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國博弈下科技外交應對技術民族主義的審思

2025-07-21 00:00:00劉釩童文燁
社會科學動態 2025年6期
關鍵詞:科技國家

基金項目: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前期資助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自立自強重要論述研究”(22ZD202)

中圖分類號:D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5)06-0069-07

一、引言

習近平在2024年的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當下,技術民族主義(techno-nationalism)已成為各國確保國家安全和經濟優勢的重要手段。技術民族主義最早于1987年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萊克(RobertReich)提出,是指在國家和社會層面重視技術發展與應用,以維護和提升國家利益和自主權的一種理念及實踐,具體表現為通過政策、法律以及技術壁壘來控制關鍵技術的獲取和應用以維護本國利益。技術民族主義對國際科技合作與創新生態帶來深刻影響,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外交帶來重要挑戰。科技外交最早于2007年由美國科學促進會正式提出,這一理念隨著全球科技發展格局的演變以及科技創新重要性的日益凸顯,已成為大國外交和對外戰略關注的重要方向。

新時代以來,我國不斷深化科技對外合作交流的體制機制改革,努力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高水平的科技外交局面。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重要的科技創新力量,不僅需要應對技術民族主義的挑戰,更承擔著構建開放合作的全球科技生態的責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如何從拓展科技外交的角度反思技術民族主義的深刻影響?如何在應對外部技術封鎖的同時形成科技外交的新局面?這些問題需要深入思考和積極應對。

二、科技外交的理論內涵

科技外交是通過科學共同體與政治共同體共同生產的實踐。①科技外交的理論內涵在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應用以及國際科技交往合作之間相互融合滲透中不斷深化。科技外交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外交中的科學(Science inDiplomacy)科學外交(DiplomacyforScience)以及外交科學(Science for Diplomacy)。 ② 現有研究表明,科技外交的概念內涵沿著上述三個層面逐級深入且不斷完善。

2007年,一篇題為《進入科學外交新時代》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科學外交”這個專業概念。③隨及美國政府提出,“涉及科學、技術和健康的問題已成為國際外交議程的重中之重。與技術發展相關的其他重要問題則貫穿于長期外交政策關注”。可見,美國較早就已關注到外交與科學技術的強相關性,重視“外交中的科學”,提高政府主體對科學技術的關注度以及其在外交政策中的戰略比重,并將科技外交作為美國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2003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科技外交:工作計劃的概念和要素》報告,首次對科技外交進行了正式界定,認為“科技外交是為多邊談判提供科技咨詢,在國家層面落實此類談判的結果”④。科技外交這一概念內涵進一步指出了科學領域與外交領域之間的互動,并提出科技外交的目的是通過外交實踐為本國提供科技咨詢或技術支持,表現出“為了科技的外交”之理念,從而擴大“科學外交”的范疇。此后,對于科技外交和國際關系的討論日益增多,大多數學者認為“科學外交是利用各國之間的科學合作來解決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并建立建設性的國際伙伴關系”③。由此,科技外交的內涵進一步發展為“為了外交的科技”,即需要探究科技合作如何幫助國家間改善外交關系。在科技實力成為大國博弈核心競爭力背景下,學界對科技外交中國家利益的關注越來越多。科技外交的目的性體現在它與政治行為主體的利益直接相關,起主體決定作用的政治共同體和起客體輔助作用的科學共同體,共同構成了大國外交的兩大推手。其中,政治共同體即政府,其利用權力為科學共同體搭建實踐平臺和交流環境,而科學共同體為政治共同體提供科學建議,啟發外交政策目標。

關于科技外交概念內涵的認知,在“外交中的科學一科學外交一外交科學”相互之間的剖析中層層遞進、不斷深入。同時,也可運用實證方法和國別案例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科技外交以科學互動及合作為工具,進而改善國家間關系、造福人類社會的價值意蘊。

三、科技外交的國別特征

在國際舞臺上,開展科技外交較為活躍的美、英、日、俄等國家的科技外交政策與實踐,呈現出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鮮明特征。2000年,歐盟提出“歐洲研究區(ERA)”戰略,以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2004年,美國出臺增強國家創新能力的行動議程。2016年,俄羅斯首次在官方文件提出“科技外交”理念,并將其視為公共外交的組成部分。③同年,日本明確將科技作為外交軟實力。可以發現,這些國家科技外交的共性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國家層面或外交部門內設立了專門從事科技外交的人員和機構;二是把強化國際科技合作作為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手段;三是把科技對外輸出和技術對外轉移,作為維護與發展中國家的外交關系的重要環節。大國科技外交活動的目的,在于尋求于己有利的知識跨國流動模式,服務于國家整體的戰略利益。

