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轉型;創新路徑;技術應用【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6.022【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6-0077-03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然而,實踐中仍存在諸多挑戰。本研究基于當前政策導向和實際需求,系統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轉型的現狀與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案。
一、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轉型的現狀與挑戰
當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轉型正處在關鍵發展期,各級文化場館普遍建立了數字服務平臺,但服務效能與群眾期待仍存在明顯差距。數字資源建設呈現碎片化特征,基層文化站點的數字化設備使用率普遍偏低,不同系統間的數據壁壘導致文化資源難以有效整合,反映出技術與服務融合的不足[。老年群體和農村居民在適應數字化服務時面臨操作障礙,制約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發展。文化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多停留在簡單地將線下內容搬到線上,缺乏對用戶數字行為習慣的深入分析,推送的文化產品與真實需求存在分歧。財政投入的持續性不足,導致部分數字平臺建成后缺乏后續運營維護,內容更新滯后影響用戶體驗。專業技術人才的短缺使得基層文化單位難以開展有效的數字化服務創新,現有的培訓體系尚未形成適應數字化轉型的能力建設方案。這些現實問題呼喚著更具系統性、普惠性和可持續性的轉型路徑,以及在基礎設施、服務模式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突破。
二、新型技術支撐體系的構建路徑
(一)文化服務云平臺的分布式架構設計
構建適應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云平臺,需要采用分布式架構設計,這種技術路線能夠有效應對高發訪問和海量文化數據存儲的挑戰。微服務架構將不同文化服務功能模塊化部署,使數字圖書館、在線展覽等業務單元既能保持獨立運行又可以有機協同,當某類文化服務需求激增時可以實現快速彈性擴容。邊緣計算節點的合理布局能夠顯著降低偏遠地區用戶的訪問延遲,讓農村用戶也能流暢觀看高清文化視頻資源;容器化技術保障了平臺更新維護時的業務連續性,文化服務機構可以在不影響用戶體驗的情況下完成系統升級;分布式數據庫集群的設計需要兼顧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文化資源的存儲特點,既要確保用戶信息的安全可靠,又要滿足數字文物高清影像等大文件的快速檢索需求;負載均衡機制根據區域訪問特征動態分配計算資源,可在傳統文化活動高峰期自動優化流量調度。
(二)智能終端的場景化部署策略
智能終端的場景化部署需要充分考慮不同空間環境下的用戶行為特征和使用需求,在社區文化中心配置的自助服務終端應當簡化操作流程,采用大字體界面和語音交互功能降低老年群體的使用門檻。移動式數字文化驛站適合在鄉村集市等人流密集場所巡回服務,通過即插即用的模塊化設計實現快速部署,內置離線資源包確保網絡信號不穩定地區的正常使用。博物館展廳的智能導覽設備需要支持多語言實時切換,結合增強現實技術為參觀者提供深度文化解讀,設備擺放位置應當符合觀眾動線規律,避免造成通道擁堵。文化場館的智能終端需要針對殘障人士的特殊需求整合無障礙交互模式,終端設備的后臺管理系統應當實現遠程監控和故障預警,便于運維人員及時發現并處理硬件問題,確保公共文化服務的持續可用性。
(三)區塊鏈技術保障數字版權確權與流轉
區塊鏈技術為公共文化數字資源的版權保護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其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確保文化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數字藏品和線上展覽作品通過智能合約自動記錄創作時間和作者信息,在鏈上生成獨一無二的數字指紋,任何使用和傳播行為都會留下可追溯的永久記錄。文化機構共享數字資源時,區塊鏈網絡自動執行預先設定的授權協議,實現版稅收入的實時分配,這種透明化的收益機制激勵著更多優質文化內容的創作與分享[2]。針對非遺數字化成果的保護需求,分布式賬本技術能夠完整記錄傳承人的創作過程,為傳統文化元素的現代演繹提供確權依據。跨鏈技術的應用打破了不同文化平臺之間的數據孤島,使經過確權的數字作品能夠在更廣范圍內安全流通。在實際部署中需要平衡區塊鏈的性能瓶頸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即時性要求,采用分層架構將核心版權信息上的內容數據進行本地存儲。
