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4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5)11-0106-05
DOI: 10.3969/j .issn.1007-8517.2025.11. zgmzmjyzz202511022
P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Zhuang Medicine Longji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3O Cases of Low Back Pain of Kidney Yang Deficiency
DENG XiangyuWANG ChenglongCAO Yangmeng QIN Zhujie* Guangxi International ZhuangMedicine Hospital,Nanning53O2O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ectofconventionalacupuncturecombinedwithZhuang medicineLongi moxibustioninthetreatmentoflowbackpainofkidneyYangdeficiency.Methods 6Opatientswithlowbackpainof kidneyYangdeficiency 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servationgroup.Tecontrolgroupwastreatedwithconventionalacupuncture,andthe observationgroupwas treatedwithconventionalacupuncturecombinedwith Zhuang medicineLongji moxibustion.Beforeandafter treatment,thelumbarJOAscore,TCMkidneyYangdeficiencysymptomscorescaleandclinicaleffcacywereobservedinthetwo groups.Results Aftertreatment,thelumbarJOAscoresof thetwo groupswereincreased,andtheTCMkidneyYangdeficiencysyptomscoresweredecreased,andthediferencesbeforeandaftertreatmentinthetwogroups were statisticallsignificant( Plt;0.05 ).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3.3% ,and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ngroupwas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ConclusionConventionalacupuncturecombinedwith Zhuang medicineLongjimoxibustionisectiveitetreatmentofowbackpinofkidneyYangdeficiency,hichisorthyofcalpro tion.
KeyWords:Long-ji Moxibustion of zhuang Medicine;Deficiencyof Kidney-Yang;Low Back Pain;Clinical Observation
腰痛是臨床多發病,中醫將腰痛分為“氣滯”“血瘀”“腎虛”“寒濕”等辨證分型。《素問·脈要精論》載:“腰者,腎之府,搖轉不能,腎將憊矣。”[1]將腰部疾病與腎臟虛衰聯系起來。現代流行病學研究[2]中發現腎陽虛型腰痛的發生率在各證型腰痛中占比較大。針對臟腑虛衰,宋代醫家竇材認為艾灸是首選治療方法[3]。歷代醫家對灸法治療腎陽虛型疾病的效果均表示認可[4],其中附子餅灸、直接灸、督脈灸是治療腎陽虛型疾病的常用中醫外治技術。壯醫龍脊灸是指采用由特制的壯藥艾灸粉,通過艾柱燃燒間接灸灼壯醫龍脊穴,使背部產生溫熱、輕度灼痛的刺激感覺,以調節人體機能,來治療疾病的一種壯醫特色外治方法[5]。本研究通過觀察常規針刺聯合壯醫龍脊灸治療腎陽虛型腰痛的臨床療效,以驗證常規針刺聯合壯醫神龍灸治療此證型疾病的優勢。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的60 例病例均為廣西國際壯醫醫院民族特色診療中心(含壯醫經典病房門診)及壯醫經典病房在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診療或收治的,并確診為腎陽虛型腰痛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在38~5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9.8 )歲,病程0.6~5年,平均病程( 3.23± 2.15)年。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在36~55歲之間,其平均年齡為(47.5±10.24? )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 3.23± 1.94)年。