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老先生在《做中國立德樹人好教師》一文中明確指出,要想讓新中國在新時代有優秀的接班人,就必須有一批立德樹人的好教師來培養新時代的接班人。
很有幸,我是一名教師,還是小學教師,小學教師的主要職責正是培養學生入門,為將來打基礎的一個階段。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西漢時期史學家董仲舒曾經提出過治國理念,就是以德治國。董仲舒認為,一個國家要想強大,人的德行是第一位的,如果每個人的德行都很優秀,那么整個國家都將處于一個鼎盛時代。儒家則倡導知識的獲取和品德的培養,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可見,儒家也把品德放在了首位。孔子在2000年前這么說的時候,還把儒家文化分為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共九點,儒家對于做人標準要求很高。仁是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由此可見,儒家文化是積極進取的文化。是德為上的文化。
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老師,更需要一種堅定的信仰來支撐自己的工作,來教育下一代的學生,為將來培養合格的優秀接班人,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做一名立德樹人的好教師。
我覺得我看到這本書的時間有點晚了,我應該在剛畢業的時候就看到這本書。因為我從畢業到現在從教二十七八年的時間,一直信奉的就是以德樹人。我一直認為教學不僅僅是教他們知識,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擁有良好的品德,教他們先學會做人。我的這種做法一直被同行稱為另類。也曾經被校長批評為“作文課不在教室里上,在操場上能上作文課哦”?雖然有這些經歷,但是我一直信奉的宗旨一直沒變。我始終相信人的品德優秀了,哪怕他的學業不是十分的優秀,那么他到社會上依然可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如果一個人的品德不是優秀的,即便是成績再好,到社會上也不會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品德不好一般私心都比較重。所以我堅持我的做法。
世界是富有戲劇性的,我在被同行稱為另類老師的時候,迎來了習近平主席對教育的核心觀點——立德樹人。我仿佛在茫茫沙漠中行走的時候,遇見了一泓清泉,也仿佛在茫茫大海中遇見了航明燈,更像是干裂的土地遇見了一場甘霖。我迎來了我教育上的春天!原來我一直這么做,是有使命的,是在等著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
很慶幸,有習近平主席帶領我們在新的時代征程上向著蒸蒸日上的生活大踏步邁進,我將把我所學能學的一切有利于學生成健康成長的,全部無私的傳授給他們,讓他們能夠健康、積極、陽光、傳遞正能量的生活著、成長著。將來有責任、有擔當,能吃苦耐勞,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的生活,也為祖國的將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更希望中國夢的實現就在我的學生當中。所以看到成尚榮老先生的這本書,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非常鶴壁市語文學習群,一位老師對這本書的學習感悟,讓我知道了這本書,趕緊買來閱讀。說實話,光是正文前面的介紹都已經深深地吸引了我。“種子的力量”,深深觸動我的心。讀到第五頁的時候,我在書上寫下了真實的感受" " " " ——
“讀到這兒心中歡喜至極,后悔下手遲,拿來晚了些。早些買來讀,心中不是早認可它的美嗎?不論是文句用詞還是主張立意,都深深吸引著我——“立德樹人”。
原來最早在春秋時期就種下這樣的兩顆種子,幾千年的歷史變遷,這兩顆種子依然在新中國的大地上閃耀發光,立德樹人的種子歷經歲月變遷,久經考驗,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優質種子,老師有責任,有義務把這兩顆種子種在自己的心里,深深扎根,再把這兩顆種子一點點種進學生的心里,讓孩子們真正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壤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為社會,為祖國,切實付出自己的貢獻。
當然越往下讀,我的感觸越深:做教師不僅是一篇大文章,還是一首生命的歌,更是兒童世界的同行者,我愿用我的實際行動,在小學教育之路上,盡我之力為小學生創造一個更有利于他們成長的道路,用我的行動影響他們,用我的生命影響他們。我相信,在歷史性的召喚下,我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成為一名立德樹人的教師,一名中國立德樹人的好教師,吾愿為此奉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