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短視頻以不可阻擋的趨勢發展起來。以短視頻平臺為媒介的新聞評論成為新聞從業者順應時代的創新探索,并呈現出語態轉變、寓情于理、重構互動與IP轉化等一系列新變革,但也由于媒介屬性和技術等因素為其發展帶來阻礙。基于此,需要從完善技術并深耕內容,從理論和現實邏輯進行策略優化,從而提升媒體的輿論引導力與公信力。
【關鍵詞】短視頻;新聞評論;創新機制;現實困境;優化策略
【基金項目】2023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立項課題《網絡評論輿情引導影響力研究》(編號:L23AXW005)。
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是促進媒體高效傳播、提升品牌影響力的重要載體。為提升影響力和感召力,各傳統媒體爭先搶占輿論高地,相繼在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平臺創建賬號,積極創新新聞評論的傳播手段。短視頻新聞評論的創新與發展是大勢所趨,而如何深耕短視頻新聞評論領域,推廣應用該領域的創新機制,分析其現存的困境及優化路徑,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一、促因:短視頻新聞評論出現的背景
(一)時代推動:提升輿論引導力的需要
新聞評論是針對有價值的新聞事實或社會現象表達自身的見地,從而指導人們開展實踐活動的一種文體,在輿論層面具有引導和監督作用。它既可以旗幟鮮明地弘揚先進思想和精神,又可以抨擊各種丑惡現象和不正之風。新聞評論以其特有的風格,扛起了媒體輿論引導的大旗。如今,互聯網已成為輿論的主戰場,各媒體要想提升自身的輿論引導力,就要以技術為導向,進一步創新表達方式與傳播路徑。短視頻新聞評論是時代變革的產物,也是媒體提升輿論引導力的有力“武器”。
(二)習慣驅使:契合用戶碎片化閱讀習慣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時間被切割成碎片,人們不得不選擇可支配的零碎時間來獲取信息。短視頻憑借其“短、平、快”的傳播特點,不僅滿足了受眾渴望在短時間內獲取信息的需求,還通過可視化方式帶給受眾視覺沖擊,這成為短視頻新聞評論的獨特傳播優勢。同時,短視頻新聞評論普遍篇幅短小且內容簡明扼要,制作簡單迅速且能跟進熱點事件,易獲得熱度和關注度。另外,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廣泛使用,為短視頻新聞評論的發展奠定了現實基礎。
二、表現:短視頻新聞評論的創新法則
(一)互動親民:接地氣的語態表達
相比于文字評論以書面表達見長,短視頻新聞評論則更加注重語言表達。為了優化傳播效果,短視頻新聞評論巧妙融入“接地氣”的口語風格,且摒棄了傳統新聞媒體中常見的俯視姿態,將用戶置于對話的核心位置,實現從長篇大論到通俗對話的轉變。這種轉變不僅拉近了與受眾的心理距離,激發了受眾的參與熱情,還增強了新聞評論的親和力與可接受度,實現了更為有效的信息傳播。抖音號“新聞姐”在對“95后”交警被86歲奶奶喊警察叔叔事件的評論中,借助可愛加“輩”、溫暖加“輩”的諧音梗,以一種接地氣、通俗化的語言表達被用戶廣泛接受,以此拉近與用戶的距離。
(二)融情于理:兼具專業理性與用戶感性
在信息爆炸式增長的背景下,受眾越來越注重個性化與情感體驗,對信息的選擇趨向于先感性再理性,因此情感元素在新聞作品中正逐步突破傳統觀念,成為新聞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新聞評論重在說“理”,試圖用專業知識和邏輯嚴密的道理勸服受眾,缺少情感和個性因素。而短視頻新聞評論在“曉之以理”的同時“動之以情”,找到受眾與新聞之間的共性,利用平鋪直敘的方式和飽含情緒色彩的話語實現傳播的共情化。同時,短視頻新聞評論利用專業的視角與話術,彌合了專業理性與用戶感性之間的矛盾。
“新聞姐”是浙江電臺城市之聲的新媒體賬號,出鏡者是該電臺的主持人鄒雯,該賬號的創作團隊始終秉持職業素養,在事件發生后廣泛收集素材和相關數據進行梳理分析,幫助用戶追根溯源,理清脈絡。與此同時,其作品還配合評論員表情、背景音樂以及現場畫面等“副語言”進行深入解讀與評價,最大程度激發用戶的情感共鳴,建立情感連接,增強用戶參與度。比如在評述“中國旅行團在中東收獲無數感動”這一事件時,鄒雯用鏗鏘有力的語氣,配合舒緩溫情的音樂和現場報道的視頻,使專業理性與感性齊頭并進。
(三)技術賦能:重構傳受雙方互動范式
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內容的生產與分發呈現出“一對多”的傳播形式,受眾只能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而在社交媒體時代,技術發展重構了人與信息的互動范式。一方面,人人都能通過社交媒體發表自身的觀點和看法,與創作者進行實時互動,用戶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也是主動的“參與者”,網友不僅能在評論區留言,還可以自行發布彈幕。這就構筑了用戶積極參與和情感表達的橋梁,開辟了一條輿論引導的新途徑,有助于傳受雙方在互動中凝聚共識。
