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字時代;大學生文化心理;復古情結;扎根理論【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6.027【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6-0093-04
數字時代,大學生中興起的復古情結,不是簡單的模仿過去,而是對傳統文化價值的挖掘和對現代生活的反思。這種情結承載著歷史記憶,推動了傳統技藝和審美延續,同時具有文化標識性,能作為民族文化符號或群體認同標識。社會變遷與復古情結相互影響,大學生既追求新事物,也鐘情復古。當下,復古消費升溫,影響經濟與個人表達,研究大學生復古情結產生機制,對探索年輕人心理健康和社會心態意義重大。但目前國內外對這一現象缺乏系統性探索,本文采用扎根理論,通過訪談、觀察和案例分析,試圖揭示其產生機制。
活壓力導致的焦慮。
國內研究聚焦大學生復古情結的文化意義與個性表達[,也深入探究明代文學復古現象及其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國外敘事學研究成熟,關注學術研究可復制性2,對分析大學生復古情結有所啟發。不過,目前國內外研究多為應然性研究,在大學生復古情結的產生情景、影響因素等方面存在空白,我國尚未構建數字時代完整研究體系。
本文旨在填補空白,一方面構建系統性理論框架,涵蓋大學生復古情結的表現、特征及互動關系;另一方面追溯產生機制,明確產生因素。通過全面收集分析信息,運用扎根理論構建理論模型,基于最佳證據歸因產生機制,為大學生心理建設探索新視角,搭建新理論框架。
一、文獻綜述
在社會文化多元發展下,復古現象受關注,“懷舊心理”與復古情結緊密相關,復古情結是懷舊心理在文化審美、生活方式上的體現。當前大學生復古情結研究,國內外在視角、框架、范圍上差異明顯,國內側重文化藝術融合與多維度研究,國外側重用西方敘事理論研究古代敘事傳統。兩者也有共性,跨學科性增強,關注復古情結演變及社會變遷、科技發展的影響,且復古情結契合情感消費理論,能緩解現代生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收集
扎根理論由美國社會學者BarneyGlaser和AnselmStrauss于1967年提出,是一種通過系統搜集與分析資料來發現理論的方法論,旨在運用系統定性研究法從數據中構建理論。本文采用該方法,收集社交網站上有關大學生復古情結產生機制及影響因素的文本獲原始數據,歸納抽象出新觀念,挖掘大學生復古情結發展中易被忽視卻貼近實際的問題,進而構建數字化背景下復古情結產生機制的理論模型。



本研究采用理論抽樣法,在豆瓣、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按熱度和點贊數進行兩輪文本抽取。第一輪以“大學生”“復古情結”“數字時代”為關鍵詞檢索,獲取相關文本,展現大學生在網絡平臺接觸、傳播復古文化的方式,不過多為現象描述,對產生機制剖析不足。于是開展第二輪抽樣,擴大關鍵詞范圍,獲取大學生懷舊情感觸發因素,發現數字平臺對懷舊情感、青年文化心理需求及復古情結的影響,還分析了大學生心理與復古文化的結合,這些資料為扎根理論分析和理論構建提供了關鍵參考。
(二)編碼過程
根據扎根理論原則,對提取符碼進行開放、主軸、選擇編碼,通過咨詢專家、反復思考比較提取概念和核心范疇,依范疇關系自下而上構建理論模型。
1.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扎根理論研究中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析提煉概念的關鍵步驟[3]。在數字時代大學生復古情結研究里,研究人員先收集大學生復古相關文本資料,無偏見、逐句概念化,保留原意;再剔除關聯小語句,合并重復資料,形成62條初始概念和20個子范疇,開放式編碼示例見表1。
2.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扎根理論研究的關鍵,它通過重新梳理、歸類、整合開放式編碼形成的概念,探尋內在聯系,發展主范疇[4。具體做法是拓展范疇性質與層面,關聯獨立范疇,挖掘潛在邏輯關系。在數字時代大學生復古情結研究中,研究人員依據概念維度的相似性和可能性歸納初始概念,形成7個主范疇,見表2。
3.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提煉核心范疇、構建理論框架的關鍵步驟[5]。本研究經反復思考、比較主范疇和文本資料,將“數字時代大學生復古情結的產生機制”確定為核心范疇。在數字時代,心理、社會因素等多要素單獨或共同促使大學生產生復古情結,各有其獨特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構建了多維整合模型,見圖1。