兩組年齡、性別及病程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西醫標準[6-8]:參考診斷標準包括西醫學中腰椎間盤病變、腰椎退行性病變、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等可引起腰痛的疾病。中醫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13,除淋證、水腫、腫瘤及婦科、妊娠等疾病導致的腰痛癥狀,患者可有反復發作病史,且疼痛部位為單側或雙側腰部。主要癥狀表現為腰部隱痛或酸痛,下肢軟弱無力,病程長且久治不愈,并伴有局部膚溫偏低或自覺局部冷感,喜揉喜按,勞累加重,休息緩解,神倦易乏,畏寒肢冷,舌脈象表現多為舌淡,脈沉細弱無力。壯醫標準[°:腰痛(核尹),易反復發作。可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腰骶部酸痛不適。反復發作,久治不愈。遇勞后加重,休息后減輕,腰腿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按診:可有一側或兩側腰部肌肉輕度壓痛。甲診:甲色晦暗,甲質軟而不堅,可見細小豎條狀紋路,月痕暴露少或無。目診:于白晴12時鐘點位處可見黑斑或異常脈絡,白晴上脈絡彎曲少,彎度小,色澤淺淡[11]
1.3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 ①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 30~65 歲,病程 ?6 個月; ② 自愿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者; ③ 自愿接受研究設定的治療方案,并完成全部療程者; ④ 自愿按照研究要求配合完成療效評價者及相關評分者。排除標準: ① 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患者; ② 有嚴重心、肺、肝、腎臟病等基礎疾病者; ③ 服用具有緩解腰痛效果的藥物。脫落和剔除病例:出現嚴重不良事件;無法完成治療療程者;臨床依從性差者;病例觀察中自然脫落失訪者。統計分析前,病例是否剔除需要由主要研究者及統計人員討論決定,剔除和脫落率應低于 20% 。
1.4觀察指標 包括患者的腰椎JOA評分[12]、中醫腎陽虛癥狀積分量表。
1.4.1腰椎JOA評分日本骨科協會針對頸椎、腰椎病功能狀態評估推出的評定方法,本項目使用腰椎JOA評分。包括:主觀癥狀(下腰痛,腿痛,步態),臨床體征(直腿拾高,感覺障礙,運動障礙),日常活動受限度和膀胱功能四個部分,總分29分,分數越低表明腰椎功能狀態越差。1.4.2中醫腎陽虛癥狀積分量表根據腎陽虛常見癥狀設定[13],包括腰膝酸軟、手腳不溫、畏寒怕冷、頭暈目眩、耳鳴耳聾、五更泄瀉、夜尿增多、尿頻清長、性欲減退、腳腫無力等條目,每個癥狀條目設無、輕、中、重四個等級,分別賦予0分、1分、2分、3分。由醫生詢問患者后進行評定,評分越高,腎陽虛癥狀越顯著。
1.5療效判定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等級[9]15。最終的療效等級由腰部疼痛程度及腎陽虛癥狀輕重決定。治愈:患者無腰部疼痛,無腎陽虛癥狀;顯效:患者腰部疼痛基本消失,有輕度腎陽虛癥狀;有效:患者腰部疼痛明顯減輕,腎陽虛癥狀明顯減少或減輕;無效:腰部疼痛、腎陽虛癥狀無減少或減輕。總有效率 σ=σ 治愈率 + 顯效率 + 有效率。
1.6操作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腰痛針刺治療方法,取穴包括:腰陽關、委中、阿是穴、腎俞、大腸俞。操作方法:取 0.30mm×40mm 一次性毫針,于上述腧穴處進針后施以平補平瀉法,針刺得氣后留針 30min ,每 10min 使用平補平瀉法行針1次,同時使用TDP(特定電磁波治療儀)照射腰部針刺區域 30min ,治療療程按每周針刺治療2次,4次為1療程,可連續治療兩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法上加用壯醫龍脊穴。操作方法如下: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充分暴露頸背腰部,并對背部脊柱清潔、消毒。在壯醫龍脊穴(背部正中,從頸椎至尾椎,每個椎骨棘突下凹陷中)上均與平鋪一層藥粉。藥粉以廣西道地藥材肉桂 30g 、大鉆 30g 、飛龍掌血 30g 、雞血藤 30g 、走馬胎 30g 、杜仲 30g 、千年健 20g 磨粉后混合艾絨制成。將大小適中的桑皮紙,敷蓋于患者頸背腰部,需完全將龍脊穴覆蓋。以壯醫龍脊穴為中線,在桑皮紙鋪上寬度為 10cm ,高度為1.5~2cm 的生姜泥。在鋪好的姜泥上與龍脊穴中線平行放置3條呈長線狀連續的壯藥艾柱;點燃艾柱:于線形艾柱的前中后三點點燃艾柱,讓其自然燃燒熄滅。艾柱自然燃燒熄滅為1壯,根據病情需要及患者反應,可重復3~5壯。灸畢移去艾柱灰燼、姜泥,施灸結束后囑患者注意保暖及保持施灸部位清潔、干爽。治療療程按每周艾灸2次,4次為1療程,可連續治療兩個療程。
1.7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采用 χ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及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 。其中,顯效13例,占 43.3% ;有效8例,占 26.6%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 93.3% 。其中,顯效15例,占 50.0% ;有效5例,占 16.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腰椎JOA評分比較觀察組治療后腰椎JOA評分較對照組更高。兩組間治療前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2。