另一方面,智能算法在塑造這一媒介環境上發揮了關鍵作用。它通過深入分析用戶的瀏覽習慣、點擊路徑以及個人興趣愛好,將用戶的每個具體行為和信息點抽象化為標簽。這些標簽不僅幫助平臺更精準地描繪用戶畫像,還能在信息海洋中篩選出與用戶需求相匹配、更具個性化和針對性的內容,從而為用戶提供更為精準和高效的信息推送服務。由此一來,智能化分發滿足了用戶個性化的信息需求,為用戶推送與其精準適配的評論話題,增強了用戶使用媒介的頻率,提高了用戶黏性。
(四)主播IP:植入平臺建立評論品牌
IP即知識產權,是指個人對某種知識成果的占有權,可以理解為留給別人的整體印象,包含了核心價值、文化特點、外貌形象。打造個人IP可以幫助媒體樹立自身的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近年來,IP 概念被廣泛應用并逐漸移植到傳媒產業領域,因此,將主播IP植入短視頻平臺,打造IP化的短視頻新聞評論成為其創新探索的又一突出表現。各媒體紛紛在短視頻平臺打造主播IP,這有益于自身在用戶中以最快速度建立新媒體評論品牌。而IP一旦成型,就可能會吸引更多用戶,使用戶數量得到快速增長,這也是打造媒體品牌所需建立的受眾基礎。
三、挫折:短視頻新聞評論的現存困境
(一)視頻時長有限,內容易浮于表面
短視頻的時長一般在3分鐘以內。短視頻新聞評論受制于時長,“內容少、觀點淺”已成為通病。短視頻新聞評論為縮短時間,將事件的核心內容簡要呈現給用戶,此過程中極易出現事件要素不全、對數據和事實缺乏充分論證等問題,以致產出內容缺乏全面性和邏輯性,呈現出淺顯化的特點。而這些碎片化的信息讓人無法掌握事件全貌,從而形成片面化、極端化的觀點,不利于社會意識的整合。此外,短視頻新聞評論的思維深度也受到約束,清楚闡述事件與深挖背后緣由往往無法兼顧,“時長”與“深度”的矛盾對短視頻新聞評論創作者的文字精煉度和邏輯思維能力帶來極大挑戰。
(二)片面追求流量,質量良莠不齊
在注意力經濟盛行的當下,短視頻領域存在過度追求流量的現象。隨著用戶閱讀習慣的改變以及平臺算法推薦的程序,短視頻新聞評論創作者不僅需要把握熱點,還要在三五秒內吸引用戶繼續觀看,由此才能實現傳播效應。但僅追逐熱點和流量,一味地與時間賽跑,容易忽略對事實的調查和核實信息,沖擊了新聞的真實性,出現評論質量良莠不齊的局面。部分短視頻新聞評論創作者甚至將嚴肅議題變為戲謔的對象,本末倒置,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三)算法窄化視角,消解新聞價值
隨著數字社會的蓬勃發展,智能算法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充分挖掘,利用信息建構出用戶畫像。正是基于這些用戶畫像,算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中篩選并推送高度符合用戶個性化需求與興趣點的信息,從而實現精準傳播。在精準推送的視角下,用戶接觸的短視頻新聞評論選題可能趨向于更好滿足受眾對趣味性的追求,往往會形成信息繭房,窄化用戶認知。對短視頻新聞評論而言,趣味性和接近性固然有價值,但重要性和顯著性是評論社會性議題不可或缺的要素,讓趣味性凌駕于重要性之上,可能會使用戶失去對社會事務的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長此以往,短視頻新聞評論的內容不僅會逐漸消解新聞價值,還可能因忽略社會結構性問題,從而弱化其對公共議題的引導力。
四、進路:短視頻新聞評論的優化路徑
(一)人機協同:深耕評論內容
短視頻新聞評論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表達深刻的觀點,需要視頻創作者平衡好“速度”與“深度”的關系。尋求二者之平衡,需要創作者在具備新聞敏感的前提下的專業化協同作業。一方面,人工智能生產內容(AIGC)正在催生新聞生產的全流程創新,短視頻新聞評論的創作者可以借助科技力量,進行人機協同作業,讓機器人輔助自身評論觀點敘事的及時生成,將自身從簡單重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更好地激發自身的人文屬性與創作熱情。在此背景下,創作者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地毯式”對新聞利益關系各方信息進行搜集、篩選,通過有效的信息組合,尋求論點的獨特、論據的獨家。另一方面,短視頻新聞評論的創作者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以更專業的視角去解讀短視頻中的新聞事實,深入分析其背后蘊含的社會意義和時代價值,在為時間做“減法”的同時,也要為新聞內涵做“加法”。此外,當面對尚未展現完整面貌、充滿懸念的新聞事件時,創作者可以選擇開設專題評論,持續跟蹤事件的最新進展,并實時發布評論分析。通過分步驟、分階段地闡述事件,不僅能夠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深度,還能讓用戶全面、細致地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二)“內容為王”:兼顧流量平衡
