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志碼:A 中國圖書分類號:R473.6
鎖骨骨折在臨床創傷骨科存在較高發病率,約在 6% ,可發生于不同年齡階段,兒童、青壯年為鎖骨骨折高發群體。一旦發生鎖骨骨折,由于骨折端會出現明顯位移,對部分患者予以閉合性復位干預往往難以獲取較佳的解剖復位效果,因此近年臨床治療這類患者常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受到疼痛、疾病狀態等因素影響,不少患者在術后對護理、康復鍛煉產生抵觸情緒,限制肩關節活動,不僅會增加骨折愈合不良風險,還會提高肌肉萎縮、肩周炎、畸形愈合等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既往常規護理包含評估病情、飲食、心理、鎮痛等干預措施,雖然可鞏固臨床療效,但實際護理內容對患者而言不具針對性,患者缺乏主觀能動性,導致多數患者康復緩慢,且無法避免術后關節功能、并發癥等問題,導致生活質量降低。對于鎖骨骨折患者而言,早期康復訓練極大程度決定了其關節功能恢復速度、復原程度等。分階段康復訓練可使得鎖骨骨折患者康復的需求得以滿足,鞏固臨床療效,對并發癥進行預防,可改善預后3。鑒于此,本次研究納入創傷骨科收治的84例鎖骨骨折患者,旨在探討分階段康復訓練的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創傷骨科收治的84例鎖骨骨折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42例。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 14~76 歲,平均年齡( 48.11±14.11) 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外傷6例,摔傷外傷36例;致傷位置,左側22例,右側20例。觀察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14\~76歲,平均( 48.12±14.42 )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外傷6例,摔傷外傷35例,其他1例;致傷位置,左側23例,右側19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有可比性。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與《骨內科學一從臨床到實驗室到臨床和社區》中鎖骨骨折的診斷標準相符,并經影像學確診;符合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適應證;臟器系統狀態良好;精神維持在較佳狀態;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例如腎、肺、心等;合并免疫、軀體功能異常;合并惡性腫瘤疾病;并發不同骨折類型;嚴重軟組織損傷;血流動力學不穩定。
1.3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1)向患者說明病情狀況,介紹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方式,說明與鎖骨骨折存在關聯的知識,同時安撫患者負性情緒,并予以患者鼓勵。(2)術前對各項輔助檢查加以完善,嚴格禁食禁飲。(3)術后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骨折及周圍組織變化狀況進行實時觀察。(4)對切口予以密切觀察,對滲血情況予以評估。若發現明顯滲血情況需向醫師及時報告并處理。(5)根據患者病情適當安排被動活動,向患者說明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提供飲食、生活、出院指導等,并向患者發放康復訓練資料,讓患者根據自身耐受能力自行進行康復訓練。
觀察組基于常規護理加用分階段康復訓練。(1)階段一。術后1d,在患者臥床時予以被動功能訓練,訓練內容為關節被動活動,促進下肢肌力為主,以防止肌肉萎縮, 10~20min/ 次,3次/d。(2)階段二。術后 1~2d ,患者平臥于病床,進行下肢抬腿練習,起始抬起 10°~20° ,隨后回收;逐步將角度增加,盡量將腿抬高。該訓練持續 2~ 3d 。(3)階段三。術后 3d ,確保患者病情穩定后展開早期上肢活動鍛煉,練習以關節稍覺痛感,肌肉未感疲累為宜。練習內容如下:前臂,在患者身體耐受的狀態下,指導其手部進行活動,包括伸腕、伸指、曲腕、握拳等,同時進行伸屈肘關節、放下和抬高手臂等動作,起始肘角度 10° \~30° ,確保還在身體耐受的狀態下逐步增加活動量、角度, 10min/ 次;鐘擺,指導患者手臂下垂,進行鐘擺運動,隨后實施吊帶承重練習,5~10min/ 次,5次/d;肩關節環繞內外旋轉,指導進行患者雙肩外展、回收以及關節彎曲, 5~10min/kΩ5次/d;貼墻訓練,評估、確保患者病情有所緩解 的狀態下,指導患者正面面向墻壁,上舉雙臂并 沿著墻壁向上方延伸,隨后背靠墻壁重復進行上 述動作, 5~10min/ 次,5次/d。
1.4 觀察指標
(1)關節功能。以Constant-Murley肩關節評分量表(Constant-Murley score,CMS)評估2組關節功能,量表包括肩關節活動度、肌力、功能活動等維度,分別為40分、25分、20分,分值與關節功能呈正相關。(2)生活質量。以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74)評估2組生活質量,量表包括社會、軀體以及心理功能和物質生活狀態等維度,各維度總分值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3)并發癥。統計2組肌肉萎縮、肩周炎、畸形愈合、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 χ2 檢驗;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 χt 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關節功能
