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古門樓文化育人實踐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8):127-129,138.
中圖分類號:TU-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8-0127-03
0引言
古門樓作為中國傳統村落的標志性建筑,不僅是簡單的出人口,更是宗族文化、地域特色與倫理道德觀念的集中體現。其上雕刻的楹聯、匾額、圖案等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文化內涵,為研究傳統社會結構、文化傳承和教育實踐提供了重要切入點。立德樹人是中國教育的根本任務,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教育尤為重要[1]。傳統文化蘊含的道德規范與價值觀念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豐富資源。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并與現代教育實踐相結合,對于提升鄉村教育質量、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湖南上甘棠村被譽為“千年古村”,擁有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和數量眾多、類型多樣、文化內涵豐富的古門樓。周氏家族在此聚族而居千余年,形成了獨特的宗族文化與穩定的村落形態,使上甘棠村成為研究古門樓文化與立德樹人實踐的理想樣本。本研究旨在深人探討古門樓文化在立德樹人實踐中的具體體現與作用機制,并提出優化路徑。
1古門樓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古門樓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精髓,其根源可追溯至遠古時期,主要功能是防御,隨著時代演進,逐漸增加了禮儀、象征與文化傳承的功能。宗法社會中,它不僅是家族地位的象征,更是維系宗族秩序、傳承家風家訓的核心,與宗祠、書院共筑村落文化之魂,承載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門樓蘊含著豐富文化象征,既展現家族榮耀,又寄予宗族精神。其上的家訓祖訓,警示后人恪守倫理;亦是地域文化縮影,彰顯獨特民俗與審美,成為敬祖尊賢、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空間。建筑藝術上,古門樓注重對稱協調,多采用木構或磚木混合結構,盡顯莊重穩定。裝飾融合雕刻、彩繪、楹聯、匾額等藝術,內容涵蓋吉祥圖案、歷史典故與神話傳說,寓意深遠;書法遒勁,色彩明麗,線條流暢,展現高超藝術與文化品位。總而言之,古門樓文化集歷史、倫理、美學與社會功能于一體,是中國社會發展與文化變遷的生動見證,研究與傳承意義非凡。
2湖南上甘棠村古門樓的類型與分布
上甘棠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是一座始建于唐代、擁有1200多年歷史的千年古村,依山傍水,謝沐河穿村而過,周氏家族世代聚居于此,形成了豐富的宗族文化與獨特的村落形態。村內門坊的設立,按“坊”居住,有唐代里坊制度遺風,這種街巷布局形式在南方傳統村落中極為少見,以門樓為核心向內延伸出居住區域,體現了嚴謹的宗法秩序與空間組織邏輯[2]。村中古門樓類型多樣,各具功能與象征意義,主要包括五類:第一是牌坊類門樓,多設于村口或重要公共空間,象征宗族精神與道德規范,彰顯家族榮耀與文化底蘊;第二是防御性門樓,南槽門與堅固的石圍墻緊密結合,構成抵御外敵入侵和自然災害的第一道堅實防線;第三是宅門,作為民居入口,多為磚木結構,門楣裝飾精美,常見吉祥圖案或寓意深刻的雕刻文字,體現家族文化與審美追求;第四是巷門,用于連接不同居住組團或通向公共空間,形制較為簡潔,部分設有題刻或楹聯,兼具維護社區秩序與安全的功能;第五是祠堂門樓,作為宗族活動的核心場所,形制莊重、氣勢恢宏,多為三開間或五開間,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并常配有石獅、抱鼓石等構件,是舉行祭祀、議事和教育的重要場所。在空間分布上,古門樓與村落整體格局緊密相連,許多重要門樓沿謝沐河分布,反映出早期商業繁榮與水運的重要性;通過街巷與公共空間的軸線串聯,如從文昌閣至步瀛橋、忠厚祠再到南槽門,形成具有儀式感的空間序列;村落呈現出“九家門樓十家廳”的格局,每個“門單”設有獨立門樓,代表不同支系或房族,體現宗族層級與空間組織方式[3];村口牌坊與祠堂門樓具有較強的公共性,宅門界定私密空間,巷門則連接半公共巷道與私密宅院,構成多層次、功能分明的空間體系。上甘棠村的古門樓不僅類型豐富、布局獨特,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是研究中國傳統村落文化、宗族制度與建筑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重要的學術意義。
