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湖南江永;上甘棠村;建筑禮儀;社區凝聚力;文化空間敘事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5-0091-03【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5.027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協同創新視角下高校美育助推鄉村振興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XJK24CTW014);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民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教學實踐研究”(立項編號:HNJG-20230899)。
在鄉村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公眾對鄉村的集體記憶正逐漸淡化。構建敘事性的鄉村空間,能夠有效增強人們對文化空間的意象感知,激活鄉村活力,同時也契合當下“留得住鄉愁”的理念。傳統村落建筑作為鄉村文化空間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禮儀文化體現尤為顯著。這些建筑元素與禮儀活動共同構成了一個富有凝聚力的鄉村社會結構,承載著村民的共同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進一步而言,傳統村落建筑的禮儀文化不僅是對歷史的記錄與傳承,更是對一個時代社會、文化和心理信息的深刻映射。本文運用建筑人類學的研究方法,結合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考證,探討湖南江永縣上甘棠村建筑禮儀文化在時間與空間維度上的演變過程。研究旨在揭示該地區建筑禮儀文化空間的多元敘事特征,并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視角,詮釋不同族群在交往、交流與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歷史事實與文化內涵。
一、“禮”之體與“儀”之用:湖南江永上甘棠村的文化形態
(一)村落聚落形態文化空間敘事
上甘棠村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據1913年《永明上甘棠周氏族譜》記載:唐太和二年(827年),周氏家族由永明縣謝沐鄉機峰山移居甘棠北,村名取自《詩經·甘棠》。
由此可見,上甘棠村的興起與建造歷史可追溯至唐朝末年。村落坐落于都龐嶺山脈與玉屏山脈之間,依山傍水,呈現出典型的湘南傳統村落格局。從聚落形態的“點一線一面一體”要素分析,上甘棠村的建筑朝向坐東南朝西北,背山面水,整體格局嚴謹有序,彰顯鮮明的等級秩序與軸線對稱的美學特征。村落布局以門坊和街道為核心框架,巧妙地構建出規制的線型建筑組群。主道路沿謝沐河延伸,與干道垂直分布著9條通往各房族建筑組群的街道,現存7條街道和4座門坊。巷道與街道垂直交錯,密如蛛網,構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里坊制”道路格局;上甘棠村被海拔約三十至五十米的將軍山、玉屏山峰和昂山三座山脈環繞,村前有謝沐河蜿蜒流淌,河對岸是肥沃的田野,而龜山則安靜矗立于這片廣袤的田野之上。從整體形態看,村落的規劃布局宛如一幅八卦太極圖,呈現出“前有玉帶,后有靠山;左青龍,右白虎”的太極格局,因而被譽為“千年八卦村”。村落內部的街巷與公共空間層次分明,從村口的文昌閣、橋梁、柵門、沿河干道到門樓,再通過支巷延伸至每家每戶,形成了清晰的空間序列。
上甘棠村的聚落選址與布局體現了“山環水抱”“聚族而居”的特征,既表達了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崇拜,也深刻反映了漢族傳統禮制等級思想。上甘棠村深厚的“耕讀文化”傳承千年,村中濃厚的“學而優則仕”氛圍,體現了以農為本、讀書求仕的思想,映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以讀書為上”的價值觀念。從昔日江永縣縣衙所在地演變至今的普通村落,上甘棠村的歷史遺跡不僅見證了自身的榮辱興衰,也鐫刻著江永縣的歷史變遷,成為這片土地上的文化縮影。
(二)建筑禮儀文化空間敘事
