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鏡是什么?
胃鏡作為一種醫學檢查設備,主要是使用一個帶有攝像頭和光源的軟式內鏡,經口腔通過咽部進入消化道,可以檢查胃部、食道、十二指腸等部位是否存在病變,可分為普通胃鏡、無痛胃鏡、膠囊胃鏡三種類型。普通胃鏡是在患者清醒狀態下操作,無痛胃鏡是利用麻醉藥物使患者暫時失去意識后進行操作,膠囊胃鏡則是讓患者吞服帶有攝像頭的膠囊,以此獲取膠囊經過消化道的圖像,掌握病情變化。
2.胃鏡的作用是什么?
診斷與評估:胃鏡可以清楚地顯現患者的食管、胃、十二指腸等部位情況,及時發現炎癥、潰瘍、腫瘤等病變,評估病情。
異物取出:如若患者誤吞異物(如魚刺),胃鏡能夠探查異物位置,并將其取出。
狹窄擴張:對于因良性或惡性腫瘤所致的消化道狹窄,胃鏡下可使用球囊擴張將狹窄部位擴大。
黏膜活檢:如果懷疑患者存在腫瘤等疾病,可通過胃鏡活檢的方式獲取組織樣本,送往實驗室進行病理學檢查,明確病變性質。
治療:胃鏡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診斷,還可以進行治療,胃鏡下可進行止血、息肉切除、腫瘤切除等治療,達到治療目的。
3.做胃鏡需要注意什么?
檢查前 (1)空腹準備:開始胃鏡檢查前,我們需要空腹一段時間,至少為6~8小時,保證胃內沒有食物殘留,以便更加清晰地觀察患者胃部的狀況。但這并不適用于所有患者,對于幽門梗阻或胃排空延遲的患者,空腹準備應視情況延長。(2)停用藥物:如果患者平時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在檢查前需要詢問醫生是否停用,防止檢查期間出現出血不止的問題。(3)術前評估:對于存在心肺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等癥狀的患者,醫生會在術前進行詳細的評估,確定是否適合進行胃鏡檢查。如果患者對麻醉藥物有過敏史,應在術前告知醫生。
檢查中 (1)配合檢查:在檢查過程中,我們應遵醫囑,配合醫生進行張口、深呼吸或轉動體位等行為。如果感到不適或疼痛,應立即告知醫生,以便醫生調整檢查手法或給予適當的處理。(2)觀察反應:醫生檢查過程中會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和生命體征,如心率、呼吸、血壓等。一旦出現異常情況,立即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保證患者檢查期間的安全性。
檢查后 (1)避免馬上進食,食用流質食物:胃鏡檢查期間會對食管、胃部黏膜產生不良刺激,因此做完胃鏡后不能馬上進食,否則會加重刺激,導致局部疼痛,甚至并發疾病。普通胃鏡檢查30分鐘后可進食,如若患者需要進行病理活檢,則需要2個小時后方可進食。并且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可以減少對胃腸道的負擔,有利于消化。(2)注意觀察大便顏色:建議大家應該密切觀察大便顏色,如若發生變色、出血等異常情況,說明胃腸道可能出現問題,可以及時到醫院就診。另外,一旦發生腹脹、咽喉不適、黑便等癥狀,也要第一時間就診。(3)避免劇烈運動:我們檢查后可以休息2個小時,如若仍舊感到不適,可視情況而定適當延長休息時間,期間一定要注意的是避免劇烈運動,否則可能會對胃腸道造成刺激,不利于胃腸功能恢復。如果大家做的是無痛胃鏡檢查,則必須在家屬陪同下恢復意識清醒才可以離開。
總之,在進行胃鏡檢查時,患者需要充分了解檢查的注意事項和準備工作,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配合和護理,這樣才能確保檢查的順利進行和結果的準確性,同時降低檢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