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河南省周口市中心的關帝廟大門前,望著對岸濱河公園的花紅柳綠,望著一撥撥悠然晨練的人群,望著公園旁隱約可見的大鐵牛……我驀地憶起當初陪父親來關帝廟游覽,途經那兒的情景,心里不禁感慨萬端。
時間真快啊,轉眼32年過去了!那時,我正在周口市電臺上班。一天,我領著剛從老家接來的父親閑逛,走到被人稱作“市徽”的大鐵牛旁,老人停下腳步,發出一陣贊嘆:瞧,這牛多高多壯多有力,恐怕大山也能拉得走呢!想不到,咱鄉下家家養黃牛,這兒也河坡臥鐵牛,岸上塑耕牛,大周口可是城里鄉下都“牛”了!怪不得它發展得這么好——路修得這么寬,樓蓋得這么高,光橋就架起兩座,還建有氣派的大水閘,真不愧“小武漢”的名號了!
其實,當時周口的城市建設剛駛上現代化的快車道。沒高鐵,沒航運,也沒高速公路,更沒什么飛機場。所謂的高樓,也僅僅五六層而已。濱河公園倒建起來了,但河水污染、空氣渾濁,沒人肯來“光顧”。但在父親眼里,周口恐怕已經變化得夠快夠大夠理想的了。可不是嘛,他早年曾來過這兒,看到的街鋪路窄房低,河上只有一座“老洋橋”,大概怕碾壓壞了,還不許牛拉的木輪車通過。相比之下,他當然認為周口今非昔比,只有今天的周口才配稱“小武漢”呢!
老人家沒逛過關帝廟,他哪兒知道,周口200年前就是聞名遐邇的商埠,前人稱其“小武漢”并不為過。
一個城市的建筑狀況,往往最能體現它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通的鄉村或集市——如果不是仙籍圣地、名山重鎮,斷難建起規模宏大的寺廟道觀。而周口關帝廟占地面積多達20余畝,三進的院落,結構布局恢宏嚴謹。且不說前院的大殿、中院的春秋閣、后院的戲樓多么雄偉壯觀,僅上面精美絕倫的雕刻,就令人嘆為觀止,不知要花費多少人工和銀兩。關帝廟成為今天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理所當然。可別忘了,它的原名為“山陜會館”,是當年山西、陜西客商們集會議事之地。類似的建筑還有安徽會館、兩湖會館等10余處,可見那時的周口已經相當發達了。據史料記載,清初,隨著戰亂停息、社會穩定,地處沙河、潁河、賈魯河三川交匯處的周口,受益于漕運的便利,由原來零散的村落迅速崛起。乾隆年間臻于鼎盛,發展成了周圍10余里、人口20萬的商業重鎮。可惜好景不長,到清朝晚期,官場腐敗,戰亂迭起,眾多會館毀于兵燹(xiǎn)。碩果僅存的關帝廟也被糟蹋得一塌糊涂,連大殿都做了軍營的馬廄,周口無可奈何地衰敗了。

毫無疑問,共和國的誕生,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周口行署的建立,又使周口重新煥發了生機。但是,伴著公路、鐵路的增多,靠木帆船漕運的優勢喪失殆盡,要讓周口重現“小武漢”的輝煌,談何容易!然而,周口人真像父親說的“牛”啊!——牛就牛在人們腳踏實地,不投機,不偷懶,不唱高調,只撲下身子,瞄準目標奮力耕耘。改革一開始,鄉下的周口人就立馬實行土地承包,同時家家養起老黃牛,很快摘掉了“窮帽子”,被新聞大家穆青當作率先脫貧的典型,寫成長篇通訊《趕著黃牛奔小康》,發表在《人民日報》頭版上。城里的周口人則抓住國家大發展的“天時”,努力開發自身的“地利”,改造街道,建設市場,在重振昔日商埠的雄風上做足了文章。12年前,我退休隨兒子遷居首都時,周口已經有七一路、八一路、交通路、建設路等8條主干道,縱橫交織,貫通全市;新建的商貿市場,吸引來方圓數百里的客商;恢復沙潁河航運的建設大戲也擂鼓開場,一個現代版的“小武漢”呼之欲出!
12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浪花一閃。然而,12年后的今天,周口卻變得連我這個“老周口”也不敢相認了。當年離開時,雖然知道周口乘上了時代發展的快車,面貌在迅速地改變,但畢竟遠離江海和鐵路主干線,又地處豫皖兩省的邊緣,比起交通發達的城市來,仍然給人一種閉塞、偏僻之感,認為它很難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哪曾想,仿佛一夜間,周口不僅重現了歷史的榮光,成為河南省最大的內河碼頭——2017年開始投運的周口港,開通國內國際集裝箱航線24條,千噸級的貨輪來來往往,一片繁忙,而且高速、高鐵、飛機場接續建設,組成集空運、陸運、水運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同時,良好的創業環境,還吸引了華為、富士康、國家電投、大唐風電、中糧集團、益海嘉里等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紛紛來此投資辦廠:一個現代化的“小武漢”,竟然如噴薄的旭日,一躍出現在中原大地上!
市容、市貌和市民的生活質量也大大改觀。不只是河水變清了,濱河公園真正成了人們鍛煉、休閑的地方;不只是舊居民區的老設施得到了優化,更有位于城東部的臨港開發區里,一幢幢20多層的高樓拔地而起,和我身邊的關帝廟遙遙相望。如果說關帝廟是昔日周口的地標,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商業重鎮曾有的繁榮,那么今天的臨港開發區就植根于其上,是關帝廟繼往開來的升級版,昭示著周口新時代發展的方向和前景。可以預測,未來的周口一定能夠“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勝利到達理想的彼岸。因為周口趕上了國家復興的好時代,因為它的基因里飽含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因素。相信,如今的周口人都會讀出商業會館里供奉關帝的深意,自覺地用關公的“忠”“義”之德,規范自己經商謀事的言行。一個城市有了守正創業的市民,什么樣的奇跡不能創造呢?
“嘟——嘟——”突然,遠處傳來輪船的鳴笛聲。我的思緒被打斷了,舉目望去,只見左前方大慶路的斜拉橋下,一艘貨輪正緩緩通過。不知為什么,我咋聽著那“嘟——嘟——”聲和牛叫的“哞——哞——”聲,音調那么相似呢!于是,我又油然想起父親當年站在周口“市徽”——大鐵牛前發出的感慨,心里也不禁暗暗地贊嘆道:“‘牛’啊,我的家鄉!”
(作者為河南周口散文學會原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