上甘棠村現存200多棟古民居,多為清代晚期建筑,少數為明代遺存。這些民居以密集型群體分布,高聳的風火墻和嚴謹的縱深布局,展現了典型的城鎮住宅特色與湘南建筑風格。每戶住宅以天井為核心,形成獨立的居住單元,天井兩側通常設有廚房、廂房和儲物間等次要空間。正對天井的堂屋是整個住宅的核心,不僅是接待賓客的場所,更是上甘棠村舉行祖先祭祀、紅白喜事及道德教育等重要活動的莊嚴禮制場所,彰顯莊嚴與寧靜的氛圍。堂屋兩側多用于安排臥室等生活空間,其后面則通過狹窄陡峭的木樓梯連接二層空間,樓梯旁的木板壁正中供奉著祖先龕位與祭祀香案,樓上則多用作儲藏間、晾曬室或女兒閨房。民居布局、大小、位置等遵循“北屋為尊,兩廂為次,倒座為賓,雜屋為附”的尊卑有序空間等級觀念,不僅強化了禮制秩序,也增強了村落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文昌閣坐落于上甘棠村南端,始建于大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歷經多次修葺,現為四層樓閣,高16米,面寬10.6米,進深10.2米。其左側為前芳寺,右側為龍鳳庵,前方設有戲臺,后方毗鄰驛道與涼亭,整體環境古樸而莊重。文昌閣采用中軸對稱布局,一、二層以青磚砌筑,三、四層為木結構,底層供奉文昌帝君,中層用于藏書與講學,頂層則為觀景與祭祀之所。建筑頂部為青瓦歇山頂,斗拱飛檐,形態莊重而穩定。其抬梁結構精巧,立柱下的駝峰飾以蓮花瓣座,彰顯鮮明的層級分明的傳統禮制等級觀念。
月陂亭位于江永縣上甘棠村南側,坐落在通往兩廣的古驛道上。這座“亭”由天然石壁構筑而成,因其形似彎月而得名。石崖腳下自然凹陷,形成了一段百余米長的通道,既能遮風擋雨,又成為古驛道的一部分,為過往行人提供了休憩的場所,故被稱為“涼亭”。月陂亭內現存27塊摩崖碑刻,時間跨度從宋、元、明至清四個朝代,構成了一條獨特的摩崖石刻長廊。這些碑刻內容豐富,涵蓋詩文唱和、寫景狀物、記事功德、勸諭警示等多種題材,是研究古代湘南鄉村歷史與民俗文化的珍貴資料。月陂亭不僅是一處交通要道上的實用設施,更是一座承載歷史記憶與文化積淀的重要遺跡。
(三)建筑裝飾符號文化空間敘事
上甘棠村的建筑磚雕、石雕、木雕和彩繪中常見福、祿、壽、喜以及八仙過海、漁樵耕讀、多子多福和讀書晉爵等故事主題內容,廣泛應用于屋檐、封火墻、門窗、梁枋、欄桿及鋪地等部位。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門窗裝飾為幾何圖形,如“亞”字、“回”字、“喜”字裝飾圖案,體現了對稱和諧之美;二是書法藝術,如福、壽、喜等字樣,常見于庭院墻壁、門聯、楹聯匾額等部位;三是祥禽瑞獸圖案,如龍鳳、喜鶴、獅滾等,通過諧音表達美好愿望,如蝠代表福、鹿象征祿、魚寓意“年年有余”等;四是人物與器物圖像,如太極八卦、暗八仙、福祿壽三星、四靈、關羽、嫦娥等元素。這些圖案融合了儒家思想、道教文化和民間信仰,體現了古村落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美好生活的祈愿,成為上甘棠村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上甘棠村的摩崖碑刻不僅數量眾多,且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詩文唱和、寫景狀物、記事功德、勸諭警示等多個方面。其中,月陂亭內的“忠孝廉節”四個石刻大字尤為引人注目。這些字刻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每個字寬1.3米,高1.8米,筆力遒勁,氣勢恢宏。“忠孝”二字已部分被風雨侵蝕,呈現出半邊清晰、半邊模糊的狀態,恰似“自古忠孝難兩全”的深刻寓意。這些石刻不僅記錄了家族的輝煌歷史,也傳遞了家族的價值觀與道德準則。此外,壽萱亭內現存兩塊碑刻,其中一塊刻有《慈悲佛母他字歌并偈》,全文533字,包含81個“他”字,以通俗易懂的白話寫成,碑文內容倡導尊老愛幼、與人為善、明禮誠信、遵紀守法。碑文不僅是上甘棠村的文化瑰寶,也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精神指引,體現了古代鄉村社會對道德教化與生態保護的深刻思考。
二、“信”之凝與“制”之聚:湖南江永古村落上甘棠村中的社區認同
村落是族群居住與生活的空間,其形態特征深刻反映了各民族的民俗風情、精神追求與藝術文化的獨特內涵。上甘棠村傳統文化以孔孟思想和周敦頤理學為主導,其信仰文化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與對自然的敬畏與順應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有著深刻的共通性。而這種信仰文化依托于社區環境得以生存和發展,同時也在塑造和維系社區的文化認同和社會秩序。
(一)民間信仰與社區認同
江永縣上甘棠村民間信仰具有多元性特征,融合了儒、道、佛以及地方神靈崇拜等多種元素。在宗教文化方面,上甘棠村村民都會崇拜氏族自己的神靈。通過進廟燒香、敬拜菩薩、吃齋念佛、求神抽簽等活動,表達對神靈的信仰與對生活的敬畏。村內的云歸觀、文昌閣、忠厚祠、前芳寺等宗教建筑,不僅是傳播儒道思想的重要場所,更是村民們寄托豐收祈愿與家庭福祉的精神圣地。這些場所與活動,深刻反映了上甘棠村多元文化的交融與共生,展現了村民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之心。在傳統習俗方面,上甘棠村深刻體現了漢文化與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每逢初一、十五,村民會舉行祭祖活動,表達對祖先的敬仰與懷念。