隨著國際關系的深刻變革,國家的科技外交理念也在逐漸發生演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差異化的特征。具體而言,以美國為例,美國的科技外交以維護霸權主義為特征。二戰后,美國的科技外交表現出合作性與競爭性的兩面特征。從1947年馬歇爾計劃開始,技術援助一直是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冷戰期間,科技外交不僅為特定的科學和政治目的服務,同時也發揮著緩和超級大國之間緊張關系的作用。這一時期的美國科技外交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合作性。進人21世紀后,美國迫切需要把握時代機遇,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繼續鞏固其在科技領域中的領導地位。尤其在2018年之后,面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迅速崛起,美國科技外交表現出明顯的競爭性。特別是美國與中國的科技合作交流越來越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美國認為其科技地位開始受到中國挑戰,因此不斷升級科技遏制。這種轉變的本質,是美國希望利用科技外交政策保持其在全球科技中的優勢地位,并通過自身科技優勢干擾正常的科技交流,從而打壓假想中的競爭對手。因此,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外交就必然包括“強己”與“弱他”兩條路徑。時任美國總統拜登以意識形態統一、“小院高墻”和同盟合作為指導原則,從“自強”和“弱他”兩個方面開展對中國的科技競爭。值得注意的是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及其所代表的保守派意識形態對美國科學議程的強大影響力,將使得中美科技外交受到重要影響。

德國、日本的科技外交以維護現實國家利益為特征。現實政治強調實用主義和國家利益,現實政治導向的科技外交服務于一國的地緣政治利益訴求。③長期以來,德國科技外交的目標側重于改善國家間關系和提升德國的全球形象。然而,隨著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日益凸顯,德國的科技外交政策逐漸呈現出尋求科技對外開放與維護國家安全之間適當平衡的特征。2024年,德國聯邦政府出臺《聯邦政府國際數字政策戰略》報告,其中出現“secure(保衛)”關鍵詞達到19次,涉及網絡安全、數字化風險挑戰、跨境數據和信息安全、生物安全等多個方面。同時,德國通過科技外交積極參與全球安全治理,致力于制定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外交策略,增強其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用科技實力更好的維護自身安全利益。日本的科技外交政策亦呈現出和德國類似的特征,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現實政治需求,是日本科技外交政策高度重視自身利益的客觀原因。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一直保持著一定的科技領先地位,但在先進科技和基礎研究方面卻處于相對劣勢。 ⑧ 因此,日本高度重視科技和外交的融合發展,強調科技外交對于提高本國綜合實力、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性。日本政府提出,科學技術是外交工具和資產、外交活動促進科技發展、科學技術是軟實力的源泉、科學知識為基礎的外交四大支柱性政策。③此外,日本將能源進口國和出口國的相互協作作為本國能源的保障,這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日本科技外交的能源安全底色。

中國的科技外交是以維護規范為導向。中國的科技發展史和外交發展史充分表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中國科技外交發展的主脈絡。同時,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需求,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進步,也是中國科技外交的鮮明特征。目前,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加入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一批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中國不僅向“全球南方”展示了一條獨立自主的科技發展道路,也為人類科技進步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例如,中國面向非洲、拉美、中亞、上合組織成員國、太平洋島國、阿拉伯國家、東盟等開展對外科技交流和人才培訓,為“全球南方”國家培養中高端專業技術人才,轉移、轉讓發展中國家適用的先進技術,增強發展中國家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充分體現了中國科技外交獨特的援外政策導向。可見,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踐行的規范導向的科技外交,強調科技合作與交流在管理沖突、增進理解、為相互尊重奠定基礎、促進世界貧困地區能力建設以及應對共同挑戰方面的作用。@換言之,中國科技外交始終堅持在追求本國發展的同時兼顧他國利益,促進世界共同發展。同時,中國的科技外交還肩負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軟實力等重要使命。

