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志碼:A 中國圖書分類號:R473.6
創傷性失血在臨床中的發病率較高,該病的發生主要是外傷所致。患者在失血過多的情況下,會引起低血容量,進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研究證實,對于創傷性失血患者而言,發病后 1h 內為急救最佳時期,可減輕組織缺血再灌注的損傷程度[2-3]。創傷性失血患者在積極搶救的同時,還需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MDT協作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該模式將院前、院內急診及各專科治療進行有效銜接,暢通綠色通道,協作完成護理工作4。MDT協作護理的運用,可實現醫院內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并以專科特長與優勢合理分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本研究選取赫章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8例創傷性失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采取MDT協作護理的救治效果及對患者預后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4月—2024年4月赫章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8例創傷性失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齡 23~67 歲,平均( 47.98±3.68) 歲;受傷至就診時間 13~48min 平均( 35.15±5.70 ) min 。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齡22\~68歲,平均 (48.51±3.45) 歲;受傷至就診時間 15~50min ,平均( 34.92± 5.42) min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創傷失血性休克診治中國急診專家共識》中創傷性失血的診斷標準;患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等資料無缺失;經搶救后的生存時間超過1d。
排除標準:存在凝血系統和免疫系統疾病;處于妊娠期女性;無法堅持完成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在患者急診入院后,按照常規急診流程展開護理工作。常規為患者吸氧,建立靜脈通道、開放氣管等。對患者查體后開具檢查單,獲取檢查報告后進行下一步治療。常規護理僅為患者提供基礎的護理服務,護理缺乏連續性、協作性,護理分工不明確,搶救順序較混亂,延誤部分患者最佳搶救時間,進而影響搶救效果。
1.2.2 觀察組護理方法
觀察組采取MDT協作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創建MDT協作護理小組。小組成員涵蓋急診科、院前急救科、檢驗科、影像科、超聲科、重癥監護科、神經外科、骨科及其他重要科室輔診人員。在小組構建完成后,展開小組專業培訓,系統化學習創傷性失血急救相關知識。(2)院前急救(現場救護措施)。快速評估,救援抵達現場后,快速、全面評估患者狀況,及時采取急救措施。創傷處理,針對患者不同創傷類型,采取止血、固定以及創面處理等應急措施,最大程度減少繼發性損害, 30min 內給予患者補液,輸液量應當控制在 1000mL 以內。氣管維護,保證患者呼吸暢通,及時清理氣管,維持患者呼吸穩定,防止引起低血氧;密切觀察患者呼吸,防止室息發生。生命體征監測,對患者心率、血壓以及體溫等各項體征進行監測,及時發現異常并對應處理;做好保暖措施,防止體溫過度流失,引起低體溫。(3)院內救護方案。相關科室醫師在接收到急診護士消息后,需在 5~10min 到達搶救室。與此同時,骨科、麻醉科、神經外科、普通外科等相關科室需做好相應的準備。急診醫師及相關科室醫師進行集中會診,會診時間控制在 10min 以內。會診完成后,確保 10min 內進行影像學相關檢查,結合患者檢查結果與病情,制定針對性診療方案。與患者家屬溝通,患者家屬同意并簽署同意書后,快速將患者送至手術室,此過程應當控制在 1h 以內。(4)轉運護理。評估患者轉運風險,明確風險等級,主動與患者家屬溝通,說明轉運必要性,告知相關風險及注意事項,獲得患者家屬的理解與配合。提前通知接收科室,詳細說明患者的情況。護理人員與相關科室保持無縫銜接,根據患者傷情與轉運距離,選擇合適的轉運方式,保證處于正常運行狀態。(5)創傷后康復計劃。系統評估,多學科綜合評估患者身心狀況,為患者后續康復計劃提供參考。個性化方案,依據患者評估結果制訂個體化康復計劃,滿足個性化需求。階段性調整,MDT協作護理小組密切監測患者的康復進度,及時調整康復計劃,確保患者療效。家庭支持,MDT協作護理小組需積極與患者家屬保持溝通協作,指導家屬參與到患者康復護理中,為患者家屬提供必要的照護指導與情感支持,促進患者康復。
1.3 觀察指標
(1)搶救時效。比較2組患者的搶救時效,包括院前急救轉運時間、急診準備時間、全身快速CT時間、急診輸血準備時間、人工氣道建立時間、急診科停留時間、術前準備時間。(2)血氣指標。干預前后,檢測2組患者 PaO2 、 PaCO2 水平。(3)護理滿意度。采用醫院自擬滿意度量表評估。量表包括3個項目,分別為溝通能力、轉運護理和操作能力,各項目 0~10 分,得分與滿意度成正比。(4)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2組患者室息、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生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 χ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 χ2 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搶救時效
觀察組搶救時效短于對照組( (Plt;0.05) ,見 表1。
2.2 血氣指標
