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應用倫理學的邏輯結構與實踐功能研究\"(18BZX124);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科技倫理治理教育教學改革研究”(222028)
中圖分類號:B82-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5)06-0030-08
在人類進化史中,大腦與外部世界的互動是通過將感官刺激傳遞給大腦,由大腦發出信號傳遞給運動神經來實現的。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打破這一傳統路徑,通過建立直接作用于大腦的新通道,使讀取和操控大腦活動成為可能。近年來,美國、歐盟、日本和中國等相繼實施“腦計劃”,加速了腦機接口的開發與應用。該技術的應用帶來新的倫理和法律挑戰,促使社會觀念和人權框架發生深刻的變革。因此,探討腦機接口背景下的神經權問題及其治理策略,對于保障人類的基本權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腦機接口的進展與神經權的興起
(一)腦機接口的發展現狀
腦機接口是一種繞過人的脊髓或外周神經肌肉系統,直接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起信息交流通道的技術。①按照通信模式的不同,腦機接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②狹義的腦機接口是指輸出式腦機接口,它通過電極或傳感器采集大腦信號,運用智能算法將其轉化為特定命令,使人能夠僅憑借思想就可以控制外部設備。廣義的腦機接口除狹義之外,還包括輸入式和交互式腦機接口兩種類型:輸入式腦機接口主要通過向大腦輸入電、磁、光等刺激,以調控中樞神經活動;交互式腦機接口則結合輸入和輸出功能,能夠實現復雜的雙向信息交換。按照入侵性的不同,腦機接口又有侵入式、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之分。侵人式腦機接口通過手術將電極植入大腦,有信號質量高、控制精度好的優點;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通過腦電圖等技術從頭部表面獲取大腦數據,它安全便捷,但信號質量較低;半侵入式腦機接口則介于以上兩者之間,植入的設備放置在顱骨下方而不深入腦組織。
腦機接口在各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正引發深刻的技術變革。在醫療領域,腦機接口為神經康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過精準對接大腦信號,這項技術使神經義肢實現“感覺恢復”,例如,人工耳蝸幫助聽障患者重拾聽覺;視覺康復技術則利用微電極陣列植入,使失明者能夠識別物體的形狀和文字等。此外,由埃隆·馬斯克(ElonMusk)創立的Neurolink公司作為侵入式腦機接口的代表商,其設備已獲得美國FDA批準進行人體試驗,以幫助癱瘓患者運用意念控制電腦。隨著技術解碼精度和響應速度的提升,Neurolink的腦機接口設備預計將在神經損傷患者的康復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在消費領域,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正改變著傳統的娛樂、健康監測和通信方式。通過佩戴腦電圖頭盔,MindRDR游戲的玩家可通過腦電波直接控制游戲進程,從而獲得沉浸式的體驗;Emotiv等公司開發的健康監測設備則能夠實時分析用戶的情緒和睡眠狀況,為生活質量的提升提供支持。目前,蘋果(Apple)及三星(Samsung)等公司正在考慮將腦機接口納入其附屬產品。例如,蘋果公司的XWave耳機配件已經能夠插入兼容的蘋果手機并讀取腦電波。故有學者認為,腦機接口在未來有望逐步取代鍵盤、觸摸屏和語音控制等設備,成為人類與計算機交互的首選方式。③在軍事領域,腦機接口正受到高度重視,尤其在提升士兵作戰能力方面,如美國軍方已將腦機接口應用在提升士兵的認知和決策能力上。④據統計,2022年全球腦機接口市場規模為17.4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加至56.92億美元,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③
腦機接口在增進人類福祉、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引發了對保護人類精神的廣泛關注。在傳統觀念中,大腦被視為外界無法入侵的堅固堡壘,它承載著個人的思想、意圖和情感,維系著自主性與個人身份,構成道德和法律責任的根基。然而,如今“歷史上第一次,人們正面臨著思想被技術解碼或操控的真正可能性”?。腦機接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著人類的自我理解和社會實踐,改變了倫理規范的“游戲規則”,使人權原則面臨嚴峻考驗。由此,“神經權(Neurorights)”概念應運而生,成為保護思想自由和精神完整性的新人權工具。