3古門樓文化育人和立德樹人實踐的體現
上甘棠村古門樓文化不僅是建筑藝術,更是其深厚文化底蘊在立德樹人實踐中的生動體現。通過門樓物質形態及其承載的非物質文化內涵,古門樓潛移默化地發揮禮儀教化、道德熏陶、知識啟迪和鄉風文明建設作用。
3.1禮儀教化功能:門樓規訓與家風傳承
古門樓作為家族象征與村落門戶,其規制、楹聯、匾額蘊含嚴格禮儀規范與家族規訓。周氏家族門樓鐫刻“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等家訓,是家族成員日常行為準則。村民進出家門,抬頭可見楹聯匾額,無形中提醒其遵循祖訓。如“忠厚留芳”牌坊,是對先人品德的表彰,更是對后世子孫的無聲教誨,引導人們以忠厚為本,傳承優良家風。這種通過門樓進行的禮儀教化,使抽象道德規范具象化,易于被村民接受內化,實現家風有效傳承。
3.2道德熏陶功能:門樓楹聯與德行規范
門樓楹聯與題刻是古門樓文化道德熏陶的重要方式。上甘棠村門樓多刻勸人向善、修身齊家楹聯,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耕讀傳家”。這些富有哲理與道德內涵的文字,以簡潔形式將傳統美德融入村民日常。村民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接受道德觀念熏陶。門樓上的孝悌、誠信、勤儉等楹聯,引導村民孝敬長輩、友愛兄弟、誠實守信、勤勞節儉。這種無處不在的道德提示,使村民不斷反思修正行為,形成良好德行規范[4]。
3.3知識啟迪功能:門樓題刻與文化傳播
古門樓兼具知識啟迪與文化傳播作用。門樓題刻、雕塑圖案蘊含豐富歷史典故、文學藝術與傳統文化知識。如雕刻圖案取材《二十四孝》《三國演義》,普及歷史知識與傳統美德。匾額與楹聯書法藝術豐富村民審美情趣。文昌閣門樓是知識文化象征,激勵學子勤奮讀書。通過門樓媒介,傳統文化知識廣泛傳播,啟迪民智,提升村民文化素養。
3.4鄉風文明建設:門樓空間與社區凝聚
古門樓及其周邊空間是村落公共生活重要場所,對鄉風文明建設與社區凝聚力提升意義重大。在上甘棠村門樓前小廣場或開闊地,村民休憩、交流、舉辦節慶。這些公共空間成為社會交往、信息分享、糾紛解決平臺。宗祠門樓前廣場是宗族議事、祭祖場所,村民共同參與增強宗族認同感與社區歸屬感。門樓作為村落標志,是村民共同的文化記憶與精神家園,維系情感紐帶,促進和諧鄉風。以門樓為核心的公共空間,潛移默化塑造村民集體意識與行為規范,推動鄉風文明建設。
4古門樓文化育人機制分析
上甘棠村古門樓文化在立德樹人實踐中發揮作用,是物質載體與精神內涵、空間場域與社會實踐、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多方面協同作用的結果。其育人機制分析如下。
4.1物質載體與精神內涵的統一
古門樓作為物質實體,其建筑形制、雕刻、楹聯、匾額等可見可觸。這些物質形態承載豐富精神內涵,如宗族倫理、道德規范、家風家訓、歷史記憶。上甘棠村古門樓通過獨特物質符號,將抽象文化精神具象化。如“忠厚傳家”字樣,是周氏家族世代相傳的價值觀的體現。村民日常與門樓接觸,即與精神內涵互動。這種統一使文化教育融入生活場景,實現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4.2空間場域與社會實踐的融合
古門樓及其周圍空間構成獨特文化場域,是村民開展社會實踐的重要場所,如宗族祭祀、議事、節慶、日常交往。上甘棠村門樓前廣場、巷道等公共空間是集體活動中心。村民參與社會實踐,學習傳統禮儀與行為規范,增強社區認同感與歸屬感。如祭祖儀式,強化家族凝聚力,實踐孝道美德。這種融合使教育過程融入雙向互動與體驗,村民在實踐中感悟文化,內化道德。
4.3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銜接
古門樓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代表,其育人功能在現代社會仍具重要意義。上甘棠村古門樓文化為現代教育提供了豐富本土資源。將古門樓蘊含的家風家訓、道德故事、歷史典故融入學校與社區教育,實現有效銜接。如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古門樓,講解文化內涵;社區利用門樓空間舉辦傳統文化講座。這種銜接有助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彌補現代教育德育的不足,培養具有民族精神與文化自信的人才。
