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推出的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對學生整本書閱讀有極高的賦能價值,剖析平臺在資源供給、教學支持、生態構建中的優勢,直面城鄉資源分布、教師指導能力、閱讀評價等現實困境。平臺利用數字化技術革新學生傳統的閱讀樣態,為整本書閱讀提供全鏈條支持,對提升閱讀素養、促進教育公平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整本書閱讀;閱讀素養;教育數字化;教學策略
整本書閱讀是小學統編教材重要板塊,能夠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審美能力,教師傳統的教學實施模式有資源獲取不均、指導方法欠缺、評價手段單一等挑戰。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載體,其展開海量資源聚合、智能技術支持、多元場景創設等策略,為破解整本書閱讀教學痛點提供可能。
一、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優勢賦能
1.輔助教師差異化教學
輔助教師實現差異化教學,是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賦能整本書閱讀的核心價值。智慧教育平臺破解傳統課堂齊步走的困境,為不同閱讀水平的學生搭建適配的發展階梯。平臺構建的學情分析系統,使教師獲得透視學生閱讀過程的超能力。當學生閱讀電子書籍時,系統自動記錄學生的停頓時長、重復回看段落、電子批注密度等數據,生成包含學生興趣點、理解難點、思維熱區的個人閱讀圖譜。教師基于客觀數據調整后續的教學指導策略,對于在環境描寫停留過久的學生,該平臺推送寫景技法微課;針對頻繁跳過對話的學生,設計人物語言品鑒任務。智慧教育平臺資源庫依據課標要求劃分基礎、進階、拓展三級,教師根據學情分析結果為不同學生配置資源包。閱讀速度慢的學生獲得情節可視化漫畫輔助,理解力強的學生挑戰作者敘事視角深度解讀。
2.構建家校社協同生態
構建家校社協同生態,實質是借助平臺技術力量重塑我國的教育共同體關系。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打破學校的傳統教育場景物理區隔,構建多維互動的支持網絡,使整本書閱讀成為連接家庭、學校、社區的文化紐帶。平臺內置的即時通訊系統,將家校溝通從單向通知升級為雙向對話。教師能針對學生的閱讀進度推送整本書閱讀階段性目標,家長可即時反饋孩子居家閱讀狀態,高頻次互動使教師的教育決策更精準。資源流轉機制的創新,使優質閱讀資源實現跨場景共享。學校開發的整本書閱讀課程包經平臺審核后可進入家庭端,家長能同步獲取教學進度與輔導建議,社區文化活動信息通過平臺精準觸達學校,圖書館講座、非遺傳承人工作坊等資源被轉化為教學素材。
多主體參與的閱讀活動,正在重塑社區的教育形態。平臺支持創建城市閱讀聯盟,學校發布尋找書中場景實踐任務,社區提供場地,家庭承擔后勤保障,使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學習策略突破校園圍墻,顯示出文化空間的育人潛能。
二、平臺推進整本書閱讀的現實困境
1.城鄉資源利用壁壘
農村地區平臺使用率不足40%。即便在接入平臺后,鄉村教師更傾向使用現成課件,缺乏二次開發能力,導致《俗世奇人》等地域特色書目教學出現水土不服現象。
2.教師數字勝任力挑戰
部分教師對平臺功能認知停留在資源下載層面,未能開發互動批注、思維可視化等工具。在指導《草房子》主題探究時,僅32%的教師能有效運用平臺創建在線研討室,對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
3.評價數字化轉型滯后
傳統讀書筆記、讀書報告難以量化思維發展,平臺雖然能為教師提供閱讀時長統計,但缺乏對學生批判性理解、創意表達等素養的智能評估。如在《水滸傳》人物評價任務中,僅有15%的學校建立多維數字檔案。
三、依托平臺的整本書閱讀策略體系
1.資源整合與共建共享機制