(二)神經權的提出與分類
神經權是指與人的大腦和心智相關的基本權利,以及倫理、法律和社會準則。①自2017年馬塞洛·伊恩卡(MarceloIenca)和羅伯特·安多諾(Roberto Andorno) ⑧ 第一次提出“神經權”概念以來,關于這一主題的討論日益激烈。一些人提出了新的權利概念,另一些人則認為現有人權框架能夠有效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神經權具有道德和法律的雙重屬性,它既是對人類精神自由與心智完整性的倫理承諾,也在法律層面尋求成為人權,以確保在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有效地保障人類的基本權利。神經權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權利:
1.認知自由(CognitiveLiberty)。認知自由是指個體自主掌控其心理過程、認知和意識的權利。萊·森騰西亞(Wrye Sententia)和理查德·博伊爾(RichardG.Boire)在2000年首次提出這一概念。他們認為,在技術監控和操控人類大腦能力日益增強的當下,認知自由是保障個人在思想領域擁有自主性的關鍵。③揚·布勃利茲(JanC.Bublitz)和雷恩哈德·默克爾(ReinhardMerkel)則把認知自由視為精神自決權,認為它涵蓋兩個基本原則:一個是個人自由使用神經技術的自由;另一個是保護個人免受未經同意的技術干預的侵害。@
2.精神隱私權(theRightto MentalPrivacy)。這一權利旨在保護個人的大腦數據及心智內容不受未經許可的訪問、存儲、使用和分享。伊恩卡等人指出,該權利的核心在于確保個體對其大腦數據的自主控制,防止外部世界對其思想內容的窺探和解讀,從而保障個體的心智獨立性及私密性,以避免任何形式的精神領域侵擾。①
3.精神完整權(theRightto Mental Integrity)。精神完整權旨在維護個人的精神健康、心理連續性及行為一致性,防止技術干擾自我認知或改變人格特征。斯特凡諾·富塞利(StefanoFuselli)認為,精神完整權不僅是對精神健康的保障,而且關系到個人身份的維系,尤其是涉及個體在生命歷程中形成的心理邊界。這些心理邊界確保個體在面對外部干擾或技術介人的時候,能夠保持自我認同,作為一個完整且獨特的主體而持續存在。②
4.與公正相關的神經權,包括免受算法偏見影響的權利(theRightto Protection fromAlgorithmicBias)和平等獲得精神增強的權利(theRighttoEqualAccess to MentalAugmentation)。前者旨在確保個人不因大腦數據的算法分析而遭受偏見或不公正對待;后者則保障社會各階層能夠平等獲取神經技術,從而提升其大腦功能和心智狀態。③這些權利被認為有助于確保技術進步的益處惠及到每一個人,從而促進社會公正的實現。
二、神經權面臨的主要問題
腦機接口引發出四個主要的神經權問題。這些問題對現有人權框架構成新的威脅。
(一)認知自由的侵犯
認知自由是神經權的核心內容,是其他一切人權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森騰西亞強調認知自由的基礎地位,認為它作為“控制個人意識和大腦電化學過程的權利和自由,是幾乎所有其他自由的必要基礎”@。在腦機接口背景下,認知自由面臨三大挑戰:一是技術奪取人的自主決策能力。閉環深部腦刺激(Closed-Loop Deep Brain Stimulation)因其對人自主能力的影響而備受關注。該技術通過在大腦中植入的電極向特定區域發送電脈沖來治療抑郁癥等疾病,并且它會在探測到疾病相關的大腦活動之時啟動自動治療程序。這就形成一種由技術來決定何時進行治療,甚至決定患者會產生何種感覺的機制,而患者對設備和自身的控制則大大減少,其自主決定有可能被設備技術所取代。③二是大腦被黑客惡意干預。黑客通過發送干擾信號攻擊腦機接口的數據接收、解碼或反饋機制,直接操控或篡改用戶的大腦信號,從而剝奪他們對設備和自身的控制權。@三是神經營銷對認知自由的侵犯。神經營銷利用神經技術解析消費者對營銷刺激的反應,以優化其策略。利用腦機接口,營銷機構可以直接讀取大腦活動,分析、預測并觸發消費者的潛意識行為,從而影響消費者的決策,這種隱形操控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認知自由。因此,學者耶西姆·烏爾曼(YesimI.Ulman)等人呼呼亟需為神經營銷實踐建立倫理和法律標準。①
認知自由是作為思想自由的升級概念而提出的,用以彌補人權在保護精神方面的缺陷。思想自由是國際公認的核心人權,是指個人在不受干涉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地思考、交流和持有觀點的自由?!妒澜缛藱嘈浴返?8條明確規定:“人人有權享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有人認為,思想自由的權利范圍包括一個人思想的內容和形成思想的心理過程。根據這種解讀,思想自由已經涵蓋了認知自由的內容。法律人權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的特點,因此,允許人們通過對條約進行適應性解釋,來解決新出現的問題。那么,思想自由能否解決認知自由的難題呢?