2.3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腎陽虛癥狀積分均數比較治療后觀察組腎陽虛癥狀積分均數較對照組治療前降低更明顯。兩組間治療前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3。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Plt;0.05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Plt;0.05 。


3討論
中醫認為腰痛屬于“痹證\"范疇,《靈樞·經脈》寫有:“腎足少陰之脈,…….貫脊,屬腎”[14]35。腎之分支之脈在夾脊處有絡屬,對足少陰之筋有“循脊內挾上至項”的描寫[14]47,多數醫家認為腰的病癥與足太陰腎經相關[15]。《諸病源候論·腰背痛諸候》中提出:“勞損于腎,動傷經絡,又為風冷所侵,血氣擊搏,故腰痛也。”[16]26強調導致腰痛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腎虛[17],虛則易受邪而痛,明代戴思恭在《秘傳證治要訣》也提出了“腰者,腎之所附,皆數腎”[18],這與中醫學中“虛則腰痛”的觀點相契合。督脈亦被稱為“陽脈之海”,統帥諸陽經,為諸陽之屬,對調節陽經氣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在治療陽虛病癥時,督脈的作用不可替代。腎陽乃人體元陽,為一身陽氣之本,稱命門之火,認為五臟六腑中的陽氣之根源為腎陽。腎陽對人體維持和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病發部位而言,屬于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范圍,因此,歷代醫家治療腰痛時均提倡補腎助陽[19]
針刺治療上,依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多選用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20],在方法選擇上則依據“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等原則選擇對應的外治方法。對于腰痛,中醫外治多用溫針灸、督脈灸、雷火針灸、火針、刺絡拔罐等方法。
方法較多,但在外治法使用上同樣注意中醫辨證施治[21]。此次研究中所選腧穴包括腰陽關、委中、阿是穴、腎俞、大腸俞,是治療腰痛的常規選穴[22]。腰陽關、阿是穴、腎俞、大腸俞屬局部取穴,阿是穴更有“以痛為俞”之意。腰陽關,即足太陽與督脈相通之隘道,故曰“陽關”[23]。作為督脈之要穴,腰陽關經絡不通,就會經氣不暢,陽氣不達而生疼痛。針刺委中穴屬遠端取穴,取“腰背委中求”之意。現代研究發現,針刺委中穴可使同側腰部膀胱經皮膚血流升高[24],對降低炎癥因子,減輕炎癥反應具有一定作用,并促進多裂肌修復而減輕疼痛[25]。加之龍脊灸的使用,更符合辨證施治的要求。
壯醫龍脊灸是壯族人民總結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外治方法,其用治理念與中醫認為治療腰痛需“培補腎元”的觀點2不謀而合,從龍脊穴(督脈)入手,治療陽虛類病癥[27]。在壯醫的認識中,疾病的發生與人體三道兩路不暢通或人體天、地、人三氣不同步有關,毒虛致病為其關鍵病機;認為人體的腰部屬于人部,稱腰痛病“核尹(Hwetin)”,是由于外傷、毒、虛等原因導致腰部“龍路”或“火路”阻滯不通而發生了局部疼痛。龍脊灸的施術部位為位于人體背部正中的龍脊穴,通過艾絨燃燒后,助藥粉與姜渣的辛散溫通、活血止痛之力促進三道兩路運行;艾絨的溫經通絡作用通調兩路,同時可補虛解毒,達到治療目的。對艾灸的現代研究表明,艾灸對于消炎止痛、增強免疫力有著重要作用[28],對血液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等有良好改善作用[29]。艾燃燒過程中的生成物具有明顯的殺菌滅菌的作用,并在燃燒時通過加速炎癥的反應過程而鎮痛[30],而在督脈區域施灸則可增強中樞鎮痛作用[31]。許金森[32]、蘭彩蓮等[33]通過對督脈區域的研究發現,督脈區域內在微循環血流灌注更為充足,并且通過艾灸督脈區域可以誘發循經紅外輻射軌跡。多項臨床研究[34-35]證明,于督脈線部位進行艾灸,對腎陽虛型疾病可取得良好效果。
本研究旨在驗證常規針刺聯合壯醫龍脊灸治療腎陽虛型腰痛的臨床有效性。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前后腰椎JOA評分、腎陽虛癥狀積分變化及臨床療效均提示治療有效,表明常規針刺聯合壯醫龍脊灸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腎陽虛癥狀,改善腰部疼痛,使患者生活質量提高,為臨床治療腎陽虛型腰痛提供了具有壯醫特色的方法,適宜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常規針刺聯合壯醫龍脊灸對腎陽虛型腰痛的療效確切,但作用機理尚不明確,有待繼續探討。
參考文獻
[1]田代華.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1.
