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明確指出,“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學科育人\"直指教育價值回歸的核心,是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的指南針。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在小學語文命題中,如何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獨特優勢,彰顯學科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呢?筆者在小學語文階段性學業水平試題命制中進行了創新性探索與實踐。
一情境設置凸顯育人導向
核心素養的測評,一般需要通過創設合理的、真實的任務情境才能實現。一份好試卷,應該是能展現學生思想、情感和文化的場。這個“場”是什么?是命制整套試卷時創設的主題情境。筆者認為,命題人在命制試卷時應樹立整體意識,根據所測評的核心素養要求創設適宜的情境,并在情境的大背景下對試卷進行整體規劃與深度整合,以此凸顯階段性評價的學科育人導向。例如,筆者在命制2023年和2024年的六年級學業水平試題時,將學生的生活場域和時代熱點進行了統整。
1.著眼地域文化,挖掘可親近的育人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進文化自信和價值認同的重要來源與豐厚滋養,優秀的地域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在創設情境時能結合地域特點,將有助于學生從生活中感知文化的價值、意義與生命力,增強文化自信。
筆者所在的,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是甲骨文的故鄉,是一片充滿歷史韻味與文化底蘊的土地。豐富的歷史遺跡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游客慕名前來。于是,筆者在命題時創設了“暢游字都安陽,傳承中華文化”的主題情境,讓學生化身為“小導游”,帶領游客探尋安陽,體現了命題育人的立場。以下是2023年試卷的卷首語:
一片甲骨驚天下,千年漢字貫古今。安陽被譽為“中華字都”,吸引著無數游客慕名而來。今年暑假,李東的表弟從北京來到安陽游覽,下面請你跟他們一起來一場安陽之旅吧!
在這樣的主題大場域中,筆者又安排了以下四個連續情境:
【情境1品中外經典之韻。李東帶著表弟打卡第一站:甲骨文書屋。正巧有詩韻書香分享活動,你也和他們一起參加吧。
【情境2】探字都文化之源。李東帶表弟打卡第二站:中國文字博物館。李東和表弟在了解漢字文化時,遇到了一些問題,請你來幫幫他們吧。
【情境3】賞華夏人文之善。安陽之旅,表弟不僅感受到漢字源頭的深奧和漢字文化的魅力,還被華夏大地每天上演著的真情故事感動,他想把所見所感分享給家人和朋友,讓我們幫他從以下閱讀材料中找尋方法和靈感吧。
【情境4】抒古都真情之美。古都之美,美在豐厚的文化底蘊,美在淳樸的人間真情。文以載“情”,表弟暢游古都安陽后有很多想說的話,請你和他一起把所見所感用文字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吧。
試卷將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融合在一個真實、連續、進階的主題情境中,讓學生帶著強烈的使命感、自豪感經歷這次美好的安陽之旅。該主題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還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2.糅合時代強音,呼應可感知的育人資源。
科技強國,是時代背景下的國家戰略,青少年是科技創新的后備軍。依托主題情境引導學生鏈接國家科技發展現狀與科學家精神,關切可感知的社會發展時事,樹立崇高理想,是評價育人的重要落腳點。
為激發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筆者組織開展了“閱讀點光,科學筑夢\"整本書閱讀系列活動,在全市小學中掀起了“科學熱\"浪潮。學生的真實語文實踐活動為試卷情境的創設提供了“活水”。基于此,筆者命制2024年試卷時,以“感受科技力量,傳承科學精神”為主題,設置“中國科技之旅\"大情境。以下是該試卷的卷首語:
科技的進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推動著我們國家不斷前行。中國載人航天朝著星辰大海不斷邁進,是中國科技事業勇攀高峰的生動寫照。讓我們開啟一段科技之旅,感受科技力量,傳承科學精神吧。
