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息肉是指發生于結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在沒有明確的病理結果前,將這種“肉疙瘩”統稱為結腸息肉。它就像腸壁上長出的小“疙瘩”,可以是單個生長,也可以像一串串葡萄似的“成串”聚集。息肉的形態呈多樣化,有帶蒂的,就像蘑菇一樣有個“小把兒”;也有廣基的,底部比較寬,直接附著在腸壁上,與此同時,息肉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小的可能只有幾毫米,甚至肉眼都看不見,大的可以達到數厘米。
誘發因素有多種
結腸息肉的發病并非由單一因素導致,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結果。
遺傳因素:結腸息肉家族遺傳傾向顯著,有結腸息肉或癌家族史者風險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出生攜突變基因,易致結腸黏膜上皮異常增生,發展成大量腺瘤性息肉。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因基因突變,癌變風險高,且癌變速度比FAP快。
炎癥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是常見炎癥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黏膜持續潰瘍、有炎癥,炎性介質刺激黏膜上皮細胞,致其增殖、抑凋亡,引發黏膜過度增生成息肉。克羅恩病影響腸道全層,炎癥刺激致黏膜修復異常增生,長期腹瀉便秘也可能引發息肉。
不良習慣:飲食結構不合理易增結腸息肉風險,過度攝入高脂高蛋白食物,分解的有害物質改變腸道微環境,刺激結腸黏膜細胞增殖;膳食纖維不足致便秘,腸道壓力升高,腸黏膜受壓易生息肉。吸煙有害物和過量飲酒也會損害結腸黏膜,提升發病風險。
癥狀識別是關鍵
結腸息肉臨床表現多樣,部分患者無癥狀,若出現相關表現,提示可能有健康隱患,患者需重視并及時就醫查明病因。
大便習慣改變:便秘、稀便與腹瀉均可能是結腸息肉引發的表現。息肉過大堵塞腸腔會誘發便秘,大便長時間滯留腸道,有毒物質反復刺激腸黏膜,既可能誘發息肉,又會加重腸道功能紊亂,與便秘惡性循環。此外,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稀便、腹瀉,排便次數增多且大便性狀改變。
便血:結腸息肉存在一定健康隱患,當息肉表面的黏膜發生破潰時,便可能出現出血狀況。此時,血液會附著在大便表面,隨后隨著大便一同排出體外。這種因息肉破潰導致的便血情況,往往是身體發出的警示信號,需引起足夠重視并及時就醫排查。
不明原因腹痛:當出現臍周、左下腹或右下腹疼痛時,要警惕結腸息肉誘發腹痛的可能。這些部位的不適并非小事,有可能是結腸息肉在“作祟”。一旦出現此類癥狀,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務必加以重視,及時前往醫院就醫,查明疼痛背后的真正病因。
嚴重危害別忽視
結腸息肉不僅在癥狀上給患者帶來諸多困擾,其潛在的危害同樣不容小覷,這些危害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
貧血:息肉表面黏膜破潰會引發出血,若長期少量滲血,患者易出現貧血。同時,息肉若發生惡變,腫瘤不斷消耗身體能量,同樣會引起貧血。患者會出現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等一系列癥狀,需及時關注身體變化,盡早排查病因并采取相應措施。
腸道梗阻:結腸息肉若未早期發現、干預治療,或治療后未規律復查,隨其生長可能堵塞腸道。多個或較大息肉會使腸腔變窄,內容物通過受阻引發腸梗阻。患者會劇烈腹痛,程度性質因梗阻而異,還可能惡心、嘔吐、腹脹,這是因腸道氣體和液體無法排出、大量積聚所致。
癌變風險:結腸息肉在很多因素的影響下,如遺傳、環境因素等,可能會逐漸長大,發生惡變。一旦息肉發生癌變,癌細胞會不斷增殖并侵犯周圍組織,甚至可能通過血液或者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若需手術別遲疑
結腸息肉的治療選擇需根據息肉的大小、形態、病理性質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綜合考量。
內鏡下治療:內鏡下治療是臨床治療結腸息肉的常用方法,具備創傷小、恢復快的顯著優勢,患者術后一般數天即可恢復正常飲食與活動。針對不同大小和性質的息肉,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小息肉醫生常用活檢鉗鉗除;較大息肉則采用高頻電凝電切術,借助高頻電流熱量切除;息肉大且扁平或早期癌變者,可選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或剝離術。
手術治療:當患者息肉出現癌變,或者息肉體積過大,致使內鏡下無法完整切除時,手術治療便成為必要選擇。與內鏡下治療相比,手術治療造成的創傷更大,患者術后恢復所需時間也更長。所以,術后患者需格外注意傷口護理,嚴格遵循醫囑進行換藥、保持傷口清潔等,以降低感染風險,助力身體盡快康復,保障后續治療效果。
健康生活能預防
基于對結腸息肉的全面認知,為切實保障腸道健康,減少結腸息肉的發生,需要積極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合理飲食:建議日常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菠菜、西蘭花、蘋果、香蕉、糙米、燕麥等,可預防結腸息肉、促進腸道蠕動、排出有害物。同時要減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攝入,因其分解物或刺激腸道黏膜,增加息肉風險,還應少吃腌制與熏烤類致癌食物。
戒煙限酒:吸煙與過量飲酒是結腸息肉的危險因素。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會刺激、損害腸道黏膜,導致腸道代謝與修復功能異常;酒精部分代謝產物也會影響腸道環境。因此,戒煙限酒對保持腸道健康意義重大,能有效降低結腸息肉的發生風險,值得重視。
適量運動:規律合理運動能促進腸道血液循環、提升腸蠕動功能。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身體素質允許可配合深蹲等力量訓練。肥胖人群腸道脂肪多、激素變,易誘發結腸息肉,適量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可有效降低因肥胖引發的腸道疾病風險。
定期體檢:定期做結腸鏡檢查意義重大,能助人盡早發現結腸息肉,為早期預防和治療提供保障,也是預防其癌變的關鍵手段。一般人群建議40~45歲開始檢查,結果正常可每10年查1次;有遺傳病史的高危人群,則要適當提前檢查年齡,并增加檢查頻率。
結腸息肉雖然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但只要我們了解其相關知識,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舉措,并且在發現患有結腸息肉后,及時就醫接受專業治療,就能夠大幅度降低結腸息肉對于生命健康帶來的危害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