4.飽和度檢驗
為檢驗模型理論飽和度,研究對新收集的50份文本資料編碼。分析約 80% 資料時,新概念和范疇基本都能納入已有七個主范疇及理論框架。直至分析完所有資料,都未發現超出框架解釋范圍的關鍵要素,表明數字時代大學生復古情結產生機制在已得核心范疇內,無新主范疇和關系,所得編碼趨近飽和。
三、數字時代大學生復古情結的產生機制模型闡釋
(一)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涵蓋懷舊、好奇、浪漫心理等,是大學生復古情結的內在心理基礎,直接驅動他們參與復古活動。懷舊心理讓大學生借復古元素重溫過去,如“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記憶比其他生命階段的記憶更為生動和深刻”;好奇心理促使大學生探索復古元素,滿足好奇心,正如“以為在懷舊,實際是在體驗新東西,新鮮感不會斷”;浪漫心理讓大學生借復古追尋美,比如“追求復古是因為喜歡美的東西”。
(二)生活體驗
生活體驗涵蓋生活狀態、情感感知等,是大學生復古情結的現實基礎和直接動因。數字時代,技術發展、社會變遷和文化多樣性影響大學生生活體驗,塑造其對復古情結的認知與態度。大學生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信息過載,卻向往“過去簡單而充實”的生活,這種對比催生復古情結。從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看,大學生借復古情結批判、超越現代生活,追求簡單充實生活,既是懷舊,也是對當下生活環境作出的一種反饋。大學生情感感知受現代生活復雜性、不確定性影響,感覺現代社會缺人情味和真實感,因而借復古情結重溫真實深刻的情感體驗。
(三)審美趨勢
審美趨勢是特定時期大眾對美的共同偏好。數字時代,大學生審美趨勢反映其對美的認知,是復古情結的外在表現,受文化、技術、社會等因素影響。依據認識論美學,審美體驗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主觀認知和情感反應。
數字時代,信息技術等影響大學生審美,進而影響他們對復古文化的認同,推動復古情結發展。多元審美下,大學生不局限傳統審美,能欣賞復古風格,從多層面理解復古文化,像“《老友記》三位主演美得各有千秋,這才是多元審美”,從而產生復古情結。復古審美中,大學生懷舊模仿過去時代的穿搭等,覺得“那個時代的穿搭真優雅”,傾向追求經典優雅。獨特審美里,大學生追求“稀少獨特,對爛大街的東西審美疲乏”,會尋找創造個性的復古風格來展現自我。
(四)價值認知
價值認知是個體對事物價值的理解評價,影響行為決策和生活方式。數字時代,大學生的價值認知包含對現代和復古價值的認同與追求,是復古情結產生的基礎思想,決定他們對復古文化的態度和參與度。
根據價值認同理論,價值認知是個體內化社會價值觀念、外化為價值行為過程的前提,其中主觀能動性發揮重要作用,與個體價值選擇和行為決策相關,推動復古情結發展。
在價值特性方面,大學生認為復古物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認可其文化和審美傳承。談及產品特性,他們覺得“現在的衣服質量都不太好”,因而更傾向復古產品。從環境意識來看,大學生認為“古著某種程度上也是環保的一種”,選擇復古物品是環保行為。
(五)社群關系
社群關系是大學生在數字環境中的社會聯系與互動模式,是他們共享復古文化偏好的平臺,連接著大學生與復古情結的產生發展,促進復古情結傳播與內化,形成群體認同。媒介化理論指出,現代媒介技術能實現遠距離實時通信、儲存信息,社交媒體將人際交流轉化為文本印跡[。
這與社交中的復古情結緊密相關,大學生借此復現、共享復古文化經驗,加深對復古情結的認同,如“有一個人和我一樣擁有過這件物品,我總覺得我們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社會資本強調社群關系在資源獲取和身份構建中的重要性,在場域理論視域下,場域是關系性社會空間,大學生參與復古社群活動,能獲得物質、信息、情感支持和社會認同等社會資本。
(六)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是數字時代大學生復古情結產生的外部環境,含經濟、科技、歷史文化等方面,影響大學生對復古文化的認同,構成復古情結產生基礎。社會支持理論與社會因素影響復古情結相關,社會支持能增強文化認同感,促使大學生借復古情結寄托情感。經濟上,情感消費理論指出消費者重視商品情感體驗,像“利用了我們以前的感情促使我們消費”,激發大學生情感記憶,讓他們傾向復古消費。