三、服務模式創新路徑
(一)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0M0服務模式
OMO服務模式正在重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方式,通過打通線上線下的體驗閉環創造更具黏性的文化參與形式,例如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數字故宮”小程序,游客在實地參觀時掃描文物二維碼即可觀看3D動態復原模型,離館后仍能通過小程序參與線上文物修復游戲,甚至生成個性化虛擬藏品分享至社交平臺。實體文化場館的參觀者通過掃碼獲取增強現實導覽內容,離場后仍能通過手機繼續探索相關數字展品,這種無縫銜接的體驗設計顯著延長了用戶的文化接觸時長。線上預約系統與線下入場閘機實現數據聯動,以上海圖書館東館為例,其智慧管理系統可實時監測各樓層人流密度,自動向用戶推送手機端分流建議,同時根據歷史預約數據動態調整熱門展覽的場次安排,為后續服務優化提供依據。社區文化活動中嵌入的直播互動功能讓無法到場的居民遠程參與,如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在“非遺手作體驗課”中設置雙機位直播,線上觀眾不僅可以實時提問,還能通過彈幕投票決定下一環節的教學內容,線上觀眾的實時反饋又能
反哺現場活動的流程調整[3]。
(二)智能終端設備在基層的布點策略
基層文化服務的數字化轉型離不開智能終端的合理布局,設備布點需要深入分析不同社區的人口結構和行為特征。居民活動中心的交互式大屏應當設置在主要通道附近,內容展示要貼合周邊人群的作息規律,如早晨推送健康養生知識,晚間側重娛樂休閑內容。設備選址要考慮網絡覆蓋和電力保障等基礎設施條件,例如甘肅省敦煌市莫高鎮采用“光伏板+儲能電池\"為沙漠景區智能導覽終端供電,并通過北斗衛星網絡實現偏遠地區設備數據回傳,偏遠地區可采用太陽能供電和衛星網絡接入的方案。終端后臺建立統一管理平臺,根據使用數據動態調整各站點的內容推送策略,高頻使用區域增加設備數量,閑置點位及時優化服務內容。
(三)基于LBS的個性化文化服務供給
基于位置服務的文化推送正在改變公共文化資源的分配方式,通過地理圍欄技術捕捉用戶所處的文化場景,智能推薦系統能夠提供高度情境化的服務內容。當市民接近博物館區域時,移動端自動彈出特展信息和購票通道,結合室內定位技術為參觀者規劃最優游覽路線,如社區文化中心根據居民聚集情況動態調整活動推送策略,檢測到老年群體晨練集中時段優先發送養生講座通知,而傍晚年輕人活躍階段則推薦文藝演出信息。空間感知的服務模式特別適合旅游場景,例如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通過游客智能手環定位,對在217窟(壁畫精品窟)停留超5分鐘的觀眾推送高清細節解讀,而對快速通過的游客僅提供語音概覽,實現參觀體驗的梯度化供給;外地游客抵達城市文化地標時,終端設備依據停留時長和移動軌跡提供差異化的導覽深度,短暫停留者獲取精華提要,深度游覽者解鎖專業級解讀內容。
四、區域協同發展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一)跨區域文化資源共享的技術對接標準
跨區域文化資源共享的實現離不開統一的技術對接標準,這需要建立兼顧兼容性與擴展性的數據交換框架,如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共同制定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共享技術規范》,通過采用開放API接口規范,實現了上海“文化云”平臺與江蘇“智慧文旅”平臺的無縫對接,使兩地用戶可以互相訪問超過50萬件數字文化資源。采用開放API接口規范使不同地區的數字文化平臺能夠無縫銜接,元數據描述遵循通用的DC標準確保文物數字資源的關鍵屬性被準確識別,音視頻傳輸協議需要適應各地網絡基礎設施的差異,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實現自適應碼率調節,使偏遠地區也能流暢訪問高清文化資源。資源目錄體系采用分層分類設計,既保留各地特色文化資源的獨有標簽,又建立統一的主題映射關系,支持多維度智能檢索。數字版權管理模塊需要嵌入標準化水印技術,在促進資源共享的同時防范內容濫用風險。
(二)城鄉數字化服務的梯度推進策略