此外,試卷中安排的\"致敬科學巨匠\"\"感受科技力量”“點燃科學熱情”“暢想美好生活\"四個小情境,將語文實踐活動變成了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進行的趣味十足的科學探究活動。對學生而言,考試成了生動有趣的學習體驗,學習不再是重復刷題的過程,而是在對科技的感知中開啟科學智慧、遇見科學精神的過程。
二材料選擇強調育人價值
以往的命題,較多側重命題材料是否體現語文要素和語用功能,而較少考慮學生的閱讀心理需求和價值教育的需要。學科育人價值導向下的命題,應由過多關注知識技能轉向既關注知識技能,又關注命題所附加的整體育人功能。所以,我們應該以合適的材料為載體,考量材料內容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意蘊。
1.從材料價值考量。
試題的命制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重視文化傳承,實現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情境的材料和題目中延伸的材料可以涉及書法藝術、歷史文物、科學知識、文學經典、科學家精神、航天科技、傳統習俗、中國神話、革命文化等多個方面,試題要清晰、明確地體現學科育人,要讓學生的答題體驗成為建立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據此,筆者在試卷的“探字都文化之源\"情境中,設計了一道有關歷史文物的題目:
走到二樓金文展廳,表弟被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后母戊鼎吸引,積極參加了“鼎”字文化活動,請你和表弟一起參加吧。
鼎力相助 一言九鼎 大名鼎鼎 人聲鼎沸
“鼎”被用在了很多成語中。比如,是形容人群聲音很大,是形容人的名氣很大,是形容說話有分量。請選擇正確的詞語填空。
2.從材料內容考量。
在材料內容的選擇上,無論是單篇命題材料,還是意義建構下的綜合命題材料,都應依托情境,實現內容與情境的融合,關注學科思維和育人特質。據此,筆者在編制試卷時,將“看拼音,寫詞語”與當地的風俗“正月十六逛廟會\"相融合。學生答題時熟悉、親切、自豪的感覺油然而生,家國情懷也在此時具象化。試題如下:
博物館近期開展了介紹地方民俗文化活動,李東想給表弟露一手。他在準備解說詞時,遇到了不會寫的詞語,請你替他完成,要寫正確,寫美觀哦。
對于很多安陽人來說,只有趕了正月十六的安陽橋miao hui( ),這年才算過完。今年的正月十六,安陽橋一帶γi jiu( )熱鬧非凡,路邊的 tān wei( )一個挨一個,游人也是人挨人向前 nuó yi( ),過“鯨背”折柏枝、遛百病、游“袁林”…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瑯滿目的商品、各種各樣的吆喝聲,濃濃的煙火氣longzhao( )著整個安陽城。
在試卷的任務三“點燃科學熱情\"情境中,筆者將課內的《兩小兒辯日》與課外的《灌水取球》兩篇文言文進行整合,借助表格進行梳理和對比,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遷移。試題如下:
對比《灌水取球》中的文彥博和《兩小兒辯日》中的兩小兒,完成表格,回答下面的問題,發現古代兒童的智慧。
小兒一和小兒二通過 這些生活經驗,來推想太陽何時離人近,何時離人遠;文彥博能在“穴深,不能得\"的情況下想出的好辦法。我發現他們都有的可貴品質。
3.從材料結構考量。
2022年版課標指出:“命題材料的選取要具有時代性、典型性和多樣性,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特點。”此外,還要求學生“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
筆者在試卷的“點燃科學熱情”主題情境中選擇了“火星探索\"的相關材料,包括六(上)《宇宙生命之謎》片段、新聞報道、“火星車”圖文海報三則非連續性文本,并將其巧妙聯結為“火星探索”信息結構鏈,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時生發民族自豪感和科技自信心,達成命題育人的目標。試題如下:
材料一:(《宇宙生命之謎》第6、第7自然段,略)
材料二:2020年7月23日,我國成功發射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實現了火星環繞、著陸,“祝融號”火星車開展巡視探測,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中國航天實現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
據悉,我國計劃在2025年前后發射“天問二號”探測器,對距離地球4000萬千米外的一顆小行星進行伴飛探測和取樣返回;2030年前后將發射“天問三號”探測器,實施火星采樣返回任務。
材料三:
三、任務設計滲透育人理念
任務是題目的主體部分,在設計任務時可以根據語文實踐活動類型的不同,設計側重于某一類實踐活動的單一型任務或綜合型任務。富有思維含量和育人價值的任務,能把學生引入語文世界中,能讓學生與命題材料產生共鳴,獲得言語智慧的滋養和人文精神的薰陶。
1.在設計開放性任務中滲透育人理念。
在命制“火星探索”閱讀試題時,筆者設置了與六(下)第一單元語文園地中的習俗相照應的任務。該任務在考查學生表達、書寫能力的同時,也考查了學生對中國傳統神話、航空航天科技知識及其所蘊含的精神與意義的掌握情況。該題目巧借開放性任務,培育了文化自信,厚植了家國情懷,便于實現學科育人目標。試題如下:
“祝融號”火星車的名字源自中國上古神話中的火神祝融,體現了中國航天人對浩瀚星空的探索。從以下名稱中任選一個,寫一寫你對這個名稱的理解。
備選名稱:“夸父一號”探日衛星“長征十號\"運載火箭“玉兔號”月球車
2.在設計綜合性任務中滲透育人理念。
在設計綜合性任務時,筆者緊扣“月文化”,從月相變化、古詩中“月\"這一意象蘊含的情感、有關月亮的節日與習俗三個方面來設置題目。
古人對“月”的探索充滿了想象與智慧。人們把陰歷初一的月亮稱為新月,陰歷十五的月亮稱為 ① (如下圖);古人喜歡借月亮抒發情感,于是留下了 ② “ 5 ③ 4 ”等千古詩句;古人還把月與傳統習俗相連,于是有了 ④ ⑤ 等節日或民間活動。
空 ① 考查學生借助圖片、題目與生活經驗推測月亮名稱的能力;空 ② 與空 ③ 考查學生在小學階段積累的古詩詞,以及默寫名篇佳句的能力;空 ④ 與空 ⑤ 考查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及習俗的掌握情況。該題目融合了簡單的天文知識、古詩文、傳統節日及習俗,學生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提高了綜合分析的能力,培養了情感,激發了興趣。
3.在設計結構化任務中滲透育人理念。
真正有意義的任務是能夠引發學生對學科問題進行持續關注與探究的,因此筆者在研制試題時考慮了題目與題目之間的邏輯性。根據學生的思維路徑,有機整合知識,從而形成一個結構化的任務鏈。在閱讀材料《程開甲:一生為國鑄核盾》后,筆者設計了閱讀任務鏈,在散碎的知識之間架起一座通往核心素養的橋梁。試題如下:
班級要舉辦“致敬科學家”演講賽,請你借助時間軸梳理程開甲的故事,了解其生平。
關注人物的細節描寫,可以更好地凸顯人物品質,彰顯人物力量。句子 ① 是對程開甲的( )描寫;句子 ② 是對他的( )描寫。
A.動作描寫 B.神態描寫C.心理描寫 D.語言描寫
如果想以“愛國:科學家的核心標簽”為主題寫演講稿,下面適合的素材是( )。
A.一次核試驗前,程開甲和別人在討論一個重要參數的探測技術問題,一直沒顧上吃飯。凌晨,看到被窩里的蘋果才發覺肚子餓,最后咬著蘋果睡著了。
B.程開甲能將圓周率輕松自如地背誦到小數點后60位,能牢記學過的所有數學公式。這些訓練對他日后處理數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周總理詢問工作情況時,程開甲對答如流,但周總理問他今年多大年齡時,他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
D.1950年,程開甲婉拒導師的挽留,放棄英國皇家化工研究所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
“致敬科學家”演講賽后,你的收獲一定很多,聯系生活寫一寫你的感受吧!
這四道題目圍繞“班級要舉辦‘致敬科學家'演講賽\"這一情境,從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感知,到對文章語言的精讀細品,再到根據主題選材的拓展閱讀,最后到對前面閱讀的總結、內化,分四步引導學生完成了閱讀思維的進階。幾個任務既獨立成題,又相互聯系,結構化的任務鏈實現了學科育人在任務完成中“軟著陸”的目標,同時,指向了一個核心的問題一一對科學家偉大精神與人格力量的基本理解和深入探索。
學科育人是小學語文的重要使命和職責。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堅持素養立意,緊扣“三種文化\"和時代強音,以具有學科育人價值的情境和語言材料為載體,以學科育人導向的任務和活動為驅動,通過評價命題落實學科育人目標,不斷提升語文學科育人實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賦能。
(作者單位:教育教研中心)Q
最近你們班(或學校)一定舉辦畢業聯歡會了吧。聯歡會上,哪個節目讓你最難忘?這個節目,你參與策劃編排還是參加表演了?或者是你作為觀眾最感動、最喜歡的?請選擇最難忘的一個節目來寫,可以介紹節目的內容,也可以寫寫節目背后的故事。把最讓你感動的場景、細節寫具體,表達你的感受或者抒發對師友、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