松表達自己,增強學生通過語言和文字表達美的能力。任務一和任務二屬于“學語文”;任務三和任務四屬于“用語文”。這種排序反映了從容易到困難的進階性,從學習到應用的遞進性,使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得到逐步提升[3]
三、圍繞任務,設計學習活動
筆者圍繞學習任務,設計了具體的、可操作的學習活動(見表1),促使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學生不僅可以完成語言建構和應用,還能夠得到文化浸潤和生命成長。

(一)任務一:全景鏡頭找人物
此任務關聯著整個單元的課文,要求學生在課前結合單元預習單通讀課文,做到讀通、讀順甚至讀熟。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筆者設計了兩個學習活動:活動一通過任務驅動學生完成學習單,自主搜集作者的資料和寫作背景,并用學習表格的形式呈現,激發學生尋找“最佳導演”的興趣;活動二要求學生再次完成學習單,找到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知。有了這兩個活動,學生在閱讀課文時,便有了方向和動力,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任務二:近景鏡頭看品質
此任務承接任務一,側重于讓學生感知人物的性格品質。因此,筆者設計了兩個具體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活動。活動一涉及《古詩三首》《黃繼光》《“諾曼底號”遇難記》《挑山工》等課文內容,要求學生以主要人物的品質為標準,說明理由,評選“最佳演員”。此活動旨在引導學生經歷朗讀、感悟、交流等語言訓練活動,感受人物品質,發現作者描寫人物時的表達奧秘,將閱讀與習作進行融合。活動二要求學生和同桌一起當小演員,演一演黃繼光、哈爾威船長和羅盛教等人物。學生可在一次又一次的表演中認識到人物語言和動作的重要性,繼而感受到不同人物的語言、動作等能夠表現出不同人物的品質。
(三)任務三:特寫鏡頭說自己
此任務為從閱讀教學轉向習作教學而設計,要進行兩項活動。活動一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情境,介紹不同的內容,如轉學生的自我介紹,在應聘校報記者、參加電視臺節目和車站接客人等情境中的自我介紹等。學生要注重內容側重點的不同,如:轉學生主要介紹自己的愛好、性格、特長等;在車站接客人時,要介紹自己的外貌特征,穿什么衣服,手上會拿什么等。活動一旨在引導學生從外貌、愛好、特長、性格等方面進行口頭表達,為接下來的活動二搭好支架。活動二的名稱也是本單元“習作”板塊的題目。該活動要求學生從外貌、性格、愛好、特長等多個方面,向班主任介紹自己。有了活動一構建的支架,活動二習作的難度也就降低了一些。除了要概括性地描寫自己的性格、愛好、特長,學生還要通過描寫具體的事例寫出自己的特點,運用所學到的人物品質的描寫方法,寫寫自己,寫完以后讀給父母聽一聽,看看哪些地方寫得像,哪些地方不像,再根據他們的建議進行修改。
(四)任務四:超級演說家
此任務要求學生在完成習作后參加“演講比賽一我說你聽”活動,在爭當超級演說家的情境中分享自己的習作,讓學生人人有話可說,輕松表達自己,實現“學語文”到“用語文”的進階,增強學生通過語言和文字表達美的能力。在全班交流分享階段,筆者引導學生結合學習單,重點評價所展示的片段是否寫出了自己的特點,并以課文做引領,讓學生將學習到的人物描寫技巧用于口語表達中,這樣既優化了方法指導,又降低了習作難度。
四、嵌入評價,體現教學評一致
教學評價應該為教學而服務,嵌入整個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同步進行,以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評價結果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教學評一致性的核心在于教學、學習和評價三者的目標一致性。筆者根據課程標準和單元教學目標,明確了每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并確保這些目標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和評價標準相匹配。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巧妙運用了多元評價方法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并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指導,以便學生可以解決學習問題并提升學習效果。這種及時的評價和反饋更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當然,評價不僅包括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還包括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和反饋。筆者注重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將自評、互評和師評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嵌入學生任務關聯的系列活動中,評價學生是否“學會”和“會學”,進一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除了相應的學習單,筆者還使用了評價量表,以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結語
總之,基于學習任務群的主題式大單元教學的持續深入發展,離不開教師更扎實的行動和更深入的反思。未來,小學語文教師要更具全局觀念,探索更多大單元教學策略和路徑,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
[2]楊修寶.統編教科書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單元解讀[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0(6):22-23.
[3]何曉華.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單元整體教學: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學為例[J].湖北教育,2023(17):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