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wordstraumaticfracturesoflowerlimb;exerciseintention;exercisefear;exerciseself-eficacy;mediatingeffect;nursing
摘要目的:探究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自我效能、運動恐懼與鍛煉意向現狀,并分析運動自我效能在運動恐懼與鍛煉意向間的中介效應。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3例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鍛煉行動自我效能感量表(PSE)、恐動癥Tampa評分量表(TSK)、鍛煉意向問卷進行調查。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探究運動自我效能與鍛煉意向、運動恐懼的相關性,采用AMOS軟件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并進行中介效應檢驗。結果:223例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的鍛煉意向得分為 (11.17±0.38) 分;TSK得分為 (38.67±4.85) 分,129例存在運動恐懼,恐動癥發生率為 57.85% ;PSE得分為( 10.48± 2.27)分。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鍛煉意向與運動恐懼呈負相關( Rlt;0.01) ,與運動自我效能呈正相關( Plt;0.01) ;運動恐懼與運動自我效能間呈負相關( Plt;0.01) 。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自我效能在運動恐懼與鍛煉意向間有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 25.28% 。結論: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自我效能在運動恐懼與鍛煉意向間的中介效應成立,表明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恐懼可以通過調節運動自我效能間接影響鍛煉意向。
關鍵詞下肢創傷性骨折;鍛煉意向;運動恐懼;運動自我效能;中介效應;護理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5.14.028
下肢創傷性骨折多為高處墜落、跌倒或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暴力所致的下肢完整性或連續性中斷,按部位可分為股骨骨折、脛腓骨骨折、鑌骨骨折和足部骨折等[1]。受術后擔心內固定松動、疼痛等因素影響,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會對運動產生抵觸心理,進而造成回避甚至避免功能鍛煉的特殊心理現象,即運動恐懼,常見于外科術后或慢性疼痛病人[2]。有研究發現,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恐懼發生率高達 66.4% ,運動恐懼不僅會導致骨折病人肌肉力量恢復不完全,還是造成殘疾的重要因素[3]。恐懼-回避理論認為,對運動鍛煉產生恐懼會影響病人的鍛煉意向,使其回避鍛煉,甚至完全不參與鍛煉,是造成病人早期活動障礙的主要因素[4]。病人鍛煉意向較低易導致肌肉質量下降、感染及血栓的發生率增加,嚴重影響術后康復質量[5-6]。鍛煉意向與行為是階段性連續發展的過程,分為前意向、意向和行動階段,鍛煉意向與行動的開始均受自我效能的影響[]。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鍛煉意向模型認為,從事鍛煉活動的自我效能會影響病人對鍛煉的認知和態度,進而調節鍛煉意向,即自我效能是鍛煉意向形成的中介因素[8]。近年來,針對鍛煉意向及運動恐懼、運動自我效能的研究多集中于影響因素分析和現狀調查[7.9-10]。基于此,本研究以鍛煉意向模型為指導,通過對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自我效能現狀及運動恐懼對鍛煉意向的影響路徑進行分析,明確運動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應,旨在為提高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鍛煉意向的干預策略提供新思路。現報道如下。
L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3例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X線攝片確診為下肢骨折,且首次行內固定治療;2)砸傷、跌倒墜落、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創傷性骨折;3)年齡為 18~80 歲;4)術后可以進行功能鍛煉;5)智力、精神正常,閱讀和溝通能力良好;6)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病理性骨折者;2)患有其他限制下肢活動的疾病;3)術后出現嚴重并發癥;4既往有骨髓炎、關節結核或關節感染者。根據Kendall原則[1],樣本量應為自變量的 10~20 倍,本研究一般資料調查表共7個變量,鍛煉行動自我效能感量表(PSE)、恐動癥Tampa評分量表(TSK)、鍛煉意向問卷各為1個變量,考慮剔除 10% 樣本不合格率,計算得樣本量應為 110~220 例,本研究最終實際納入223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20-sjky003-04)。
1.2 調查工具
1.2.1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本研究團隊自主設計,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居住地、骨折原因、骨折分類(AO)/骨科創傷協會(OTA)系統分型。
1.2.2 PSE
采用PSE對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的運動自我效能進行評價。該量表由沈夢英2進行漢化,其Cronbach'sα系數為0.865,主要用于評估受試者鍛煉的自信心水平。該量表共4個條目,每個條目計1~5分,總分為5~20 分,評分越高表明運動自我效能越好。
1.2.3 TSK
采用TSK對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的運動恐懼進行評價。該量表由胡文13進行漢化,其Cronbach'sα系數為0.860,主要用于評估意外創傷病人的運動恐懼水平。該量表共17個條目,每個條目計 1~4 分,總分為 17~68 分,評分越高表明恐懼運動程度越嚴重, gt; 37分為存在恐動癥。