四、科技外交所面臨的技術民族主義挑戰

近年來,部分國家和區域的科技外交戰略呈現出以本國安全與發展優先的趨勢。例如美國出臺《關鍵和新興技術清單》、歐盟頒布《數字市場法》、日本實施“專利申請不公開制度”等,世界正卷人新一輪的技術民族主義浪潮。技術民族主義的興起與國家安全和經濟競爭密切相關,一般分為“進攻性”技術民族主義和“防御性”技術民族主義政策,也有學者稱之為“自強型戰略”和“遏制型戰略”。①基于此,可以從兩個維度理解技術民族主義的內涵:其一,技術民族主義是一種主張國家應該在科技活動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思想和行為;其二,技術民族主義可以分為傳統技術民族主義(traditional techno-nationalism)與新技術民族主義(newtechno-nationalism)。?通過比較國內外對于技術民族主義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國外學者多認為技術民族主義是技術趕超國家(多是發展中國家)所特有的現象,目的是突破“卡脖子”等關鍵核心技術,進而實現本國的科技獨立發展;國內學者多認為技術民族主義是美國等技術優勢國家的一種技術保護主義理念,與科技全球化的人類社會發展趨勢背道而馳。③盡管認知存在一定偏差,但是學界普遍認為技術民族主義是從本國發展戰略出發,運用國內資源和政策,進而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和繁榮。

在全球化背景下,技術民族主義強調科技自立自強在國家安全、經濟競爭和文化認同中的關鍵作用,進而促進國家在高科技領域的獨立性和競爭力。同時,技術民族主義也體現出科技領先國家對科技追趕國家進行的封鎖、遏制與打壓的科技外交價值取向,可能引發國際間的技術摩擦和貿易沖突,進而影響全球科技創新合作。技術民族主義對國家的科技、安全、文化的影響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國家力求在關鍵技術領域(如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保持技術自主權,減少對外部技術的依賴,技術自主性不僅關乎科技創新能力,也涉及國家安全和經濟穩定。第二,國家采取技術保護主義措施,如限制外國技術進口、實施技術出口管制或支持本國核心技術發展等,以保護本國企業和市場免受外部競爭影響。第三,國家加大本國的技術研發投資,鼓勵創新,以確保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獲得戰略優勢,特別是支持本國高科技企業、制定技術發展政策和路線圖等。第四,技術民族主義通常與國家安全緊密相關。國家出于保護關鍵基礎設施、數據安全和國防科技能力的需要,限制外國技術和企業進人本國市場。第五,技術民族主義涉及文化和經濟的自我認同。國家會注重強調本國技術和文化的獨特性,試圖在全球科技競爭中體現自身價值觀和標準。

盡管技術民族主義可以在短期內保護本國的技術優勢,但長遠來看其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以美國為例,“地緣戰略競爭”和“夸大外部風險”是美國技術民族主義價值理念的外顯特征。“技術民族主義”“地緣戰略競爭”和“夸大外部風險”貫穿于美國技術治理始終。?美國將其作為未來國家安全和創新能力的支柱,顯現出強烈的技術民族主義傾向和特質。③新興技術領域之所以會成為地緣政治的重要戰場,是因為美國認為其在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當美國長期自我圣化與霸權主義交織的心理慣性遭受其科技優勢地位受到挑戰的沖擊時①,美國在科技外交戰略中采取“地緣戰略競爭”也就不難理解了。近年來,美國實行數字保護主義,“霸權思維”“排他性的市場化”“相對收益考量”等特征始終貫穿在其陸續出臺的政策法規之中。例如,美國政府的“5G戰略”表現出整體性、實用性和零和性的價值取向和戰略特質,顯現出強烈的數字保護主義和技術民族主義的特征和傾向。③事前風險管理是美國新興技術治理的主要方法,這種管理辦法試圖在技術實現之前預測并實施防止危害發生的政策和舉措,主要包括預防措施和風險分析。③換言之,以對中國外交政策為例,美國在科技外交活動中確有“夸大外部風險”之嫌,具體體現在不斷以中國技術產品的安全為由,濫用出口管制、市場準入、外國投資審查等政策領域的“國家安全”條款,壓縮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國際市場空間,增加中國企業海外供應鏈的脆弱性,限制對中國技術轉移。以美國為首等國家的技術民族主義削弱了技術的全球共享與合作,給中國科技外交帶來諸多現實挑戰。例如,2023年,中美合著的科技論文數量比2017年下降了 6.4% ,是連續四年上升后的首次下降;2024年,已經持續45年之久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于當年8月底到期后尚未續簽。

