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5)18-0056-03
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藝術新課標”倡導核心素養導向與多樣化教學的背景下,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構建兼具趣味性與育人價值的教學模式,成為當前一線音樂教師普遍關注的課題。其中,“唱游·音樂\"課堂強調以歌唱、游戲、律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既契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又為實現學科綜合育人目標提供了實踐探究的方向。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開展唱游活動時仍存在對教學邊界與目標把握不準、活動設計碎片化、學生參與度不高等問題,難以持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與表現能力。如何立足藝術新課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與組織形式,使“唱游·音樂\"課堂真正實現學生在唱中學、動中悟、樂中育呢?
基于此,筆者聚焦“唱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從內容選擇、形式設計、活動組織、資源利用與課堂評價等維度,探討其多元化的教學路徑,旨在助力唱游教學在課堂中更好地落地生根,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內容多元: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唱游學習場域
藝術新課標在“課程內容\"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1\\~2年級開設唱游·音樂、造型·美術;3\\~7年級開設\"針對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情感表達直接等特點,教師在課堂中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還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興趣愛好,科學拓展教學內容,使唱游教學更加貼近學生
實際、更加靈活多樣。
1.結合生活經驗拓展內容,讓課堂貼近學生實際
以人音版音樂教材一年級上冊《洗手絹》為例,該曲旋律輕快、歌詞淺顯,源于生活實際,是進行內容拓展的良好載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洗衣比賽”情境,引導學生在演唱過程中配合搓、擰、晾等洗衣動作,強化節奏感與身體表達。同時,通過“我的花手絹”游戲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進行模仿和展示,使他們在游戲過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歌詞內容,增強動作與情感之間的聯系。這樣不僅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還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音樂活動更具互動性與沉浸感,有助于營造唱中有情、動中有趣、演中有意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節奏感與音樂表達能力。
2.延展情感主題,引導學生用音樂表達感情
以人音版音樂教材二年級下冊《大樹媽媽》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圍繞“媽媽的愛\"這一情感主題,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一談媽媽在生活中是怎樣關心自己的,幫助學生建立歌曲情感與現實經驗的聯結。在演唱環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輕柔、親切的聲音表現“媽媽”這個角色,感受歌曲中的情緒變化,并引導學生根據歌詞創編簡單的動作,如“小鳥依偎”“樹枝輕擺\"等,用身體表達對母愛的理解與想象。這樣進行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更深人地理解歌詞的含義,進一步體會情感、學會表達自己,還實現了音樂學習與生活體驗的自然融合,使唱游教學更有溫度和意義。
二、形式多元:融合唱動演練,增強課堂表現力
低年級學生有較強的好奇心和表達欲,在音樂學習中更傾向于通過身體律動和情境體驗來理解與記憶。因此,“唱游·音樂\"課堂不僅要“唱得出”,更要“動得起”“演得好”。教師可在課堂活動組織中融合多種表現形式,讓學生在歌唱、律動等活動中充分調動聽覺、視覺與身體感知,實現對音樂情境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結合表演情境和表演性游戲,將節奏訓練融入其中,讓學生既體驗音樂,又表現音樂,進一步激發課堂活力。
1.融合身體律動,提升學生節奏感和參與度
以人音版音樂教材一年級上冊《動物說話》為例,這是一首模仿動物聲音的歌曲,節奏鮮明、趣味性強,適合結合身體律動進行教學。教學中,教師可將歌曲分解為“動物名 + 聲音節奏”的結構,在演唱前組織學生開展節奏模仿游戲。如通過拍手、躁腳、指尖打節奏等方式模擬動物的發聲節奏,幫助學生建立節奏感與音高記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分組表演,如一組扮演“小貓”,另一組扮演“小鴨”,分別用不同動作、聲音表達動物發聲的節奏,如“喵喵喵”“嘎嘎嘎\"等。同時,在演唱過程中配合走步、蹲起、揮手等肢體動作,形成完整的“動物表演秀”。這樣,學生既感知了節奏變化,又參與了角色扮演,課堂學習氛圍熱烈。這種“唱與動\"相結合的教學組織方式,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他們通過身體律動掌握音樂要素,增強節奏的內在感知和外在表達,不斷提升學生在唱游活動中的整體表現力。
2.創設表現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舞臺化演繹
所謂舞臺化演繹,指教師通過創設貼近歌曲情境的表演場景,引導學生將演唱、動作、表情、走位等綜合運用其中,讓音樂活動更具表演性與完整性。以人音版音樂教材二年級上冊《嗩吶配喇叭》為例,這是一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小調,節奏歡快,非常適合表演。教師在教學中可創設“民間慶典”的情境,營造熱鬧喜慶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以“民間小樂隊\"的形式進行分工表演:一組模仿嗩吶演奏,一組模仿打擊樂配合節奏,一組負責舞蹈與表情動作表現。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動作,并嘗試加入簡單的舞臺走位,培養學生的表演空間感與組織協調意識。這樣,原本簡單的演唱教學被拓展為表演、合作、節奏、舞臺交互融合的綜合性音樂體驗活動,使學生在實際演練中提升了肢體協調、節奏控制和小組協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方法多元:設計趣味任務,引導自主參與