干預前,2組 PaO2 、 PaCO2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干預后,觀察組 PaO2 、PaCO2 水平優于對照組 (Plt;0.05) ,見表2。
2.3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 (Plt;0.05) ,見表3。
2.4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發生室息1例( 2.94%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2例 (5.88%) ,對照組發生室息4例( 11.76%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6例(2 (17.6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 8.82% (3/34),低于對照組的 29.41% (10/34)( Plt;0.05) 。






3 討論
對于創傷性失血患者,即使在搶救成功后,部分患者仍會表現出內環境紊亂、代謝性酸中毒、體溫降低等癥狀。研究顯示,在創傷性失血患者急診救治期間,采取多學科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的預后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
針對復雜、多變的病情,MDT協作護理能夠共同討論、制訂護理計劃,確保患者獲得最佳護理效果。MDT協作護理綜合多個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為患者提供更為全面、個性化的服務,有助于提高整體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搶救時效明顯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lt;0.05) 。分析原因,創傷性失血患者的救治成功與救治時間密切相關,通過早期的急救護理干預,積極協調相關的涉病科室,及時做好接診準備,確保患者在急診后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救治。通過補液和補充血容量,患者的失血癥狀得到有效控制,對早期組織血液再灌注恢復起到了有效助力,有利于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穩定。在MDT協作護理中,多科室醫護人員共同參與到患者的救治中,合理利用院內資源,保證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搶救,提升救治效果,縮短搶救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 (Plt;0.05) 。分析原因,在MDT協作護理中,小組成員的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積極開展相關救治工作,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及時展開對應處理,可短時間內控制病情,避免失血過多對機體造成嚴重損害,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PaCO2 水平低于對照組, PaO2 水平高于對照組(Plt;0.05) ,表明MDT協作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分析原因,在機體的供氧評估中,血氣分析指標占據著重要地位,與血壓、心率、血容量等生命體征相比較,血氣指標對患者的病情評估有著更加確切的臨床價值8。MDT協作護理中,小組成員職責明確,相互配合落實各項護理措施,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將失血對機體的影響降至最低,使得組織血液再灌注恢復時間加快,對維持機體正常運行有著積極作用,可改善機體血氣指標。
綜上所述,創傷性失血患者采取MDT協作護理能夠提高搶救效率,改善患者的血氣指標,加快轉運速度,縮短急診準備時間、全身快速CT時間、急診輸血時間等,提高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許麗娜.MDT協作護理聯合限制性液體復蘇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診搶救效果[J].臨床研究,2024,32(9):167-170.
[2]管海洋.降階梯思維模式在創傷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15):2705-2708.
[3]劉鳳玨.并發癥預防性護理在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急診護理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24,28(11):61-63,115.
[4]黃桂先,金秋華,吳宇,等.風險程度指導護理干預在嚴重創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4):88-91.
[5]林秋花.分析優質急診護理干預對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康復和睡眠質量的影響[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3,10(6):1402-1404.
[6]王琴,霍愿愿.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診搶救效果[J].山西醫藥雜志,2022,51(13):153-1555.
[7]孔凡平,江桂林,徐加紅,等.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應用創傷鏈式搶救流程管理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3,42(4):707-711.
[8]丁幼芽,王鈺煒,閆丹萍,等.大劑量輸血程序改進及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23,58(21):2604-2609.
(編輯:郭曉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