[2]白松綿.VAS量化腰痛在不同中醫證型中的分布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8.
[3]竇材.扁鵲心書[M].李曉露,于振宣,點校.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2:9.
[4]曹盼舉,田永衍,張曉剛,等.腰痛癥治歷史流變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的啟示[J].陜西中醫,2018,39(9): 1279-1281.
[5]黃瑾明,宋寧,黃凱.壯醫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103.
[6]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脊柱外科學組,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科康復學組.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J].中華骨科雜志,2020,40(8):477-487.
[7]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科康復學組.中國非特異性腰背痛臨床診療指南[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22,32(3):258-268.
[8]周謀望,岳壽偉,何成奇,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32(2):129-135.
[9]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15.
[10]甘霖,鐘鳴.常見病癥壯醫診療規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87.
[11]王柏燦.壯醫基礎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25.
[12]孫兵,車曉明.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JOA評分)[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2,28(6):623- 623.
[13]李燦東.實用中醫診斷學[M].北京:中醫藥出版社,2021:438.
[14]田代華,劉更生整理.中醫臨床必讀叢書重刊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1:35,47.
[15]李滿意,張子揚,婁玉鈐.腰痹的源流及相關歷史文獻復習(下)[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6,5(6):51 -59,76.
[16]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黃作陣,點校.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6.
[17]張小剛,馮靜芳,劉進.從《諸病源候論》腰痛談中醫對骨質疏松癥的認識[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10):135-136.
[18]張仲景.戴元禮述.實用中醫典籍寶庫第13冊秘傳證治要訣[M].北京:線裝書局,2006:59.
[19]周淑娟.中醫治療腰痛理論探討[J].中醫學報,2017,32(8):1463-1465.
[20]羅容,章薇,石文英,等.古代文獻中針灸治療腰痛的選穴規律分析[J].中醫藥導報,2021,27(4):126 -130.
[21]衣娜,楊萌,胡幼平.中醫外治法治療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臨床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7,33(7):864-866.
[22]梁繁榮,王華.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1:278.
[23]高式國.高式國針灸穴名解[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7.
[24]王苓苓,張維波,謝衡輝,等.使用血流成像技術對“腰背委中求”經典理論的驗證[J].針刺研究,2007(4):247-251.
[25]鄧德萬,王彬,周震,等.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機制研究概況[J].針灸臨床雜志,2020,36(1):91 -94.
[26]朱少兵,張龍君,陳建良,等.腰痛病因病機述略[J].浙江中醫雜志,2012,47(7):502-503.
[27]黃帥立,靖,吳少燕.督脈扶陽在治未病中的應用[J].河南中醫,2019,39(3):332-335.
[28]呂鵬,張承舜,尹海燕,等.艾灸溫熱刺激的研究現狀[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0(1):95-98.
[29]謝中練,陳友義.灸法作用的實驗研究進展[J].福建中醫藥,2012,43(2):56-58.
[30]許煥芳,趙百孝.艾灸療法作用機理淺述[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6-9.
[31]張史飛,任紹東,陳澤群,等.督灸治療脊髓損傷后中樞性疼痛的臨床效果探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17):28-29.
[32]許金森,潘曉華,胡翔龍,等.督脈循行線上及其左右兩側旁開對照點微循環血流灌注量的比較[J」.針刺研究,2008(5):321-325.
[33]蘭彩蓮,潘曉華,許金森,等.艾灸刺激循督脈線及其旁開非經對照點反應的比較觀察[J].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1(3):4-5,45.
[34]楊會生,房繄恭,李曉彤,等.督脈火龍灸治療腎陽虛型腰痛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7,23(11):1615-1618.
[35]羅彩云,戴榮水,林潔,等.擇時督脈灸治療腎陽虛型腰痛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22,37(6):1035-1038.(收稿日期:2024-01-16編輯: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