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配電價改革以“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為核心機制,這對供電企業的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與 標準。本文深入分析了改革對財務管理造成的關鍵影響,指出當下供電企業在財務管理中面臨的挑戰, 并針對這些挑戰提出了多維度的優化路徑,如構建精細化成本管理體系、開發多維度投資評估模型、強 化風險預警等,以期為供電企業應對電力市場化改革提供參考。
輸配電價改革下供電企業財務管理所面臨的挑戰
成本核算體系難以滿足監管精度要求"輸配電價改革對成本監管提出 了更高的精細化要求,但傳統成本核算體系在方法論與工具層面均存在 明顯短板,難以適應“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定價邏輯。
首先,成本歸集顆粒度不足。現行核算體系多采用“電量比 例”“資產原值”等單一驅動因子分攤間接成本,忽視了不同電壓等 級、區域電網的運營差異。
其次,歷史成本慣性影響顯著。部分企業仍沿用“歷史成本+增量調 整”的核算模式,導致折舊政策、人工成本等歷史遺留問題被固化,非 準許成本(如超前投資形成的冗余資產折舊等)占比過高,直接壓縮準 許收益空間。
最后,缺乏有效的成本動因分析工具。對于運維成本、設備折舊等 關鍵項,企業沒有構建相應的模型,難以識別技術迭代、設備老化等深 層動因對成本的影響,導致成本優化決策缺乏數據支撐。上述問題的根 本原因在于傳統核算體系不符合當下改革 要求,必須從方法和工具方面進行升級, 以實現成本的精細化管控。
投資決策與收益管理的協同失效"在 輸配電價改革的周期性約束下,投資決策 與收益管理的脫節成為制約企業財務可持 續性的核心矛盾。
其一,投資效率評估機制滯后。現 有評價體系過度側重技術可行性,如電網 可靠性、供電質量等指標,而對投資回報 率、資產利用率等財務指標缺乏量化分 析,導致部分項目雖通過技術論證,卻因 收益覆蓋能力不足成為低效資產。
其二,跨周期收益平衡難題凸顯。盡 管周期內電價固定,但電網投資回收期常 跨越多個周期,例如特高壓項目的回報期 可能長達 10 年以上。這種時間錯配導致企 業面臨“前期高投入、后期收益受限”的 財務風險,甚至可能引發現金流斷裂。
其三,增值服務收益開發不足。隨著 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化,綜合能源服務、需 求側響應等新興業務成為收益增長點,但 企業普遍缺乏對這些業務的財務價值評估 模型,難以量化節能量收益、碳減排收益 等非傳統指標,錯失收益多元化機遇。
財務風險防控能力相對不足"輸配電價改革通過政策約束與市場化機制重塑了 風險圖譜,但企業現有風險防控體系仍停 留在“事后應對”層面,難以匹配改革后 的動態風險環境。
一方面,成本超支風險相對較高。在 “成本監審剛性化”背景下,企業需承擔 實際運維成本超出準許成本的部分,若未 建立成本動態預警機制,可能因燃料價格 上漲、極端天氣導致的應急維護費用激增 等突發因素陷入虧損。
另一方面,存在資源利用率風險。低 效或閑置資產因無法計入有效資產基數, 不僅無法產生準許收益,還需持續計提折 舊與維護費用,形成“雙重損失”。
面向輸配電價改革的財務管理 優化路徑
構建精細化成本管理體系 推進財務 管理精細化進程 首先,需要做好作業成本 法的應用,按電壓等級和區域電網劃分成 本池,精準識別不同業務單元的成本消耗 特征。在此基礎上,選擇電量輸送規模、 線路長度、用戶數量等多維度動因進行成 本分攤。例如,高壓輸電線路的運維成本 可依據“線路長度×單位維護費率”進行 分配,而低壓配網則可結合“用戶密度× 服務響應頻次”優化分攤邏輯。
其次,企業需要做好成本標準數據 庫的建設,基于歷史運營數據與行業標桿 值,制定設備運維、人工成本、材料消耗 等分項標準庫,并通過信息化系統實現預 算編制、執行監控與偏差分析的閉環管 理。在此過程中,還需綜合物價指數、技 術升級趨勢以及監管規則變化等因素,對 成本進行動態調整,建立季度或半年度 成本標準修訂流程,并將調整結果實時反饋至規劃、采購等業務端。例 如,當監管機構將儲能設施納入準許成本范圍時,企業需迅速更新成本 歸集規則,并重新評估既有項目的經濟性。
建立投資決策與收益協同機制 提高企業收益"輸配電價改革的周期 性定價約束與收益率管控,要求企業徹底改變“重投資規模、輕收益協 同”的傳統決策邏輯,構建投資與收益深度綁定的新型管理框架。為了 實現這一目標,企業需要開發多維度投資評估模型,將資產利用率、監 管周期匹配度、社會效益等指標納入投資決策矩陣。例如,對于智能配 電網升級項目,除評估供電可靠性提升外,還需量化其降低線損帶來的 準許收益增長,以及需求側響應服務創造的增值收益潛力。
與此同時,企業還需要構建雙驅動的收益管理模式。一方面,通過 優化有效資產結構實現準許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深度開發增值服務 收益,需建立綜合能源服務項目的財務評價模型,將節能量收益、碳減 排收益、容量租賃收益等非傳統指標貨幣化。
完善風險預警與防控體系 提高財務風險防控能力 首先,企業需要 設立專職政策研究團隊,實時監測國家能源局、價格主管部門等發布的 規則修訂動向,并運用情景分析法量化政策調整的影響閾值。例如,當 監管機構醞釀下調準許收益率時,企業可通過構建“收益率-凈資產回 報率(ROE)-現金流”傳導模型,提前測算不同降幅對盈利能力的沖 擊,并制定資產置換、成本壓縮等預案。
其次,針對成本超支、資產閑置、電價倒掛等關鍵風險,開發量化 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合理設置相應的風險閾值。在此過程中,需要將風 險指標體系與應急預案通過 ERP 系統自動聯動,當監測到某區域電網資 產利用率跌破閾值時,系統自動推送相關應急預案。
此外,對于供電企業中的低效資產,也需要構建相應的資產效率評 價模型,從技術性能、經濟價值、戰略適配度三個維度評估資產狀態, 并分別采取相對應的處理措施。短期內,可以通過技術改造提高設備利 用率;中期,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如將冗余變電站打包發行 REITs;長期階段則必須進一步完善投資前評估機制,避免今后再出現重 復低效投入問題。
總的來說,輸配電價改革作為電力市場化改革中的核心環節,對 現有電力行業的運營邏輯和利益分配機制產生了巨大影響。作為供電企 業,必須深入理解改革背后的政策邏輯和市場化機制,剖析其對財務管 理所造成的影響,制定并采取有效的財務管理措施,這樣才能夠實現供 電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
作者單位: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金華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