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游”到“中國購”,旅游“流量”變消費“留量”,一場新的“中國熱”正在全球興起。
“一定要帶空箱子去中國!”這個實用小貼士近期在海外社交平臺引發熱議。從“China Travel”(中國游)邁向“China Shopping”(中國購),外國游客在華的購物熱潮正逐步成為跨境旅游的新風尚。支付平臺數據顯示,外國游客在華消費中,本土商超、潮流文創、特色美食等的占比顯著提升。
從“中國游”到“中國購”,旅游“流量”變消費“留量”,一場新的“中國熱”正在全球興起。不同于產業投資或在中國建廠,這場“中國熱”聚焦于文旅消費領域,吸引了更多國外普通民眾的廣泛關注。
“中國購”熱潮起勢
近期,在一系列免簽、退稅政策的推動下,外國游客“中國游”“中國購”熱情持續高漲,不少外國游客來到中國購物消費。據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2025年“五一”假期期間,全國邊檢機關共保障了1089.6萬人次中外人員出入境。其中,外國人出入境111.5萬人次,較2024年同期增長 43.1%,適用免簽政策入境 38 萬人次,較2024年同期增長 72.7%。入境游客用支付寶消費金額同比增長 180%。端午節假期,共有23.1萬人次的外國人利用免簽政策入境中國,與2024年同期相比增長了59.4%。多地文旅部門披露的數據顯示,入境游市場持續升溫,入境消費規模隨之擴大。
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4月27日至5月26日政策措施實施首月,全國稅務部門辦理的離境退稅筆數同比增長116%,退稅商店銷售額同比增長56%。此外,“即買即退”業務試點推廣至全國,辦理數量同比增長32倍,銷售額比2024年同期增長50倍。新增離境退稅商店1303家,全國離境退稅商店總數已增至5196家,相較于2024年年底目標增加了40%。
“一定要帶空箱子去中國!”從北京秀水街到義烏國際商貿城,從海南免稅店到深圳華強北,從冰箱貼、盲盒等景區文創到無人機、小家電等“中國制造”新品……中國制造產品吸引越來越多外國游客在“中國游”之余專程購物。
在北京秀水街,一組澳大利亞游客手里拎著大包小包,她們不僅買了絲綢和茶葉,還定制了西服,多款文創和電子產品則是“意外收獲”。游客瑞塔選購了中國朋友極力推薦的熊貓元素背包、非遺絹人以及北京中軸線榫卯擺件。得知她的中國行程后,朋友還請她代購手機殼、移動硬盤、耳機等。“來之前做了許多攻略,沒想到中國的商品還是讓我驚艷!”她的行李箱早就塞滿了,準備再買個大箱包。
我國還優化離境退稅服務,進一步激活“中國購”活力。在北京王府中環東座三層的“即買即退”集中退付點,不時有拎著購物袋前來退稅的外國游客,化妝品、服裝、兒童玩具、箱包等品類都有。在廣州,白云機場出境申報臺前,來自澳大利亞的旅客凱倫一邊辦理離境退稅手續,一邊贊嘆:“此次來中國旅行,我不僅玩得開心,還買了很多東西,包括手機、烹飪用的廚房電器等,收獲滿滿!”在他的離境退稅申請單上,寫明了所購商品名稱、單價、稅額等,退稅率為11%。
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為外籍旅客在廣州中轉停留提供了充裕的時間窗口,加之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便捷的“空鐵聯運”網絡,共同促使大量中轉旅客轉變為深度游消費者。
“我們在辦理業務的過程中了解到,有不少外籍中轉旅客在廣州停留近一周,還有部分旅客會到廣州周邊的城市,如深圳、中山、東莞等進行購物游玩,帶動當地商圈、文創等場景消費增長。”廣州白云機場海關旅檢一處旅檢一科副科長杜澤強介紹。
從“中國游”到“中國購”,“旅游+掃貨”的體驗讓外國游客直呼“真香”。自商務部等6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離境退稅政策擴大入境消費的通知》以來,境外旅客的購物體驗得到了顯著提升,離境退稅新政有效地推動了入境消費的增長。
“中國購”走紅密碼
“中國購”的興起絕非偶然,是多重因素共同驅動的結果,它不僅是政策紅利,也是商品供給不斷升級的體現。
首先,這是因為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5月13日,在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中國宣布決定首批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區5個國家實施免簽政策,并適時擴大對地區國家覆蓋范圍。中國不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優化升級過境免簽政策,持續擴大免簽國家范圍,為外國游客來華提供了更多便利,這不僅提升了入境游的熱度,還為“中國購”熱潮帶來了首批客源。為了讓更多外國游客來到中國、購在中國、滿意而歸,今年中國在退稅政策上持續發力,進一步優化離境退稅政策。4月8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公告,將“即買即退”服務措施推廣至全國。4月26日,商務部等6部門發布通知,將離境退稅起退點從 500 元下調至200元,將現金退稅限額由1萬元大幅上調至2萬元,提出將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服務措施推廣至全國,這些舉措顯著增強了境外游客的購物滿意度和消費積極性。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地讓世界真切感受到中國的大門“常打開”,并且越開越大,這是“中國購”走紅全球的堅實底氣所在。