1.2.4 鍛煉意向問卷
采用鍛煉意向問卷對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的鍛煉意向進行評價。該問卷由Duan[14編制,其Cronbach'sα系數為0.824。該問卷共4個條目,每個條目計1~5
分,總分為 4~20 分,評分越高表明鍛煉行為的意向越強烈。
1.3資料收集方法
由研究者于病人首次復診時向其詳細講解調查目的和意義,在征得其同意后發放紙質問卷,全部完成約需 20min ,病人答完后當場收回問卷,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查漏補缺。本研究共發放230份問卷,剔除不合格問卷后,回收有效問卷223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6.96% 。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描述,行 t 檢驗;定性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 (%) 描述,行 χ2 檢驗。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探究運動自我效能與鍛煉意向、運動恐懼間的相關性;采用AMOS軟件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并進行中介效應檢驗。檢驗水準 α=0.05 O
2 結果
2.1 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一般資料
223例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中,男135例 (60.54%) ,女88例( 39.46% );年齡 21~65(43.28±8.57) 歲;婚姻狀況:已婚188例 (84.30%) ,未婚/離異/喪偶35例( 15.70%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7例 16.59% ,高中114例 (51.12%) ,專科及以上72例 (32.29%) ;居住地:城鎮159例 (71.30% ),農村64例 (28.70% );骨折原因:砸傷37例( 16.59% ,跌倒墜落38例( 17.04%) ,交通事故148例 66.37% ;AO/OTA系統分型:復雜骨折35例( 15.70%) ,簡單骨折57例 25.56% ,楔形骨折131例 (58.74%) 。
2.2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果
經Harman檢驗結果顯示,共有10個因子特征根gt;1,解釋總方差的 63.57% ,第1個因子方差解釋的變異為 28.49%(lt;40%)[15] ,說明無嚴重共同方法偏差。
2.3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鍛煉意向、運動恐懼及運動自我效能得分情況
223例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的鍛煉意向得分為中 ?11.17±0.38) 分;運動恐懼得分為 (38.67±4.85) 分,129例存在運動恐懼,恐動癥發生率 57.85% (129/223);運動自我效能得分為( ?10.48±2.27? 分。見表1。

2.4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自我效能與鍛煉意向、運動恐懼的相關性
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鍛煉意向與運動恐懼呈負相關 (r=-0.919,Plt;0.01) ,與運動自我效能呈正相關 ?= 0.876,Plt;0.01) ;運動恐懼與運動自我效能呈負相關(r=-0.857,Plt;0.01) 。
2.5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自我效能在運動恐懼與鍛煉意向間的中介作用
繪制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鍛煉意向、運動恐懼、運動自我效能間的作用路徑圖,構建假設性結構方程模型。采用極大似然法估計參數,并修正模型,修正條件為修正指數 gt;5 ,模型擬合各項擬合指標均達到標準[16], x2/ 自由度 (ν)=1.639 ,標準適配指數( ΔNFI)= 0.924,良適性適配指標 (GFI)=0.911 ,增值適配指數(IFI )=0.935 ,比較適配指數( CFI)=0.907 ,調整后適配度指標(AGFD) 1=0.914 ,相對適配指數( RFI)=0.928 近似誤差的平方根 (RMSEA)=0.038 ,見圖1。中介效應檢驗采用偏差校正Bootstrap法,結果顯示,中介效應值為—0.179,中介區間為(0.167,0.865), Plt;0.05 ,表明中介作用顯著。其中,運動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應值占總效應的 25.28% ,
(-0.529)]×100%=25.28% ,表示運動自我效能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3 討論
3.1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鍛煉意向、運動恐懼及運動自我效能現狀
眾所周知,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早期功能鍛煉有助于促進內固定術后下肢功能的改善,減少術后并發癥,加速術后康復。但有研究發現,下肢骨折病人鍛煉依從性僅為 55.2% ,可能因術后疼痛、懷疑活動安全性、缺乏院外鍛煉指導而主動回避鍛煉,致使其鍛煉意向較低[17]。本研究結果顯示,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鍛煉意向得分為 (11.17±0.38) 分,處于中等水平,說明該人群術后鍛煉意向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與王芬等[的調查結果相近。有研究表明,對術后疼痛的負面認知可引起病人各種生理及情感的變化,從而影響其術后功能鍛煉意向[18]。同時,還有研究認為,在經歷劇烈疼痛時,病人會不停思索自身可否應對疼痛以及沉溺于不愉快的體驗,從而降低自我行動力[19]。內固定是通過螺釘、鋼板、鋼絲等物品將斷骨內、外進行連接固定,手術操作復雜,時間較長,對機體組織破壞較嚴重,早期功能鍛煉會加劇疼痛,從而導致病人鍛煉強度欠缺、頻次減少。此外,受“傷筋動骨一百天”的傳統觀念影響,多數病人會質疑早期鍛煉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認為早期鍛煉會導致內固定存在松動風險,從而回避鍛煉,甚至完全不參與鍛煉。