受“流量為王”觀念的影響,短視頻新聞評論在觀念和價值觀輸出方面尚有不足。因此,短視頻新聞評論要在“數據叢林”里有突出表現,創作者就不能只求流量不顧質量。畢竟,內容的優劣才是作品能否“出圈”的關鍵。短視頻新聞評論在內容上側重于意見表達和輿論引導,“說什么”“怎么說”成為影響作品質量的重點。“說什么”,要求創作者在深入了解事實背景與脈絡的基礎上,透過紛繁的現象洞察其本質,確保所傳達的信息既有事實依據,又能通過邏輯嚴密的論證方式展現其合理性。至于“怎么說”,則強調了一種新型的傳播語態。創作者應摒棄高高在上的“說教”方式,努力營造一個平等、真誠的交流環境。
(三)優化算法:加強議程設置
智能算法推送已成為短視頻平臺的底層架構,對于用戶而言,智能算法在為篩選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令人警惕的迷思。當下短視頻平臺背后的算法推送機制,極易構建排他性信息閉環,這或將加劇認知偏見。為了營造健康、有益的短視頻生態,平臺必須堅守“科技向善”與“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這一過程中,平衡技術使用的工具理性和傳播內容的價值理性顯得尤為重要。平臺應持續精進算法推送系統,增強信息的精準聚合與高效流通,以此促進更多富含公共價值與社會影響力的內容創作與傳播。
與此同時,短視頻新聞評論的創作者應肩負起社會責任。在追求內容吸引力的同時,創作者需要更加注重對社會結構性問題的議程設置和深入探討,以嚴肅的態度關注社會議題,并將重要信息傳遞給用戶。此外,短視頻新聞評論的創作者也要主動將商業平臺智能算法背后的推送邏輯和短視頻新聞評論的導向有機結合,實現推送內容的個性化和發揮導向作用,進一步提升其影響力和引導力。
五、結語
如今,各媒體通過對新聞評論的創新,打造出圖像、文字、音頻、視頻多元并進的傳播新格局,以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吸引受眾,提升信息傳播的效果。盡管在實踐過程中存在部分現實挑戰與倫理問題,但并非是不可規避的。為發揮短視頻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作用,加強人機協作、堅持“內容為王”、優化算法邏輯和強化議程設置,將成為短視頻新聞評論創作者未來的著力點。
參考文獻:
[1]何錢源.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短視頻新聞評論[J].新聞世界,2023(09):13-15.
[2]郭小平,賈瑞欣.短視頻新聞的創新法則、發展困境與提升路徑[J].中國編輯,2022(03):86-90.
[3]王魯銓.短視頻新聞評論傳播與發展策略研究[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3(06):80-83.
[4]陳超,唐穎.新聞評論視頻化創制:促因、進路與著力點[J].新聞愛好者,2023(07):27-31.
[5]沈愛國,汪文羽.OGC模式下新聞類短視頻的傳播策略——以抖音賬號《新聞姐》為例[J].傳媒評論,2023(08):75-77.
[6]岳千禧.短視頻新聞評論的發展問題及優化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23):36-39.
[7]唐冰.新聞評論視頻化:傳播特質與發展趨勢[J].中國出版,2022(11):54-57.
[8]王瑜.新聞評論短視頻化的趨勢與路徑[J].新聞戰線,2023(06):81-83.
[9]陳盛開.口播類新聞評論短視頻的流量密碼及發展路徑[J].記者搖籃,2023(05):105-107.
[10]晏青,陳柯伶.短視頻新聞:媒介實踐、議題與進路[J].中國出版,2022(16):3-8.
[11]金夢玉,丁韜文.“短視頻+新聞評論”的創作路徑、發展瓶頸與未來探索[J].中國編輯,2021(06):64-69.
(作者:石卓艷, 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孟嘉多,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費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