思想自由要應對認知自由的難題,其面臨的困境有三:第一,思想自由在國際人權法中的實際作用有限。盡管思想自由被視為基本人權,但它更多地是作為一種原則性指導,而非明確的主觀權利而存在。除宗教和良心問題外,思想自由在國際人權法的案件中幾乎沒有發揮過決定性作用。 ? 因此,面對腦機接口帶來的技術干涉與精神操控,思想自由的保障可能存在不足。第二,思想自由在應對非國家主體干涉時顯得力不從心。它主要用于預防國家權力對個人的過度入侵,尤其是在防止國家強制推行特定觀念或信仰時發揮作用。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私人公司、科技機構等對個人精神的干預日益增多,傳統的思想自由則難以有效應對這些干預。第三,思想自由作為防止干涉的消極權利,無法滿足人們控制自己大腦和心智的積極權利要求。森騰西亞指出,“有權利去或者不去指導、修改或增強一個人的思維過程”對于自由地使用神經技術至關重要,這就需要超越思想自由的概念。
(二)精神隱私權的破壞
精神隱私權根植于隱私權之中,它強調個人對自身大腦數據和心智內容的控制權。塞繆爾·沃倫(SamuelWarren)和路易斯·布蘭代斯(LouisBrandeis)在1890年首次提出隱私權這一概念,將其定義為“不受打擾的權利”@。艾倫·威斯?。ˋlanWestin)進一步指出,隱私權體現為對自身信息流動的控制,即個體自主決定何時、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向他人傳遞自己的個人信息。①國際人權法延續了這種對隱私權的寬泛理解,它包括防止他人未經許可獲取個人信息的權利,也包括控制自己身體和特定私人場所的權利。例如,《世界人權宣言》第12條規定:“任何人的隱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受到任意干涉,其榮譽和名譽不得遭受攻擊?!庇腥苏J為,精神隱私權實際上已經隱含在更普遍的隱私權之中了,它只是隱私權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然而,與隱私權相比,精神隱私權更具有其特殊性:
第一,精神隱私權涉及隱私的“初始問題”。隱私權主要關注人的外部信息保護,如數據、通訊和行為記錄,而精神隱私權則擴展到大腦及其內部數據。當黑客通過腦機接口入侵并操控他人大腦之時,受到侵犯的不僅僅是大腦數據,而且涉及到生成這些數據的源頭一大腦本身。這就引發了所謂的“初始問題”,即如何從根本上保護大腦及其神經活動免受干擾。2010年,一名黑客破譯了Emotiv公司的加密技術,直接從用戶耳機中讀取腦電圖數據,引發世人關注。大腦不僅是自我意識和認知的基礎,更是精神自由的核心。然而,隱私權作為一種相對權利,常常在國家安全等公共利益面前讓位,其保護力度有限。相比之下,精神隱私需要一種更為“絕對”的保護機制,以應對技術對個人自由的深層次侵犯。
第二,大腦數據的獨特性使其難以在傳統隱私權中受到有效保護。一種觀點認為,大腦數據屬于個人數據之一,它能夠在現有權利框架內得到保護。如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DataProtectionRegulation)第4條把個人數據定義為“與已識別或可識別的自然人相關的任何信息”,大腦數據則顯然屬于自然人信息的范疇。該條例還對敏感數據做出特殊分類,把健康數據納入其中,故大腦數據可被視為健康數據受到額外保護。然而,在該條例下,匿名收集的大腦數據就無法得到有效保護,而根據這些數據再次識別數據主體在研究上已經證明是可行的。另外,大腦數據并不一定都可被視為健康數據,如消費型腦機接口收集的大腦數據可能并不構成“健康數據”,它們受保護的程度就大大降低。④國際數據保護法中“目的限制”原則規定,個人數據只能為特定、明確和合法的目的收集與處理,這為大腦數據提供了部分保護。但是,腦機接口尚難以從設備記錄的無數大腦信號中預先識別特定目的之數據,這使得大量的大腦數據作為冗余信息被記錄下來,而個人難以在事先做出真正的知情同意,這些大腦數據有可能受到進一步的解碼和利用。
第三,大腦數據中蘊含著豐富且高度敏感的個人信息,精神隱私權被侵犯的后果難以估量。當下,利用腦機接口和先進解碼工具,人的感知、意圖、信念、記憶等心智狀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揭示出來。盡管現階段還無法實時且完整地解碼出某種特定的心智狀態,但當大腦數據與其他信息結合在一起時,如人口統計數據、地理位置及社交媒體上的個人資料等,再運用大數據分析,那些個人敏感信息就會暴露在世人面前。更為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腦電波,它們類似DNA或指紋,通過追蹤一個人的腦電波就能夠識別個人身份。?從2007年起,利用腦電圖的生物識別軟件不斷地被研發出來,用于身份驗證和個人識別。當個人身份信息流通于脆弱的數字生態系統時,精神隱私權就可能受到侵犯。社交媒體的發展軌跡已帶來深刻的教訓,即社交媒體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普及,導致嚴重的個人隱私泄露及瀏覽內容被操縱等問題。腦機接口若不加以恰當的規范,則完全可能步社交媒體教訓之后塵,甚至引發更為嚴重的后果。
(三)精神完整權的侵蝕
