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在收益波動放大的挑戰中展現出較強韌性。據普益標準數據,截至6月末,理財市場規模攀升至30.97萬億元,半年增加1.3萬億元;在存款利率持續下行、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的背景下,上半年理財產品以2.65%平均年化收益率形成明顯優勢,吸引財富“搬家”。
上半年,受存款、債券、股票等底層資產價格波動影響,理財產品收益率分化明顯。普益標準數據顯示,現金管理類產品收益持續走低,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降至1.54%;純固定收益類、“固收+”類產品收益率跟隨債市“先下后上”,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別為2.98%、2.71%。雖然上半年“固收+”類產品平均收益較純固收類未能體現出明顯優勢,但通過增加權益等資產配置已經成為了行業求解產品收益壓力之法。
據普益標準數據,截至6月末,理財市場規模突破30萬億大關至30.97萬億元,較去年末增加1.3萬億元。
上半年,理財市場規模呈現“先下后上”趨勢。銀行理財登記中心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9.14萬億元,相較去年末下降8100億元;二季度,隨著新一輪寬松政策到來,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存款優勢再次凸顯,資金開始回流。
5月,央行降息落地后,國有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不足1%,5年期定存利率也降至1.3%左右。據普益標準數據,上半年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達2.65%,與存款利率形成顯著利差,推動居民儲蓄轉向理財市場。
雖然總盤子增超萬億元,但上半年理財產品結構分化加劇。普益標準數據顯示,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占比進一步下滑至22.1%,已經第三年進入下滑通道;固收類產品占比則提升至75.6%,延續過去兩年上升趨勢。
上半年,理財公司紛紛加碼固收類產品,新發固收類理財產品1.45萬只,占全部新發產品93.3%,較去年提升1.1個百分點;新發現金管理類產品669只,占4.3%,較去年下降0.9個百分點。
兩大支柱產品“一減一增”背后與各自收益率趨勢密切相關。現金管理類產品主要配置的是存款,隨著存款利率走低,據普益標準數據,上半年現金管理類理財收益率步步下滑,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降至1.54%;相反,固收類產品主要投向債券,收益受債券票面利息與價格波動雙重影響。
上半年,隨著利率下降,債券價格不斷抬升,抵補了利息潛在收益下滑影響,固收類產品收益率水漲船高,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達2.79%。但年初受央行收緊資金等影響,市場利率抬升、債券價格普遍回調,固收類產品今年前兩月平均年化收益率一度跌破2%。
2025年,穩股市被列入政府工作任務清單,理財資金入市話題屢次被提及,含權益類(股票、股權等)產品動態備受關注。上半年,含權類理財產品收益跟隨股市波動明顯。據普益標準數據,1月,混合類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一度為負(-0.26%);此后震蕩回升,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達3.06%。含權比例更高的權益類產品收益波動更大,1月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01%,今年前兩月平均年化收益率沖高至8.72%,此后震蕩回落,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49%。
截至6月末,混合類理財產品占理財存續市場規模2.08%,與去年末持平;權益類產品占0.09%,較去年末下降0.01個百分點。上半年,理財公司新發混合類產品258只,占全部新發產品比例1.7%,較去年減少0.5個百分點;新發權益類產品69只,占0.4%,較去年提升0.1個百分點。
在很多人看來,理財產品收益預期雖然比不上股票、基金等,但優點是收益平穩,是存款的優選替代品。銀行理財登記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理財產品資金主要投向了債券、現金及銀行存款、同業存單等固收類資產,余額分別占總投資資產的43.9%、23.3%、13.5%,債券票息、存款利息等收入均為理財產品提供了較為穩定的收益預期。
但作為底層資產,當前存款利率開始出現“0字頭”,以10年期、30年期國債為代表的債券收益率已跌破2%,利息收入不斷走低。過去兩年,固收類產品配置的債券除了獲得票面利息,還能享受利率下降過程中價格上漲收益,固收類產品在債券牛市中快速擴張,但隨著債券利率進入低位,多家機構認為債市進入“勝率較高,賠率不高”階段,上漲空間較為有限。
“經濟基本面上,內需有待改善,外需面臨挑戰,融資需求和物價仍待提振,這是后續債市行情的最大支撐。”華泰證券固收團隊在6月末發布的研報中表示。另一方面,該研報指出,短期機構交易高擁擠度客觀上孕育波動風險,債市賠率正在變弱。
下半年,理財投資者、理財公司依舊不得不面對理財產品收益下滑、波動增加等新命題。“當前理財行業面臨的核心挑戰之一是產品收益下行,吸引力減弱。在利率持續走低背景下,傳統以債券、存款等為主要底層資產的理財產品收益空間面臨顯著壓縮。”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所長、普益標準專業委員會主任翟立宏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時表示。
隨著新一輪利率下調,多家理財公司紛紛開始下調旗下產品業績目標;據wind信息,5月以來理財公司已經發布超900條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公告。據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25年6月新發開放式、封閉式理財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已分別降至1.97%、2.54%,較去年12月分別下降0.45個百分點、0.21個百分點。
面對收益壓力,多家理財公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提到,向權益市場求解,通過增加權益、衍生品等多種配置增厚收益。信銀理財表示,理財公司普遍加大“固收+”產品布局,通過配置可轉債、公募REITs、權益資產等,在相對穩健的底倉基礎上增厚收益。興銀理財強調,面向未來,理財需重塑大類資產配置的核心競爭力,建立與風險預算匹配的資產配置及策略應用體系,綜合運用多元化策略不斷優化產品配置。
招銀理財建議,巧用多資產、多策略配置,以固收類資產打底,權益資產加持的方式靈活選擇ETF輪動策略、利率量化策略、定增量化策略等創新多元策略,降低組合整體風險,提升收益空間。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上半年“固收+”類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2.72%,相較純固收類平均年化收益(2.98%)暫未體現出明顯優勢,含權類比例更高的混合類、權益類產品收益波動明顯。對于風險偏好普遍較低的理財投資者而言,配置權益等多元化資產依舊面臨挑戰。
“面對當前收益下滑與凈值波動的雙重變局,投資者亟須重塑理財觀念,在收益預期與風險承受之間實現動態均衡。”翟立宏認為。其建議,在正確審視產品風險和投資邏輯后,投資者應基于自身財務狀況、長遠投資目標和流動性需求,階段性動態審視和調整自身“風險承受”范圍,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以及結合資金市場和金融市場狀況,調整收益預期,持續保持“收益預期”和“風險承受”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