首先,技術民族主義導致美國等一些科技領先國家以國家安全為由,在越來越多的科技領域對中國采取封閉封鎖的“小院高墻”保護主義政策,限制技術和知識的跨境流動,使中國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頻繁遭遇壁壘,對跨國科研項目、先進技術獲取、高科技產業帶來較大影響。事實上,美國技術民族主義科技外交已經對中國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技術進步產生了不利影響。同時,技術民族主義還影響到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進人全球科技市場的渠道,限制了其技術自主創新。

其次,技術民族主義加劇了科技領域的“逆全球化”趨勢,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科技信任赤字,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科技領域的“新冷戰”。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依賴跨國界的科研合作、知識共享和市場開放,而中國作為全球科研合作的重要參與者若被排斥在外,將極大限制全球科技資源的有效流動,難以有效推動人類科技的進步。

最后,技術民族主義增加了全球科技治理的復雜性,影響中國在全球科技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對中國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等全球性挑戰產生了不必要的壁壘。更為重要的是,技術民族主義加劇了國家間在技術標準、數據流動和技術應用方面的隔閡與差異,尤其是在數字科技領域勢必加劇“數字鴻溝”,影響新興技術的倫理性、透明性和可持續性。

五、拓展科技外交應對技術民族主義的具體策略

技術民族主義對國際科技合作帶來了不確定性的同時,也對我國科技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應對技術民族主義愈演愈烈導致的國際合作受限、全球科技治理難度增加、國際關系緊張、公共利益受損等不利影響,需要更好的平衡技術自主性與國際科技合作的關系,在確保技術安全的前提下,尋求更為積極、包容的科技外交策略,進而最大化的滿足我國科技發展的現實需要。與這一要求相比,我國科技外交還存在科技項目和基礎設施對外開放不足、對國際人才吸引力不強、由我國發起或總部設在我國的國際科技組織較少、對國際標準和規則制訂的影響力有限等制約因素,需要積極拓展科技外交以應對技術民族主義帶來的挑戰。

第一,立足馬克思世界交往的立場、觀點、方法,以世界的眼光觀照當代社會發展。馬克思為正確認識當代全球化、把握科技外交實踐提供了哲學理念。全球化表現為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聯系日益加強,由民族交往轉向為世界交往,其本質是生產發展和交往擴大的結果。交往在馬克思哲學中是一個一般且廣泛的范疇,涵蓋了人的全部社會關系。科技外交一方面促進了各個民族國家的共建、共享、共贏;另一方面,工具理性的膨脹造成主體自我與客體自然的尖銳對立,技術民族主義的再度泛濫阻礙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國際交往與合作。馬克思世界交往理論為確立全球化源頭及其階段模式提供了哲學分析方法,是把握當代全球化實踐的重要理論原則。

第二,遵從科學共同體行為規范的原則性,堅定科技外交信念。科學社會學家默頓將科學共同體行為規范描述為“四原則”:普遍主義、公有主義、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主義。雖然默頓不免理想化,但科學共同體行為規范已成為科學界維護自身運轉的基本行為規則。因此,一方面,我國要持續推動科學共同體堅定“科學無國界”的信念,在政治氛圍可能并不友好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或者至少不排斥科技合作;另一方面,要在科學共同體行為規范的原則下,在改革科技評價體系中抑制、阻礙科技交流合作的條條框框,讓科學界更便捷地開展科技外交。

第三,反思技術傳播主體的單一性,拓展科技外交渠道。技術民族主義認為民族國家是生成、應用、傳播技術的唯一主體,因此具有局限性。埃杰頓(DavidEdgerton)指出,技術創新是以國家作為主體的行為,因為國家有充足的研發預算,能更便捷地推廣和使用科技成果,也便于將科學知識與先進技術掌握在本國手中,進而成為政治行為或國家利益的工具。以霸權思維為主導的技術民族主義認為,要保持本國科技水平的領先地位,一國就必須壟斷所處時代的高精尖技術,減少和他國的科技交流,建立以國家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并主張從全球為主體的創新體系中脫離出來。事實上,技術的傳播主體不僅僅限于民族國家,技術傳播可以通過科學家會談、民間科技交流平臺、新媒體時代數字化傳播等多種形式實現,進而促進全球創新體系的構建。換言之,技術的生成或因其研發者而有國界,但技術的應用與傳播沒有國界。在確保國家安全和技術自主性的前提下,國家要加強對技術供應鏈的管理,確保其關鍵技術領域的安全,同時保持與國際市場的聯系。就我國而言,可在多邊機構和國際組織框架內,通過多邊合作機制拓展科技外交渠道。例如,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在科技領域的延伸,面向金磚、G20等新興市場國家開展技術轉移和創新合作,幫助這些國家在技術標準、安全協議和政策方面達成共識,減少技術民族主義帶來的分歧。同時,建設民間科技人文交流平臺,發起成立國際技術交易聯盟,在科技領域開展雙邊和多邊談判,解決因技術民族主義產生的相關問題,建立以互信和共贏為基礎的科技創新開放生態。

