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秸稈為原料生產塑料等大宗化學品,生物制造在降低對化石資料依賴同時,帶來物質生產方式的革新;物聯網、大數據等賦能河流監測,助推水治理進入數字時代近年來,我國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加速,越來越高的經濟發展含“綠”量,有效提升了增長的含“金”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把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環境高水平保護辯證統一起來,形成兩者相互協同、共生共促的關系,是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
從“沙進人退”到“綠電生金”
初春的青海柴達木盆地,零下10攝氏度的寒風中,格爾木東沙漠基地電源項目建設現場機械轟鳴。這座總投資超500億元的國家級“沙戈荒”新能源基地,規劃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相當于2.7個三峽水電站的規模,其新能源占比超 90% 。據悉,2025年2月開工后,每天有超過3000名工人同時作業,預計2026年建成后每年可通過“青電送桂”特高壓工程輸送365億千瓦時綠電,相當于廣西全省 14% 的年用電量。
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的寧夏中衛市,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一期項目,2.8萬畝、220余萬塊光伏板首尾相連,隨著沙丘起伏延伸,把沙漠染成靛藍的海浪。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武威市涼州區20萬千瓦立體光伏治沙產業化示范項目的光伏板下,沙生植物競相生長,板上發電、板下種植,一地多用,立體發展。曾經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內蒙古庫布其沙漠,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已成功并網,這也是國內一次并網的最大單體光伏項目。庫布其光伏治沙項目預計年均發電量約41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2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19萬噸。該項目將同步采用微創氣流植樹法、風向數據法、無人機飛播等先進技術,修復治理沙漠面積10萬畝,年均減少向黃河輸沙約200萬噸。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重構全球能源版圖,大力發展新能源成為我國加快能源轉型升級、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戰略選擇。
以“沙戈荒”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是新能源發展的主陣地,到2030年規劃建設總裝機容量為4.55億千瓦。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基地建成9199萬千瓦、投產9079萬千瓦,第二批、第三批基地也在加緊建設中。
2024年,我國全年新增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3.6億千瓦,占新增總裝機比重超過 82% ,總裝機規模突破14億千瓦。這一“綠色加速度”背后,是能源體系從資源依賴到技術驅動的根本性轉變。
戈壁灘上的光伏板列陣如海,海平面上的“風車森林”晝夜不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每新增3度電就有2度來自新能源,風電光伏發電量首次突破2萬億千瓦時,超過歐盟27國總和。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設想,正在中國大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中國能源轉型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指出,新時代以來,中國能源供需保持平衡,能源價格總體平穩,14億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國人均生活用電量從約500千瓦時增長到接近1000千瓦時,翻了一番,天然氣用戶達5.6億人,在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評價中“獲得電力”指標排名上升到第12位。能源產業全面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農村電網改造升級中央預算內總投資超千億元,帶動地方和企業加大資金投人,2015年歷史性解決全國無電人口用電問題。農村地區戶用光伏規模達到1.2億千瓦,涉及農戶超過550萬戶,每年可為農戶增收110億元,增加就業崗位200萬個。不斷滿足群眾綠色用能需求,2023年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近 80% ,全國充電基礎設施從不到10萬臺增加到近860萬臺。
推動綠色“智”造
作為人們日常出行活動的載體之一,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接受度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購買新能源車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引領下,我國明確提出了新能源汽車的國家發展戰略,并制定了面向2020年和2035年的產業發展規劃。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電驅動、自動駕駛等技術領域取得了原創性和顛覆性的創新突破。同時,通過優化配置高素質的汽車人才、新興技術動能、智能網聯大數據以及綠色金融等關鍵生產要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如今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典范。
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顯示,2024年比亞迪全年銷量超427萬輛,同比增長 41.1% ,不僅蟬聯了中國汽車市場車企銷量冠軍、中國汽車市場品牌銷量冠軍,更成為全球新能源車市場銷量冠軍。
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關鍵部件。超快充、長續航、高安全,用戶的關鍵訴求,正是科技創新必須破解的技術難題。從2014年發布的542戰略(百公里加速5秒內、全時4驅、百公里2L油耗)奠定性能標桿;2015年,行業首創800V高壓平臺;到2020年,首創刀片電池,首創電池升壓充電技術;2021年,首創動力電池冷媒直冷直熱技術;再到2023年,首創雙槍充電技術驅動比亞迪前行的,始終是技術。一項項行業首創的技術,不僅成為了比亞迪的立身之本,更靠著技術引領,比亞迪成為新能源領域的創新領跑者。
據比亞迪公布的2024年財報顯示,2024年比亞迪營收7771.02億,凈利潤415.88億,研發投入達542億元。超12萬人的研發團隊持續產出創新成果:相繼推出了第五代DM(雙模技術)、易三方(智能電動四驅系統)、天神之眼(高階智能駕駛系統)、超級e平臺等一系列顛覆性技術,持續引領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技術變革。截至2024年,全球累計申請專利超4.8萬項、授權專利超3萬項,平均每個工作日申請45項專利、獲得20項專利授權。從三電到操控舒適性,再到智能駕駛,2024年,比亞迪再次實現了全域的技術突破。