教師以統編版教材必讀書目《西游記》為例,平臺通過構建國家、區域、校本三級聯動的資源池,形成了動態更新的共建共享機制,為師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網絡。平臺匯聚了全國頂尖教研團隊開發的系列課程,如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錄制的“西游人物成長密碼”專題講座,從唐僧的領導力、孫悟空的叛逆與成長等角度切入,為教師提供學術支架。教授的課程將文本細讀與教育學原理相結合,如分析“三打白骨精”事件中師徒四人的互動,揭示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教師在備課時可以一鍵調取相關的課程資源,結合班級實際展開二次開發。
教師在此基礎上設計了“西游人物成長檔案”項目,引導學生對比原著與電視劇的差異,培養學生自身的媒介批判意識。當地的教研聯盟開發了“西游中的江南文化元素”專題資源包,包含蘇州園林在天宮場景中的投影、吳語方言對人物語言的浸潤等本土化解讀。教師使用該資源包時,可以組織學生走訪本地古建筑,在平臺上傳照片并標注與《西游記》建筑描寫的共通之處。
校本資源生成機制充分激發了師生的共創活力,如鄉村小學針對留守兒童較多的校情,在平臺創建了西游故事我來講音頻專欄。學生用方言講述“孫悟空偷吃人參果”等故事,教師將學生的方言版本與普通話版本對比分析,學生的原創資源經過教研員審核后進入區域共享庫,供其他學校參考使用。平臺的動態更新機制確保了資源池的鮮活度,平臺對每份資源的下載量、使用時長、用戶評分進行監測。如A地區上傳的“西游人物關系圖譜”過于復雜導致教師的使用率偏低,經平臺智能分析后,教研團隊將其簡化為互動式電子卡片,添加人物出場頻次統計功能,使資源使用率提升三倍。
2.教學模式創新實踐
在預習階段,教師借助平臺AI導讀助手生成個性化預習題。系統根據學生過往閱讀記錄,如為讀過曹文軒其他作品的學生推送“水鄉意象對比分析”任務,為初次接觸鄉土文學的學生提供南方建筑圖鑒資料包。學生帶著學識問題走進《草房子》,在平臺電子書中使用雙色批注功能,學生用藍色記錄初讀感受,紅色標注疑問之處。學生的批注數據實時匯總到教師端,形成班級問題星云圖,教師據此調整課堂討論重點。教師運用平臺的文學情境模擬器,將禿鶴守護學校南瓜的場景轉化為角色扮演游戲。學生佩戴VR眼鏡,在虛擬油麻地中體驗人物心理變化,利用彼此的語音交互完成道德兩難抉擇。
教師在后續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平臺的跨學科項目工坊,發布“為油麻地小學設計校史館”的任務。學生自由組隊,在電子畫布規劃展區布局。文學社成員撰寫人物小傳,美術社繪制場景復原圖,科學社研究水鄉生態環境。各小組通過平臺云展廳發布作品,其他班級學生化身策展人,在線評選最佳設計。學生完成《草房子》共讀后,通過選擇傳統讀書筆記、思維導圖、播客評論等多種方式提交作業。AI系統自動生成閱讀素養雷達圖,從學生的情節復述、主題理解、批判思考、創意表達四個維度評估發展水平。教師根據雷達圖調整后續教學,如為批判思考維度較弱的學生推送思辨性閱讀材料,為創意表達突出的學生搭建文學創作平臺。多元化展開教學策略,教師為學生提供發展自身學習潛力的平臺。教師尊重學生的任何創新思維,針對性培育不同層次的學生,強化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3.教師專業發展支持
平臺的AI助教系統扮演著“私人教練”的角色,教師準備《城南舊事》教學方案時,只需上傳往期教學視頻,系統會自動分析教師提問頻次、學生互動質量等數據,生成課堂對話熱力圖譜。針對教師解讀英子成長心理時過于依賴教參的問題,AI推薦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關于兒童視角敘事的專題講座,提供臺灣作家林海音創作談的電子檔案。學校利用平臺的溝通機制,可以每周三晚舉辦“經典小說教學”虛擬教研室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年級教師聚集,就《城南舊事》的整本書教學展開頭腦風暴。如上海教師分享老北京方言體驗活動設計,山東教師展示胡同建筑模型制作項目,浙江教師演示如何運用平臺文學地理定位功能,讓學生在電子地圖上標注故事發生地。