城鄉數字化文化服務的梯度推進需要建立差異化實施方案,充分考慮基礎設施條件和受眾特征的區域差異。城市核心區重點發展5G+AR/VR等前沿技術應用,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而近郊區域則側重移動端服務的普及推廣,通過社區文化云平臺連接各類資源。縣域中心城鎮可建設數字化文化樞紐站,如浙江省德清縣文化館建成全省首個縣級“文化大腦”,配備了4K直播系統、VR體驗設備等,既服務了本地群眾,又輻射了周邊6個鄉鎮,月均服務1.2萬人次。配備適度超前的智能終端設備,既滿足當前需求又為后續升級預留空間。鄉村地區優先保障基礎性數字服務覆蓋,采用離線資源包與定期更新的模式解決網絡不穩定問題,內容設計突出實用性。人才支撐體系建立結對幫扶機制,例如廣東省開展“數字文化使者”計劃,組織廣州、深圳的文化館技術骨干每月赴粵東西北地區開展培訓,同時選拔多名本地青年赴珠三角跟崗學習,培養鄉村數字化服務骨干;城市技術人員定期下鄉指導,同時培養本土數字化服務骨干,確保運維能力與設備配置同步提升。財政投入實行差異化補貼政策,向欠發達地區傾斜資源,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數字文化建設[4]。
(三)特殊群體文化權益保障的技術實現路徑
保障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需要構建包容性技術框架,通過智能化手段消除不同人群獲取文化服務的障礙。視障人士使用的數字文化終端整合語音導航和觸覺反饋系統,如中國盲文圖書館開發的“觸聽一體”文物導覽器,將《千里江山圖》的筆觸軌跡轉化為不同頻率的振動反饋,配合音頻解說構建山水畫的空間感知,試點期間視障用戶藝術鑒賞參與率提升 63% ,將圖像信息轉化為可感知的振動模式和音頻描述,使繪畫、攝影等視覺藝術也能被非視覺方式體驗。聽障群體通過AI實時字幕技術參與在線文化講座,國家圖書館在“文津講壇”直播中部署訊飛聽見AI字幕系統,同步生成準確率達 98% 的實時字幕,并配備手語數字人翻譯。針對老年用戶設計的文化服務平臺采用簡化交互邏輯,浙江“浙里文化圈”小程序推出適老化模式,將字體放大至1.5倍、操作步驟壓縮至3步以內,增設方言語音搜索功能(支持吳語、閩南語等6種方言),上線半年銀發用戶活躍度增長 120% ,增加語音控制和大圖標顯示,操作流程符合傳統使用習慣,避免了復雜的多級菜單[5。
五、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的培育機制
政企協同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需要建立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通過明晰權責邊界實現優勢互補。文化部門負責制定服務標準和內容審核規范,企業則依托技術優勢開發易用可靠的數字平臺,雙方共建運營監測系統實時跟蹤服務成效。采用政府購買服務與市場運營相結合的模式,基礎性文化內容由政府保障供給,增值服務允許企業探索合理收費機制,形成可持續的造血功能。企業積累的用戶行為數據在脫敏處理后與政府部門共享,為精準化服務提供決策依據,文化機構則向合作方開放部分公共文化資源IP,激發市場創新活力。風險分擔機制需要提前約定,技術迭代成本由企業承擔,內容安全責任則由政企共同把控,建立多層級的應急響應預案。人才交流計劃促進雙向理解,政府工作人員學習數字運營思維,企業員工培養公共文化服務意識,在碰撞中形成最佳實踐方案。
六、結語
本研究系統探討了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路徑,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解決方案,通過技術創新及OMO服務模式等實踐探索,以提升文化服務的可及性和精準性。這些成果不僅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理論體系,也為實踐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興技術在文化服務中的應用,持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發展,讓數字化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
參考文獻:
[1]洪闖,文沙.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可及性影響因素與關聯路徑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25(03):21-34+41.
[2]趙路陽.數字賦能鄉村文化振興:意蘊、機理與進路[J].智慧農業導刊,2025,5(06):164-171.
[3]涂斌,徐曾曼妮.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對文化自信的影響研究——基于SEM的經驗數據分析[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24(06):90-101+127-128.
[4]戴福鈿.肇慶公共文化繁花盛放惠民生[N].西江日報,2025-04-03(006).
[5]蘇蕾權,金梓萱,李嘉楠.城市精細化治理視域下的公共文化智慧服務[J].智能城市,2023,9(12):114-116.
作者簡介:
馬冀(1987.10-),男,漢族,山東德州人,碩士,山東開放大學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