對于“中國游”和“中國購”同時出現的火爆局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教授王金偉表示,離境退稅政策的優化有效減輕了游客的消費負擔,契合了消費者追求物超所值的需求。“隨著免簽政策以及離境退稅等政策的優化,不僅游客的購物意愿提升,不少專程來采購的外國消費者也在顯著增長,而這些消費者同樣有較強的旅游意愿。‘中國游’和‘中國購’正在互相促進,共同激發入境消費的活力。”
其次,購物支付愈加“絲滑”。中國成熟的數字支付生態不僅讓國內消費者體會到“無現金社會”的便利,更大幅降低了外國游客的支付門檻,讓購物支付變得愈加“絲滑”。從 “外卡內綁”服務允許境外游客直接綁定國際信用卡,實現掃碼支付,到“外包內用”服務支持境外電子錢包在中國商戶直接消費;從廣交會的“碰一下”支付,到上海迪士尼的“無感停車繳費”,再到北京SKP商場的“刷臉支付”,中國移動支付的場景適配能力持續升級,不斷打破跨境支付壁壘,讓外國游客可以像國內消費者一樣“秒付款”,更好地激發了其持續來華“買買買”的動力和決心。移動支付的全球化不僅解決了外國游客的“支付痛點”,更成為展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成果的窗口,“無國界支付”成為“中國購”風靡全球的重要基石。
另外,“中國制造”商品的高質量也是海外游客選擇“中國購”的重要原因。來自幾內亞的服裝主理人拉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在廣州旅行時的購物清單:米雕工藝品、潮牌服裝、無人機、茶葉……“‘中國制造’的種類和范圍遠比我們想象得更廣,質量也更可靠。”拉瓦說。
當華為手機在歐洲高端市場與蘋果、三星分庭抗禮;當大疆無人機占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70%以上份額;當小米通過智能生態鏈戰略將產品從手機拓展至200多個品類,在印度、東南亞市場占有率持續攀升;當安踏收購亞瑪芬體育后,推出始祖鳥、薩洛蒙等高端戶外品牌,其海外營收隨之迅猛增長;當格力空調在中東高溫環境下的穩定性測試中獲得最優評級;當花西子的“東方彩妝”在海外社交媒體引發仿妝熱潮……越來越多的國貨正通過技術創新和文化賦能,持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品牌”的華麗轉身。
從“隱身幕后”到“站上C位”,中國品牌完成了一場靜悄悄的“品質革命”,這是“中國購”風起云涌的深刻見證。
多重帶動效應可期
“中國購”也是中國大力提振消費的一環,將成為中國經濟的又一張名片。免簽政策穩健推進、來華簽證流程持續簡化、離境退稅“即買即退”便利措施加持……由政策紅利與市場活力共同推動的“中國熱”,正在重塑全球消費版圖。
專家認為,可通過提供政策便利、打造有中國特色的文旅產品、完善消費服務等措施,優化外國人來華的旅行體驗,吸引更多國外游客走進中國、感受中國。華僑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殷杰建議,進一步優化在華旅游政策和環境,為國際旅客提供更便利的旅行體驗。“建議簡化簽證流程,縮短辦理時間,并推行電子簽證及落地簽等措施,以促進國際游客便捷來華。”殷杰說。
此次政策推出不僅為外國游客提供了實實在在的便利,也為提升國內消費市場和擦亮國貨品牌打開了新局面。商務部此前披露,2024年,境外旅客入境消費占我國GDP的比重約為0.5%,而世界主要國家入境消費占GDP比重在1%到3%之間,入境消費增長潛力巨大。
與此同時,外國消費者“中國購”產品正在發生的升級換代,也是“中國制造”“中國智造”的又一次出圈。從入境消費的顯著提升,到政策的持續優化,再到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中國購”生動詮釋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適應力與發展潛力。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多民族融合的特性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國際傳播提供了豐富資源。”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永華認為,在打造文旅產品方面,地方文旅應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和文旅活動,讓海外游客切身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不過要持續釋放入境游活力,還需打通堵點。目前,入境游“優等生”主要集中在熱門旅游城市,冷門旅游城市的涉外旅游業務短板顯著,景區購票平臺及官網語言單一,特色文旅產品匱乏,且商戶外卡支付服務缺失。鑒于此,入境游業界呼吁加速涉外旅游業務布局,強化基礎設施、服務保障及接待團隊建設,以全面突破接待瓶頸。
“中國購”的火爆不是終點,而是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新起點。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中國正以“游在中國”“購在中國”為紐帶,書寫著開放共贏的新篇章。這是中國的機遇,也是世界的機遇。未來,隨著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市場開放縱深推進、產品服務迭代升級,中國品牌將在全球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