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幽門螺桿菌后,身體會出現一系列癥狀,且因人而異。常見癥狀中,胃痛較為突出,感染者常會遭受慢性胃痛的困擾,疼痛部位多集中在胃腹部或上腹部。消化不良癥狀也屢見不鮮,像口臭、噯氣、胃灼燒、惡心、嘔吐、胃脹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部分感染者還會出現食欲減退,表現為食欲不振或食量減少。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貧血,使人出現疲勞、乏力、面色蒼白等狀況。更為嚴重的是,幽門螺桿菌是引起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原因之一,潰瘍患者常會感到腹部疼痛,甚至可能出現黑便或嘔血等危險癥狀。此外,它還與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胃癌等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要判斷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有多種診斷方法可供選擇。13C 或14C-尿素呼氣試驗是目前最常用的診斷方法之一。患者空腹時口服標記有13C或14C的尿素膠囊,幽門螺桿菌產生的尿素酶會分解尿素產生標記的二氧化碳,通過檢測呼出氣體中的標記二氧化碳含量就能判斷是否感染。該方法無創、簡便且準確率高。胃鏡檢查也是一種直接、準確的方法,它不僅能通過胃鏡觀察胃黏膜病變情況,在病變部位取活檢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組織學檢查等,確診幽門螺桿菌感染,還能評估胃黏膜的炎癥程度和有無癌變風險。不過,它屬于創傷性檢查,患者依從性相對較低。核酸檢測方法通過胃鏡取胃黏膜組織活檢,檢測幽門螺桿菌的基因組DNA,同時還能進行幽門螺桿菌耐藥基因的檢測,了解患者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以便選擇敏感抗生素進行治療,提高療效。但該方法費用較高且具有創傷性。幽門螺桿菌分離、培養及鑒定是診斷的金標準,不過操作要求高、耗時長,依賴胃鏡且有創傷性。血清學檢測通過檢測患者血液中的幽門螺桿菌抗體來診斷感染,操作簡便、快速,不受抗生素等藥物影響,準確性、敏感性、特異性較高且無創傷,適合大規模篩查。但需注意,其陽性不一定代表現癥感染,不能用于根除治療后復查,因此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糞便抗原檢測通過檢測糞便中的幽門螺桿菌抗原來判斷現癥感染情況,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適用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初篩和治療后復查。
一旦確定感染幽門螺桿菌,及時治療至關重要。建議所有沒有抗衡因素的家庭成員同時進行根除治療,因為每個感染者都是活動的傳染源,且幽門螺桿菌若不治療通常不會自行清除。根治幽門螺桿菌感染首選含鉍劑的四聯療法,即兩種抗生素、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和一種鉍劑聯合使用。抗生素主要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四環素等;質子泵抑制劑主要有奧美拉唑、泮托拉唑等;鉍劑主要包括枸櫞酸鉍鉀、果膠鉍等。療程一般為14天。
雖然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以治愈,但愈后的人群仍有再次感染的風險,日常預防仍是防患于未然的關鍵。我們應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不潔飲食;注意個人衛生,使用公筷公勺,不共用牙刷,飯前便后勤洗手;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免疫力;定期體檢。讓我們共同關注胃部健康,從預防和治療幽門螺桿菌做起,打響這場保“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