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閱讀與屏幕閱讀以不同方式促進大腦發展。
關于閱讀, ∝ 世代的青少年作為“數字原住民”,自出生起便對數字技術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和熟練度。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其閱讀體驗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閱讀不再是單向輸入,而是雙向交互的過程。這一轉變標志著閱讀模式從單一走向多維,從腦科學視角看,我們如何巧用紙質和屏幕閱讀的特點與優勢,更好地享受閱讀?
紙質閱讀帶來獨特的認知優勢
當我們閱讀紙質書時,大腦中負責社會認知、情境理解的上溝區域會變得活躍,使我們更投入書中的故事情境。同時,視覺字形區與語言、視覺和認知控制區之間的功能連接也更強更穩定,負責認知高階功能(如推理、元認知和共情想象等)的腦區激活程度也更高。當我們閱讀一本紙質小說時,會不自覺地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想象故事發生的場景,還會對情節的發展進行推理和預測,這種深度的閱讀體驗有助于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
然而,紙質閱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一缺乏交互性與適應性。紙質閱讀的內容相對固定,主要依靠視覺輸入,缺乏足夠的互動性和趣味性來持續吸引閱讀者注意力,且無法根據個體本身的知識水平實現動態調整,過于簡單或者難度較大的知識內容都可能影響閱讀興趣,容易使大腦處于一種消極的“待機狀態”,降低閱讀效率。
屏幕閱讀帶來更多與信息交互的機會
屏幕不僅可以呈現更多姿多彩的視覺信息,激活大腦的獎賞機制吸引閱讀者注意力,還可以使大腦的視覺皮層、聽覺皮層和觸覺皮層等區域協同工作,共同處理多模態信息,實現對大腦的“全方位”激活。
例如,在參與交互式屏幕閱讀時,大腦的專注力被充分調動,前額葉皮層等區域的活動顯著增強,有助于我們集中注意力并篩選關鍵信息。同時,跨模態整合的大腦活動更為頻繁,大腦的頂葉皮層等區域會將不同感官輸入的信息進行整合,這種整合過程可以增強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并多角度靈活加工。
但屏幕閱讀同樣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屏幕發出的藍光會刺激眼睛,使眼睛的睫狀肌持續處于緊張狀態,影響大腦對視覺信息的處理效率。其次,屏幕閱讀時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加快閱讀速度。這種快速瀏覽的方式使大腦難以像紙質閱讀那樣對信息進行深度加工,不利于長期記憶的形成和知識的深度理解。研究表明,紙質閱讀時大腦會進行更多的深度思考和信息整合,而屏幕閱讀則更多地停留在表面的認知層面。
紙質與屏幕閱讀如何“攜手”?
紙質閱讀與屏幕閱讀以不同方式促進大腦的發展。如何巧用紙質與屏幕閱讀的優勢,讓大腦在“反復橫跳”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有效加工,兼顧閱讀的廣度與深度、時效性與有效性?
我們需要合理認識紙質閱讀和屏幕閱讀的特點。如果只是將屏幕作為呈現知識的一種形式,而忽略了人書交互的作用,那么屏幕閱讀的優勢就無法發揮。
我們要實現閱讀方式與閱讀內容的匹配:對于復雜、需要深度思考的知識,紙質閱讀可以幫助大腦更好地記憶、反思與融會貫通。對于簡單、需要快速瀏覽和篩選的知識,交互式屏幕閱讀可以促進大腦更快更準地劃分范圍、明確主旨。
為了更全面地提升大腦的靈活性與可塑性,我們可以采用紙質閱讀與屏幕閱讀交替的方式:先通過屏幕閱讀獲取知識內容,再進行紙質閱讀,通過紙筆總結與反思,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要養成“紙質與屏幕閱讀靈活切換”的大腦,需要我們長時間練習,更需要我們回歸閱讀本身一一以獲取、加工知識為閱讀的出發點,主動參與閱讀,成為知識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