干預前,2組CM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干預后,觀察組CMS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 (Plt;0.05) ,見表1。
2.2 生活質量
干預前,2組GQOLI-74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干預后,觀察GQOLI-74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 (Plt;0.05) ,見表2。
2.3 并發癥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lt;0.05) ,見表3。
3討論
鎖骨作為連接上肢與軀干的S形骨性結構,位于肩峰與胸骨柄之間,與上肢和軀體相連,位于皮下淺表處,一旦遭受外力沖擊易導致骨折發生。鎖骨骨折后不僅會導致肌肉組織受損,加大疼痛感,嚴重者還會導致關節功能異常,影響日常生活。對于鎖骨骨折患者而言,早期科學的護理、康復訓練對加速骨折愈合具有重要作用
吳玉娟等研究指出,鎖骨骨折患者在經手術后早期接受康復護理,可解除肩關節功能障礙,確保肩關節功能維持良好。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CMS評分高于對照組( (Plt;0.05) ,與上述研究呈一致性。可見對鎖骨骨折患者予以分階段康復訓練更利于改善關節功能。分階段康復訓練為創傷骨科廣泛應用的護理模式之一,其護理內容主要依據患者病情狀況評估,對康復訓練計劃進行指導,訓練過程中未進行較高強度的連續運動,極大程度減輕了訓練對患者帶來的不適感,繼而促進其訓練依從性提升。分階段康復訓練分3個階段實施訓練,階段一被動功能訓練,可預防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發生;階段二練習抬腿,可強化患者訓練耐受力,并提高血液微循環,利于減輕疼痛;階段三強化肌力訓練,可使患者肌肉緊繃狀態得以解除,并加快上肢局部微循環,可改善上肢功能,加速關節康復[8]。
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lt;0.05) ,與楊媛君等研究結果相似,可見分階段康復訓練在預防鎖骨骨折患者并發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分析原因,鎖骨骨折在實施手術后恢復時間長,會造成各關節堅硬和萎縮、肩周炎等并發癥發生。分階段康復訓練的應用,可依據不同患者實際需求對其腕、肩、肘各關節進行訓練,以此使患者關節肌肉力量增強,避免肢體腫脹,并促進肩關節活動度提高,強化關節功能,鎖骨骨折部位修復速度加快,關節不良癥狀得到快速緩解,可使發生并發癥風險降低]。干預后,觀察組GQ0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 (Plt;0.05) ,可見分階段康復訓練對提高鎖骨骨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對鎖骨骨折患者予以分階段康復訓練所產生的護理效果顯著,不僅可強化肩關節功能,還能促進生活質量提高,對減少并發癥發生、加速病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婷婷,陳靜,吳秀芬,等.因時護理模式對鎖骨骨折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健康研究,2022,42(2):237-240.
[2]邵曉莉.早期康復護理對鎖骨骨折內固定手術治療患者的應用效果[J].名醫,2023(6):111-113.
[3]李桂霞.舒適護理在鋼板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23,21(7):35-38.
[4]秦嶺.骨內科學:從臨床到實驗室到臨床和社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5]蔡金花.適時功能鍛煉在鎖骨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對其生存質量的改善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22,20(31):143-145,149.
[6]吳玉娟,馬靜.無痛管理結合早期康復護理對鎖骨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肩關節功能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22,32(9):133-136.
[7]陸燕,侯海娜.綜合康復干預在鎖骨骨折術后的應用[J].現代實用醫學,2021,33(9):1218-1219.
[8]張燕,吳翔燕,王秀,等.路徑化康復護理對鎖骨骨折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科學,2022,45(6):69-70,73.
[9]楊媛君,孫慧娟,唐曉芳.適時功能鍛煉在鎖骨骨折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江蘇衛生保健,2024,26(4):349-351.
[10]李嬪.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鎖骨骨折患者內固定治療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3):225-226.
(編輯: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