清明節以家族為單位進行掃墓,全部由男子參與,族人齊聚祠堂敬祖,儀式持續三天。廟會于農歷十七日舉行,源自中原漢族的傳統活動,村民通過祭祀、游神、集市等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家族安康;砍牛會則于農歷十八日舉行,源自瑤族的“砍豬會”習俗,以宰牛祭祀為核心,表達對神靈的敬畏與感恩,場面莊重而熱烈。這些傳統習俗充分展現了上甘棠村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婚喪禮俗方面,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她的親密姐妹們會聚在一起舉行“起歌堂”的活動,歡唱至深夜,這一習俗與瑤族女子出嫁時的唱歌傳統頗為相似,體現了文化的互通與融合。接新娘時,媒人會親自護送新娘,并舉行隆重的宴席慶祝,場面熱鬧而溫馨。
(二)家族制度與社區認同
家族成員對家族有共同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通過姓氏、族譜、祭祀儀式等符號和活動得以強化。
家族制度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家訓、族規、祭祀儀式等方式傳遞家族制度的價值觀和傳統習俗。孔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人生信條被細化為涵蓋國家治理、求學問道,乃至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細節等各方面的具體行為準則。《禮記·王制》云:“六禮”為冠、昏、喪、祭、鄉、相見。“七教\"為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八政\"為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這些詳盡且有時顯得煩瑣的生活規范,限制了社會成員的欲望、情感釋放及意志表達的直接方式,從而塑造了封建時期中華民族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及謙讓的整體性格特征。上甘棠村村中的村規民約、族規和祖訓是村民行為的重要規范,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倫理道德與文化價值觀。《族規十六條》包括“錢糧重務須要早還、子弟須要孝順父母尊敬長上、不許勾引外坊賊盜、不許亂倫滅義、后龍山不許砍伐竹木尋筍、田園瓜果六成生理不許竊取、不許賭博、不許倚強欺弱、不許吹毛求疵等”。違者輕則罰銀或家法處置,重則送官處究。《祖訓十條》訓誡族人要“敬奉祖宗、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敦睦族黨、尊敬老成、嚴別男女、教訓弟子、和息爭訟、勤治基業、早完國課”等。
村民始終秉持良好的村風民約,鄰里之間守望相助、忠孝禮義、尊老愛幼、勤儉樸素、誠實守信,形成了淳樸和諧的社區氛圍。村中的糾紛大多能依據村規民約自行化解,這種自治傳統不僅增強了村民間的信任,也促進了社區的穩定與團結。上甘棠村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尊崇孔孟之道,注重道德教化;通過《祖訓十條》等家規家訓,強化村民的道德信念,以“忠孝廉節”為核心價值觀,凝聚社區精神。同時,村中通過“家學講堂”等文化傳承機制規范村民行為,傳播儒家倫理,進一步促進了社區的和諧與穩定。這些傳統與文化實踐共同構筑了一個和美鄉村,展現了上甘棠村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良好的社會風貌。
三、結語
湖南省江永古村落上甘棠村傳統建筑通過建筑等級、空間布局、裝飾藝術等多個方面深刻體現了禮制制度與儀式化的特征。這種建筑文化不僅是古代社會等級制度的物質體現,也是儒家禮儀思想在建筑領域的具體實踐,展現了中國古代社會對秩序、等級和禮儀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范文瀾.群經概論[M].北京:北平樸社,1933:247-248.
[2]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449-458.
[3]R·M·基辛.文化·社會·個人[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392-414.
[4]程晉越.湖南江永勾藍瑤寨與上甘棠村聚落形態的比較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23.
[5]譚鑫,譚峻.品讀甘棠[J].新湘評論,2017(11):48-50.
作者簡介:
王英(1978-),女,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學、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