部文化影響,忽視傳統價值觀。古門樓文化育人功能存在局限,教育方式缺乏系統性和強制性,面對復雜道德倫理問題指導不足,傳播范圍局限于村落內部,難以覆蓋外出務工人員和新生代村民。如何將傳統育人方式與現代教育體系結合,擴大影響力,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面對古門樓文化育人實踐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和挑戰,應找出更合適的路徑,才能真正發揮它在立德樹人中的價值。首先,要保護和活化古門樓。一方面,加大保護力度,爭取更多資金,聘請專業修復人才,及時修,避免古門樓繼續損壞。另一方面,不能讓它們只是“擺設”,要讓古門樓活起來,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比如,可以結合鄉村旅游,把古門樓改造成文化展示點、博物館或非遺傳承基地,吸引游客,提高經濟收益,這樣也能為保護工作提供資金支持。同時,鼓勵村民參與日常維護和管理,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使其更有歸屬感和認同感。其次,育人的方式和內容也要跟上時代。可以開發和古門樓文化相關的研學課程、文化體驗活動,讓年輕人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舉辦楹聯書法比賽、家訓故事演講,激發人們的興趣。還可利用新媒體技術,制作紀錄片、動畫、VR體驗,用更生動有趣的方式傳播古門樓里的道德觀念和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古門樓文化融人現代教育體系,成為學校德育和社區教育的一部分,擴大影響力。最后,政府、社會、村民三方協作。政府要出臺政策,提供資金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和育人。社會組織、高校和研究機構要積極開展研究,挖掘文化價值,轉化成教育資源。村民是主角,應鼓勵他們自發組織文化活動,傳承家風家訓,營造良好鄉風。通過多方合作,形成合力,推動古門樓文化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更大作用,讓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活力。
5古門樓文化育人的困境與優化路徑
古門樓是上甘棠村的獨特文化符號,對立德樹人有重要作用,但面臨諸多困境。作為物質文化遺產,資金、技術和人才不足,年久失修、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致其損毀嚴重,文化信息流失。其蘊含的非物質文化內涵,如家訓、楹聯解讀和傳統禮儀實踐等,傳承斷裂,老一輩村民離世,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認知和興趣減弱,難以傳承。現代生活方式沖擊,經濟發展、城鎮化推進使村落空心化,傳統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門樓家族中心與公共空間地位弱化。現代媒體和流行文化普及,傳統文化吸引力下降,村民易受外
6結語
本文,深入探討古門樓文化在立德樹人實踐中的獨特價值與作用。研究表明,上甘棠村古門樓作為物質載體,承載豐富精神內涵,通過禮儀教化、道德熏陶、知識啟迪、鄉風文明建設等途徑,潛移默化影響村民價值觀與行為規范,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文化資源。其育人機制有效性在于物質載體與精神內涵統一、空間場域與社會實踐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銜接。然而,現代社會快速發展背景下,古門樓文化育人實踐面臨保護傳承不足、現代生活方式沖擊、育人功能局限性等挑戰。為更好地發揮古門樓的育人作用,需加強保護活化利用、創新育人形式內容、促進多方協同參與。通過政府、社會、村民共同努力,將古門樓文化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使其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時代新人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黃秋敏.基于拉斯韋爾模式的優秀地域文化育人路徑探究:以“龍江風格”為例[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5,42(2):56-59,73.
[2]李伯華,劉敏,劉沛林,等.景觀基因信息鏈視角的傳統村落風貌特征研究:以上甘棠村為例[J].人文地理,2020,35(4):40-47.
[3]李旭.湖南省江永縣上甘棠村聚落形態與氏族文化脈絡[J].華中建筑,2017(8):112-116
[4]羅樹杰.江永縣上甘棠村考察記[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4):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