精神完整權旨在保護大腦和心智的完整性。完整性作為生命倫理的基本原則之一,指的是整體性、連貫性和完好性,強調了一個人作為獨立生命體的不可侵犯性?!秺W維耶多公約》(《人權與生物醫學公約》)第1條指出,公約旨在保護每個人的完整性。《歐盟基本權利憲章》《殘疾人權利公約》等人權文書也明確規定保障人格完整權,指出這一權利涵蓋身體和精神完整性兩個層面。盡管身體完整權與精神完整權兩者密切相關,但它們仍各自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其中一方的侵犯并不必然導致另一方的受損。如手術事故導致的肢體損傷,主要侵害其身體完整權,而侮辱和威脅等行為可嚴重損害精神完整權,卻不一定對身體造成影響。運用技術手段繞過感官直接控制人的大腦和心智,這種行為即使嚴重侵犯精神完整權,其對身體的影響也可能十分微弱,甚至難以察覺。在這種情況下,受到威脅的主要是精神完整權。過去,精神完整權主要針對“間接”干預精神的行為提供保護,如身體侵害所帶來的精神傷害,以及恐嚇、騷擾和破壞名譽等對精神的傷害。當下,腦機接口則以全新的方式侵蝕著人們的精神完整權。其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種:
第一,腦刺激技術可以破壞個體的心理連續性,導致人格同一性改變。通過直接干預大腦功能,腦刺激技術可能引發行為、情緒和人格特征的深刻改變。在2017年神經倫理學峰會上,澳大利亞學者分享了一位帕金森患者的案例。該患者在接受深部腦刺激治療后,人格發生了顯著變化,變得更加善于交際。在術后的第二年,他被指控與未成年人發生性關系,并被發現頻繁召妓,其中包括男性和跨性別性工作者。然而,該患者聲稱自己在手術前從未有過同性性行為,神經外科醫生和法庭也認為腦刺激技術是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其他接受腦刺激治療的患者也報告了自己的自控能力減弱、攻擊性增加等狀況?,有的甚至表示不再“認識自己”@。這些案例表明,盡管腦刺激技術在緩解某些病癥上取得一些療效,但它引發的心理和行為變化可能嚴重威脅到個體的精神完整性與人格同一性。這一利弊并存的情況為臨床應用帶來嚴峻的倫理考驗,促使人們在療效與風險之間進行謹慎權衡。
第二,通過威脅精神隱私,影響個人身份的形成。一個人的身份是在與他人互動的關系中,通過發展自我敘事建立起來的。弗朗索瓦絲·貝利斯(FrancoiseBaylis)指出,個人身份并非孤立形成的,它依賴于自我視角與他人反饋之間的平衡來實現。只有當自我敘事在內外視角中獲得暫時穩定的時候,個體的身份概念才能得以鞏固。③當一個人處于精神隱私受到威脅的環境之中時,其良好的溝通與互動就變得困難,這使個人難以建構和維系完整的身份認同。③在這種情況下,即便精神隱私權沒有直接受到侵犯,精神完整權也會因不安全的互動環境而受到損害,個體難以形成連貫的自我敘事,進而無法建立起一致的身份認同。
第三,技術與大腦的融合引發身份認同危機。隨著腦機接口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人與機器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個體面臨著自我認知與身份認同的重大挑戰。馬斯克曾在推特上寫道,Neurolink的長期愿景是最終實現人與人工智能的共生,使人類能夠通過大腦訪問網絡、發送指令,甚至上傳意識,從而提升其認知能力。然而,這些技術進步雖然能夠極大地提高人們的生存質量,但也帶來深層次的身份危機:在高度一體化的人機系統之中,個人的決策主導權被削弱,其真實自我因技術介入而逐漸被消解。這不僅是個體的身份問題,而且會引發集體性的存在危機。當自我意識持續受到技術影響的時候,人類就可能逐漸失去對自身本質的獨立認知,甚至被技術主導的認知模式所取代,這對人的精神完整性構成了重大挑戰。
(四)公正的遮蔽
公正的遮蔽涉及腦機接口的分配及應用等方面,它主要是指該技術帶來的社會不平等與歧視相關的神經權問題。
第一,腦機接口分配不均衡會擴大社會不平等。腦機接口可實現“神經增強(neuroenhancement)”,即通過技術手段提升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包括感知、注意力、記憶和運動表現等。例如,HaloNeuroscience公司開發的電刺激耳機可以加速肌肉記憶發展,提高神經可塑性,從而幫助用戶在運動訓練中更快地掌握和強化技能。然而,富裕階層因擁有更多的資源,能夠優先獲得這些技術,從而在職業、教育等諸多領域獲得更多優勢,那些資源有限的弱勢群體則難以享有這些益處,這會加劇社會不平等。由于現有人權文書缺乏對神經增強問題的具體規范,拉斐爾·尤斯特(RafaelYuste)等人呼吁創建平等獲得精神增強的權利,以避免技術帶來的益處被少數特權階層所壟斷,以實現人類共同的福祉。③
第二,腦機接口可能加劇已有的歧視。隨著人工智能算法越來越多地用于分析和解碼人的心智狀態,算法偏見會放大已有的社會偏見。③以性別歧視為例,現實社會中男女存在的薪酬差距被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和固化,在谷歌廣告中,向女性推送的高薪職位,明顯低于男性用戶。性別歧視深深地根植于現有社會結構之中,而算法繼續放大這種不公正。當大腦數據的預測模型在算法偏見影響下運行,其結果可能會加劇性別、種族、語言等方面的歧視問題。故把免受算法偏見的權利納入神經權體系之中,對于減少歧視風險,促進社會正義就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三,腦機接口可帶來新的歧視。當一個人的神經生物信息遭到濫用時,就可能導致“神經歧視(neurodiscrimination)”的出現?!吧窠浧缫暋笔侵富趥€人的健康水平、認知表現和情感狀態等神經特征所產生的歧視。③這類歧視通常源于對個人大腦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進而影響其在社會中的公平對待。例如,當用于揭示個人健康狀況的“神經成像生物標志物”暴露于外界的時候,就可能引發對當事人的歧視。③隨著科技的進步,個人的性格、智力、性取向等信息都可能被破譯并在社會中傳播,從而引發新一輪的歧視,如一些企業可能會拒絕招聘具有某種性格特質的人。神經歧視類似于基因歧視,后者是基因學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指因基因突變而引發的健康風險使個體受到區別對待?!秺W維耶多公約》第11條明確規定“禁止以遺傳基因為理由對人進行任何形式的歧視”。但現有人權文書均沒有對神經歧視做出明確規定。有人認為,神經歧視應享有類似基因歧視的法律保護。③此外,神經增強也可能制造出新的歧視領域,加劇社會的分裂??死ぐ腿麪柤樱永锛樱–laraBaselga-Garriga)等人指出,腦機接口正在變得更加精確有效,新技術可以極大地增強個人的感官或心智能力,甚至創造出“超級人類”,這可能導致對沒有進行增強之人的歧視。因此,出于正義的目的,在國際及國家層面上應當建立新的指導方針,用以規范神經增強技術的開發和應用。③