第四,審視技術和文化關聯的強制性,擴大科技外交視野。在世界交往的作用下,各個民族、國家的地域局限性將會逐漸消失,世界性成為社會交往關系的本質規定。堅持對外開放、發展外部交往是一個民族國家走向世界歷史舞臺的必然選擇。隨著民族國家的發展,發達國家在技術交往的過程中將西方的普世價值觀和文化思想滲透其中,或將技術發展歸功于文化特性,或將技術瓶頸歸咎于文化缺陷。而以技術成就作為節點的歷史書寫方式,雖然進一步鞏固了技術與民族國家緊密掛鉤的認知,卻往往忽視當時世界其他國家在同一技術領域通常也有優異表現。這種敘事排他性極強,這是以回避不利證據為代價的。究其原因,西方國家認為技術發達與民族主義之間存在線性的因果關系,或是簡化的先后關系。但事實上,工業化和民族主義之間的關系并非簡單的因果關聯,而是取決于三類基礎設施的搭建狀況:在一些國家,如英國和日本,這兩者是攜手并進的,是串聯關系;在一些國家,如中國,則是民族主義在先,全面工業化在后;也有一些國家,如南斯拉夫,工業化并不算失敗,但是作為民族國家卻遭遇瓦解。③通過對比美國、歐盟與中國在科技外交中秉持的技術價值觀可以發現,歐美國家倡導的價值觀念中最為突出的是本國利益至上,傳播技術就是在傳播文化。而中國一貫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積極構建以“開放、信任、合作”為價值共識的科技共同體,推動構建“以理服人”的學術共同體、“以德服人”的價值共同體、“以人為本”的命運共同體。因此,需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謀劃科技創新版圖,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具體而言,要加強頂層設計,推進科技外交布局;統籌運用國際創新資源,打造全球科技伙伴關系;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構建開放合作的“科技共同體”;要著力提高國家科技基金、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主動設立面向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研發計劃,吸引更多全球科技人才建立“強核心、大協作、開放式”的“學術共同體”;堅持推動開放數據和開放科學的倡議,使全球科研人員能夠共享數據和成果,積極拓展科技合作“朋友圈”,構建綠色、開放、共享的“創新共同體”。

第五,破解合作與競爭對立的絕對性,探索科技外交新模式。技術民族主義的價值觀根源,究其根本是部分國家認為在大國交往博弈的過程中,合作和競爭是絕對對立的,一國的機遇與挑戰不能并存,只能通過一刀切的保護、封鎖的方式遏制他國的競爭。事實上,技術的本質是服務全人類福祉,而非成為國家對抗的工具。“國際環境越復雜,我們越要敞開胸懷、打開大門,統籌開放和安全,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 ? 通過多邊框架下的深度參與,我國有望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國將繼續以科技外交為紐帶,積極參與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技術標準,確保我國的技術需求和標準在全球范圍內得到體現。同時,要充分發揮我國在聯合國、世貿組織等國際平臺的影響力,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攜手加強前沿領域的國際規則協商,攜手抵制技術民族主義帶來的不公正對待,確保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利益得到平衡。此外,要加快完善制度型開放的體制機制,在合規的前提下為國外高科技企業在華投資、進入中國市場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生態。最后,鼓勵具有科技競爭力的企業走出去,通過主動轉移部分產能助推中國實現產業升級、幫助落后國家實現發展。此外,我國通過科技外交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能夠有助于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發展的信任度。

六、結論

綜上所述,技術民族主義在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中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現實。面對技術民族主義的浪潮,世界各國不僅要意識到保護本國技術的必要性,而且要關注如何促進全球合作與實現技術創新的共同繁榮。因為,只有在技術開放、互信合作的基礎上,世界各國才能攜手應對未來的科技挑戰,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國而言,唯有超越技術封鎖和地緣政治博弈的局限,以開放、合作、共贏為導向開展大格局科技外交,才能讓開放合作成為科學創新的真正著力點,才能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更為有利的戰略空間,才能為人類科技進步承擔更大責任。