科技快速發展改變大學生生活和社交方式,他們“難以接受現代科技的必然發展”,促使其借復古情結尋求心理慰藉。歷史文化因素塑造大學生文化認同和價值觀,他們可能由于各種原因傾向回歸傳統。
(七)情感體驗
情感體驗是大學生在接觸復古時的情感反應與內心感受,包含對過去、現實和未來的感知,構成復古情結的情感根基,影響其對復古文化的認知,也推動他們參與復古活動。個體記憶指大學生對自身過往經歷的回憶解讀,“記憶是我們自己對過去的主觀解讀”,建構性記憶理論表明記憶是基于當下需求對過去的重構[7]。
在復古情結里,個體記憶讓大學生借回憶美好過往獲取情感滿足,激發的懷舊情緒是復古情結產生的重要動力。精神狀態反映大學生當下內心情緒。精神需求是大學生在精神層面的渴望,如“人們需要通過想起過去,來定位自己”,在復古情結中,這種需求驅使他們借復古活動探尋自我、確認身份,建立與過去的聯系,成為復古情結產生的重要心理基礎。
四、研究啟示
本研究聚焦數字時代大學生復古情結產生機制,以文本資料為基礎,運用扎根理論進行編碼分析,重新探討二者關系內涵,定義7個主范疇和20個子范疇。
研究解釋復古文化興起原因,為大學生復古情結與產生機制關系增添新內容、提供新視角,挖掘大學生復古背后復雜心理,豐富研究內涵。此外,研究闡述數字時代大學生懷舊情感激發因素與作用方式,完善懷舊理論應用,構建產生機制機理模型,呈現心理、生活體驗等因素對大學生復古情結的直接作用路徑。
根據研究,大學生面對復古情結可從三方面著手:第一,自我認知與心理調適:剖析復古動機,明確心理需求,平衡現實與復古情懷,不借此逃避現實,利用復古元素的積極精神調節情緒,塑造健康心態。第二,文化學習與傳承:對復古文化感興趣的大學生,要深入學習相關知識,探究其文化內涵,提升文化素養,同時積極展示復古文化的優秀傳統與獨特魅力,助力其傳承,展現創新能力與文化擔當。第三,社交與個人成長:拓展有益社交圈,通過復古情結結識朋友,參與復古主題活動與社團組織,樹立積極群體形象,鼓勵大家展現自我,引導群體積極發展,促進個人全面成長。
五、結語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論,深入剖析了數字時代大學生復古情結的產生機制。研究發現,復古情結不僅是對過去的懷舊,更是大學生在快節奏數字生活中尋求情感寄托、個性表達與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文化多元化的持續推進,復古文化有望在創新與融合中煥發出新的活力。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拓展樣本范圍、深化對新興復古現象的分析,并結合跨學科視角,探索復古情結對大學生價值觀塑造及文化傳承的深遠影響。
同時,高校與社會應關注復古文化背后的積極價值,引導大學生在傳承經典中融入現代創新,使之成為推動文化多元發展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志紅,胡廣澤.共性與個性:建構中國文化藝術審美話語體系芻議[J].上海視覺,2023(01):86-91.
[2]陳云松,吳曉剛.走向開源的社會學定量分析中的復制性研究[J].社會,2012,32(03:1-23.
[3]吳肅然,李名薈.扎根理論的歷史與邏輯[J].社會學究,2020,35(02):75-98+243.
[4]韓簫亦,許正良.電商主播屬性對消費者在線購買意愿的影響——基于扎根理論方法的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0,42(10):62-75.
[5]劉忠宇,趙向豪,龍蔚.網紅直播帶貨下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形成機制——基于扎根理論的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20,34(08):48-57.
[6]常江,何仁億.安德烈亞斯·赫普:我們生活在“萬物媒介化”的時代——媒介化理論的內涵、方法與前景[J].新聞界,2020(06):4-11.
[7]阿萊達·阿斯曼,王蜜.重塑記憶:在個體與集體之間建構過去[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02):6-14.
作者簡介:
邸子淇(2004-),女,河北廊坊人,2022級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編導,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網絡傳播。