三、神經權的全球治理策略
腦機接口引發的神經權問題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基本利益與尊嚴,亟需進行有效治理。按照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onGlobalGovernance)在《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一書中的定義,“全球治理是指個人與公私機構管理共同事務的多種方式的總和。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各方利益和沖突在其中得以協調,從而促成合作。”③為解決腦機接口引起的人權危機,國際組織、國家政府及相關機構在神經權治理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其治理策略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把神經權納入國際人權體系
腦機接口等技術帶來對人權“進化”的反思。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生物倫理委員會發布《神經技術倫理問題》報告,評估現有人權框架能否有效應對神經技術帶來的挑戰,建議調整其框架內容并在必要時引入新的人權。主張承認神經權的人權地位,認為神經權“包含某些已在國內法、國際法、國際人權文書和其他協商一致的文件中得到承認的人權”,神經權的基礎是每個人都享有的身心完整權、精神隱私權和思想自由等基本權利,以及人人享有科技進步帶來益處的權利、免受歧視的權利等。進一步指出把神經權納入國際人權體系的三種方式:一是在《世界人權宣言》等國際人權文書中加入相關議定書;二是對國際人權文書進行拓展性解釋,以應對技術引發的新問題;三是起草新的《世界人權與神經技術宣言》。此外,還呼呼積極開展人權領域的全球對話、成立多學科專家組,以期對神經權的實質達成共識,為全球規范性文書的制定奠定基礎。③
(二)塑造促進神經權保護的全球倫理框架
腦機接口等技術對人類基本自由和權利構成威脅,塑造促進神經權保護的全球倫理框架勢在必行。2023年7月,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舉辦了主題為“構建保護和促進人權與基本自由的倫理框架”的國際會議,深人探討神經技術帶來的倫理問題,為全球倫理框架的制定奠定了基礎。全球倫理框架的建構將參考和借鑒教科文組織制定《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及《國際人類遺傳數據宣言》等倫理標準的經驗,以規范神經技術的開發和使用,確保其能夠造福世人,為未來該領域國際標準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引。2024年4月,教科文組織成立由24名國際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負責起草全球倫理框架的方案。該專家組已完成初稿,其內容涵蓋了認知自由、精神隱私權等神經權。?教科文組織將進一步公開咨詢各成員國及相關利益方,預計在2025年底前形成該框架并正式表決。
(三)建構以保障神經權為核心的負責任創新 路徑
負責任創新是一種發展理念,也是一種指導科技進步的有效方法,旨在凝聚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共識,以科技創新來促進社會目標的實現。2019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通過《關于神經技術負責任創新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旨在指導政府及創新者在促進該領域技術進步的同時,預測并解決新興技術帶來的道德、法律和社會挑戰。《建議》作為神經技術治理領域第一個國際公認的標準,提出推動負責任創新、優先安全評估、促進包容性等九項原則;強調神經技術的創新必須以保障人權尤其是保障隱私權、認知自由和個人自主權為前提,確立起神經技術負責任創新的指導思想。①國際生物倫理委員會在《神經技術倫理問題》報告中也強調,要將保障神經權為核心的國際人權文書作為負責任創新的倫理規范框架,并提出負責任創新的意見和建議。具體可歸納為五個路徑:一是各成員國要為神經技術應用和發展提供適當的國內法律及規范;二是促進公眾參與,把社會價值嵌入創新過程之中,使科技進步與公眾需求協調一致;三是敦促私營部門在技術開發早期參與負責任創新,切實遵循法律及道德規范,根據行業標準及最佳實踐開展創新;四是神經技術的研發應重視建立公私合作伙伴關系,促進信息共享和知識產權管理,以實現雙贏局面;五是防止神經技術濫用,在保護個人信息等方面,強化科研人員的責任意識,建立問責制度以及負責任的監管機制等。
(四)形成區域多元文化治理共同體