從電池制造商走向全球新能源領軍企業,比亞迪用30年時間完成了一場跨越世紀的產業突圍。不論是2024年7月在泰國開設工廠,還是10月在巴黎車展上那個被當地媒體爭相直播的展臺,比亞迪的影響力早已進入全球市場。
當新能源時代從“電動化”的上半場到“智能化”的下半場,比亞迪正在用持續的技術突破來積累優勢,并為下半場搶占先機。
儲能技術:從實驗室到全球市場的突破
如今,在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構建安全穩定的新型儲能系統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課題。傳統儲能技術受限于壽命短、安全性低等問題,而中國企業在電化學儲能領域的技術突破,正深刻重構全球能源存儲格局。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再創新高,新增43.7吉瓦,已實現連續3年新增和累計裝機規模增速均超過 100% 。亮眼的數據背后,是一場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的產業蛻變。
當江蘇金壇的閑置鹽穴被改造成綠色“地下充電寶”一華能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時,中國儲能的創新維度再次被拓寬。這座核心設備 100% 國產化的電站單次充電可儲存280萬千瓦時儲存電量,相當于1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需求。
同時,儲能也是能源變革和電力轉型的關鍵一環。作為中國儲能電池產業供應鏈的代表性企業,寧德時代始終致力于為全球提供一流儲能解決方案一從全球每3輛電動車就有1輛搭載寧德電池產品的產業地位,到正在進行民用電動載人飛機項自合作開發的航空用凝聚態電池,再到“充電10分鐘續航600公里”的超充技術,中國儲能技術正以多點突破重塑行業邊界。
當下,儲能電池已穩穩支撐起寧德時代產品端的第二增長曲線。2024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毛利率為 23.94% ,同比增長 5.81% ;儲能電池系統毛利率為26.84% ,同比增長 8.19% 。在所有業務條線中,儲能電池系統毛利率最高,首次超越動力電池系統。今年1月,寧德時代與阿聯酋馬斯達爾合作啟動全球最大太陽能和電池聯合儲能項目,總投資超過60億美元。
然而,新能源“靠天吃飯”的天然屬性,始終是能源系統穩定性的隱憂。風電光伏的間歇性與波動性,倒逼儲能技術向多路徑演進。在甘肅河西,“綠氫走廊”雛形已逐漸形成,電解水制氫裝備與高壓儲氫容器的研發試制,正在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山西、內蒙古等能源大省通過氫能長周期儲存,將“綠電”轉化為“綠氫”,構建起“制儲輸用”全鏈條產業體系。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院長孫予罕指出,氫能既可直接應用于交通、工業等領域,也可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并長周期儲存,有效解決風光發電的間歇性問題。
《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出臺,催生了技術標準與產業生態的躍升一寧德時代為寶馬供應的46毫米圓柱電池,攜中國首創的“電池護照”系統走向歐盟市場;北京億華通等企業推動燃料電池商用車規模登頂全球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讓這場儲能革命加速推進。
從鹽穴儲能的物理創新到氫能走廊的生態布局,從實驗室的凝聚態電池到歐盟采納的“電池護照”,中國儲能產業正以多能互補、多態融合的智慧,破解能源轉型的“不可能三角”。當“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開啟規模化發展新階段,這場技術革命不僅關乎能源安全,更在含“金”量與含“綠”量的協同提升中,為全球能源變革提供了中國方案。
以“改”賦能:釋放紅利激發活力
培育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課題,也是改革課題。
2025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正式施行,為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提供法治保障。作為我國能源領域基礎性、統領性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提出要優先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并首次將氫能明確納入能源管理體系,同時推進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相關部門密集釋放信號,加大力度支持更多民營企業參與能源領域開發建設,促進民營企業投資建設新型儲能、智能微電網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新能源領域“大門”越開越大,參與的主體越來越多,健全完善市場體系勢在必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提出推動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面進入市場、上網電價由市場形成,并配套建立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
當前,我國能源轉型“綠”潮涌動,風電光伏躍升發展,新型儲能、氫能等新業態加快培育,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發展相互促進、協同共進。新質生產力是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持續動力。
乘勢而上,蓄勢而起。立足新發展階段,把能源革命引向深入,推動新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一個更綠色、更穩定、更高效的新型電力系統正在加速構建,將為我國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40.9%
2024年全球清潔電力占比首次突破40%,達40.9%,創造了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最高紀錄。這一成就標志著全球能源轉型邁入新階段,而中國在其中貢獻了超半數新增清潔電力,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推動力。
46%
2024年,中國每10度發電中有4度來自清潔能源作為全球最大清潔技術出口國,中國創造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46%的工作崗位。
81%
2024年,中國新增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量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3%與58%,遠超其他地區總和。其中,太陽能發電量占比全球達8.3%,是2021年的一倍多。中國清潔能源的增長滿足了國內81%的新增電力需求,遠高于過去五年平均52%的水平。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新能源電力系統,尤其是特高壓輸電技術,已成為中國的一張新名片。
數據來源:2025年《全球電力評論》報告、《2025年全球能源評估》等

2025年1月16日,比亞迪在韓國仁川舉辦乘用車品牌發布會。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