高質量推進開放、合作、共贏的科技外交,需要進一步明確三者的關系:開放是“條件”,更好地開放意味著創新主體更大的開放性和創新要素更好的流動性,從而實現促進合作、共贏的“結果”。習近平強調,“要深入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深入踐行國際科技合作倡議,進一步拓寬政府和民間交流合作渠道,發揮共建‘一帶一路’等平臺作用,支持各國科研人員聯合攻關。同時,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為拓展新時代科技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于“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做出了新的改革部署,著力解決科技外交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未來,我國也將促進科技人才的國際流動和交流、支持國際聯合研究項目、提升科技外交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宣傳國際科技合作成功案例、完善科技摩擦的危機管控機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高質量的科技外交展現應對技術民族主義的大國擔當。

注釋:

① [加拿大]伊曼紐爾·阿德勒、[加拿大]文森特·波略特:《國際實踐》,秦亞青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22頁。② Koppelman Ben,New Frontiers in ScienceDiplomacy:Navigating the Changing Balance of Power,Revista ConjunturaAustral,2020,54(11),pp.9-34.③ 孫艷:《科技外交理論的概念演化、范疇界定及歐美實踐的啟示》,《中國軟科學》2024年第5期。④ 丁明磊、龐瑞芝、黃寧:《美國的科技外交:歷史實踐與當代啟示》,《美國問題研究》2023第2期。⑤ Fedoroff V.Nina, Science Diplomacy in the 21stCentury,Cell,2009,136(1),pp.9-11.⑥ 張建、李昕龍:《俄羅斯科技外交的發展進程、實踐路徑與啟示》,《俄羅斯研究》2024年第3期。⑦ 周逸江:《德國科技外交的現實政治轉向及其動因分析》,《德國研究》2024年第2期。⑧ 鄧天奇、周亭:《日本科技外交戰略評析:現實動因、歷史演化及其路徑選擇》,《中國科技論壇》2022年第9期。⑨ 小島誠二:《日本の科學技術外交一う一の文理融合一》,《學術の動向》2010年第1期。⑩ Flink Tim,Schreiterer Ulrich,Science Diplomacy attheIntersectionofSamp;TPoliciesandForeignAffairs:TowardaTypologyofNationalApproaches,ScienceandPublicPolicy,2010,37(9),pp.665-667.??? 沈辛成:《技術民族主義:源流、局限與前景》,《探索與爭鳴》2022年第2期。? 程志波:《當代西方技術民族主義的本質意涵與表現類型》,《科學學研究》2024年第3期。? 李峰:《全球新一輪技術民族主義及其影響》,《現代國際關系》2021第3期。?? 劉國柱:《地緣政治視野下的新興技術與美國技術民族主義》,《當代世界》2020年第10期。? Montresor Sandro,Techno-Globalism,Techno-Nationalism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s:Organizing theEvidence,Technovation,2001,21(7),pp.399-412.? 程志波、李龍:《美國智庫對技術民族主義問題的研究》,《智庫理論與實踐》2023年第5期。? 劉國柱、尹楠楠:《數字保護主義與特朗普政府5G戰略》,《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20年第5期。? Marchant E.Gary,StevensA.Yvonne,Resilience:A New Tool in the Risk Governance Toolbox for EmergingTechnologies,UCDavicLawReview,2017,51(1),p.233.? 懷進鵬:《科技共同體需團結一致推動科學發展》,《中國科學報》2020年8月10日。?? 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4年第20期。? 秦渝斌、江天驕:《拜登政府對華技術地緣政治競爭一限度與應對》,《國際展望》2023年第3期。

作者簡介:劉釩,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72;童文燁,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2。

(責任編輯趙亮)

猜你喜歡
科技國家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筆中“黑科技”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人妻AV区|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一区|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色有码无码视频| 91免费在线看|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5555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操美女免费网站|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自拍欧美亚洲| 2020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亚洲综合色在线|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69av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熟妇无码人妻|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午夜爽爽视频| 亚洲最新在线|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久久特级毛片|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影院|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网| 成人一区在线|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国产在线啪|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91麻豆精品视频| 伊人成色综合网| 91精品亚洲|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精品另类|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18页|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a毛片|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亚洲天堂.com|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