世界各地區在文化、倫理及社會制度等方面均存在諸多差異,神經權的治理必須因地制宜,以適應當地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例如,歐洲國家的治理模式以法制化和系統化為特點,致力于在生物醫學領域實現人權保護的協調一致性。1997年,歐洲委員會通過了《奧維耶多公約》,它是目前生物醫學領域唯一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件,具有解釋和創造新人權的權力。2019年,歐洲生物倫理委員會(Committee onBioethicsof theCouncilofEurope)又通過《生物醫學領域人權與技術戰略行動計劃(2020一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旨在通過共同行動應對新技術帶來的人權挑戰。該《行動計劃》以《奧維耶多公約》為框架進行反思,確立起技術治理、公正、身心完整性、合作與交流四大主題;要求將人權保障貫穿于技術開發和應用的全過程,尤其是對認知自由、精神隱私權等新人權進行審慎考量;倡導醫療資源的公平分配,限制技術干預僅限于合法治療,避免濫用;考察技術對身心完整性的影響,保障人對自己的身體、精神狀態及個人數據等的控制權;強調通過國際合作與政策協調,增強技術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以確保在整個區域內形成廣泛的共識與行動。
美洲國家則采用更加靈活的治理方式,依靠區域共識及倡導性文件引導區域內國家之間的合作。2021年,美洲法理委員會(Inter-AmericanJuridicalCommittee)通過《關于神經科學、神經技術與人權的宣言:美洲面臨的新法律挑戰》,指出未加監管的神經技術可能損害個人自主性、身份認同及完整性,并加劇社會不平等,強調建立全面監管框架的必要性。④2023年,該委員會又通過《美洲國家關于神經科學、神經技術和人權原則宣言》,目的是把神經科技進步與人權保護框架結合起來,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以引導各國制定相關法規。該宣言提出十項具體原則,涵蓋身份、精神隱私、精神完整性、平等獲取技術與免于歧視等神經權內容。?盡管這些宣言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它為區域內各國提供了重要的倫理指引,允許各國根據自身文化背景等實際情況來進行政策調整,以確保政策的一致性和適應性。這種靈活的治理模式提升了美洲國家在神經權保護方面的自主性。
(五)加強神經權國家立法
腦機接口等技術的進步促使多個國家確立了神經權保護的相關法規。2021年,智利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神經權納入憲法,并通過新法案的國家。其修正后的智利憲法第19條規定,科學技術的發展應以保障生命和身心完整權為前提,該新法《建立神經保護法案》旨在保護神經權并對神經技術的研究、應用進行規范,賦予公民在神經技術方面的精神隱私、自由意志及不受歧視等權利。法國在2021年修訂了《生命倫理法》,其中第18條和第19條對大腦數據進行了保護。2020年,西班牙通過了《數字權利憲章》。該憲章作為規范性而非監管性文件,為政府提供一個新的建議框架,神經權被納入數字權利之中,對個人身份、自決權、隱私權、身心完整權等進行保護。《數字權利憲章》并不尋求發現新的基本權利,而是在現有立法中尋找保護神經權的有用因素,即通過確立與基本權利相關的內部或附屬權利,來承認數字環境中最重要的權利。
我國在202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其中專設人格權編,通過健康權、隱私權、個人信息權等人格權相關條款,對大腦及心智提供基礎性保護。同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要求推進數據安全標準體系建設(第17條),建立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第21條),健全全流程數據安全管理制度(第27條)。隨后,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和誠實信用原則(第5條),個人對其信息擁有知情權、決定權、訪問權、更正權、刪除權等(第45條),以及個人信息處理者有防止個人信息泄露、篡改、丟失的義務(第51條),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法律框架。同時,還出臺了《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腦機接口研究倫理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及行業規范,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神經權治理體系。
注釋:
①④ 參見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腦機接口標準化白皮書》(2021版),2021年6月,第1、21—22頁。② 參見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創新合作平臺腦機接口研究工作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腦機接口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用白皮書》(2023年),2023年10月,第1—3、59頁。③?????? Council of Europe,Common HumanRightsChallenges RaisedbyDifferentApplications ofNeurotechnologies intheBiomedical Field,Council ofEurope,2021,p.20,p.29,p.41,p.32,p.32,p.32,p.32.⑥?? Rafael Yuste,Jared Genser,StephanieHerrmann,It's Time forNeuro-Rights,Horizons,2021,18,p.155,p.160,p.160.vIaICelU IeHca, UI INeuIOIIgmus, rIOnueIs ⅢI Hual Neuroscience,2021,15,p.2. (204號 ⑧??? Marcello Ienca,Roberto Andorno,Towards New Human Rights in the Age of Neuroscience and Neurotechnology,Life Sciences,Society and Policy,2017,13, p.8,p.13,p.17,p.14. ⑨ Richard Glen Boire,On Cognitive Liberty,Journal of CognitiveLiberties,2000,1,pp.7-13. (204號 ⑩ Jan Christopher Bublitz,Reinhard Merkel, Crimes Against Minds:On Mental Manipulations,Harms and a Human Right to Mental Self-Determination, Criminal Law and Philosophy,2014,8,p.60. (204 ? Stefano Fuselli,Mental Integrity Protection in the Neuro-Era: Legal Challenges and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BioLaw Journal-Rivista di Biodirito,2020,1,pp.413-429. (204號 ? Wrye Sententia,Neuroethical Considerations: Cognitive Liberty and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Human Cognition,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p.227. (204號 ? Eran Klein,et al.,Brain-Computer Interface-Based Control of Closed-Loop Brain Stimulation:Attitudes and Ethical Considerations,Brain-Computer Interfaces,2016,3, pp.140-148. (20 ? Yesim I. Ulman,Tuna Cakar,Gokcen Yildiz,Ethical Issues in Neuromarketing:“I Consume,Therefore IA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thics,2015,21,pp.1271-1284. ① Jan Christopher Bublitz,The Nascent Right to Psychological Integrity and Mental Self-Determination, from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New Human Rights: Recognition,Novelty,Rhetori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p.394. (204號 ? Wrye Sententia,Freedom by Design: Transhumanist Values and Cognitive Liberty from the Transhumanist Reader: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Essays on the Science,Technology,and Philosophy of the Human Future, WileyBlackwel,2013,p.357. (20 ? Samuel D.Warren,Louis D.Brandeis,The Right to Privacy,HarvardLawReview,1890,5,p.205. (204號 ? Alan F. Westin,Privacy and Freedom,Atheneum, 1967,p.7. (204號 ? Stephen Rainey, Kevin Mc Gillvray,Simi Akintoye, et al.,Is the 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Suficient to Deal with Emerging Data Concerns Relating to Neurotechnology?,Journal ofLawand the Biosciences,2020, 7,p.14. (204號 ?? Michael Schupbach,Marie Gargiulo,Marie-Laure