故而增強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的鍛煉意向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運動恐懼是指個體因擔心身體活動或鍛煉會導致身體二次傷害而產生的一種過度的、非理性的恐懼情緒[20]。目前,運動恐懼在骨科病人中較為常見,由于對康復預后的擔心以及受劇烈疼痛的影響,骨科病人易發生運動恐懼,不僅會延長出院時間,還會導致殘疾等不良健康結局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恐懼得分為 (38.67±4.85) 分,處在中等水平,與徐慧萍等[18,21]的調查結果相近。本研究結果中,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恐動癥發生率為 57.85% 高于胡曉惠等[22]對胸腰段脊柱骨折病人術后運動恐懼的調查結果( 28.7% ,低于王敏等[23]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術后運動恐懼的調查結果 (78.62%) 。可能由于缺乏專業的院外指導,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會擔憂身體活動或鍛煉是否安全,甚至將運動引起的急性劇烈疼痛與再次骨折的疼痛混淆,產生錯誤認知,進而出現運動恐懼心理。由于大部分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難以應對疼痛與恐懼心理,在身體活動或鍛煉方面長期采取回避行為,導致預后不良。因此,建議醫護人員對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應盡早進行運動恐懼篩查,從而制定系統的干預措施,如運動、認知行為療法、院外運動健康指導等,避免病人因運動恐懼而回避功能鍛煉。
運動自我效能是指病人在應對困難時對執行運動行為能力的判斷,對運動行為的產生有著一定的預測作用,也能夠影響病人對健康行為的興趣水平和參與度[24]。本研究結果顯示,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自我效能得分為 (10.48±2.27) 分,處在中等水平,高于王芬等1的調查結果,可能與研究人群及調查工具不同有關。部分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重視自身健康,意識到早期功能鍛煉對于術后早期康復的重要性,會積極克服心理或生理造成的阻礙。而另一部分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由于受到術后疼痛癥狀的折磨以及缺乏對運動獲益的正確認知,嚴重影響其運動信心,導致其不敢嘗試早期身體活動或鍛煉。有研究發現,自我效能具有情境性和動態性等特點,可影響個體如何行動以及運動的持續時間[25],故而可以采取規范化措施以改善其自我效能。
3.2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鍛煉意向、運動恐懼與運動自我效能間的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的運動恐懼與鍛煉意向呈負相關,與茍艷君等[26]的研究結論相似。有研究表明,運動恐懼是意外創傷病人早期活動障礙的主要因素[21]。病人對術后身體活動或鍛煉可能產生的疼痛存在顧慮。因此,在恐懼運動心理的影響下傾向于通過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運動甚至回避運動以預防疼痛的發生,其負向影響病人的鍛煉意向。此外,當運動出現疼痛時,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會把運動視為加劇疼痛的潛在威脅,更加傾向于將注意力集中在疼痛刺激上,擴大或提高疼痛敏感性,從而對運動產生抵觸甚至逃避心理,甚至完全不參與運動。本研究結果顯示,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自我效能與鍛煉意向呈正相關,與方方等8的研究結論一致。運動自我效能是病人在面對運動阻力時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完成運動行為的內在信念。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自我效能程度較高說明其相信參與早期運動鍛煉可以帶來改善日常生活以及延緩病情的有利結果,堅持完成運動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正向認知為其從事運動行為提供一種自我獎勵或內在動機,從而促使其保持較高的鍛煉熱情與自信心參與鍛煉,并且增強了主動參與運動鍛煉的內在意向。
3.3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自我效能在運動恐懼
與鍛煉意向間的中介效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的運動恐懼可以通過運動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應間接影響鍛煉意向。恐懼回避模型理論認為,當個體感知到疼痛刺激后,可通過應對方式、心理因素、管理策略等變量產生運動恐懼,從而出現\"疼痛 $$ 災難性思維 $$ 恐懼 $$ 回避 $$ 運動意向降低 $$ 疼痛\"的惡性循環[21]。在漫長的術后康復進程中,運動恐懼程度較高的病人在運動強度、運動頻次等決策判斷中很容易產生回避運動或聚焦疼痛等負面結果的心理,從而造成運動自我效能降低,導致病人在執行運動鍛煉計劃時容易出現情緒化,難以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和技能維持運動鍛煉意向的決心[27]。因此,建議醫護人員應重視運動自我效能的積極影響,在擬定運動康復方案時,鼓勵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積極參與運動鍛煉,可共同商定運動目標,不過分強調運動的達標率,逐漸增強病人的運動自我效能。其次,醫護人員還可以開展同伴支持健康教育,并嘗試開展疼痛健康宣教小講堂、社區病友互助模式等,激發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積極的情感,從而增加執行運動行為的自信心。
4小結
綜上所述,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自我效能在運動恐懼與鍛煉意向間的中介效應成立,表明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運動恐懼可以通過運動自我效能的調節間接影響鍛煉意向。此外,本研究存在抽取樣本量較少、只進行了橫斷面調查等不足,今后將加大樣本量進行廣泛、縱向研究以進一步驗證本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1] 羅小紅,朱洪,葉麗聰.創傷性下肢骨折患者內固定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的病原學分析及預測模型的構建[J].創傷外科雜志,2022,24(8):589-595.