教師在后續教學中完成平臺基礎操作初級認證后,能解鎖互動批注深度應用中級課程,最終挑戰AI學情診斷報告解讀高級認證。在《城南舊事》單元教學,教師利用認證課程學會運用情感分析工具,精準捕捉學生討論離別主題時的語言溫度,據此調整教學節奏。青年教師與平臺簽約的特級教師組成數字師徒對,共同完成《城南舊事》教學。徒弟上傳課堂實錄后,師傅在虛擬教室中入駐AI形象,隨堂聽課并實時批注建議,如表1(見下文)所示。
表1 教師專業發展支持
4.家校社協同機制
家庭閱讀場景因平臺介入煥發新生,教師通過親子共讀模塊,為《西游記》設計家庭西游小劇場任務。家長通過平臺獲取角色的臺詞改編指南、簡易的道具制作教程,與孩子共同排演三借芭蕉扇片段。而社區文化資源通過平臺實現教育轉化,在重走玄奘之路項目實踐中,平臺與博物館、圖書館合作開發數字敦煌體驗包。學生佩戴AR眼鏡后,能在社區文化廣場與虛擬的西域商隊對話。在圖書館掃碼獲取西游主題古籍電子影印本,配備平臺聯網的電子借閱機,學生可隨時查閱西游文化百科。
鄉村教育振興在協同機制中同樣獲得助力,平臺的公益支持計劃為鄉村學校配送《西游記》電子書包,內含專家導讀課程、互動闖關游戲。山區小學利用電子書包開展西游故事我來講方言大賽,學生用苗語演繹豬八戒吃西瓜,學生的作品通過平臺進入城市學校課堂。催生出城鄉共讀計劃,城市學生上傳西游主題科幻畫,鄉村學生創作西游人物蠟染布,在智慧教學平臺形成跨文化的交流展覽。其新型教育共同體在西游文化周活動中有獨特應用價值,教師化身項目設計師,家長擔任資源協調員,社區工作者成為文化導賞員。如五年級學生設計的西游主題研學路線被政府采納,投入社會后A旅行社吸收為親子游產品,學生團隊因此獲得“文化小使者”稱號。使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突破校園邊界,成為連接學生學習與生活、傳統與創新的實踐場域,如表2所示。
表2 家校社協同機制
四、結束語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為整本書閱讀教學改革提供了創新支點,教師在教學中展開資源整合,重構自身的傳統教學模式,打造多元化閱讀生態,破解了傳統閱讀教學中出現的深層矛盾。我國教育部門應該進一步深化平臺與學科教學的融合策略,完善教學數字評價模型,建立可持續的資源共建機制,讓技術賦能下的整本書閱讀真正成為培育核心素養的沃土。
【參考文獻】
[1]顧小清,王欣苗,李世瑾.數字教育資源發展水平如何?——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資源的證據回應[J].遠程教育雜志,2024(1).
[2]王娟,周瓊,段雨迪,等.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現狀調研與提升策略——基于全國4272位教師的調查數據[J].中國電化教育, 2024(7).
[3]孫立會,周亮.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實踐邏輯[J].中國電化教育, 2024(8).
[4]楊毅,劉娟娟,鄧亮.數字課程資源支持學校“大思政課”建設——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為例[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4(4).
[5]王娟,張雅君,王沖,等.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現狀調研與路徑優化——基于全國30,605名中小學生的樣本數據[J].電化教育研究,2024(6).
[6]薛枝梅,郝曉芳.中小學智慧課堂區域應用現狀及推進策略研究[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 2023(1).
[7]何春,馮曉英.由規模化到精準化: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教師研修的差異化需求及優化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4(3).
[8]洪文秋.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