Welter,etal.,Neurosurgery inParkinsonDisease:ADistressed Mind in a Repaired Body? Neurology,2006,66(12),pp.1811- 1816.? Laura Klaming,Pim Haselager,Did My Brain Implant Make Me Do It? Questions Raised by DBS Regarding Psychological Continuity,Responsibility for Action and Mental Competence,Neuroethics,2013,6,pp.527-539. ? Francoise Baylis,The Self in Situ:ARelational Account ofPersonal Identity,in Being Relational: Reflections on Relational Theory and Health Law,UBC Press,2011, pp.109-110. ? Abel Wajnerman Paz,Is Mental Privacy a Component of Personal Identity?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2021, 15,p.2. ? Stephen Rainey,Yassemin Jeanine Erden, Correcting the Brain? The Convergence of Neuroscience, Neurotechnology,Psychiatry,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ienceand Engineering Ethics,2020,26,pp.2439-2454. (204 ? Carles Baselga-Garriga,Paloma Rodriguez,Rafael Yuste,Neuro Rights:A Human Rights Solution to Ethical Issues of Neurotechnologies,in Protecting the Mind: Challenges in Law,Neuroprotection,and Neurorights, Springer,2022,p.160. (204號 ?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urhoo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2. ?? 參見 Intermational Bioethics Committe of UNESCO, Ethical Issues of Neurotechnology,IBC,2021,p.37,p.32. ? 參見 UNESCO,First Draft of a Recommendation on the EthicsofNeurotechnology,UNESCO,2024,pp.7-8. (204 ? 參見 OECD,Recommendation of the Council on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Neurotechnology, OECD,2019, pp.1-10. ? 參見 Council of Europe,Strategic Action Plan on Human Rights and Technologies in Biomedicine (2020-2025), Council of Europe,2020. ? 參見Inter-American Juridical Commitee,Declaration of the InterAmerican Juridical Commitee on Neuroscience, Neurotechnologies and Human Rights: New Legal Challenges for the Americas,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2021. ? 參見Inter-American Juridical Committee,InterAmerican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Regarding Neuroscience, Neurotechnologies,and Human Rights,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2023. ? Julie Bicocchi,Habeas Mentem and Neurotechnology: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thical Problem of Neurorights Protection, Organisms: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2022,5(2), p.98.
作者簡介:陳旭,汕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廣東汕頭,515000;任丑,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北碚,400715。
(責任編輯 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