低年級學生最顯著的特征是學中玩、玩中學,他們對任務有天然的探索欲,對規則有一定的接受度,更樂于通過完成一個個有趣的小目標來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可在唱游教學中靈活設計富有趣味性、參與性和挑戰性的活動任務,吸引學生積極投入,培養他們的音樂感知、節奏協調能力與團隊意識。
1.設置節奏挑戰任務,激發學生參與動力
以人音版音樂教材一年級下冊《拍皮球》為例,這是一首節奏感強的歌曲,適合結合節奏模仿與創造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教師可先組織學生以輕拍、重拍、停頓等方式模仿拍球動作,與歌詞節奏相匹配,幫助學生建立身體律動與音樂節奏之間的聯結。隨后引入“節奏接龍\"游戲:由一名學生打出一組節奏型,其他學生依次模仿并接龍完成一輪完整的循環。在游戲中,學生既要認真傾聽,又要準確模仿,并適時加入自己的節奏想法,從而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節奏記憶與創造能力。這樣教學,不僅讓學生在趣味游戲中掌握了基本的節奏技能,還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參與度,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
2.明確表達分工任務,提升合作與表達能力
如《我是農家小歌手》這首以勞動為主題的歌曲,旋律輕快,節奏感強,歌詞中呈現出多種勞動場景,適合作為任務型教學的載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我是農家宣傳隊\"情境,設計小組合作活動,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選擇一種勞動方式(如種菜、打稻、挑水、掃地等),通過分工合作完成演唱、動作與節奏表現的綜合性展示。例如,歌曲前兩句由主唱小組負責清晰表達歌詞內容,第三、第四句由動作小組用肢體語言表現勞動過程,第五、第六句由節奏小組使用打擊樂器或身體律動強化節奏韻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承擔了具體任務,更在相互配合中鍛煉了傾聽與協作能力。這樣,教學重心從單一的演唱活動轉向唱、演、打的多元合作,既避免了學生個體的被動參與,也提升了課堂整體教學質量。
四、資源多元:靈活運用教具媒介,提升教學互動性
低年級學生對圖像、動作和聲音極為敏感,教師合理運用多種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學生的參與度。在唱游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巧用節奏卡片、打擊樂器、多媒體課件等多元媒介,能使抽象的音樂知識變得直觀、生動,不斷深化學生的理解。
1.巧用節奏教具,增強節奏感知與動作協調
以人音版音樂教材一年級下冊《時間像小馬車》為例,這首歌曲節奏歡快、形象生動,是進行節奏訓練的良好素材。教師可以先借助“馬蹄節奏”“鐘表節奏\"等圖卡,引導學生識讀節奏型,并結合節奏棒、小鈴鼓等簡單的打擊樂器進行模仿練習。隨后,組織學生創編節奏,如模仿馬車奔跑、緩行等節奏變化,用動作和聲音表現節奏感。這樣能將抽象的節奏轉化為可看、可聽、可做的具體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節奏結構,鍛煉身體協調能力,提升節奏表現力。
2.利用多媒體資源,提升聽覺體驗與情境氛圍
以人音版音樂教材二年級下冊《郊游》為例,這首歌曲旋律清新,富有畫面感,適合借助多媒體進行場景設計。教師可以在導人環節播放學校春游的短視頻,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界中的聲音,并開展模仿小鳥叫聲、水流聲等熱身活動。在演唱環節,教師利用圖片或幻燈片呈現歌詞意境,引導學生邊唱邊動,進行畫面聯想與情緒表達。音樂、圖像、動作的融合,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歌詞內容,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學資源的運用不在于“多”,而在于“巧”。教學中,教師因歌、因情設境,靈活運用多種教具媒介,讓學生在“看得見、聽得懂、做得出”的教學情境中快樂唱游、主動參與。
五、評價多元:構建發展導向評價,關注學習過程
評價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結果呈現,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唱游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強化發展導向,注重過程記錄、綜合表現與個性成長,并借助多元、動態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展素養、提升能力。
1.強調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表現與成長
唱游活動強調參與性與表現性,因此,評價應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教師可通過觀察學生的專注度、動作協調、情緒投入等方面的表現,給予及時的口頭肯定或引導性反饋,也可以采用“課堂觀察記錄本”“學生表現記錄卡”等工具,對學生在每次活動中的參與情況進行跟蹤記錄,從而掌握學生的成長軌跡,為因材施教提供支持。
2.鼓勵自評互評,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責任感
教學是合作與互動的過程,評價也可以轉化為學生之間的積極互動。教師可以設計簡單的自評表,通過“我今天唱得自信嗎?”“我有沒有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務?”等問題,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開展互評,鼓勵他們關注同伴的優點與亮點,在相互欣賞中共同進步。通過這樣的評價,學生逐漸建立音樂自信,學會了表達、聆聽與彼此尊重。
3.展示活動成果,體現評價的趣味性與激勵性
教學中的評價也可以融入任務中完成,教師可設計“節奏小達人”“表情最豐富獎\"等有趣的獎勵機制,鼓勵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展示自己,讓評價本身也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激發學生持續參與的興趣。
科學、多元的課堂評價,不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評判,而是對他們的努力和表現給予積極回應。“唱游·音樂\"課堂中的評價應回歸育人本質,從“考核\"轉向“激勵”從“終點\"轉向“過程”,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音樂活動中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感受到音樂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陳藝文,王朝霞.新藝術課標之“唱游·音樂\"的綜合育人觀與實施路徑[J].中國音樂教育,2023(6):41-46.
[2] 肖艷,黃珍.指向深度學習的“趣味唱游”音樂課堂教學設計探究[J].新課程評論,2025(1):22-30.
[3] 孫靜怡.新課標下小學音樂奧爾夫節奏訓練的實踐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35):62-64.
[4] 趙德成.中小學學生評價改革的思路與建議[J].人民教育,2021(8):41-43.
(責編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