[2] SOLIMANG,FORTINSKYRH,MANGIONEK,etal.Impactof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n walking capacity in older adultsfollowing hip frac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Society,2022,70(11):3087-3095.
[3] 梁飛燕,王富珍.成人下肢創傷性骨折病人術后恐動癥的影響因素及路徑分析[J].護理研究,2022,36(7):1170-1174.
[4] 胡喬喬,吳慧杰.慢性腰腿痛病人恐懼回避信念對恐動行為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21,46(2):266-269.
[5] 胡家紅,肖英.認知情緒調節在創傷性下肢骨折患者社會支持與創傷后成長之間的中介效應分析[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3,30(8):101-105.
[6] CONNOLLYP,COOMBSS,SCHWARZKOPFR.Mechanicalcomplication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Expert ReviewofMedicalDevices,2023,20(12):1105-1117.
[7]王芬,李亞芬,周潔,等.經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患者鍛煉意向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8):1091-1097.
[8]方方,劉雙霞,孟保玲,等.運動自我效能在終末期腎臟病患者運動益處及障礙感知與鍛煉意向間的中介效應[J]護理學雜志,2023,38(1):26-30.
[9]張晶,丁建玲,張家帥,等.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運動恐懼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23,58(10):1205-1211
[10]王芬,王全良,張青云,等.經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患者鍛煉行動自我效能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20):2667-2673.
[11] 王孟成.潛變量建模與Mplus應用·進階篇[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3.
[12]沈夢英.中國成年人鍛煉行為的干預策略:TPB與HAPA兩個模型的整合[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13]胡文.簡體中文版TSK和FABQ量表的文化調適及其在退行性腰腿痛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12.
[14]DUAN Y.Stage mod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and theirapplication to Chineseadults[D].Bayreuth:Universityof Bayreuth,2006.
[15]史松奇.共同方法偏差的統計檢驗與控制方法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16):352.
[16]吳祥娜,李潔,董笑琴,等.心理彈性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家庭功能與出院準備度中的中介效應[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1):84-88.
[17]郭雙,郭月超,郝紅麗,等.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鍛煉依從性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23,26(5):674-677.
[18]徐慧萍,張炎改,劉延錦,等.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恐動癥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21,56(10):1460-1465.
[19]陳潔茹,胡繼成,陳家琪,等.術前疼痛災難化和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慢性疼痛的相關性[J].臨床麻醉學雜志,2022,38(7):721-725.
[20]樸京京,于亞群,李琪,等.運動恐懼在體外循環術后患者心臟康復鍛煉自我效能和生活質量之間的中介效應[J].中國體外循環雜志,2023,21(3):155-159.
[21]周陽,劉曉彤,黃頤殊,等.意外創傷疼痛患者恐動癥的影響因素及路徑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23,23(10):1462-1466.
[22]胡曉惠,程靜,陳舒影.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術后恐動癥發生情況及其危險因素[J].中國醫師雜志,2024,26(3):463-466.
[23] 王敏,王霞,侯文秀.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恐動癥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10):15-17.
[24]柴媛媛,沈斌,邢韋韋.冠心病患者運動自我效能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26):3562-3566.
[25] 曹玉英,韋艷艷,劉平,運動恐懼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感知與運動自我效能間的中介效應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4,30(15):2015-2020.
[26]茍艷君,王銳霞,夏琴,等.運動恐懼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疼痛災難化與鍛煉依從性間的中介作用[J].現代醫學,2023,51(9):1257-1262.
[27]于甜棲,孫國珍,高敏,等.運動自我效能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恐懼與運動康復依從性間的中介效應[J].現代預防醫學,2022,49(22):4163-4168.(收稿日期:2024-07-22;修回日期:2025-05-27)(本文編輯趙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